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水平论文,人力资本论文,农民论文,农村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和劳动力迁移流动等形式而凝结在农村劳动力身上的资本量。它体现在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这就是说,农村人力资本具有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大,农村劳动生产率就高,农民收入水平也高。现阶段,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中,教育和培训是构成农村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两者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作用。
一、农民收入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
1980年代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势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3年的4.55年增加到2000年的7.77年(注: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1+小学比例×6+初中比例×9+高中比例×12+中专比例×12+大专以上比例×15.5)。如果说1980年代初期农民收入的增加受惠于农村政策的话,那么,1990年代,农民收入的变化更多的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相关。通过对农村固定观察点资料的整理可以看出这种关系(见表1)。
表1 1996—2001年不同文化程度劳动力劳均纯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资料(1996—2001年)
由表1可以看出,劳均纯收入总体上随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上升。并且,当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8年和8年以上时的劳均纯收入水平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8年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其劳均纯收入则低于总体平均水平(1996年例外)。即初中和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均纯收入均高于总体平均收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水平则低于总体平均收入。这说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自从1996年以来,随着农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从全国水平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逐年下降,1997年为4.6%,2000年下降到2.1%,其中1998年以来,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连续三年呈绝对下降趋势,1998年下降了2.3%,1999年下降4.5%,2000年下降4.7%。但是,对于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农民,其影响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差异性。
1996年不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所得基本上相差不大,而2001年与1996年相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均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十分显著: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的劳均收入,呈迅速下降趋势;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其劳均收入下降幅度较文盲半文盲小;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其劳均收入略有下降;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其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可见,随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均收入下降的幅度逐渐缩小,最终为负值,说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均收入的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越强。
二、农民收入与农业技术培训之间的关系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状况还表现在劳动力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上。通过对河南省1000户农村住户观察资料的整理,剔除无效样本,得到表2。
表2 技术培训与农民纯收入
资料来源: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资料(2001)
从表2中看出,家庭劳动力均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占被调查农户有效样本的92.7%,家庭劳动力中有1个参加过技术培训或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户占被调查农户有效样本的6.07%,有2个参加过技术培训或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户占被调查农户有效样本的1.03%,有3个劳动力参加过技术培训或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户仅占0.21%。可见,目前家庭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户相当少,2001年不足8%。但是,家庭劳动力接受技术培训的状况却影响着农户家庭的劳均收入水平。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户其家庭劳均纯收入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户,2001年,劳动力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户其平均家庭劳均纯收入比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户绝对收入高1135.01元,是未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农户收入的1.44倍;而且,家庭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劳动力越多,家庭劳均纯收入水平越高。可见,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也可以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劳均收入的教育弹性分析
从表1看出,1996年,农民劳均纯收入变化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之间关系波动不大,规律性不明显,即随着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劳均纯收入没有明显变化。随后5年(1997—2001年),劳均纯收入与受教育年限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即随着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劳均纯收入以递增比率增加。1997—2001年5年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劳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均呈现递增报酬,并且,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在小学水平以下时(即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年以下),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收入水平增长比较缓慢;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在小学水平以上时(即平均受教育年限在6年以上),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收入水平增长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加快。
根据Mincer的收入函数模型
lnY=α+β(EDU)+ε对表1的数据进行模拟回归,得出劳均纯收入与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之间的模拟关系为
lnNR=α+β(注: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1+小学比例×6+初中比例×9+高中比例×12+中专比例×12+大专以上比例×15.5)(EDU)[2]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教育收入方程
注:括号中数值为t检验值
通过计算得出,各种受教育年限的边际报酬与劳均收入弹性均为正值,这说明在任何受教育水平(年限)上,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均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纯收入水平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随着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均收入弹性逐渐增大(见表4)。即高教育水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投资收入弹性更大。
表4 不同受教育年限的边际报酬和劳均收入弹性
资料来源:从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资料(2001)计算所得
根据模拟结果,以2001年数据为例,当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年以下时,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劳均收入增加36.4元,当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以上时,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劳均收入则增加112.16元。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使劳均收入的增加速度越快。所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尤其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可以导致劳均收入水平的较快速度增加,从而促进整体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