地理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课程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广大地理教师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地理课程理念,并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就其空间分布而言,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的课程资源三种。在这种课程资源观看来,无论是常规的实验室、图书馆、各种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还是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其能直接作用于课程,或能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因而都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地理课程理念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应向学生提供与他们生活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2.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不仅应使学生获得最基础的地理知识,还应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研究的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地理教学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6.构建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其学习过程,以及与此相应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要使地理课程理念转变为有效的地理教学实践,实现地理教育功能,有赖于广大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相关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的利用。
1.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的办学条件差异很大。但是经济落后与课程资源短缺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如我国广大的山区和老、少、边地区,经济虽然落后,但往往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可以使地理教学生动有趣,增色许多。一位在东北乡村中学工作的地理教师,自制、采集了大量的当地野生动植物标本和岩、矿标本。他的标本陈列室,仿佛是广袤的白山黑水的浓缩。那一“草”、一(动)物、一土(壤)、一(矿、岩)石,无不使人想到肥沃的黑土、茂密的森林、跃动的生灵和富饶的矿藏,以及寒天冻土下粗拉拉的民风,并由此生发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传媒的形式丰富多样,报纸、广播、图书、音像资料、迅速普及的网络资源与文化,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特别是众多的电视频道、栏目,一些如《教科文行动》《探索发现》《文化视野》《中国报道》《新闻会客厅》《百家姓》《人与自然》《绿色空间》等节目,往往涉及领域众多,有各科、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制作精良,将其有计划地引入地理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地理学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认识。
2.沟通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地理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教学也不应脱离生活。俗话所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细分析,每一件都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且说的主要是特定地理环境下植(作)物(包括矿化的植物)与生活的关系;各地关于衣、食、住、行的风土民情、乡村俚语,是人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反映。此类例子比比皆是:藏袍作为藏服的代表,是适应西藏气候的产物,它一可保暖,白天当衣服,晚间做睡袋;二可适应温差的变化。夜间严寒时,双手藏于袖中。晨昏稍热时,右袖脱下,搭于肩上,便于劳作。中午炎热时,双袖脱下,围在腰间;若将长袍提起,腰部扎紧,还可当旅行袋。“大缸小缸腌酸菜”,反映了在东北漫长的冬季中,由于新鲜蔬菜短缺,人们腌制便于保存的酸菜,用它作冬半年的当家菜。“房子半边盖”是陕西民俗十大怪之一,它反映了气候干旱、黄土深厚地区,人们为节省稀缺的木材而独创的建筑风格。骆驼、牦牛作为西北、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出行的一种运输工具则反映了其对干旱、高寒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今天,我们的穿衣戴帽、手中的菜篮子、居室装修和出门旅行仍受制于当时、当地地理环境诸要素。将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3.打通地理教学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使各科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个地理事实(现象)或地理事件的存在、发生,不仅会涉及到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往往还与当地的政治、历史、经济甚至军事因素有关。历史上山西商帮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仅从目前山西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的地理、经济状况,是很难把它与明清时期曾汇通全国甚至海外的票号和雄居商界首位达五百多年的山西商帮联系起来的。晋商的崛起不仅有区位、资源的原因,也与明代北部的边防形势及山西的军事地理位置直接相关。明朝初年,蒙古骑兵屡屡南犯,对内地构成很大的威胁。朝廷在数次北征未果的形势下,在长城沿线屯兵达八十万之多。其中,尤以山西境内及其附近所部署的兵力居多,占总兵额的45%,足见山西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量的驻军,产生了繁重的军需供给与干旱少雨地区粮草短缺的矛盾。在明朝政府出台了用食盐贩卖许可证吸引粮商到边关的政策(史称“开中法”)时,山西商人抓住时机,利用区位优势,捷足先登,集盐商、粮商于一身。在明朝中期此政策解体时,晋商已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经验,他们又利用山西的盐、铁等资源优势,及时转型,发展了与国内及周边国家的互补性贸易,经营规模与范围日渐扩大。随后为解决贸易中巨款携带不便所首创的票号,更成为晋商扩大经济力量、控制全国金融活动乃至影响朝廷的重要手段。这一例证提示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而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看待地理事象,打通地理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充分调动各科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这也是地理学综合特性的最好体现。
由此可见,凡是有利于地理教育的一切人、财、物的因素、环境、条件,经过教师认真、慎重的筛选,均可纳入地理教师课程资源的视野,通过各类活动和多种途径和形式,为地理教学服务,并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