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焦”透视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分析
1.对《纲要》的理解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学的积极体现。新《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时代要求和挑战。这些要求和挑战无疑是让我们的幼儿教师具备更为丰富的专业实力,以应对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幼儿教育。而新《纲要》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和实施,关键在于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的素质首先就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上,而教师的专业素质集中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上,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和直接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
2.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1)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新的教与学观念和理论指导下,通过课堂集体或小组教学等形式,使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个性,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探索者,并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效实施集体教学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把经验知识在整体环境中进行整合、讨论和分享;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从孩子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策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可以提供给孩子很好的交流互动空间,发展他们的交往、语言、思维、操作等能力;孩子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来自于老师和同伴的经验和信息,并通过相互协作、分享等得到自我经验的整理和发展。
(2)课堂教学文化的扩展化
从现代课堂教学组成来讲,笔者认为,不能把课堂现场教学看做是单纯的“课堂教学”了,而应把课堂现场教学的前期准备(备课)和教学后的反思纳入其中。因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教师事先对学生和教材的深化分析和积极准备的过程,有了完善而有准备的备课,课堂教学基本就成功了一半。而课后反思则是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再次深入思考和整理,它能很好地帮助老师梳理活动的成败得失,并在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得出有益经验,为下次课堂现场教学直接服务。所以,课堂教学的教学文化应该拓展,不应再把备课和反思独立起来。
事实上,每次在进行课堂现场教学展示时,都会有课前的教学活动解说和课后自我反思及点评活动。而课前的教学活动解说就是把事先备课时的思想、设计意图、教材分析、方式方法、前期准备等做充分的阐述,目的是让听课、观课的人对现场教学有更全方位的了解。而自我反思和相关的专家、同行点评,都是对现场教学的再次思考和经验的互动交流,目的是给活动提供更合理化的设计和建议,提炼更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经验,让课堂现场教学更加有效。所有这些,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把课堂现场教学的课堂文化扩大了,能更有效地帮助老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
●“三聚焦”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聚焦一:教师备课的几种现状
(1)后备课主义:一种是根本就没有书写的教案备课。他们认为对孩子和教材已经有相当高的“驾驭”能力,所以就想当然地抛弃了备课。另一种是课后备课,为的是补上资料。这种“备课”,即使在课后有再多详尽的“备课”,已经失去了意义。
(2)机械备课:这种备课一般多出现在新教师身上,她们的备课看似规范,但其实缺乏思想,只是在严格按照备课格式或标准执行,对备课的“肉”关注不多或没有内化,对备课本身的作用和理解还不深,所以往往备课质量不高。事实上,这种备课在真正实施过程中效果也不佳。另一种是直接复制教参教本,这种备课不但没有自我思想,有时甚至连格式、标题也都照搬照抄。不但缺乏备课精神,而且也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既浪费时间,也浪费材料。
(3)弹性备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时时伴有自我思想,大胆创新。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孩子的学习、年龄特点和教材价值、环境利用等各方面因素,思路明确、层次分明、重难点恰当。一般提前2~3天备好课,以便做必要调整。这是比较合理、理想的备课状态。应该说,执行这种备课的教师存在于大部分教师群体中,他们的专业思想扎实而牢固。
2.聚焦二:教师上课的几种现状
(1)随意性大,备课与上课相脱节: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老师对上课的态度不负责任,备课和上课相脱离,互不相干,想到哪,上到哪,随意性比较大;还有一些则是对备课不熟悉而造成,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接进行,这些上课现象已经完全背离了备课和上课之间的意义,背离了上课的精神价值。
(2)为备课而上课,上课的内容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这种上课缺少实践经验,没有很好地对教材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做分析,属于纸上谈兵,很多经验远离孩子。比如音乐活动《卖报歌》。现代社会早已没有了曾经的卖报童,歌词中描写的抗战时期的情境和精神孩子很难理解。这说明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备课为本,把孩子当作工具,没有考虑孩子实际特点和现场反应,孩子始终是跟着教案在跑,跟着老师在跑,没有自主空间。
(3)弹性的常态课:这类教师往往对孩子和教材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智,坚持常态课,不作秀,不把孩子当道具,积极在生活中寻找适合孩子的教材。教学过程中以孩子为主体,提供大量自主和操作空间,让孩子有充分的自我思考空间,并根据孩子的现场反应作出积极回应和及时调整,让幼儿为主和教师为导的两条主线合理并存,相互发挥最大化、最优化的有效作用。
3.聚焦三:教师课后反思的几种现状
(1)不会写:这是很多新教师的通病,他们缺少教学反思的经验,对反思的重要性和含义了解得不是很深刻,不知道如何进行反思记录。
(2)不愿写、随意写:这是一些惰性比较强的老师的经常性表现。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满不在乎,对课堂教学质量不重视,对教学探讨比较反感或不负责任,所以她们明明知道有这么好的途径,却宁愿选择放弃。这也是对自己和幼儿不负责任的表现。有的虽然写了,但比较随意,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算到哪,并没有通过反思对往后的教育教学经验产生有效价值。这一方面可能是教师能力问题,也可能是教师的态度问题。看重的只是量而不是质,这种滥竽充数的反思在实际情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
(3)不及时写:现代教师的任务相对来说比较繁杂,既有横向任务,比如学生、家长、班级的,还有各种纵向任务,如幼儿园大型活动、上级部门任务等,所以在主观和客观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有些教师的个体资料延后写的情况。这种不及时写,一方面会淡忘教师的新鲜感受和顿时灵感,而且对下一步的教育教学策略调整不利。
4.特殊现象:公开课
当我们看到教师存在于课堂教学的一些不良状态同时,不得不提到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特殊现象——教师的公开教学展示活动。这种活动教师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主动出击,争取机会;准备阶段往往准备充分到位,积极拓展各种可利用资源,再复杂再困难的教具也能克服完成;教案设计过程中主动反复研讨和调整策略,不厌其烦地自我修改教案中每个环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细节,肯下功夫,肯思考,每篇教案可能要反复修改上好几遍,甚至准备好几个版本。而反思撰写之前会主动阅读大量的先进教育理念,参考《纲要》要点,做到反思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有效教育价值,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这个特殊现象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公开课首先带给教师的是自我荣誉,而这种荣誉往往是跟单位考核、奖励、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的。从一个教师的内需来看,首先是满足了他成就的需要;再从他的专业成长来看,满足了他成才的需要。这两种需要其实就是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发展最根本和关键的需要。从公开课中我们值得思考和积极回应的问题是,如何挖掘、探索满足教师成长的内需条件和机制?如何调整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规划?如何让这个特殊现象不再特殊,让这个特殊现象普遍化、普及化和正常化?
●原因分析
1.教师主观思想的不重视、不理解、不认同
教师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不良状态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思想问题。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过程及反思并不重视和认同,对教育教学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认为行动上做到就行了,落实到书面太增加教师负担,不必这么麻烦。有的认为量到就行了,质就不会管了;有的对课堂教学反复研讨过程不理解,认为既然完成了,就没有必要再翻“老皇历”等。教师在思想上存在的误区,直接导致他们行动受阻,出现了上述的一些不良课堂教学表现。加上现在教师群体趋于年轻化、经验缺乏,在专业素养上还未能达到一定高度,造成对课堂教学的不专业化、一知半解等系列问题。
2.职业倦怠
其实很多教师刚工作时也都是满腔热情、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教育态度一丝不苟。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职业角色的不断丰富,如从单纯的老师成为妻子、妈妈等,加上很多教师多年重复经历在同一个岗位上,于是出现了职业倦怠。他们不再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不再把教师职业当作是奋斗、成才的途径,逐渐淡化和降低了岗位要求。这种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导致一系列课堂教学的不良状态。
3.学校的教育观点、学风、教风等影响与渗透
一个学校的教育观点、学风、教风等对教师的职业成长影响非常大,整体氛围直接影响个体行为。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试想,在一个积极向上、好学进取、踊跃创新的团队里,哪个老师甘愿落后,无形的评价压力在不断督促和调整教师的前进步伐,逐步改善和杜绝各种存在于课堂教学的不良状态。而相反,教师也会跟风。懒惰谁不会、混日子谁不会?所以,幼儿园正确的教育指导、良好的教风和文化建设能督促教师不断成长和进步。
4.学校对教师梯队建设的规划以及个体发展的职业指导
当今社会教育高速发展,高端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有些幼儿园往往更愿意重视高端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为单位争名夺誉,而对整体教师梯队可能没有及时有效梳理并做出合理的整体发展规划,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缺乏积极指导,使得高端教师在不断拔尖的同时,大部分教师原地走或被拉下。在培养少部分拔尖教师的同时,忽略了大部分教师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愿望,泯灭了他们的教育积极性,导致跟不上、不想跟、直至最后转化为随意、机械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不知不觉的被动拉动下,陷入了课堂教学的不良状态。
●思考与建议
1.思想建设人文化
要规范教师行为,首先要抓住教师的心,把握住他们的思想方向。笔者提倡思想建设人文化。因为人文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柔性建设。它容纳了宽容、多元、和谐、民主等一系列的人文思想。在这种思想文化倡导下的思想建设也好,文化建设也好,一定是教师共鸣、拥护和推崇的。我们应该从人文角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专业引领,让他们体会认识到自己职业行为的重要性、示范性和辐射性,通过人性化的游戏、谈话、探讨等活动逐渐使教师积累、巩固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深刻了解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课堂教学对自我专业成长、对幼儿发展、对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性。
2.课堂教学制度系统和前瞻性
建立必要的系列课堂教学制度是必须的,它是评价的前提,也是规范的基础。除了建立常规的听课、上课、反思、备课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检查制度(包括自查和互查)、奖惩制度等,还应制定一些具有系统化的灵活制度,比如针对刚毕业新教师的《新手上路工作手册》、针对老教师的《星级教师制度》、针对骨干教师的《骨干教师工作室制度》等。横向、纵向的系统化制度让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可以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制度是教师和检查者执行的标准,它不可能今天定明天改,也不可能因为个体现象而进行三番五次的调整。所以,作为制度在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周全,有一定相互的联系和补充,从整体考虑出发,才是一个完整的“制度圆形”,无论实施者还是执行者都可以掌握其中。这同时也体现了制度与制度、制度与人之间的和谐。
3.教师培训层次化
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很多培训又搞“一刀切”,缺乏针对性模块培训,使得教师在培训上分别出现了“不会吃”、“吃不饱”、“吃不下”等现象。很多新手上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基本功上只能靠自己摸索或照搬模仿,没有课堂教学的专业成长指导;而经验型老教师,往往缺乏新的教学技能培训刺激,或针对性不强,导致止步不前,课堂教学达到一定水平后靠“吃老本”;而拔尖教师因为相对应的培训机会和平台比较丰富,所以课堂教学进步比较快。所以培训前有必要对教师进行摸底,根据教师群体特点和优势,合理分层,按照教师的自我内需合理安排,体现培训分层化:对拔尖的“参天大树”式教师向专家式、教育家式培训发展,课堂教学要有高标准;对“灌木丛”式老教师则注重特长培训,要求规范中求创新;而“花草式”新老师课堂教学培训要针对他们刚毕业的特点,注重书本与实践相联系,关注自我经验积累,要求基本规范化。
4.评价人性化、本土化、内需化
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推动教师自我规划和发展的有力手段,在评价上除了要关注教学客观性外,还要关注教师心理内需提升。比如评价的人性化实施,评价者要懂得评价只是手段,而不是真正目的,要关注过程,注重教学的人性化解读。其次评价要依据实践情况:评价不是口头支票,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多维度运用多元化思想,考虑教师实际情况。如某教师在一次课堂教学后效果不理想,但她备课能做足功课,整体教学环节中也能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只是由于对孩子的特点了解不够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样的教学、平价不能一刀切说不好,虽然这个教师经验不足,但态度上还是可圈可点的。另外评价一定要有本土化:就是评价时应根据本幼儿园、本区域的教学发展现状,不要只把眼光盯在上海、南京,甚至是国外的教育现状上,更应该关注当前本园的教学发展状态,横向比较本区域的教学状态。再有,评价要考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拉动:要了解当前教师的教学心理,善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教师做思想交流,不要让教师背上思想包袱,最终通过内需拉动来实现教师多元、互补、自主性成长。
总之,“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许多教育家认为,“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课堂教学。今天我们希望通过“三聚焦”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希望教师能在“三聚焦”中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为更好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贡献作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为自我专业成长插上理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