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赵巍[1]2012年在《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继续,美国前所未有地遭遇了主权债务评级下调,在这种情况下,转变我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至关重要。我国若要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的目标,就必须扩大国内消费。而信用卡作为一种灵活的消费信贷工具已经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其在拉动消费方面具有其他消费信贷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深入了解信用卡消费信贷功能,探讨信用卡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信用卡产业,发挥信用卡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的助推作用,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运用了多种方法对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首先,对信用卡消费信贷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对我国当前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国外信用卡消费信贷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滞后的原因;第叁,运用了因素分析的方法,比较系统地对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探讨:从信用卡市场内部的角度,探讨了持卡人、银行等发卡机构、特约商户叁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而后又从信用卡市场外部的角度,讨论了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因素对信用卡消费信贷的影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了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信用卡发卡规模、用卡环境、营销手段和政府规制四个因素对我国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的尝试。研究表明:信用卡发卡规模和用卡环境与信用卡消费信贷规模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用卡环境的影响更大,即是说,银行等信用卡发卡机构与其盲目扩大信用卡发卡量,不如下大力气改善信用卡用卡环境,增加特约商户数目,后者能更快地提高信用卡信贷规模;营销手段和政府规制对信用卡消费信贷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了发展我国信用卡消费信贷的建议,包括: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信用消费法律体系,加强信用卡业务的扶持和管理,实施信用卡产业化、独立化经营,实现信用卡业务的差异化经营,改善信用卡用卡环境。

车鸣[2]2003年在《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叶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扩大内需成为我国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主要着力点。消费信贷作为刺激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方式,自其在我国推行以来就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得以迅速发展,并在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银行资产质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受个人信用体系发展滞后、风险与收益分担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有待寻求新的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作者基于自身在银行实务部门工作的经验,深感信用卡这一交易工具对于消费信贷发展所具有的推动性意义。为此,文章首先针对消费信贷发展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从信用卡本身功能的分析出发,指出信用卡对个人金融业务的战略意义,并认为它可以对银行形成利益激励和风险控制效果,提出信用卡对消费信贷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一观点,以此作为全文的逻辑基础。 文章第叁部分将分析重点转移到中外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比较上来,在考察我国和发达国家和地区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之后,对制约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在我国和发达国家、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着重指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的不足等因素是造成我国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严重滞后的多种原因。 文章第四部分对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做一实证分析。分析选取中国工商银行长沙卡中心作为样本对象,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考察信用卡消费信贷的开展与发卡数量、POS成功率等指标之间相关关系,从实证的角度为信用卡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对策依据。 在对制约信用卡消费信贷因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在文末提出推动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与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健全法律规范,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对信用卡消费信贷的扶持与管理,营造良好用卡环境:实施信用卡的产业化经营战略;加强信用卡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建立信用等级管理制度;推进信用卡创新和市场营销等等。

李慧妍[3]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被称为“信用卡元年”的2003年到2006年底,短短的四年时间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发卡量已经从150万增长到3000万,成为亚洲除日本、韩国和台湾外的第四大信用卡发卡市场。但是各大发卡行的收益却很不如人意,目前只有广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实现了盈利,而且利润率要低于同期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的收益。本文从此现象切入,对比了影响中国和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的主要因素,发现循环信贷利用不足、透支规模小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不足的主要因素。随后,本文结合了我国的具体数据,验证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利润影响最大的因素确实是透支余额的数量。最后针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肖云鹏[4]2014年在《商业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对于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汽车属于大宗耐用消费品,而大宗耐用消费品对于拉动经济,扩大内需有巨大的作用。汽车消费成为了继房地产消费之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保证。纵观国际汽车发展历史,汽车信贷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如欧美日韩,甚至对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汽车消费贡献率都超过了60%,而在我国由于汽车消费信贷起步比较晚,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对于汽车消费的贡献率不足20%,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汽车消费信贷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过程中,近年来信用卡购车贷款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各大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增长点。因此信用购车分期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其次详细的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提要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汽车消费信贷的基本理论,针对汽车消费信贷的概念,市场主体,表现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其次简要分析了我国汽车产销市场的发展,指出汽车消费信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根据有关数据得出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稳步增长,但是消费水平下降。紧接着本节进行了影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分别从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以及信用制度的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分析了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意义,具体为:汽车消费信贷有利于快速盘活银行贷款存量,优化贷款增量,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带来优质的客户资源;使大多数人有机会提前实现自己的购车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帮助其增加销量,及时收回销售资金。有利于推动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第叁章首先简要介绍信用卡及信用卡消费分期付款的基本理论,详细介绍信用卡购车分期付的定义,业务流程,市场发展状况等。其次介绍汽车消费信贷的两种模式,分析这两种模式的利弊,指出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采用这种模式的相对优越性。最后针对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并与汽车金融公司汽车贷款进行比较分析该业务的优势与劣势。第四章介绍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模型背景,指出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采用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直客”式模式。在新车贷险条款下,保险公司根本无风险可保,银行无兴趣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办新车贷险业务,而汽车经销商基本不存在经营风险。于是主要的利益矛盾就存在于银行和消费者之间。其次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有关购车合同中,针对消费者出现叁次违约或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手续费或者消费者资信或者财务状况发生恶化等情况,建立银行-消费者博弈模型,从微观上分析双方的利益诉求。最后进行了影响消费者还款的因素分析,分别从汽车普遍降价幅度过高,贬值速度过快;消费者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信用惩罚机制不健全等叁方面解释了消费出现还款问题的原因。第五章主要是针对杭州某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案例分析。首先介绍了某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业务基本情况并作了简要分析。针对个人经营贷款的总体情况分别从贷款增量,个人消费贷款的收益,个贷中间业务收入,以及个人汽车贷款的收益,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分析了某银行与消费者的博弈关系,分别从车价,车型,消费者的行业以及收入和房产所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最后进行了银行在推动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发展的措施分析。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车辆贬值问题的的模型分析,二手车市场的规范措施等仍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贾颖[5]2012年在《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是金融危机蔓延的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过度借贷,过度消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形成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经济增长对出口需求的依赖度不断提高,而大量出口积累的外汇储备则以极低的利率借给美国,维持其长期借债消费。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旧的平衡被打破,而新经济平衡点的形成将会取决于:发达经济体的“去杠杆化”,即提高储蓄率、降低负债;新兴市场经济体内部的结构改善,即靠提升内需去消化过剩产能、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显然出口无法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尤其发达国家经济可能长期徘徊在衰退边缘,我国的政策重点在扩内需。中国尽管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目前私人消费支出占GDP尚不足40%,而其他较大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大多占GDP的60%左右甚至更多。消费依赖于收入、财富和文化,也有赖于进一步的改革。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关键在于:高储蓄率倾向和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导致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追求赢利动机,使政府与国企为主的公共部门储蓄不断上升,而公共财政职能执行能力不力。长期以往,中国将可能滞涨。国进民退是不争的事实。1999年以来,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不断下降。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融资平台为政府的项目融资。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济中作用过大,将使经济失去活力,甚至最终出现滞胀。扭转国进民退发展趋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刻不容缓。中国经济转型和消费问题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消费问题也是经济转型的问题,而转型的某些安排也必然促进消费。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经济转型中的居民消费问题进行研究,试图从理论与操作层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形成一种战略性、成体系的研究,重点解决五个问题:一是中国居民消费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二是从需求角度探讨制约消费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法;叁是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四是金融体系对于削弱预算约束和平滑消费的作用;五是财政政策在战略层面与政策层面对于促进消费的作用。西方经济学经典消费理论对消费的决定或影响因素进行了一般性的论述,认为即期收入、持久收入、生命周期等对消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遵循经典理论的结论,重视中国的特殊性问题,本文认为收入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构成居民消费的需求基础。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一般性收入(收入流量)、家庭资产(收入存量)叁个层面,本文研究造成中国居民收入偏低与收入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论表明,倾向于政府与企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造成居民部门分配偏低,政府、企业部门储蓄率快速增长是目前“高储蓄、低消费”的重要原因;此外,居民部门内部储蓄率的城乡差异、区域性差异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差异造成消费的结构性不足,实证研究表明调节分配差距对降低储蓄率和扩大内需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收入流量方面,本文将居民收入分解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研究认为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落后于GDP、劳动生产率增速,“刘易斯拐点”下,工资性收入具备增长动力,因此在工会收入谈判机制缺失下保证工资性收入的合理增长至关重要;经营性收入增长快,但比重仍较低,“国进民退”严重阻碍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适宜其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关键;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是收益与风险的问题,除房地产外,股票、债券、储蓄等收益均不理想,实证研究表明居民资产组合偏好转向低风险的固定收益品种;转移性收入主要是增长不利和不平衡的问题。对于收入存量方面,我们认为中国居民家庭资产规模偏低,这主要根源于市场经济普遍发展之前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在对居民低分配的同时,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果以国有资产的形式得以积累和发展壮大,而国有资产从未以任何形式分配给居民个人,这显然损害了居民资产积累。从城镇、农村居民两个角度,本文提出城镇居民分享国有资产新增值的可能性,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创新。对消费供给方面的研究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人均收入与消费阶段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虽处中等收入阶段,但消费阶段明显偏低;历史与制度原因、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供给不足的现状;实证研究证明我国消费供给结构性不足问题仍很突出,低端消费供给过剩而中高端消费供给严重不足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原因。消费者约束是供需之外的重要约束条件,其弹性大小影响最终消费。本文从数理研究入手,构造模型验证消费信贷对于增强预算约束弹性的作用,解释了利率、贴现率、财富、消费者边际效用弹性等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而论证了消费信贷对促进经济增长、平滑消费等方面的作用,然后总结消费信贷的国际经验和教训,着眼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情况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和相关建议。全文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居民消费问题的金融、财政配套政策框架。从金融政策角度,提出深化金融创新,发展金融产品和消费信贷;从财政政策方面,提出运用财政职能改善收入分配和缩小收入差距,综合运用税收政策的调节和导向作用,以及广义财政方面的配套建议。

文永明[6]2004年在《银行卡产业发展理论与中国战略》文中认为银行卡是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发达国家银行卡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银行卡产业(Bankcard Industry)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而我国银行卡的发展还处在成长阶段,逐渐显露出新兴的朝阳产业,并呈现蓬勃生机。本文着眼于银行卡产业整体情况的研究,对银行卡产业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市场应用分析和中国银行卡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中运用了货币进化论、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银行卡产业领域的主要经济现象进行经济学解释,分析银行卡产生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阐述银行卡发展的信用消费的理论基础及社会基础,论述银行卡产业价值链及结构,并结合中外银行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市场分析和应用研究,得出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中国银行卡发展战略。全文共十章,除第一章导论和第十章结论与展望外,分为理论分析、市场研究和中国战略研究叁个部分。 理论分析,从第二至第四章。分析银行卡产生的根本原因:银行卡是货币发展史上的第叁次变革,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银行卡因其零售金融业务的典型特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经济发展及消费需求推动银行卡发展,银行卡扩大消费需求,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并对国家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描述了银行卡产业利益动机及效益来源,论证了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组合,将大大加速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 市场研究,从第五至第七章。通过国际银行卡市场分析,阐述国际银行卡具有产业规模化、产业集中化和受理渠道多样化等特征。指出银行卡存在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运行操作风险,必须高度关注和防范银行卡风险。论述了国际银行卡专业化、市场化、公司化发展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并对中外银行卡产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银行卡产业存在内部机制制约和外部环境制约等因素。 战略研究,从第八至第九章。阐述中国银行卡产业运营模式创新,对银行卡市场运营模式从建立多元化经营模式、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公司化经营、国际间同业合作、政府支持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讨。阐述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护民族金融体系的独立性及安全性、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等。提出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银行卡产业体系和国

任立谦[7]2007年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费信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为缓解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使消费增长速度适应生产增长速度而出现的一种金融服务产品。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是在改革开放后伴随住房制度改革起步的。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后,个人消费信贷才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成为我国在投资过热而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手段。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在新时期,研究个人消费信贷的新问题,对促进我国个人信贷的发展,进一步拉动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论文对个人消费信贷增加引发的经济增长行为以及如何通过个人消费信贷来拉动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探索。分析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发展策略。对于增强消费意识、化解金融风险、培育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帮助和现实意义。论文有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提出了问题,论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现状,勾勒了论文的基本框架,概括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回顾论述了消费信贷的基本理论以及发展消费信贷的意义。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有利于调剂社会供求平衡,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效益。第叁章分析了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定性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总结了影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第四章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建设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对策。第五章对全文作了全面性的总结,得出结论。

宋鹏[8]2012年在《城市居民信用卡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当前我国信用卡行业发展状况和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并运用路径分析模型,结合南京市的调查数据,探讨各因素对信用卡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叁个心理因素(未来收入的预期Exp、对信用卡的态度ACC、金钱态度A0)对消费者的信用卡持有量HB均有显着影响。对未来收入的预期Exp和对信用卡的态度ACC对信用卡使用量HB有显着的影响,金钱态度A0对信用卡使用量的影响不显着。生活方式LF对信用卡的使用量AB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对信用卡的持有量HB有显着影响。人口统计特征因素对消费者信用卡持有量总影响前叁位分别是受教育水平、个人月收入和婚姻状况;对消费者信用卡使用量总影响前叁位分别是婚姻状况、年龄和受教育水平。职业和性别对信用卡的持有量只有间接影响,职业户籍性质、个人月收入对信用卡使用量也只有间接影响,其余变量对信用卡使用量或持有量大多为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存。家庭特征对居民信用卡持有和使用量的影响要小于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且对信用卡持有量的影响小于对使用量的影响。社会环境对消费者信用卡持有和使用量的影响十分显着,且主要为直接影响。其他因素对消费者信用卡持有和促销行为尤其是前者的影响显着,且主要是直接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加强营销管理,提高有效用户率;增强居民对信用卡的了解,助其树立正确观念;增加合作商户,提高信用卡价值和便捷还款渠道,方便用户还款的对策和建议。

陈园园[9]2018年在《宁夏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开放,我国进入了消费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信用卡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消费者,群体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旺盛,但与此同时,在严格的监管政策下,我国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发展缓慢,无法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消费金融需求。2017年在校园贷问题频发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补齐面向大学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短板。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由于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将再次成为国内众多银行信用卡部门争夺的重要市场,对大学生信用卡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对宁夏地区的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宁夏属于我国西北经济不发达地区,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并通过统计分析及logistic模型对宁夏地区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首要因素,此外还受到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应出台鼓励政策,商业银行应进行差异化营销,与此同时,学校和大学生也要加强教育,理性消费。

刘新云[10]2012年在《基于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拓展国内消费市场、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消费信贷又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家庭居民、金融机构、消费信贷市场、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深度发展。消费者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不强,而行为意愿的强弱主要受消费者的收入预期、消费者的支出状况、消费金融意识、经济金融知识水平、消费信贷成本和传统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预期增长慢、支出预期上升快,消费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消费信贷利率和其他费用仍然较高;此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完善、居民消费成本上升,传统观念对“寅吃卯粮”嗤之以鼻,预期未来支出增加降低了居民当期边际消费倾向,种种现状抑制了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低,缺乏健全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和控制信贷风险的配套办法,且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信贷手续繁杂、贷款条件苛刻等不利影响;消费金融公司虽具有手续精简、审批快、无担保等优势,但公司不能吸收存款,融资渠道有限,资金主要来源于注册资本、同业资金或信托,融资成本比银行高,初始投资比较大,营销成本高。信用卡市场恶性竞争导致边际收入极低,存在大量的“睡眠户”和高风险客户,同时还存在持卡人套现、持卡人道德风险高和监管力度不够的不良因素。我国缺乏科学健全的个人消费信贷信用记录和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资信记录非常零散,信息记录不系统、不完善,有些个人收入具有隐蔽性。本文重点研究消费者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来自于消费者,也即主因是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不强。尽管国内外关于消费信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已取得诸多成果,但研究重点都集中于消费信贷理论分析、消费信贷风险计量、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缺乏对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的研究。社会心理学中有关行为意愿的理论模型是研究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的理论基础,其中最主要、最具解释能力的行为理论模型分别是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和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TRA理论在没有受到外部环境制约的情况下预测和解释行为都很成功,且应用范围较广;但该理论必须满足“个人行为是基于个人的意志力控制(Volitional control)"这一前提条件;当预测的行为需考虑非个人意志因素时,TRA理论的解释能力会被严重削弱。TPB理论引入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可以完全适用于不完全受意志控制的个体行为研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比TRA理论更好的解释能力。TAM模型对信息科技领域的接受行为具有极高的解释力,但该模型未考虑主观规范等重要变量对个人行为意愿的影响,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在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既要考虑到非个人意志因素(如金融知识水平、资源、机会等因素)对消费信贷行为意愿的影响,又要考虑到主观规范等重要变量对于消费信贷行为意愿的影响,同时也需权衡考虑模型的实用性和解释能力,因此本文采用TPB理论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理论是最合适的。本文通过引入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显着性。根据TPB理论,将影响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的变量分为叁类:行为态度变量(融资偏好)、主观规范变量(社会消费观念)和知觉行为控制变量(消费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信用卡使用情况、家庭支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户口状态)。由于因变量是二分类变量,自变量既有虚拟变量又有连续变量,本文选择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作者2011年期间的实地调研,调研地点包括成都市主城区、成都市郊区(温江区和郫县)、德阳市、绵竹市、甘孜州(主要是康定县城、新都桥和少部分藏区)、南充市(主要在主城区和郊区)和阿坝州。调研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284份。笔者将样本数据整理赋值后,采用计量软件Eviews6对截面数据进行处理,运用Probit Regression、Probit Regression (Robust Covariances:Huber/White)、Logit Regression、Logit Regression(Robust Covariances:Huber/White)并比较回归结果,最后得出一致结论:被访居民的户口状态(REG)、受教育程度(EDU)、信用卡使用情况(CRE)、融资偏好(ATI)和居民的收入预期(EXPE)对被访居民的消费信贷行为意愿具有显着影响,居民年龄(AGE)、家庭支出(COST)和社会消费观念(IDEA)叁个变量是不显着的。运用Probit回归和Logit回归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笔者根据实证结果进行简要的原因分析:①居民的户口状态(城镇=0,农村=1)对消费信贷的行为意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更愿意接受消费信贷。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普遍具有高且稳定的收入、有较强的还款能力,容易通过消费信贷申请;拥有更好的消费环境,享有更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资源,获得金融服务更为容易和便捷;同时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更大,因而具有更强的消费信贷行为意愿。②被访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对消费信贷行为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趋向于获得更好工作、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良好经济金融知识水平和消费金融意识;同时高学历高收入更容易通过银行的审核,故而消费信贷的行为意愿越强。③被访居民的信用卡使用情况对消费信贷行为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拥有信用卡的居民一般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拥有较高的收入和良好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强,便于利用现有信用卡资源开展消费信贷,属于正向的知觉行为控制变量。④被访居民的融资偏好(ATI:有钱再买=0,向亲朋借=1,向银行借=2,赊销=3)对消费信贷的行为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虽然行为态度不一定决定个体行为,但当个人态度(本文指融资偏好)是强烈有力的,与预测行为紧密相关,经过理性思考和慎重计划且干扰和制约因素较弱的情况下,个人态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行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居民消费信贷愿望越来越强烈,受到家庭支出等制约因素的影响较小,绝大部分居民都具有强烈的意愿且是经过理性思考的。⑤被访居民的收入预期对消费信贷行为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消费行为意愿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如经济繁荣期增加消费、天气寒冷时对棉衣羽绒服需求增加等),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平稳上升使消费者保持乐观的消费心态,预期收入高也意味着未来收入增加和良好的还款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放大自己的消费欲望。此外,居民年龄(AGE)、家庭支出(COST)和社会消费观念(IDEA)叁个变量虽然不显着,但是可以看出AGE变量和IDEA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有负效应,COST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有正效应。虽然随着年龄上升居民拥有更多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具备更好的还款能力,但是其消费需求特别是耐用消费品需求下降,且思想更趋于保守,不愿意去银行办理各项申请手续,所以对于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是不显着的。家庭支出这一单一因素影响也是不显着的。社会消费观念逐渐在改变,大众己慢慢开始接受消费信贷的新观念,别人的观点不能左右居民的消费行为意愿,故对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的影响不显着。本文结合实证结论和相关调研资料,对提高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提出以下建议:①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解决二元经济结构最关键在于均衡配置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包括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自由流动,鼓励城市居民向农村和小城镇自由流动迁徙;政府要支持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减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解决农民转市民存在的就业、住房和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叁大问题。②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发展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尤其要重视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证教育公平。③优化消费信贷手续和流程,发展信用卡市场。通过调研数据我们发现,申请手续复杂、贷款条件苛刻和利率高是居民不满意程度最高的问题,同时也是居民最关注、最在意的叁个方面。商业银行要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优化信贷手续和流程,实行无纸化审批,优化贷款审查审批流程;强化贷款项目筛选和提前审查,限时完成信贷业务审查核准工作;规范消费信贷系统用户管理,促使业务操作流程专业化、标准化和清晰化;严格贷后管理,实行定时自查和适时督导。对于信用卡市场,虽然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品牌认同度高,但也应该整合大型组织架构、管理产品组合并提升服务质量;股份制银行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竞争市场,力求提供差异化、优质化的信用卡业务服务;中小型商业银行要积极寻找合适的细分市场,细致研究分析客户消费行为,开发出更令消费者满意的特色信贷产品。作为监管部门要防范信用卡持卡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降低持卡人道德风险,加强监管力度和健全消费信贷立法。④普及金融知识,改变居民消费观念。消费者态度具有习得倾向,学习可以改变个体认知程度,从而改变其行为态度。基于态度的叁种组成成分(认识、情感和意向)提出具体意见;一是加强居民对消费信贷的认知,通过书面杂志、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大力宣传普及消费信贷的基本知识,冲破传统文化对“寅吃卯粮”嗤之以鼻的束缚,消除大众对于“陌生的排斥”;二是改善消费信贷服务,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此增强居民的主观感受,提高居民对于消费信贷的好感度;叁是商业银行提高对自身产品的营销能力以提高居民接受消费信贷服务的意向。⑤正如温总理所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完善收入分配,提高居民预期收入,让消费者时刻保持乐观自信的消费心态。

参考文献:

[1]. 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赵巍. 扬州大学. 2012

[2]. 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车鸣. 湖南大学. 2003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性分析[D]. 李慧妍. 苏州大学. 2007

[4]. 商业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的发展研究[D]. 肖云鹏. 浙江大学. 2014

[5]. 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D]. 贾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6]. 银行卡产业发展理论与中国战略[D]. 文永明. 中南大学. 2004

[7].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任立谦. 郑州大学. 2007

[8]. 城市居民信用卡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宋鹏.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9]. 宁夏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影响因素研究[D]. 陈园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

[10]. 基于居民消费信贷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刘新云.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信用卡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