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赋予作文教学的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使命论文,作文教学论文,社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要响应时代的诉求,教学要肩负社会的使命,此乃天经地义;然而,我国的作文教学对时代要求响应冷淡,对社会使命承诺无力,急需改革。怎样改革?下文就是对之的具体探讨。
一、明确社会使命,刷新教学理念
大家有目共睹: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作文教学的主体(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变了。今天在校的学生不像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他们的祖辈父辈那样,离校后,多与铁耙榔头接触,少与文章写作有缘;处在市场经济中的他们,中学毕业,一经高一级学校的专业训练,就要到政府部门工作、公司企业上班,工作内容多为文秘工作、商务活动、企业策划、操作管理等等,因此,实用写作在他们将来的工作内容中被凸显了出来,即他们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要写的不是占了今天语文学习内容重大比例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不是高考作文式的对材料进行触发议论,而是要撰写调查报告、专题总结,要签订合同书、意向书,要制订规划、报表,要进行谈判、调解……,总之,会不会实用写作,是衡量他们将来是否具有谋生手段的一个标志;善不善于实用写作,是衡量他们将来能不能发展的一把尺度。
大家有目共睹: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作文教学的客体(文章)也变了。今天,人们之间来往的文章,笔头撰写的文章,眼下研阅的文章,直至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等的网络文章,不再是“经国大业”之流,不再是“取仕凭证”等辈,也不再是“微言大义”的文学载体,而是具有信息传达功能的通知批复、图表广告、市场预测、产品调查、物价通报、行情咨询等等,文章已不是政治家、作家、学者手中的专利品,变成了人们搜集信息、传达信息、运用信息的工具,变成了人们生存的必需,谋生、发展的手段。因而,出于公务文体、调查预测文体、新闻文体、广告文体、经济事务文体、论述研究文体等的实用文章,成为了当今世界铺天盖地、汹涌澎湃的文章主流。这是一变,主流文章变了。当然还有二变、三变、四变,指的是“文章”在写作概念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被“文本”替代了;指的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章,虽属传统的实用类,但写法刷新了:为提供人们搜集信息、传达信息、运用信息的方便,取得了一个世界共同的制作与管理模式,因此,这类文章写作被称为文本生产或制作;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化文本;指的是评价文章有了新标准,即以文本传达的信息度作为了衡量其价值的尺度。
作文教学对象从主体到客体都变更了的严峻事实,无异于信息社会向作文教学课程下达了一项使命:教学要与学生将来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学生信息化文本制作能力放到第一位去!但我国的作文教学理念对之却无力作出承诺,原因在于它的落后性、封闭性、局限性。从古到今,我国作文教学的理念看去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把逻辑起点建立在作文教学客体——文章身上产生的“专意于文”封闭式(封闭于教学程式)教学理念,认为“作文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①古代蒙学从“属对”到“八股文”训练的教学程式,当代作文教学“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如何谋篇布局”的苦心经营,都是“专意于文”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具体表现。另一种是把逻辑起点建立在作文教学主体——学生身上产生的“无意于文”的开放式(开放学生胸怀)教学理念。孟子的“养气”说是它的先河,陆游将其引申为“功夫在诗外”,南宋的吕本中将其明确为“无意于文”:“闻人之所以言诗者而得其要妙,所谓无意于文之文,而非有意于文之文也。”②该理念发展到1999年,产生了倡导“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新概念”作文法。
我国现行的种种作文教学理念就是上述两种学理或平行、或交叉、或融合、或取一舍一的结果。我们并不否定这两种学理所持的科学主义或人本主义的特色。我们并不否定这两种学理倡导的教学过程,我们也并不否定在它们指导下作文教学取得过的一些成绩。我们要否定的是由这两种原理构成的我国现行的作文教学理念的落后性、封闭性、局限性。
一是教学定义的落后性。为什么我国现行的作文教学的理念跳不出千百年来的上述两种学理的阴影?说明具有产生学理功能的对作文教学的定义没有变,即在今天“高考”的大背景下,仍旧把文章定义为“取仕凭证”“录取标准”,仍旧把教学定义为替学生科举、高考服务。
二是理念逻辑的封闭性。由上述两种学理构成的我国现行的作文教学理念,把逻辑起点或建立在教学的客体对象上,或建立在主体对象上,都没有建立在社会需要上;逻辑的联系也没有延伸到“社会反馈”。这种封闭于课程教学内部的理念思路,无疑具有保守性。作文教学作为生产学生写作能力产品的经营,首先就要输入“社会需要”,以解决生产什么产品的问题;产品输出的同时,又要及时吸收社会的反馈,以不断纠正自己的经营,这是人所共知的。而现行的作文教学理念缺乏的正是这种开放性的常识。
三是培养目标的局限性。无论是“有意于文”,还是“无意于文”的理念,倡导的或经营的都是精英教学,将服务对象锁定在极少数的“学而优则仕”身上,将目标定位在培养“文才”上。特别是“无意于文”在这方面的偏颇更为严重,如果说“专意于文”对培养“用才”方面还有所关注的话,那么,“无意于文”对“用才”的培养目标根本熟视无睹。这种培养目标放到今天——“努力使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开发成人才力量大国”的背景下观照,更显得局限了,老实说,今天急需的是用才,倒不是文才!
可见,作文教学要不辱社会使命,切实做到以培养学生信息化文本制作能力为核心,教学的理念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刷新。
把课程教学定义为:体现信息社会对写作的需求,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方便,工作打下基础。
把理念的逻辑起点建到“社会需要”上去,把理念的逻辑联系延伸到“社会反馈”上去,从而,把社会需要当作课程价值的保护神,把社会反馈视为课程进行的长明灯。
社会效果要上去:教学必须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学生信息化文本制作能力放到首位;教学定位要下来:课程要一改过去的“学而优则仕”式的精英教学为“应普遍大众之用”的大众教学,培养目标要改“文才”为“用才”。
当然,作文教学要肩负社会使命,单凭教学理念刷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正确的教学规范。
二、加强教学研究,制订“度”“量”“衡”规范
作为当前世界主流文章的信息化文本,以语言学、传播学、系统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前沿知识为自己的制作理念,以满足社会信息需要为制作目的,取得了一个世界共同的制作与管理模式。它不仅代表了人类对写作认识活动的革命性进步,而且带来了划时代的写作新模式、新理念、新知识(下文有介绍),推动了信息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刷新了人类的写作思路,因此:
我国的作文教学要肩负社会使命,培养学生信息化文本的制作能力,教学内容就要输入信息化文本的制作模式:信息化文本比之于传统的实用类文章,虽然格式没有变,但制作必须符合信息化的模式。这首先表现在文本的形式结构模式化了:大到诺贝尔奖入选者的专著论文,小到一个乡政府的文本,只要稍具篇幅的,在正文上面就有两项内容,一是“摘要”,二是“关键词”或“主题词”(短到几十字的一则公文也必须有“主题词”),把文本的阐述对象(述位、未知信息)和话题(主位、已知信息)通过“摘要”与“关键词”介绍给读者,使之获取文本信息的总印象;其次表现在文本的内在结构也模式化了:它非常讲究“以文本的中心主位(话题)开端全文,从篇章到层次、段落,乃至句子构成统一的主位系统”。③
再次表现在文本评估也模式化了,“信息度”成了衡文的尺度。
教学内容还要输入信息化文本制作的新理念。在“新理念”那里,“文章”在写作概念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被“文本”替代,文本不仅包含文章,还把被“文章”排斥在外的广告、商标、图示、报表,甚至店前的招牌、门上的对联,只要具备信息传达功能的所有文字形式都归到了自己的属下。因此,它不再提文章写作,而提文本生产或制作。
教学内容还要输入信息化文本制作的新知识。在“新知识”那里,“信息”与“语境”的概念突出得成了纲要;“信息度”备受关注;内容主要指“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主题”被“主位”替代;文本结构就是文本的主位系统;文章运动原理不再解释成作者思路的展开,而被解释成文本主位系统具有“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连续不断的运动因素的缘故……
教学内容的大量输入,势必会造成课程教学的难堪。怎样处理这新生知识与传统理论杂陈的局面,就需要我们加强作文教学研究,制订“度”“量”“衡”的教学规范。这规范——
首先,要有科学的“度”。新生知识的全体登场,意味着传统理论的部分“下岗”。传统的写作理论,一般包括“材料”“主题”“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文风”和“修改”七大块,传统的训练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种,对传统的“七大块”“三大种”,是通过略讲的方式进行软着陆呢,还是通过去留的方式对部分内容作下课处理呢?又,略讲“略”到什么程度,是蜻蜓点水,还是普降细雨?“去留”又涉及到去谁、留谁的问题,涉及到“去”的程度问题。就算上述的“度”的问题解决了,又面临着新生的知识与留存的传统理论怎么传授的问题,是先讲彼后讲此,还是平行讲、对比讲?还是交叉讲,结合讲?还是整合讲、融合讲?这又涉及到把握的程度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教学研究,令教学规范中有一个科学的“度”。
其次,要有规范的“量”。作文教学要不辱使命,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科学性”表现为“量”的安排问题:根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量体裁衣,统筹安排,把信息化文本制作的总教学量,依照掌握的易难程度,科学地安排到各学段、各学年、各学期中去,以发挥阈值效应,改变现行的作文教学内容高中是初中的翻版、初中是小学的拷贝重复教学的不良倾向。“完整性”同样也表现为“量”的安排问题。现行的作文教学慑于高考的炎威,笔头训练十分注重,口头、指头训练轻描淡写,这种教学量安排方面的偏颇,十分要不得。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口头、指头的信息化文本制作能力与笔头的同等重要:作为今天的社会成员,从政的要报告、演讲,搞商务的要商洽、谈判,搞管理的要联络、动员,……哪一个从业人员离得开口头表达?再说,今天大量的文本是作者用指头在键盘上揿出来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方兴未艾,电子公文写作模块的出现有年,“写作之星”等软件被人们频繁的应用,都标志着处在今天的人们,如果不会电脑写作,那么,他的写作能力系统就不健全!因此,信息社会要的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全面发展的写作人才,而不是只会动笔,不善动口、揿键的。显然,作文教学在安排教学量的时候,要“三头”(笔头、口头、指头)兼顾,不可偏废。然而,具体怎么安排,使教学量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就要靠语文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去研究了。
再次,要有准确的“衡”。“衡”指的是作文教学的评估机制。在这杆“秤”上,秤砣是广大的学生,秤星是教学目标,即各学段、各年段的学生应该达到的信息化文本的制作水平,称物当然是作文教学这门课程了。“衡”要准到数字化,使之成为作文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支持系统。
作文教学改革需要的谨慎不亚于打台球,击打一球,不仅仅是使之落袋,还要考虑本球走向——为下面的击打创造顺境。作文教学改革要避免“斯诺克”,顺利进行,就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就要有科学的“度”、规范的“量”、准确的“衡”。当然,改革不能到此止步,还要大力刷新教材、教法。
三、融入世界作文教学潮流,大力改革教材教法
以培养学生信息化文本制作能力为核心的作文教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美国的语文专家们就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社会不仅需要良好的一般写作能力,尤其需要良好的应用写作能力。”④因此,“美国很重视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其练习项目大多是调查报告、事件报道、科技说明、新书介绍、会议记录、讲演提纲、个人介绍、商品广告等。注重实用,为学生以后学习、生活及工作提供方便,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写作的需求和要求。”⑤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德国的写作教学为适应以应用写作训练为中心,“倡导了开放型活动作文,例如,要学生写《××河流污染原因的调查》,首先组织学生对这条河流进行实地考察,直接踏勘污染情况,访问沿河的工矿企业,了解下水道的布局排列,从而确定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流水样本的化学分析,做鱼类解剖的实验,查阅有关的资料、数据,进而得出污染程度及其危害的结论。”⑥到了世纪之交,世界潮流性的作文教学,已经把指导学生到哪里寻找信息、训练学生综合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创新的写作活动,即培养学生信息化文本制作能力,成为了它的主要内容。《我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记载:老师针对10岁的华裔孩子,布置的作文题目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一个10岁的孩子,通过几天的努力,参阅从图书馆借来的一大堆书籍,从因特网上搜集的大量相关信息,在微机上打印出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这在我们国内一个成年人未必能干的一个工作过程,却被美国的一个华裔小孩干成了。他们对小学生尚且如此,让他们放手去干,进行信息化的文本制作,更不要说对中学生了!有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
我国的作文教学要融入这世界潮流,对现行的教材、教法必须作大刀阔斧的改革。
先来谈谈教材的改革。教材指的是学生所读的语文课本。语文专家王松泉指出:“语文就是语言”,⑦“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中把握语言规则,进而形成学生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⑧就是说学读语文能培养、提升语言的素养,对主体而言,是一种输入;在素养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能落笔成文、出口成章了,对主体而言,是一种输出,这话无疑道出了语文学习具有从输入到输出收支对应的倾向。因此王松泉接着又说:“在语文教育中,言语训练是中心任务,语言知识的教学必须为言语训练服务。”⑨意即语文教育能给学生语言素养这不假,但必须考虑素养有多种,常见的有文学创作的语言素养、应用写作的语言素养两种,要赋予哪种素养,得由学生将来实际写作决定的今天言语训练的种类出发去选择。我们用王松泉的语文教育输入——输出“收支对应”观衡量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充斥于其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主要教育内容——例如“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语文高一(上)册,所选的18篇必读课文,诗词、散文就有16篇之多,文学的教育内容占去了90%——根本不具备培养学生信息化文本制作语言素养的条件:向学生输入的是文学创作语言素养,却要学生输出应用写作的言语能力,无竹掘笋,岂不是笑话!因此,语文教材要改革:我们并不主张将文学体裁的课文从教材中全部删去,关键是它们现在所占的高比例要大幅度降下来;配合信息化文本制作教学的典范性文本要大量补充进去,让语文课本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根本,还是赋予学生实用写作语言素养的根本。
再来谈谈教法改革。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文本制作的资源变了,变得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只要打开“百度搜索”网,作者要找的与文本制作相关的资料、信息就会涌现到眼前。因此,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教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应当根据新任务改变自己的旧身份,由主导变为向导,教法也要一改讲台口授为电脑旁指点,键盘上陪练,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传技。
文本制作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写作有所不同,它注重“调查取材,务求真实”。如果囿于书斋,文本制作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是搞不好的。因此,带领学生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获取文本制作的真材实料,是作文教学又一任务。要完成这任务,教师应把原来在讲台上的“指手画脚”改变为学生取材过程中的“参谋划策”,使学生不仅取得了文本的真材实料,还锻炼了听说能力,操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还锻炼了认识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当然,要令作文教学肩负起信息社会的使命,还要排除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
四、排除种种干扰,使教改顺利过关
“教学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社会的使命;“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时代的要求,作文教学转向以培养学生信息化文本制作能力为核心,是出于社会使命、时代要求的课程改革。按理说,这教改实行起来应该不成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国情况特殊。要使我国的作文教学改革顺利过关,就得清关口、抓关键、通关节,排除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
第一,清关口,排除中考、高考作文拟题的干扰。阻碍教改顺利过关的,莫过于守在关口的中考、高考这两考作文拟题的指挥棒了。因为有了它们的干扰,作文教学课程不得不丢弃社会使命,教师搞“对路训练”,眼盯拟题倾向,心想押题猜题;学生手备《作文考试指南》,口诵状元作文名篇,作文教学课堂成了应试练兵场。所以,作文教学倘要改革,首先要向两考作文拟题开刀!然而,中考、高考作为我国目前的一种政治秩序,不可能取消。唯一的办法,是纠正以前的两考作文拟题的不良倾向:1999年,“新概念”作文教学理念的窜红,原因多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它那种“咬了一口的苹果放置面前,让人生发议论”测试文学才能的做法,正符合了高考作文的口味——从1982年到199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15年(几乎每年)是对提供的材料生发议论。我们不否认议论能力的重要性,问题是这种拟题倾向于选拔“文才”,而不是“用才”。所谓改革“两考”作文拟题的倾向,就是拟题要从作文教学培养目标——“用才”出发,以检验学生信息化文本制作能力为主,使“两考”的作文拟题起到对教改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二,抓关键,排除来自教师的干扰。退一步说,即使“两考”作文拟题起到了对教改支持的作用,要是教师的教学觉悟不提高,知识系统不改造,教改还是一句空话!因为,作为教学关键的主导(教师)原有的教学觉悟、知识系统会干扰教改进行。
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毕业于高校的中文专业。选择中文专业,说明他们从小对文学的爱好;经过专业训练,他们的文学意识便根深蒂固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产生了“重文学,轻应用”的偏颇,讲起文学创作,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讲起应用写作,蜻蜓点水,马虎潦草,还认为:应用写作白开水一杯,有什么可讲!歧视的结果,把“应用写作”打入了另册。这样的教学觉悟,如不提高,岂不是我们倡导的教改之严重障碍和干扰?
对不少教师而言,即使提高了对“应用写作”的教学觉悟,如不改造自己的知识系统、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也难以胜任教改所要求的作文教学工作。他们的知识系统有偏颇:富于文学表达,贫于应用阐述,这是他们学生时AI写作作能力形成期“缺陷生长”的结果;他们任教后,对“应用写作”的歧视态度,导致对时代的主流文章——信息化文本的制作缺乏学习与研究,以其昏昏,岂能令人昭昭,这又会造成对教改的干扰。
第三,通关节,排除来自学生的干扰。无可否认,过去的和现行的语文教育内容,也涉及到应用文的写作教育,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除了它们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即没有提供用来滋生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整块土壤这个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学生作文虚拟的习惯,文学用语习惯。学生在语文课里学的多是文学作品,课外捧的是言情、武侠小说,喜爱看的是虚拟的动漫,上网见到的又多是博客们体验性的个性强烈的语言,作文的虚拟习惯、文学的用语习惯便渐渐养成了。学生是带着这两种习惯来参加信息化文本体制作学习的;信息化文本制作讲究务实,习惯却使他们务虚;信息化文本制作运用的是直笔,习惯却使他们运用曲笔;信息化文本制作运用的是概念、推理、判断,习惯却使他们不时地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可见,学生的写作习惯会干扰教改对应有成果的获取——不改变学生的写作习惯,关节就不通,教改还是不能过关。
综合起来说,文本从“信息社会赋予作文教学的使命”这个中心话题出发,主张把我国的作文教学改革成以培养学生信息化文本制作能力为核心,并把改革设置成四个工作平台,且一一给出了具体方案,从而预示了改革的成果:社会使命,成为了作文教学课程进行的指路灯;时代需求,担任了作文教学课程价值的保护神。
注释:
①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②历史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485.
③余国瑞,彭先芒.实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4.
④⑤⑥钟为永.写作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127—138.
⑦⑧⑨王松泉.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新华文摘[J].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