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与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病理特征对比论文_刘洋1,刘伟伟2

刘洋1 刘伟伟2

(1平顶山学院医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2天津市中医院研究院附属医院 天津 300120)

【摘要】 目的:观察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和成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引起的胃炎的病理特征,并进行对比。方法:对100例儿童和170例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组的病理变化主要为浅表性胃炎,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成人组患萎缩性胃炎的比例逐渐升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患者多为轻度炎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两组成人组患者的固有腺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明显多于两组儿童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年龄组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胃黏膜的病理变化和年龄密切相关,患者年龄越小,其病情越轻。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不仅表现为炎症程度加重,而且会出现胃黏膜萎缩。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儿童;成人;病理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042-02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感染后常引起消化性溃疡,进而发展为慢性胃炎,长期感染可导致胃MALT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通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有过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病史,并且大部分患者是在儿童期间感染的,儿童是幽门螺旋杆菌首次感染的高危人群[1]。为了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机体的病理特征,现对100例儿童和170例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儿童和170例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其中儿童组患者男53例,女47例,分为两个年龄段组:8~10岁45例,11~13岁55例;成人组患者男81例,女89例,分为两个年龄段组:28~48岁87例,49~88岁83例。

1.2 方法

通过奥林巴斯260胃镜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在患者胃窦部取2~3块胃黏膜组织进行活检,并作HE染色组织学诊断、尿素酶试验和Wathin-Starry银染色试验进行幽门螺旋杆菌计数。

1.3 评价标准

经Wathin-Starry银染色或尿素酶试验任意一项为阳性的患者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按照悉尼分类法对胃炎进行分级,根据患者腺体是否萎缩诊断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患者的病理特征,采用X?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胃炎类型的比较

随着小年龄组到大年龄组的变化,患者病变程度由浅表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进展,四个年龄段患者均发现浅表性胃炎,而仅在两组成人组发现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率分别为52.87%和77.11%。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相关报道表明,成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患者中50%以上是在儿童期间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3]。但是目前国内外对幽门螺旋杆菌在人体内的致病机制尚没有详细报道,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幽门螺旋杆菌后,发展为慢性胃炎,其组织发生的病理学改变是否存在差异,尚没有报道明确指出[2]。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常通过食入不洁食物、使用不洁餐具和粪便等途径进入机体,导致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进入人体后,通过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进而穿过粘液层。幽门螺旋杆菌在粘液层的运动能力极强,是其具有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胃黏膜发生炎性改变,导致浅表性胃炎,随着炎症细胞的长期弥漫性浸润,尤其是胃小凹腺颈部和深部,使其固有腺体减少,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本次研究中,四个年龄段患者均发现浅表性胃炎,而仅在两组成人组发现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率分别为52.87%和77.11%。儿童和成人的患病情况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表明,儿童胃炎多为浅表性胃炎,随着年龄的增长,浅表性胃炎逐渐进展为萎缩性胃炎,成人胃炎多为浅表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4],与本次结果相符。幽门螺旋杆菌多为儿童时期感染,岁年龄增长,不仅炎症程度加重,同时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与本次研究中成人患者严重程度多为中重度的结果相符。细菌定植时间也对胃炎的病理改变有较大影响,由于胃炎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幽门螺旋杆菌也是胃癌的致病因素之一,笔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胃癌的发病率同样上升。而儿童胃炎患者是否较成人患者治疗更加容易,有待于进一步观察随访。

综上所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儿童在感染程度和病情发展均较成人感染者轻,少见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因此应该加强对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的控制,积极对儿童感染者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庄健海,陈玉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蛋白酶原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1):4040-4041.

[2]王垂杰,郑剑玲,宫雁冰等.胃病患者胃黏膜真菌基因的多样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9):2050-2054.

[3]高绍芳,何华,米慧茹等.针药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及病理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459-2460.

[4]米弘瑛,贺加.昆明地区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0):918-919.

论文作者:刘洋1,刘伟伟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  ;  ;  ;  ;  ;  ;  ;  

小儿与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病理特征对比论文_刘洋1,刘伟伟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