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物流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14(2001)06—0572—03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几个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物流理念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流通领域提出的集约、畅达、高效的要求,是对原来粗放经济时期经社会化分工形成的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在当前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集成化及一体化。当前,国内对物流的研究,已从物流理论、物流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物流业却存在极大的地区性差异。有的发展迅速,如深圳特区,已把物流定位为21世纪支柱产业。但是,也有的从认识和实践上尚未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现状令人堪忧。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特点,把物流从企业物流合理化角度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管理研究,拓展为区域物流合理化为主要内容及对物流的发展以区域范畴为对象的研究,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资流通是支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血脉,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各种运动形式交集的活动。这些活动要求有一个有效的、完备的物流基础条件的支撑,这个基础条件即为物流平台。它涉及铁道、水运、公路、仓库、场站、管理体制、信息水平等相关因素。对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依靠市场的自发行为是不够的,将会造成重复、无序及资源浪费。需要地方政府及早统筹规划,依靠政策、管理和制度系统化地统筹构建一个协调发展、物畅其流的区域物流平台。
一、区域物流平台构成要素及构建的原则
区域物流平台是物流的载体,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的复杂网络体系。其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与航路网络、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站场、停车场、港口与码头、信息网络设施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比如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卡车标准、集装设备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
区域物流先进与否,从载体及其他基础设施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经济发达的国家物流业是相当成熟的,其从事物流的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在发达国家,我们可以看见完善的高速公路系统、快速或者高速铁路系统、高密度的航空运输系统、宽阔的停车及装卸作业场所、大型自动化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以及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中设置的高架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有标准化的可流通托盘、发达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卫星通信系统、CIS系统等等。 这些都是高级物流阶段区域物流平台所应具备的物流设施环境。[1]
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实际上是其各构成要素的项目建设。由于区域物流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涉及诸多因素,实现统筹管理相当不易,应在服务于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逐个项目实施。因此,在构建区域物流平台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1.统一原则。强调参与现代物流的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从适应物流需要出发,统一设备规格、技术性能、信息标准。
2.协调原则。强调组织物流的各部门及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各环节的运输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交流,在时间、空间上互相衔接。
3.物流平台的兼容性原则。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是结合区域经济优势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的,区域间的市场经济的互补性决定了区域间物流平台应有较好的兼容性。
4.整体效能原则。区域物流平台作为一个系统化、一体化的物流支持体系,其优劣应以整体效能为评价标准,应在保证整体效能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各子系统的最大利益。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因此,需要把握主要矛盾,解决好物流平台中各相关环节的“瓶颈”问题。
5.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应有相对的前瞻性,即适度超前。铁路、公路、场站、码头、仓库等硬件基础设施属固定物,其建设具有阶段性。在任何当前期的建设中,都应依据规划超前建设。
二、区域物流平台系统化及评价标准
物流系统化是将一定范围的物流诸环节(或各子系统)有机联系起来,视为一个大系统,运用系统学原理进行整体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系统功效,实现物流合理化。区域物流系统化是区域物流平台构建的较高层次及理想目标,其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干线道路、城市的集配中心、城乡结合通道、企业的仓库以及区域间通道等区域物流设施联合组成的物流网络体系。[2 ]将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系统化、最优化是现代物流区别于过去物资储运的物品流通阶段的最大特点。对于区域物流平台是否达到系统化的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网络的通达性。根据用户对物资所提出的数量、时间、地点等要求,及时运输和配送物资是衡量物流部门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进行区域物流平台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运输网络布局、配送中心选址、运输工具配合、运输路线等级改造、仓储及装卸自动化、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等因素,确保区域间良好的联络性和区域内充分的通达性。
2.物流运动一体化。现代物流不再是流通环节各相关要素的分散运动、独立运输,而是各相关要素的联合运动。物流运动一体化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资流通的主要特征。现代物流将过去相对独立的运输、装卸、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整体的最优化。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应以切实有利于物流运动一体化的实现为准则。
3.物流信息的电子化、互联网络化。构筑完备的区域物流系统,应以运用移动通信、车辆跟踪定位、计算机在线经营管理系统和国际互联网、公用经济信息网、企业内联网等在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区域计算机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和EDI系统, 以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商流、物流、信息流集成化应用目标。
4.网络运行的高效化。物流属于经济活动的范畴,物流部门都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因此,无论是专门从事物流经营的物流企业,还是生产企业,都要在完成物流任务的前提下,希望投入的越少越好。这就是说,在区域物流平台构建时,必须把提升物流服务质量,缩短物质流通时间,减少在途物流仓储积压量,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目标放在首位。
区域物流平台的构筑是为现代物流发展服务的,从基础设施项目来看,交通运输体系(包含了大部分物流平台要素)、物流仓储系统、物流信息交换以及传输网络建设的完善程度、整体效能优化与是否存在局部环节的“瓶颈”效应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物资流通的快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来看,完善的区域物流平台应有利于物流各个环节的衔接性,有利于企业,尤其是专业从事物流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建和健康发展,有利于现阶段我国现有的物资流通行业内从事流通渠道经营的经济组织的重新整合。现代物流是联系生产厂家和各种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它的唯一产品就是“现代物流服务”。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成功与否充分反应在通过平台的“现代物流服务”的产品效率是否最高,成本是否最低。
三、我国区域物流平台构建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物流领域还存在许多结构上、管理上和技术上的缺陷,体现在区域物流平台的构建上,为平台难以有效构建,或是平台水平不高,难以支撑现代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行。作为在这个平台运作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流通企业等经济个体想更好地发展物流,却往往苦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举步维艰。要构建我国区域物流平台,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体制上的分割给物流系统协调发展带来的困境。现代物流的关键在于系统化的管理,对组成物流系统的公路、铁路、水运、空运、仓库、货站、港口、堆场等分属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各个环节综合协调管理是相当复杂的,但对于物流平台的构建又是必需的。不同领域都有涉及相关物流部分的工作计划及长期规划,它们基本上是以分立的形态开展的,缺乏系统性、一体化的考虑,尤其是公路、铁道、水运、空运交汇而形成的综合性特点,更是不受重视。这将会给未来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2.物流平台的非标准化设施构件带来的各物流环节兼容性问题。物流的本质是将各个分散的流通环节集成化,追求整体系统的优化,使原有的流通渠道“提速”、“节能”。当前,由于组成物流系统的各个主要领域处于分立、互斥的局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竞相发展,各自为政,难以实现互相兼容。对物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器具及同一子系统内如包装、装卸、堆码、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应做统一,从管理的源头上消除行业内非通用性标准,加大国家及国际标准在各个行业的推行工作,才能更好实现“物畅其流”。
3.积极作好区域物流资产的整合工作。区域内现有的综合运输网络、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商业批零经营体是长期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着物资流通过程,有着丰富的物流平台资源。发展现代物流,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对现有的物流资产依据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分工运作管理模式。
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作为与物流业发展相关行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在鼓励生产企业、商业企业、流通企业积极发展物流经营的同时,更应在发挥现有的物流设施作用的基础上,规划区域物流平台发展,明确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同时应妥善协调好相关行业部门,做好物流平台相关设施发展的衔接工作,使物流平台达到系统化、集成化。CK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标签:现代物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