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形式作为建筑的外在表现与介面不可避免的成为评判建筑的主要因素,伴随着工业技术与材料研究的迅速发展,建筑材料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用适用的材料采用合理的手法进行建筑形式设计,对建筑本身和城市景观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建筑材料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立面
前言: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伴随着大众对建筑品质需求的提升,建筑设计不仅应满足基本的功能性要求,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审美情趣等精神层面的需求。通过对场地、文脉与风格化等方面的分析思考对体量、材料、色彩等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才能够营造出适用的建筑形式。因此,探讨建筑材料与建筑形式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材料与建筑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种各样材料的出现与市场的细分,不仅能够节约建造成本,缩短建造工期,还丰富了立面的处理手法和建筑的形式。
建筑材料不仅是建筑的物质存在基础,还能够反映出建筑更多的意义。首先,建筑能够体现所建造时期的工程学水平,从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到古罗马万神殿,从拜占庭风格的圣索菲亚教堂到哥特式的米兰大教堂,一直到现代主义建筑无不体现了所处时代与社会的工程技术水平。工程学的进步来自于对数学和力学的研究,这些都是与所使用材料本身的特性息息相关。其次建筑作为时代的留存也能够体现所建造时代的社会人文思想与艺术水平。西方古代重要建筑多以石或人造石为建筑材料,追求一种永恒的意味。这种永恒以物质存在为基础,产生一种百年贮立,不曾倒下的沧桑与积淀,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中国古代建筑却多以木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追求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延续与永存,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意义上的存在。“中国建筑之所以能够存在千年以上,并非由于其建筑的完好无损,而是因为它在同一场所被不断焚毁和重建,而在历史的“总体性叙事”中,它的每个断裂的片断都被接驳起来,形成完整的时间长链。”所以建筑材料对于建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化的构成,更是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的表现。建筑通过建筑材料构造逻辑获得存在,也通过材料这一媒介表现更多形而上的思想价值。
(二)建筑材料与建筑形式
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的思考贯穿于建筑设计和建造实践的始终。首先在建筑形式的生成阶段,需要能够结合实际条件对建筑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这一选择直接决定形式存在的合理性,而制约选择的条件有自然环境、场地、周边条件等。同时,应该充分考虑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做法,并根据建筑形式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营造。此外,还应考虑建造所处地区的材料出产情况与传统做法,进行借鉴创新,能够更加合理的延续文脉,做到建筑的“入乡随俗”。
例如在瓦尔斯温泉浴场的设计中,卒姆托对于片麻岩的处理方式受到了场地中山体自然之力的影响。在介绍浴场的文章中,卒姆托提及过这些自然之力。“山体中岩石的神秘个性,岩洞中的黑暗与光明,水面上反射的光线与水雾中弥散的光晕,来源于水体触击岩体的声音,以及赤裸的肌肤与温润的岩石......”这些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成为建筑形式设计的重要之物。卒姆托将这些不规则的片麻岩分为三种厚度型号,31mm、47mm、63mm,每道石间抹灰的厚度为3mm。这样由上述各型号和抹灰组成一个15cm的石带纹理单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筑所贴附的石材均遵循这一基本模数:地面、过梁、窗台、天花的条板都基于这一模数进行设计。由于长度上有所错位,形成一种编织的纹理。将层累的石条和接缝编织成为具有着一种均匀、不间断的结构化的肌理条带。石带纹理单元也成为了生成建筑的基础单元。
建筑材料对建筑形式生成是有巨大影响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形式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建筑材料的合理应用提升建筑美感
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说:“我可以看出对不同材料的心理态度,它们的确非常明确地显示了其各自的本性。”甄用合适的材料可以真正传递出不同质感,不同材料选择给人以不同感官体验,如石材给人以厚重与坚固,玻璃幕墙给人以细腻、优雅的印象。选用合适的材料是达到建筑外立面设计预想效果关键的一步。不同的材料可以让人获得不同的体验,运用材料时,对材料性能的熟悉把握可以创造非凡的耐人寻味的外立面效果。例如,迈耶在盖蒂中心使用的淡褐色、粗面的石灰茸,颜色接近其场地圣托莫尼卡山脉的土色。这种石材产自意大利距古罗马城不远的提沃利,将石材材料处理出粗糙的质感,表现其如从地面自然“生长出来”,象征盖蒂中心作为一处艺术圣地,应当源自自然而且永恒不朽。
建筑立面能够对个体的视觉产生直接影响,并由此引发个体产生不同的精神感受,进而实现对相应环境氛围的塑造。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若能够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能够令使用者产生差异化的心理感受。若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组合,不仅有助于增加建筑的吸引力,还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例如,同样在盖蒂中心的设计中,迈耶还使用了白色、光滑的釉面板材料,与象征自然的、暖灰色的、粗糙的石材形成一种强烈的纹理对比。白色、光滑的釉面板给人精致、疏远、轻盈、冷峻的心理感受,而暖灰色、粗糙的石材给人一种原始、亲近、沉稳、温暖的心理感受。这种对比是其建筑形式设计的重要部分,使盖蒂中心的形式设计极为成功,成为艺术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四)新建筑材料为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建筑材料品类众多且同时能够体现逻辑美学、功能、技术等多方面的特性,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选择建筑材料成为关键。受地域、层次或个体的影响,建筑形式呈现多样性特征,但在地域性、差异化设计的基础上,还存在普遍适用的规律,只有合理地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与利用,才能提升建筑品质。例如,“水立方”在立面设计过程中选用了浅蓝色的新型建筑材料,这种浅蓝色的“膜”位于双层气枕的中间,每个气枕的长度、宽度、高度都明显不同。与此同时,这种浅蓝色的膜与清水的颜色相近,且具有良好的透光度,能够将自然光引入到场馆中,不仅满足了场馆内对于光照的需求,也获得了建筑形式的独特性与标志性。随着新材料本身特性的发展创新与建筑材料市场的专业化、差异化的市场细分,建筑设计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新材料拓展了新的愿景与思路,建筑设计在数字化、生态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新的关注点,使得建筑学学科在现今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筑材料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筑学科的发展,为新建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建筑形式和营造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冯卓.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2018(06):26-27.
[2]郑德成.谈节能环保型建筑设计和新材料的应用思路构建[J].智能城市,2018,4(23):106-107.
[3]朱大可. 建筑的精神分析--石器与木器的历史博弈.中国先锋评论,2007,10
作者简介:刘雪飞(1983-),山东省青岛市人,职称:工程师,学历:大学本科。
论文作者:刘雪飞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材料论文; 形式论文; 材料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这一论文; 更多论文; 《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