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新品种“凯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品种论文,凯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凯特(Keitt)杧果是美国选育的红色晚熟杧果品种,源自印度穆尔古巴(Mulgoba)杧果实生选育。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等单位1996年从以色列国家园艺研究所转引入攀西地区。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特征特性 树势壮旺。树冠圆形或伞形,枝条长而开展,分枝少,木栓化枝条灰褐色。叶片大,较平,长椭圆披针形。叶基圆钝,叶尖渐尖。嫩叶浅紫色,老叶深绿色。圆锥花序,三次分枝。两性花比例高,着果率高。果实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宽卵形,单果重630~875g,单胚。果肩较大,斜平,果腹突出,有明显的“果鼻”。果皮光滑,果点多而小,白色,果粉较厚。青果底色暗紫色,盖粉红色;果实后熟底色黄色,盖粉红色或紫红色。果肉黄色,纤维极少,肉质细嫩,风味浓郁,甜而清香。可溶性固形物16.0%,总糖12.76%,还原糖3.43%,总酸0.14%,维生素C182mg/kg,可食率80.9%。耐瘠薄,抗风、抗旱力强。对白粉病、流胶病、吹绵蚧抵抗力强,对细菌性角斑病、蒂腐病抵抗力较弱,日灼严重: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于攀西干热河谷地区海拔1400m以下微酸至中性土壤中种植。定植前采用梯地壕沟式或鱼鳞坑改土,施足底肥。攀西干热河谷地区6~10月雨季定植,720~825株/hm[2]。采用自然圆头形为主,定干高度70cm左右。12月至翌年2月主要防治白粉病、流胶病,疏除冬梢和过多病弱花序;2~5月防治炭疽病、横线尾夜蛾、扁喙叶蝉;3~9月防治吹绵蚧、瘿蚊;6~10月防治蒂腐病、细菌性角斑病。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及早疏果,每穗留中部2~4果并在果实转色时套袋,短剪部分未结果枝,促发健壮夏梢。8月中旬对未结果春梢和健壮夏梢短剪,回缩中部徒长枝和强壮枝,施足基肥,促发秋梢。采果前两周剪除病虫枝、弱小枝和交叉枝,采果后及时对结果枝修剪回缩,树冠顶部过密可开“天窗”。
联系电话:023—68349197
标签:凯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