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域论文,民族传统论文,我国论文,文化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0X(2010)09-0066-04
宇宙无限,地域有界,我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依地形、地貌、气候等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地域,如沿海地域、平原地域、高原地域等。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利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各自生存的环境中,创造了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等各具地域性特色和风格的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松辽文化、晋文化、徽文化、关陇(三秦)文化等[1]。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地域性的显著特征,研究地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化不利为有利,因势利导,对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态势有着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地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地域、区域,不但是自然地理概念,而且是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的文化的概念,是宇宙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统一的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由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的特点和活动于其间的人所赋予的人文特点两部分组成。只有当人活动于其中,休养生息,创造、形成群体社会,构成时代、历史、自然地理变成了人文地理,地域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地形地貌才有了它特殊的意义。地域对民族有着巨大影响,首先它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民族的心理性格[2]。区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的概念,也可把其看作两个不同的视角,其预设也有所不同。地域文化研究突出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其论述的地域范围是清楚的,但疆界是模糊的、动态的,一般不受行政区域甚至国家疆域的限制(如东北亚文化区)。而区域文化论述的范围依从区域与国家的行政区划(辖地),具有人为的规定性[3]。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发展,会形成特定的文化特征。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4]。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地域性,地域文化主要是在地域内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生存地的物产资源、经济状况、历史遭遇、气候情况等决定着当地的文化特点。地域文化受古今行政区划的影响,更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创造一方文化”。水土因素、自然环境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更具决定性[5]。例如湖湘文化是以湖湘地区特定的地域环境与人文传统为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文化结构体系[6]。关于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相关学者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7]。湖湘文化的传统和氛围对早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影响非常深刻,从毛泽东的体育代表作《体育之研究》就可窥其全部。人的生存环境、生计方式、心理性格,都会影响文化的发生发展,地域通过对人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地域的文化风貌。民族传统体育是融合多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强调个人的文化参与发展。因此,无论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创造还是从其文化发展,都涵含了地域的特色。地域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生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山水、动植物、地理环境、特定地理和气候下所发生的自然现象等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生发展。
2 民族传统体育受地域文化影响的现实表现
2.1 地域性表现
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千百年里,与地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打上了深深的地域烙印。从地域上看,人类生存生活的地理环境有三大类:①海洋和岛屿;②山地丛林;③平原大漠(含草原)。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有青藏高原,北接西伯利亚大草原,南有江南水乡。这三种地理环境在我国都有,且分布较为均匀。因地域不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可划分为:沿海民族传统体育、山地民族传统体育(含高原丘陵)、平原民族传统体育(含大漠)三种。如地居高原的藏族的赛马、地居山地水乡的苗族的赛龙舟、地居沿海的黎族的射潮等都是各地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体现得非常明显,如我国哈萨克、克尔克孜、塔吉克、蒙古等民族都以畜牧业为主,马就成了他们主要生产、生活的工具。由此产生了与马有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叼羊、骑射、马上角力、姑娘追、飞马拾银等项目。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历来是漠北民族载货物和骑乘的工具。由此产生了“赛骆驼”运动。再如,主要分布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从事渔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赫哲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人们对各种鱼类的习性十分熟悉,捕鱼的手段是用渔叉去叉,往往百发百中。为了让下一代能熟练地掌握叉鱼的生产技术,长者就教他们学习叉草球,演化成一项富于乐趣的传统体育活动,同时又能学习生产技能[8]。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受到了地域的山水、动植物、地理环境、特定气候下所发生的自然现象的影响,更有其显著的特色。“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人的生存生活环境与人的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爬山与赛龙舟这两项运动的开展就离不开山和水。动植物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从某地域民族的特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辨别出来的,藏族的赛牦牛,因牦牛是高原特有的动物,赛牦牛就成了高原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代表。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普遍存在却又是间接的,各地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因其对人的作用巨大,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带有地理环境影响的影子,如柯尔克孜族的狩猎、满族的跳白索、朝鲜族的荡秋千。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冰戏运动,就是北方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发生结冰的独特自然现象而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结果。
2.2 民俗节日性表现
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生产活动、经济状况、文化发展不同,因而节日风俗有一定的差异。节日是地域性民俗文化大会展的最佳时机,为人们提供了欣赏民族传统体育的极好机会。利用民族文化形式来扩展节日的内容和影响,更能显示其特色,有了地方特色就容易为人们所关注。地域不同,致使在同一节日里也会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节日文化因不同地域、不同习俗而呈现着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它含有各民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的风尚和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充分说明各地区、各民族节日文化的丰富多彩。如一年一度的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四月八等等,已成为欢庆丰收、民族友好交往、开展文体活动和物质交流的民族盛大节日。现今的民族节日文化不仅能够积淀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而且能增加民族凝聚力,还能满足群众物质、精神文明发展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民族传统体育对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
3.1 对地域社会的影响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几千年来少数民族自发形成的,集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有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作用,可以有效推动各地域社会文明建设与发展。它有利于调整社会结构,妥善处理群众之间的社会关系,加强了同外界的联系,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受参与人员、时间、场地的制约,社会各阶层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活动群体,提高人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充满活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3.2 对地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对体育消费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购买体育保健书籍、健身器材、高档营养品等,学习健康常识,体育消费的人群越来越多,这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相继诞生了许多体育旅游产业,如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表演队、民族体育舞蹈表演团、民族体育旅游公司、民族体育器材、服饰生产厂家等,这些支柱产业又搞活了农家乐餐饮、宾馆、酒店等服务业,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消费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实力,提高了经济生活水平。
3.3 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蕴涵着我们的祖先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艰苦历程,对于进行中国传统的尊老爱幼的道德文化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和睦,培养人民的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趣味性强,它可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使人们自觉地同邪恶的犯罪分子作斗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地域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繁荣了地域文化生活。
3.4 对地域环境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是污染性工业,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没有太多的影响。但随着体育旅游人数的增加,他们所带来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同当地环保等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更加凸显。因此,政府应组织环保、体育、旅游等部门把体育旅游人数控制在一个当地自然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因体育旅游人数过多对当地生态自然环境破坏的现象。
4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略
4.1 突出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规划好它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提升。目前,政府并没有这方面的发展规划。规划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全面做好挖掘整理工作,全面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目前生存状况;另一方面,要确定好重点发展项目,既要拟定国家级重点发展项目,力争打入国际市场,也要拟定地方重点发展项目,力争成为群众喜欢的区域性发展项目,同时还要做好其他项目的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从地域上要有所侧重,要针对各个地域的不同发展适合此地域发展的优势特色项目,不要“一窝蜂”上项目,要紧扣地域传统文化,以该地域特色精品项目为龙头,规划品牌发展战略。
4.2 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保障制度
目前,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只是零碎散布于一些法规条例中,并无专门的法规条例和细则。各级政府应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和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意见和工作条例。制定和完善法制机制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在保护、创新、运用、推广等方面起到一种规范和约束作用,提供政治保证和思想指导,为参与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行为规范起到引导作用。媒体宣传是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文件对外展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我们要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加强和完善电视、电影、互联网、报刊、墙报和音像出版对民族传统体育宣传制度建设,把媒体宣传制度纳入到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法规条例中来,通过制度来提高媒体的宣传力度,规范、督促媒体的宣传行为,通过媒体宣传促进民众对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和交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组织管理,对区域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的经费投入、人力、物力的安排要落实到人,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加强纵向管理和横向沟通联系。还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和沟通,充分加强和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适合区域特点的体育活动。通过相关配套政策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如商标使用权、用地审批、国家税收等优惠政策,多渠道融集开发资金,做好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公益资金的合理投入使用。
4.3 深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近年来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从国家到各省市县都在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原生态,为文化创新积蓄能量,提供支点,努力使我国民族文化呈现出新景观。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涉及的文物、器具、服饰、动作以及风俗文化等进行统计、归纳、整理、说明,对其所处“原生态”到“次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探寻演变规律,结合发展环境与文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形式公布于世,便于查询、利用和永久性保存。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多途径开发利用,实现其多元价值,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进行开发,探寻可利用的价值,拓宽成果转化途径,提供条件,让研究成果能及时转化为社会效益。
4.4 加快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
发展经济、发展民生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建设的重点和归宿。应组织力量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确定开发项目,将开发项目与本地民族节庆活动、自然景观、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制定旅游线路,并通过宣传渠道,宣传造势,努力打造民族传统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逐渐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器材、体育服饰及体育吉祥物等方面的产业开发活动,并将它们融进旅游产业中共同开发,最终形成区域性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来推动区域体育资源向体育产业转化,地方政府尤其要消除对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狭隘、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充分认识体育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深入研究本地区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情况,科学选择本地体育产业以及发展形式、区域布局等,着重抓“一地一品”特色体育资源的开发,坚持使区域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走品牌发展之路。
5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5.1 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旅游开发路径
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开发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品牌,是尊重老百姓生活需要,改善民生,也是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活动形式是不同群体选择旅游时着重要考虑的因素,人们对不同景观、民俗风情产生浓厚兴趣,更想切身参与来体验民族传统体育的乐趣。借助民族地区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选择一些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富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邀请游客参与进来,让他们在感受到自然山水风光美的同时,还能领略到极富特色的民俗风情,这样既发展了旅游文化事业,又宣传、推广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9]。各地区政府部门要为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开发创造条件,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积极督促媒体通过文化包装进行宣传造势,以吸引更多游客的眼光,使之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5.2 地域民族情感培养与教育路径
民族传统体育要扎根于我国现代社会中,离不开学校教育,只有通过学校教育,进行辐射,才能扩大群众基础。学校教育可促进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自知,进而形成充分自信,并最终达到自觉。我们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国家政策,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一方面,有选择地把一些适宜进入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专修和选修课中,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系要根据社会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要进行改革创新,要承担培养民族体育指导员、民族体育基层科研与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各地方院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本土体育项目,作为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培养学生本土文化情怀。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要积极地把一些本土优秀体育项目选纳到体育课程中来,既可以减轻学校经济负担,又可帮助学生形成民族个性。同时,要积极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灌输,要让学生能区分哪些文化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要积极开展校园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10]。
5.3 地域文化庆典与保护路径
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在岁时节庆中开展的,这些活动受时间限制明显,但它的历史传承性及在空间上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不但能使当地民俗风情能持续沿袭下来,而且还能对民众起到一定的休闲、娱乐效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介入,鼓励、支持当地群众开展岁时节庆活动,通过节庆日,开展一些传统的由官方举办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政府主导、社会赞助的非官方举办的民间体育活动。这样既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还可规范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许多民族体育项目已纳入到了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申报之机,组织各种力量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运用与推广,为全民健身和休闲服务。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成果资料进行数字化信息技术处理。及时组织力量做好对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开发、运用研究工作,包括对民众的引导和鼓励,对一些民间艺人的资助和扶持等,“开发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拓展”[10],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申报中,保护传承人、培养传承人、开发教育资源、开展竞赛娱乐活动、出版书刊与影像制品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内容。
收稿日期:2010-06-15;修回日期:2010-07-25
标签:民族传统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