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红
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医院 161435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急性病毒性肝炎100例治疗及对预防性控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甲肝28例,乙肝30例,丙肝6例,戊肝4例,未定型2例。若能在早期得到及时休息、合理营养及一般支持疗法,大多数病例能在3~6个月内临床治愈。结论:做好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隔离和管理,甲型肝炎的隔离期为起病后3周,戊型肝炎为2周,乙型肝炎至HBsAg阴转,丙型肝炎至HCVRNA阴转,庚型肝炎至HGVRNA阴转。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急性肝炎患者出院后第一个月为2周复查一次。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
急性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的急性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或体液而传播。临床上以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和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1]。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急性病毒性肝炎100例治疗及对预防性控制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6月—20146月间,13家协作单位收治的,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2000年修订)中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的患者。
1.2纳入标准
(1)年龄18~65岁;(2)符合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标准;(3)能够自主选择诊疗方案并愿意配合观察者。
1.3排除标准
(1)入组评估时达到重型肝炎标准(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及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2)女性患者妊娠或哺乳,男性患者授孕过程的;(3)有吸毒、酗酒等严重不良嗜好,尚未戒除者;(4)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经医生判断不适宜入组的;(5)本人或监护人表示不愿配合研究者。
1.4退出标准
(1)患者因费用、疗效、耐受性等原因提出终止意见;(2)疾病加重或变化,经治医师认为需对方案进行重大调整或终止的情况。
1.5分组方法及项目管理
根据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中医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中心提供病例数,最低不少于10人,最多不超过30人。肝瘟协作组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方案审核及质量控制;北京地坛医院负责研究方案设计、病例汇总、数据录入及统计。研究结束时,13家中心总计提供合格病例100份,其中医治疗组病例50例,常规治疗组病例50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6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组按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治疗,允许使用甘草甜素类药物,还可以从苦黄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舒肝宁注射液、丹参类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中辨证选择1~2种;口服药以辨证使用中药汤药为主,也可从垂盆草冲剂、双虎清肝冲剂等中成药制剂中辨证选择1~2种;中医治疗组不使用西药保肝制剂。
1.7观察及记录内容
(1)疗效性指标,如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载量等;(2)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及肾功能、心电图等;(3)主观症状评分:由患者自主填写临床不适症状视觉评分量表(10分制);(4)中医治疗组同时收集中医证候信息。1.8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按照CRF表形式,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核心数据区2次录入校对。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使用频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方式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参加验证患者总计100例,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27.0±6.2)岁。中医治疗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24.6±5.5)岁;常规治疗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27.5±9.1)岁。2组比较,性别及年龄均无显著差异(P=0.99;P=0.26)。
2.2临床特征分析
所纳入患者全部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其中黄疸型肝炎患者总计10例,占全部患者的16.4%;中医治疗组18例,常规治疗组31例,中医组比例较高(P<0.01)。病原分布方面:乙型肝炎最多,共21例,占17.6%;其次为戊型肝炎14例,占5.8%;未分型肝炎9例,占3.7%;甲型肝炎5例,占2.1%;丙型肝炎2例,占0.8%。2组急性肝炎患者均以急性乙型肝炎比例最高,中医治疗组急性乙型肝炎175例,占88.4%;常规治疗组36例,占23.7%。经卡方检验,2组患者病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656)。以症状出现频率为序,50例患者的常见症状分别为:小便黄86.7%、乏力74.3%、厌食66.0%、呕吐49.8%、厌油47.7%、胃胀或痛29.5%、恶心22.4%、肝区痛19.1%、肝区胀18.7%、发热10.8%。入组时2组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情况及血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的平均水平见表12组患者基线时肝损害情况稍有差异,中医治疗组胆红素水平较高。2组患者肌酐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但其均值处于正常范围。中医治疗组的证型调查提示:基线时肝胆湿热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湿阻脾胃证型。中药方剂以茵陈蒿汤加减方及三仁汤加减方使用率最高。随肝功能好转,肝胆湿热证出现频率逐渐下降,湿阻脾胃证出现频率逐渐上升。以证素角度看,本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化趋势表现为热邪的快速减退,湿邪程度的逐渐减轻以及肝郁、脾虚症状的逐渐显现[2]。
3.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谱较既往有所变化,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消化道传播肝炎明显减少,急性丙型肝炎极少,而急性乙型肝炎成为最主要病种。这与居民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模式改变、血制品使用规范化以及疫苗的接种有密切关系。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良好,中医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均未出现慢性化病例。就中医证型来看,急性肝炎仍以肝胆湿热为主,随病程进展,热象快速下降,湿象缓慢减轻,而随邪实的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表现出肝郁、脾虚等脏腑功能失调表现。清利湿热、疏肝健脾是急性肝炎最常用治法。茵陈蒿汤、三仁汤以及小柴胡汤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剂[3]。
4结语
本组病例显示,中医治疗方案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更快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尤其是促进黄疸的消退,且能够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两种治疗方案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本组患者中,均未发现慢性化病例,亦未出现经确认的不良反应。我们认为作为预后良好的急性自限倾向疾病,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患者不适、加快肝损害的修复、缩短住院时间,是中医药治疗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卡.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治疗费用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4.16(9):55-56.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J].2000.(6):324-329.
[3]李振方,赵琦,徐昌青,王芳亭,李桂英.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22(5):341-342.
论文作者:姚玉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肝炎论文; 患者论文; 病毒性肝炎论文; 中医治疗论文; 病例论文; 注射液论文; 乙型肝炎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