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论文_刘静1,黄健23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论文_刘静1,黄健23

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目前我国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主要以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为主,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在我国建筑领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系统阐述了在建筑结构中存在的钢架与薄板稳定性理论等不确定因素对抗震影响的具体分析。在发生地震时,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地带,建筑物的抗压能力十分重要。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分析了在抗震时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使每个环节都能达到人们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相关问题设计

每种建筑结构,其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一定是人们选择这项建筑的首要条件,基于这一原因,所以在材料的选取上要准确分析,抗震结构造价低,但抗震能力高。此外,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它的发生具有不可猜测性,地面活跃,且震源深浅程度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震级给予地面建筑结构的伤害程度也大不相同,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数据波动,这种数据带有明显性、模糊性等,针对这些特性,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抗震结构时做好数据分析。

一、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建筑施工前,需要设计构图,目的是给施工的人们一个具体的建筑情况,其次还涉及到原材料设备的购买情况、后续工程开展后的参考资料,这些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

1.忽视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施工图的审查工作,施工图是为施工所做的具体分析,存在意义是指导施工,并作为监理竣工验收工程的依据,建筑外观上以及每层布置情况的建筑图、水暖设备的安装、建筑内部结构构造图都属于它所涵盖的内容,审查设计图纸就是为了进一步确保建筑结构中每个环节是否合理。在具体的施工图审查中,对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设计者来说,在图纸的纠改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调整一处,要根据整体的结构布局进行综合改正,但是很多监理人员往往忽视这一部分的检查,所以在很多建筑物中,建筑主体结构自身设计方面就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在设置桥梁方面只是在内部安装一些压顶梁,像这种情况的安装,一旦有任何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建筑物最容易遭受危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巨大。更甚者有的设计单位根本就不去现场观看测量,就甚盲目的进行施工图设计,这也是对建筑结构不负责的表现。

2.部分建筑物高度过高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的楼层大多是比较高的建筑物,目的是可以容纳更多人,但在建筑领域关于这个建设高度问题是有一定规定的,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中间值。像我们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它的高度就是有具体规定的,为的是考量材料的适应性。尤其是在设计地下室时,地下室底板标高十分容易出现,大多数都是在标高变动位置设置一道横梁,其相应的制作弯矩达不到实际标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水平集中力,这样才能保证测量出来的数值合理,并且这个水平力可以有效保证建筑物主体的稳定性,是抗震能力要求下最合理的一个高度设计。但从目前我国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建筑物已经超出了这个高度限制,也就说明这些超高的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和抗震能力并不可靠,不推荐人们购买。

3.选择地基位置的有待规划

在打地基时,我国建筑单位大多采用的是打竖桩的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是不太合理的,它只考虑了桩与桩之间的合适距离,反而忽视桩与桩之间的反作用力的存在,尤其是在框剪结构内部,剪力墙的内部核心的弯力值直接影响着建筑基础的负载力,这在设计过程中是万万不能够遗漏的。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对该区土地来说,负载力就会受到巨大的挑战,但是很多开发商为了营造更多的利益往往会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区域进行建筑,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他们还需要建造地下层,在设计建筑结构主体结构时,没有对其周围所承载的压力值进行分析,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建筑结构完成后的质量,这种地基很明显承载能力就会降低,让其耐滑性及抗倾斜性得不到保障;又或者对那些建设边坡或者斜坡上的建筑物来说,缺少对其稳定性的验算,这样一旦出现地震,后果可想而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材料搭配方式不均匀

在建筑领域,当前主要用到的材料就是混凝土材料或者是钢材,相对比混凝土来说,钢结构具有的硬度以及可靠性更稳固一些,这也使得钢结构在建筑领域被广泛的应用,但在地震多发区,更应该对所使用材料及结构的稳定性加以重视。我们会对它采用非线性分析的方法,就是为了研究建筑中的结构以及构造平衡问题,如果一个物体被放置在水平面上,风一吹,或者人为触碰它,它在偏离原始平衡位置之后又可以回到自己本来位置时就表明这个物体是相对稳定的,但一定要确定在偏离的同时没有任何干扰因素的存在。因为如果存在干扰因素,这种偏离一定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但如果弯曲变形的程度较大,单靠钢结构不足以支撑,还会用到混凝土材料设置伸臂结构。也就是如果本身建筑物在地震外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偏离,再由于材料等特殊原因让结构无法回到本来位置,后果就可想而知。

二、建筑结构加强抗震设计的有效措施

在建筑工程开展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是确保建筑结构质量的关键内容,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建筑物的质量和整体综合效益,针对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地下室结构外墙等工作着重进行审查,一有问题立刻治理,防患于未然,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以此来稳定社会发展。

1.建筑选址要谨慎

由于地基不稳定而使建筑结构不稳定的情况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其所处环境的选择问题。另外桩基础的设置与绘图可能有所不同,要求监理起好监督作用,确保桩基础的设计能满足施工的需要。开发商在投资选择合适的地皮时,一定要看考虑清楚周边的环境以及当下的土质,不能因为利益而盲目选择不计后果,千万要远离地震带,保证土质坚硬,而非软泥状,选择在土质均匀的场地上施工,在打好地基后还要聘请一位专业的监理进行实时监督,这样一旦地基发生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处理。

2.合理的确定平立面布置

建筑物的布局位置是否合理要看它的平、立面布置是否符合建筑规则,建筑主体的对称程度,质量和刚度变化是否均匀,这样精准的分析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能。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建筑物,确保合理就要添加变形缝,计算出结构的水平抗震值,加强对一些可能存在问题的薄弱部位,根据要求控制好感度和宽度。

3.结构选型很重要

结构选型往往是决定选择的第一个原因。而结构选型也会因为很多因素有所改变,像高层建筑它的高度决定了抗震能力必须过硬,所以在加强抗震能力时,一定要注意剪力墙顶层和电梯间墙间的缝隙,不宜作为加强部位;另外还要保证短肢墙数量的合理配置,不宜过多,同时针对肢长长度要进行严格的尺寸控制,保证其内部各个模块的协调。最后,可以短肢剪力墙和长墙搭配的方式。

三、结束语

在防震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数字分析法能更全面地、准确地反映放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性能,我们可以采用非线性分析法,帮助确定出震级指数,再参照不同震级所表现出来的灾害受损程度,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确保建筑结构的各个环节达到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志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11):124.

[2]黄山.探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2017(02):15-16.

[3]张珍荣.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14):22.

[4]杜晓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优化策略[J].山西建筑,2017,43(16):59-60.

论文作者:刘静1,黄健23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  ;  ;  ;  ;  ;  ;  ;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论文_刘静1,黄健2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