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福[1]2003年在《太湖渔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指明Viily Christensen,Carl J.Walters,Daniel Pauly and Polivina创立的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该软件由众多模型组合而成,并加入许多生态学分析方法,能广泛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定量分析,特别是渔业管理与政策模拟,并可用于比较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的时空动态变化,定量评估水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一种营养平衡模型,该模型已在全球100多个水生生态系统中得到应用(Christensen,V.,C.J.Walters,and D.Pauly.2002),是目前渔业和水生生态系统定量分析最全面与权威的软件之一。目前国内有关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还末见报道,本研究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的基础上建立太湖渔业与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对太湖生态系统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与模拟,对渔业小型化的发展,渔业政策评估与优化,渔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渔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管理对策。主要结果如下: (1)为了更好地对太湖生态系统进行定量性分析,将太湖渔业生态系统分成了19个功能组,在输入每一个功能组的B、P/B、Q/B或EE的基础上,输入每一功能组的食物组成、净迁移率、渔业捕捞量,渔业价格与利润等相应的参数后,运用Ecoranger对系统进行平衡调试,当系统达到最终平衡并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后,输出生态营养流动效率、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和混合营养影响、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流来源与营养流动关系,功能组的死亡率组成以及系统的总体特征。 (2)太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碎屑的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10.3%和10.4%,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为10.4%。系统的杂食系数为0.186,系统的总净初级生产力4520.11t/km~2/year,总P/B系数为9.926。 (3)渔业小型化与个体小型化是目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太湖渔业小型化经历了未小型化、初步小型化到完全小型化的发展过程,小型鱼类占渔业总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小型渔业成为太湖渔业的主导主要是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的结果。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模拟了太湖渔业小型化的发展过程及中文摘要原因,小型渔业比例的上升与大中型渔业比例的下降的关系。人工放流比例的增加、封湖禁渔时间的延长,繁殖保护区的扩大、捕捞努力量的下降、沉水植物的恢复是控制渔业小型化的主要措施。太湖渔业捕捞产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过度捕捞导致太湖渔业捕捞营养级的下降,1952一1958年、1973一1978年和1979一2000年太湖捕捞营养级的平均值分别为3.29、3.26和3.07,渔业导致营养级在近50年内下降了0.23。1964年至1981年太湖翘嘴红舶的渔业营养级下降0.33。捕捞产量的增加导致渔业营养级下降。 (4)渔业总产量与湖水CODMn,刀跻和虾类产量与湖水TN/TP,富营养化指数(TSI)与渔业总产量和刀鱿的产量之间具有显着相关,并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太湖富营养化加重与渔业总产量的增加,渔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是相一致的。 (5)在Ecopath平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渔业发展与生态系统基本吻合的Ecosim模型,然后进行渔业政策变化的模拟与分析,得出1 973一2000年的模拟结果与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保持2000年捕捞强度,对2001一2030年渔业产量与生物量进行了预测模拟。对1952一2000年太湖主要渔业政策进行了相应的Ecosim模拟与评估,不同捕捞强度对各功能组的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在没有封湖禁渔政策的条件下,太湖渔业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生物量与产量的变化,探讨了主要渔业政策的发展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定量性风险分析。在设置渔业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渔业政策进行了优化选择,并在优化的渔业政策下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渔业产量进行了相应的模拟分析,调整捕捞渔船的相对大小。 (6)1 952一1962年太湖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到1979年达到近50年来的最高点。1979年之后开始大幅度下降,至1994年,太湖的CPUE下降为近50年来的最低水平,仅为0.24,相当于最高年份的10%,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经过对捕捞产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1 952一1978年,太湖渔业基本处于渔业发展的开发阶段,1978一2000年,渔业从开发阶段过渡到成熟阶段,并走向衰退。通过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灰色相对关联评价表明,1981一2000年太湖渔业资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越来越低,资源已到不可持续利用阶段。 一3一中文摘要 总之,以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进行了我国淡水生态系统与渔业发展的定量风险分析,并运用Ec叩ath with Ecosim等软件和新的方法对渔业政策,渔业小型化发展与对策,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综合评估。建立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标准,评估了不同健康水平下渔业产量的环境容纳量,进行了湖泊渔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定量性分析,为湖泊渔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标准,同时也为我国和世界淡
曹萍[2]2005年在《太湖生态渔业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湖是我国第叁大淡水湖泊,位于长江叁角洲南缘,是太湖流域地区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地,兼具有调蓄、灌溉、航运、旅游、养殖等功能。太湖是我国淡水渔业最重要和最先经的地区之一,对我国以及世界渔业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1966年前太湖渔业主要以天然捕捞为主,1966-1983年为人工放流、天然捕捞和沿岸围垦区的池塘养殖,1984年在太湖首次出现的网围养殖经历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和效益型的发展过程。进50年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渔业与环境政策的相对滞后,导致太湖湖岸线不断萎缩,污染加剧,水质逐渐下降,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深,过度捕捞、非法渔具的使用和环境污染对太后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渔业小型化日趋严重,目前太湖渔业资源与环境面临巨大的衰退甚至接近崩溃的边缘,渔业与生态环境发展已不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国以及世界大多数湖泊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发展生态渔业,就是确保太湖渔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渔业经济的可持久增长。太湖生态渔业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与现实意义,对我国以及世界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科学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湖泊渔业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生态渔业所做的研究,从太湖渔业的现状出发,在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省淡水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一起,对太湖进行的连续多年的水质调查和本单位历年来对太湖进行的渔业资源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捕捞努力量与资源再生量的关系,对渔业小型化的发展控制、渔业政策评估优化,并对渔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渔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管理对策,主要结果如下: 1、提出了太湖生态渔业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构想图。 湖泊生态渔业的构想和实施是国家“八五”以来探索大中型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将湖泊作为复合渔业生态系统的统一整体,探讨湖泊渔业开发利用过程中生物生产力的变动趋势及物质流动,能量流动的变动规律并取得有益的进展,滆湖和骆马湖分别代表了草型湖泊和过水型湖泊的实例已有较为明确的框架。太湖作为我国大型湖泊的代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技术资料,特别是2001~2002年江苏水产叁项更新工程项目《太湖渔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优化技术》的实施,为太湖生态渔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太湖渔业的实际状况,以维护太湖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湖泊生物多样性为前提,通过繁殖保护区、资源增殖区和网围养殖区叁个生态区功能的建立和功能强化,达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罗国芝[3]2007年在《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水产养殖在为满足世界水产品需求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面临着来自水环境状况的恶化、社会舆论的监督、政策及法规的监控及水产品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等方面的压力。如何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企业、环境工作者和水产养殖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论文在对国内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尤其是国外水产养殖可持续管理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Aquaculture Pl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PEIA))技术体系;针对我国水产养殖规划的不同类型,初步构建了相应的环评框架,拓展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水产养殖规划领域的相关内容,为今后开展该领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撑。论文研究了水产养殖规划(Aquaculture Plan,AP)和其他规划的关系、实施的保障体系、制定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及其对于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程序和框架;建议了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配置和优化以及质量管理等行政保障手段。最后以太湖渔业养殖规划为案例对上述部分成果进行验证。首先,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快速发展而可持续管理基础薄弱的状况,提出较为系统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水产养殖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体系,从理论上探讨我国应如何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其次,面向环评工作的复杂性,提出了识别显着环境影响和建立关键评价指标的方法,以提高环评工作的效率,增加其可推广度。针对目前水产养殖规划养殖规模确定的随意性,建立了养殖容量的概念模型、计算模型和水产养殖完全成本计算方法,为水产养殖规划提供了养殖规模定量工具,其估算结果可作为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根据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推荐应用参与性快速测评(Rapid Rural Appraisal and Participatory,RRAs&PRAs)法和分析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Analytical Pl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ANPEIA)的应用。为了实现与水产养殖规划制定过程的同步评价,构建了集成式APEIA基本框架。为了使APEIA更有针对性,构建了规划层次水环境状态反应层次两级指标体系,供不同类型水产养殖规划环评选择。按照我国四种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规划的特点,构建了不同的环评框架。最后,在剖析我国现有水产养殖规划制定相关制度配置的基础上,从管理层次和技术层次分别提出了对现有制度的初步的完善措施,并尝试性地提出了APEIA生命周期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概念。太湖渔业养殖规划(2007年2月)是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和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在湖泊养殖容量估算的基础上制定的。本文运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的结果表明,该规划对环境有负面影响但可以接受。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5条修改、缓解措施。本文最重要的观点是强调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效率和效果。因为背景研究和资料的缺乏,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比较少,有些观点尚缺少深度。今后必须逐步大力推进相关信息化管控数据库的建设,为决策的准确性快速提供及时的、翔实的、准确的信息,这些都是是规划制定和环评的必要基础。此外,还需更具体地开展应用性较强的APEIA方法,比如分析式方法和快速测评方法的实施程式和技术。对于水产养殖容量和水产养殖成本的估算仍需要联系更多的实例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比如不同的养殖模式、不同性质的养殖水域和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估算模型。
谷孝鸿, 毛志刚, 丁慧萍, 王银平, 曾庆飞[4]2018年在《湖泊渔业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作为一种传统产业,渔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而渔业作为湖泊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其资源变动是湖泊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湖泊渔业资源的变动和退化也是对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响应.自1980s以来,随着湖泊水环境的改变,湖泊渔业资源衰退趋势明显,中上层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在鱼类群落中占优势,鱼类资源小型化、低龄化现象严重.本文以湖泊渔业发展的历程为切入口,系统阐述人类活动及湖泊环境变化对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厘清现阶段湖泊水环境管理、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等关系,展望我国湖泊渔业的发展前景及新型模式.
杨再福, 周子力, 王新伟, 陈立侨, 耿心礼[5]2005年在《湖泊渔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灰色相对关联分析方法对1981~2000年太湖渔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分析,并提出太湖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谷孝鸿, 白秀玲, 江南, 范成新, 程建新[6]2006年在《太湖渔业发展及区域设置与功能定位》文中研究说明渔业是太湖的重要功能之一。太湖渔业主要以自然捕捞和围网养殖为主。目前太湖自然渔业捕捞强度及东太湖湾围网养殖的超常规发展,给湖泊生物资源带来巨大影响。依据太湖生物资源现状和分布,借助太湖遥感解译图像,定位设置太湖各类生物资源恢复与保护的功能区域,包括东部的资源保护核心区、缓冲区(湿地生态景观带)和西部的生态恢复区等。其管理目标是太湖水环境、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及环湖湿地、自然景观的保护,加快太湖生态恢复进程,促进旅游业和渔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太湖渔业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何俊, 谷孝鸿, 白秀玲[7]2009年在《太湖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依据太湖渔业和水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1952~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06年太湖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捕捞渔获物组成中,小型鱼类湖鲚为优势种,产量占渔获物比例从1952年的640.5t和15.8%增加至2006年的21130t和60.2%;而银鱼、鮊鱼、鲢鳙等其他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大幅度下降,2006年渔获物组成远不及1952年合理。结果表明,太湖的逐渐富营养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过高的捕捞强度,以及太湖受改变的水力学特点等导致了这一变化。1991~2006年东太湖养殖渔业尤其是网围养蟹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大量投饵及不合理的水生植被利用方式给东太湖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东太湖水体现处于富营养状态。因此,需要控制太湖渔业捕捞强度、调整鱼种放流结构、加强鱼类资源繁殖保护,改善养殖渔业方式以及加强对湖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使太湖渔业与水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生楠[8]2018年在《东太湖围网养蟹经济效益研究》文中认为太湖,我国有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跨越江苏和浙江两省,是江浙沪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对太湖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沿湖岸线产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湖泊污染和资源过度利用问题日益严重。2007年爆发的太湖大面积蓝藻污染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太湖水产养殖渔业受到压缩与调整的压力。为维护太湖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渔业管理部门提出全面清除西太湖20多万亩围网养殖区域,在东太湖建立4.5万亩健康养殖河蟹的示范区。太湖养殖渔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划的目的旨在有效保护环境资源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渔业经济效益,实现渔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实现养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采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太湖河蟹养殖产业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太湖养殖产业结构的调整后的河蟹养殖经济效益、影响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以及为实现养殖渔业可持续的经济制度安排等问题。通过田野调查与访谈等研究表明,养殖户的养殖经验和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自然灾害和养殖疾病等因素造成养殖产量不稳定的因素,整体养殖效益普遍偏低,养殖风险较大等问题。文献综述和田野调查还表明,太湖的养殖渔业演进历程经历了传统养殖模式阶段,精养技术模式发展阶段、特种水产品养殖模式阶段和可持续养殖经济发展模式阶段。传统养殖模式阶段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高投入,资本投入低,技术水平低下的发展阶段。精养技术模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持续维持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高投入,不断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的养殖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也是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导致环境污染的阶段。特种水产品养殖模式阶段依然是太湖养殖产业追求高利润的发展阶段,除环境、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持续投入外,品牌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作用也受到关注。在本世纪初期,太湖的养殖渔业进入了可持续养殖经济发展模式阶段。该阶段的发展理念是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渔业经济效益,实现渔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养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其特点是限制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通过提高技术要素、品牌要素、可持续发展理念要素以及制度要素实现湖泊养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虽然社会上认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在养殖渔民以及养殖产业内部对如何利用技术、品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制度要素实现湖泊养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有待提高。为探究进入可持续养殖模式发展阶段后的河蟹养殖经济效益和影响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作者采用问卷调查、定性统计和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调查研究的不同养殖片区的养殖户年龄、文化程度、养殖经验等进行统计性描述,其次,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养殖河蟹的成本构成和收益水平,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养殖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并利用Oaxaca-Blinder方法分解各养殖片区经济收益的条件均值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动植物饵料成本、人工和种苗成本对不同养殖片区总成本均有显着影响,其中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的总费用所占比例是各项成本构成中最大的,均在50%以上;(2)各个养殖片区之间收益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销售价格和生产要素投入,销售价格的高低是由于不同养殖户销售成蟹的时间不同,成蟹规格不一,销售渠道不同;而生产要素投入中,同一个自变量对不同养殖片区的收益影响正负不一。其中,饵料投入影响显着,养殖面积对这四个养殖片区的收益均呈显着的负向影响;(3)各养殖片区收益差异中,7区和10区差值最大,且不可解释部分的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高于可解释部分的贡献率,即投入要素的质量差异造成的总差异影响明显高于投入要素的数量差异。其中,不可解释部分中投放的蟹苗和饵料品质差异是收益总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最后,结合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及现代经济学理论,为提高养殖户收益水平,促进东太湖围网养殖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技术层面:推动开发及使用高利用率、高性价比、低污染的替代饵料,提倡合理投饵投苗,科学养蟹;(2)品牌层面:鼓励渔民加入专业合作社,避免分散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低下的问题,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及运行效率,打造太湖河蟹品牌,拓展现代化销售渠道;(3)制度层面:创新租用权流转制度,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技术,优化养殖模式,形成“养殖+销售”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改变私人分散决策机制为集体决策机制;(4)可持续发展理念层面:培养养殖渔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个人素质,保护公共池塘资源,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陈卫东, 生楠, 朱法明[9]2017年在《太湖渔业资源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根据2006—2015年太湖捕捞与养殖渔业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近10年太湖渔业资源演变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2006—2015年太湖年捕捞量持续上升,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其中小型鱼类产量比重大,占47%左右;渔获物构成中,湖鲚是产量最高的品种,渔业资源小型化、单一化趋势明显;养殖渔业以围网养蟹为主,面积缩减至3 000 hm2,产量自2008年大幅度下降以来,目前趋于稳定状态。但养殖户小农思想浓厚,养殖规模效益差,缺乏合理的经营制度安排。针对太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安排角度,提出实行捕捞限额制度、优化鱼种放流制度以及推进经营制度创新,为实现太湖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杨再福, 周忠良, 陈勇, 吴林坤[10]2003年在《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与对策》文中提出阐述了太湖渔业的发展现状,人工放流与封湖休渔对渔业的影响,网围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发展,网围养殖对湖泊的富营养化有较大影响,渔业小型化趋势和低值鱼产量增加趋势明显。并提出太湖渔业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太湖渔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 杨再福.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 太湖生态渔业的对策研究[D]. 曹萍.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3].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罗国芝. 同济大学. 2007
[4]. 湖泊渔业研究:进展与展望[J]. 谷孝鸿, 毛志刚, 丁慧萍, 王银平, 曾庆飞. 湖泊科学. 2018
[5]. 湖泊渔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J]. 杨再福, 周子力, 王新伟, 陈立侨, 耿心礼. 水利渔业. 2005
[6]. 太湖渔业发展及区域设置与功能定位[J]. 谷孝鸿, 白秀玲, 江南, 范成新, 程建新. 生态学报. 2006
[7]. 太湖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J]. 何俊, 谷孝鸿, 白秀玲. 海洋湖沼通报. 2009
[8]. 东太湖围网养蟹经济效益研究[D]. 生楠. 上海海洋大学. 2018
[9]. 太湖渔业资源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J]. 陈卫东, 生楠, 朱法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10]. 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 杨再福, 周忠良, 陈勇, 吴林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标签:水产和渔业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渔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湖泊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生态系统功能论文; 水产科学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论文; 水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