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类教育探析(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开展幼儿分类活动的优化措施
1.进行相关的比较
类别不是孤立的。分类是从具体地分辨“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开始的,突出分辨的有效手段,是进行同类的比较和异类的比较。通过同类的比较进行“求同”,突出类别的共同属性;通过异类的比较进行“求异”,突出类别的本质差异。以“动物分类”为例,一般是一类一类分别进行归纳,这样做不容易混淆,后来我改用相关的类与类比较,他更清楚地突出了类别的本质特征。例如,将家畜与家禽进行比较,明显地辨别了两类动物的本质属性:四足——两足,皮毛——羽毛,无翅——有翅,胎生——卵生,从而清晰、确切地对两类动物进行了概括。
2.辨别疑点和难点
分类过程中,幼儿最难以辨别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疑点和难点,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有一些是显著特征但并非是类别的本质特征,对此,幼儿极易误解,总是把显著特征当作类别的本质特征,例如,会飞是大多数鸟的显著特征,但并非是本质属性;凶猛是野兽的显著特征,但不是兽类的本质属性。然而,因其显著性,掩蔽了本质属性,所以不少幼儿不承认企鹅是鸟类,因为企鹅不会飞,却认为蝙蝠是鸟类,因为它会飞;不承认小松鼠是野兽,因为它不凶猛,而认为鳄鱼是野兽,因为它凶猛。其二,在类别的归属中,有一些物体具有明显的典型特征,而有一些物体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不明显,幼儿容易概括前者,却难以概括后者,其三,有一些物体产生了变异,扭曲了本质特征,如蝙蝠的前肢变化得象翅膀一样,致使幼儿产生误解。因此,在归类进行到中、后期阶段,可以进行疑点、难点的辨别,以此为突破点,既能显示类别的本质属性,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
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我的做法是向幼儿提供正例也提供反例。正例具备类别的本质属性,但不具有常见而显著的非本质属性,如鸵鸟具有鸟类的本质特征,但却不会飞,只会走和跑。反例具有常见而显著的非本质特征,却不具有该类的本质属性,如蝙蝠会飞,却没有羽毛,也不是卵生。通过对正例、反例的了解、辨别,可以澄清疑点和难点,突出鸟类的本质属性,使幼儿知道会飞的不一定是鸟类,而不会飞的却有鸟类,所以区别是不是鸟类,不能看会飞不会飞,而要看是不是有鸟类的特点,这就是:两足、双翼、羽毛、卵生。这样形成的鸟类概念,更加趋于清晰、确切。
3.开展归类的主题活动
传统的分类教育局限于常识教学,形式、手段、方法都较单一,不利于分类学习的深化,不利于促进认知的发展。有一些归类的内容比较丰富,概括的难度较大,可以采用主题活动方式进行,以突破途径、方式、手段、时间的局限,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归类的主题活动是以某一类或相关类的归属为中心,以教育过程最优化为原则,有机地综合组织多种教育途径,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展归类活动,以强化主题的目标,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下表列举“昆虫归类主题活动”的安排。
昆虫归类主题活动
该主题活动的目标是:认识昆虫,昆虫归类。服从目标的要求,有机地组织了多样化的活动:捕捉、饲养、观察、实验、写生、故事、谜语、游戏、参观、讨论等。
应该注意的是,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不是为多样而多样,不是形式上的拼凑,完全是从实现目标的需要出发的,是以教育的最优化为前提,进行选择、组织、安排的,要做到目标有序、组合有机、层层深化、有情有趣。
这样做比单一的常识教学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是有利于扩展幼儿有关昆虫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有利于幼儿步步深化地形成昆虫概念;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