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阶段,也是节省造价的关键环节。在当前的工程建设中,建设项目的投资失控造成工程造价直线上升,多数归结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失控。为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阶段,科学组织建设,正确处理工程造价、施工期限与工程质量的关系,提升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施工;工程造价;动态预控;分析
1导言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预控系统是一个动态循环控制系统,该系统中,信息数据采集、实时测算、与计划造价偏差分析、优化调整以及跟踪反馈是具体的流程环节,该系统中信息数据采集既是造价控制端点又是终点,造价预控以信息数据为根据展开预测,在实时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实际造价与计划造价偏差,在偏差原因分析后提出优化调整措施,调整后跟踪检测,反馈信息回到数据采集节点闭合,形成一个动态的可循环的造价预控系统。
2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相关措施
2.1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数据收集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数据收集是为下一步的动态控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所以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数据采集上要精益求精,务必做到准确无误,而且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针对之前已完成的数据资源,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人员应对其进行归纳,整理选择适合本次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资料,剔除陈旧数据,然后科学统计分析,探寻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内部规律,将计划和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制定一个完善的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方案,并加强对不可控因素的动态控制。
2.2阶段性的数据归纳
当前建筑市场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中,物质材料价格也在上下浮动。因此,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方案制定前的数据很快会被新的数据替代,这时候就需要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人员及时做好最新数据的采集和更新,将一些滞后数据和不切实际的数据及时剔除。其次,短期内物质价格会固定在一个数据值范围内,按照这个数据进行上下浮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人员在进行数据采集方面,对不符合的数据可进行粗略的筛选,以节省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数据甄别人员的时间,提高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造价偏差分析与优化调整措施
3.1预测造价与计划造价对比分析
将实际造价的预测值同原计划造价相比,明显可见两者偏差较大,即按照前历史资源配置方案以及材料价格走势,下阶段造价会大幅增大,为实现施工阶段总造价的最优化,需明确造价偏差原因,找出重点影响因素,给出具体调整措施。
3.2资源配置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原因分析与动态调整
3.2.1工程造价偏差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部分施工人员能力素质与所在岗位不匹配,直接从事建筑的生产人员与辅助用工比例不协调,非生产作业人员相对过多;生产作业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低下,无效作业增多,工程的施工进度受到严格限制;基础工作不够完善,人才测评与工作分析没有适度展开,作业纪律较差,窝工现象时有发生,人力资源配置没有实现动态优化调整。二是缺乏科学的材料采购与使用规划。重要的材料采购招标存在灰色地带,采购方式单一,疏于设计最优采购途径;缺乏仓储管理规划,对于紧急缺货等突发事件缺少应急处理方案,缺乏正规的材料领用规章制度;超额领料现象严重,造成了很大的材料浪费,缺少严格的惩罚措施。
3.2.2动态调整措施
一是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对生产人员定期培训,加强劳动纪律,改善劳动组织,加大管理力度,保证正常的建筑工作进度;合理规划辅助用工、非生产用工与生产用工的配置比例,降低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最大限度减少窝工浪费;在资源使用量小于目标值的时段内,增加工人作业时间,适度加班加点。二是注重材料科学规划。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时组织材料、构件的供应;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降低堆放、仓储损耗,严格控制每个环节;对材料操作损耗较大的工作流程,设定专人负责制度。
3.3工期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分析与动态调整
3.3.1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原因分析
一是进度计划不详,资源供应延误。制定进度计划中只抓主要工作,忽视次要工作,产生进度偏差;图纸下达不及时或有误,资金、设备或材料供应不及时,致使施工进度减慢、中断。二是施工技术失误,现场组织管理不利。工程地质、水文等勘察有误影响施工总工期;对新材料新技术及新方法的使用缺乏经验;现场平面布置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当,强制性采取加班加点,致使返工现象频发。
3.3.2动态调整措施
一是集中优势按时完成关键工作。为关键工作优先提供资源,组织骨干力量集中各种优势保证按时完成。检查关键线路上主要工作的提前及延后的工作时间,看进度变动是否已经造成了总工期的变化,若不能满足原工期要求,则应该对关键线路进行综合调整,对资源供应充足、质量安全要求小的工序进行工期压缩,适度加大资源供应量,在满足工期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工期成本压缩。二是合理规划非关键工作。检查非关键线路的主要工作,若非关键工作延长了时间,检查关键线路是否改变,若已经改变,则需要对整个网络计划进行全盘调整;在资源使用量大于目标值的时段内,找出非关键线路上所有需要该项资源的工作,通过对非关键线路上的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完成时间在时差范围内调整,减少资源使用峰值段的使用量。
3.4质量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分析与动态调整
3.4.1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原因分析
一是施工管理混乱,缺乏健全的质控体系。管理人员相对较少,而且主观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对现场的施工作业管理不到位,如工程成品和半成品乱堆乱放,随意损坏,致使工程整体质量受到严重的破坏;各个工序、工种之间在施工过程中缺少严格的交接措施,工序间的隐患处理不当,整个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健全。 二是施工工序错误,选材用料不规范,工程造价过低。配筋率、振捣工艺、混凝土养护条件等都会影响工程质量,导致二次返工成本增大;施工企业过于强调工程造价忽略工程质量,采购不合规格的主材,偷工减料,形成“低价低质”的局面。
3.4.2动态调整措施
一是加大预防措施。禁止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确保每一道工序质量;根据质量控制点,作好中间交接工作,验收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质量检查记录跟踪到位,及时准确;成品保护措施得当。二是保证原材料质量。严格控制采购环节劣质或者不符合规定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避免材料在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坏;完善材料的验收制度,及时补给合格材料,加强材料的库存管理。
4结语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必须以实时预算为基础,数据的冗余处理是提高造价测算精度的前提,预测周期的缩短是提高造价测算精度的途径,信息反馈是提高造价测算精度的关键,只有提高了施工过程中时点测算精度,才能提高整个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预测精度,进而确定相应的优化调整措施,及时反馈,系统循环,最终形成工程造价动态预控系统,遵循造价动态预控原则,有利于建筑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减小损耗,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曹静.探究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策略[J].江西建材,2017(24):250-251.
[2]杜婕.浅谈施工阶段下的工程造价动态控制[J].建材与装饰,2017(45):162.
[3]李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0):59.
[4]高敏君.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研究[J].四川水泥,2017(10):192.
[5]吴小轩.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探究[J].经贸实践,2017(19):303.
论文作者:顾东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工程造价论文; 动态论文; 阶段论文; 造价论文; 偏差论文; 数据论文; 材料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