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 255022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还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一直以来,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却只把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从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其它两项职能。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没有认真学习《课标》,不能很好地用物理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盲目追求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开放性,结果却处于“学生无目标、猜想无节制、探究无实效”的窘迫境地,迫切需要使科学探究落到实处。
一、科学探究要避免“以假乱真”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有的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设计、结论等一应俱全,试想把这样的材料和盘端给学生会有什么后果:教师在那里高谈阔论,学生则能对答如流,各得其所,但难免有掩耳盗铃之嫌。这样的过程不是科学探究,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最多只能算是验证实验而已。
如探究“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和“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实验中,一系列的引导问题的提出使得本来就颇为简单的问题变得基本失去了探究的价值,甚至于结论都能脱口而出了。对此,笔者建议教科书编辑给与充分的考虑,把此类探究内容中有关结论性的东西去掉,只保留必要的过程。而我们教师亦可以学案的形式,在科学探究与现成结论之间筑起一道屏障,避免以假乱真的现象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要突出重点科学探究要素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科学探究一般也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它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要素构成,而这七个要素的结构关系是环环相扣、彼此促进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可以是包括所有要素的探究,也可以是只包括部分要素的探究。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科学探究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否则将失去其效果。在《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实验中,受《教师教学用书》启发,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实际操作时却发现,由于重视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到处都成了问题,要探究的重点内容被湮没了,课堂根本无法驾驭,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变探究为讲授,效果自然得不到保障。经过反思,对课堂设计进行了调整,猜想过程直奔正题,突出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两大要素,既让学生过了一把设计瘾,又保证了充足的实验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有效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
一方面,教师指导过度,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指导不到位或完成放手,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作用,何时介入,如何指导,何时提供背景资料或信息,提供什么信息等,真正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
在《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实验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看看自己的像有什么变化?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结果让笔者出乎意料:鸦雀无声,任凭你怎么启发引导。为什么呢?原来“提出问题的过程”过于开放,学生无所适从,一下子把他们的思路给堵死了,对后续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一节课不得不早早收场。主要原因就出在缺少有效的指导,造成了探究的盲目。
四、要注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干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因此,在学习物理的最初阶段,应该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可以在容易出现困难的环节给予提示;而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认识。
总之,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探究的落到实处。
论文作者:靳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科学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平面镜论文; 要素论文; 物理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