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含气顶煤放落因素的主次灰色关联研究

影响含气顶煤放落因素的主次灰色关联研究

一、含气顶煤冒落影响因素主次性灰色关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善坤[1](2020)在《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部复杂的工程地质构造环境、较高的工程地质应力环境和大范围高强度集约型开采所引起的工程地质扰动使得冲击地压发生频度和强度明显增加,尤其是陕蒙地区深部厚硬顶板条件下回采工作面双(多)巷布置、宽区段煤柱下,留巷因采动影响冲击地压日趋严重。本文以鄂尔多斯巴彦高勒煤矿11盘区采动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勘察与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现场测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采动巷道侧向顶板破断结构和围岩应力环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厚硬岩层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试验模拟研究了高低位厚硬岩层侧向不同断裂位置组合下区段煤柱受力特征,揭示了采动巷道区段煤柱侧向厚硬顶板结构破断特征及应力传递机制,研究了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技术与预裂爆破技术在优化侧向顶板破断结构及控制区段煤柱应力状态的适用性和关键技术参数,建立了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体系并在典型冲击地压巷道进行了现场效果检验,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提出了采动巷道稳定性多参量综合评价指标,得出了采深大、顶板岩层厚硬、煤岩层均具有冲击倾向性、区段煤柱留设宽度和巷道支护结构不合理是影响陕蒙地区深部采动巷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利用自行设计的岩层破断回转加载装置和大尺寸煤岩试样,对比分析了采动巷道高低厚硬岩层在区段煤柱上方四种不同破断位置组合下,低位厚硬岩层应变特征、岩层回转倾角及区段煤柱的受力状态,建立了四种不同破断位态组合下顶板全过程载荷计算模型和区段煤柱极限强度计算模型,得出在区段煤柱宽高比一定的条件下,高低位厚硬岩层分别在采空区侧和区段煤柱中部破断是最优结构组合破断方案,给出了基于低位厚硬岩层高度的区段煤柱稳定性判据。(3)高低位厚硬岩层破断分别体现一次、二次采动影响下侧向顶板破断结构对区段煤柱的影响。低位厚硬岩层向上控制高位岩层回转角度、抑制侧向断裂位置向深部发展,向下回转挤压直接顶短臂岩梁,造成区段煤柱采空区侧应力集中,高位厚硬岩层破断形成动载易诱使处于非稳定平衡状态的区段煤柱冲击失稳。(4)“倒直梯形区”和“倾斜块体”是影响采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结构稳定的核心。倒直梯形区具有承载上覆岩层重量和传递岩层应力双重作用。倾斜块体一侧以砌体铰接结构支撑上部岩层的重量并作为缓冲垫层吸收上覆高位厚硬岩层破断形成的动压载荷,另一侧与嵌入倒梯形结构区内的对应岩层倾斜铰接,为倒直立梯形提供顶推力,控制低位厚硬岩层上方岩层向采空区侧倾斜,具有控制倒直梯形区扩展和保护区段煤柱的双重作用。(5)提出以优化高低位岩层破断结构,增加高位岩层破断释放弹性能传递损耗,优化区段煤柱尺寸,切断底板能量传递通道,提高巷道吸能让压支护强度,控制区段煤柱应力分布,动态调整各种卸压措施时空组合方案的动压巷道防治理念,制定了吸能让压卸支耦合支护原则和参数选择方案,得出深孔断底爆破配合煤层卸载爆破可有效抑制底板冲击,构建了以“吸能稳构、断联增耗、转移释放、让压阻抗”为核心的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体系。(6)采用深浅组合式布孔、炮孔间距为8m时,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可有效增加爆破裂隙密度及多向发展的可能性,延长爆破衰减能量作用岩石的时间,致使塑性破坏区范围更加发育,爆破块度更加碎裂均匀,位移场速度变化和有效应力峰值点距离观测点最远,顶板结构控制效果最好。(7)通过改变半圆盘弯曲试件裂纹倾斜角度β,分析裂纹临界应力强度因子曲线和表观位移场演化特征得出,当0°≤β<15°时,裂纹以Ⅰ型断裂为主,水平位移变化快,垂直位移变化相对缓慢,裂纹呈均匀对称分布;当15°≤β≤45°时,裂纹表现为Ⅰ/Ⅱ复合型断裂,但Ⅱ型破裂占主导地位,水平位移量值变化减缓而垂直位移变化增大;当45°<β时,KⅠ和KⅡ均呈下降趋势,裂纹表现为Ⅰ/Ⅱ复合型破裂。当裂纹倾角声接近45°时,可充分发挥地应力的作用使得裂纹同时承受Ⅰ型裂纹张拉作用和Ⅱ型裂纹的错动剪切作用,尤其适用于注水压力有限的工况。(8)当工作面由未断顶区域进入断顶区域或者进出相邻不同断顶结构控制区域时,因人为造成上覆顶板岩层结构运动不协调,应力与能量传递不连续,积聚在上覆厚硬岩层内的弹性变性能释放不均匀或不充分而在局部区域形成积聚,在外载扰动作用下易发生冲击地压。同时,当厚硬顶板微震监测出现“缺震”现象时,具有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9)对比压裂前后孔内裂纹的裂隙发育及位置、压裂过程中顶板的煤炮强度和频次以及压裂前后辅回撤通道附近的微震、应力变化发现,相比于深孔顶板预裂爆破,深孔顶板水压致裂在顶板控制效果、现场施工效率、工程量、限制条件以及施工安全性等方面,均优于深孔顶板预裂爆破技术,但深孔顶板预裂爆破技术具有组织时间短、防冲效果见效快的特点,适用于冲击危险区域的应急解危。同时,对于原生裂隙发育的顶板岩层,深孔顶板预裂爆破技术更为适用。

宋曦[2](2019)在《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管控与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能源大国中的支柱能源—煤炭资源,将长期占据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目前,地下煤炭资源主要采用“121”长臂开采方式(即开采1个工作面,掘进2条回采巷道,留设1条煤柱),存在着煤炭资源浪费严重、巷道掘进量大、生产成本高以及高应力环境下大变形灾害多发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高产高效的开采煤炭资源。提高沿空留巷开采技术的适用性和先进性是国内外采矿界研究的主要趋势。但是在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尚待开展。为此,本文以目前正在开展的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推广应用的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将现场调研分析和研究、理论分析及工业性试验等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融合煤矿开采理论、工程力学、工程管理及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开展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管控与技术经济评价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通过总结煤炭开采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历史,简述了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的形成,并就其技术优势、现场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构建力学模型,分析了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相比传统沿空留巷技术具有显着的技术优势,即通过切顶减小了侧向悬臂的长度,变害为利,利用矿山压力做功,自动形成回采巷道,消除了遗留煤柱/岩柱的存在,减少了矿山灾害的发生;采用专家评分的方法建立模型,并邀请不同研究领域专家对其进行评分,通过多次评分最终确定影响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了其主次影响顺序;(2)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的特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工期管理的主要内容,明确管理目标,制定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管理制度。采用赢得值法分析了工程成本管理的要点,分析了控制工程成本的方法,应根据实际工况及时调整工程预算,以防实际成本超过本项目的工程总预算;通过建立全员质量管理体系、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分析了在工程管理方面,施工层和管理层的管控方法,编制了相应的工程进度图表,以便双方能够及时把握工程进度,出现特殊问题,及时调整工序,尽快保质保量的完成无煤柱自成巷工程。总结了影响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设计参数,并阐述了其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影响关系。(3)通过对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可知: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是基于“切顶短臂梁”理论发展起来的沿空留巷新技术,该技术以顶板双向聚能预裂和恒阻大变形支护为核心,确保了沿空巷道的稳定性,具有先进的理论可行性;该技术在不大幅增加相关设备的同时,能够重复利用现有设备及支护材料,节约了实际工程的前期投入,且施工工艺简单,劳动强度低,能够快速的增产见效;通过对核心工艺及工序的优化设计,可大幅提高工程的工期及节约工程成本;通过对技术经济分析中的经济要素的分析,明确了开展技术经济评价中的相关经济指标,进一步分析了该项目是一种投资小、成本低、资金回收期短的具有极大效益的工程项目。(4)开展了回采巷道不同支护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综合分析,首先明确了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方案可比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分析了无煤柱自成巷回采巷道技术方案的最佳适用条件,并以现场典型应用矿区为工况,采用费用现值法,估算了三种回采巷道设计方案开展下的现金流量,并开展了具体分析;随后采用AHP法建立层析分析结构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三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开展了不确定性分析,重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对主要影响因素开展敏感性分析。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已经写入《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发改基础(2016]2795号),是国家层面主推的先进的资源开采技术。目前,针对该技术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技术及数值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在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经济评价方面还未开展相应的研究。为此,本文开展了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评价的研究,确定了影响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的关键因素及其次序,建立的全面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优化了施工工序,并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开采方案进行评价及优选,可为煤炭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国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闫思洁[3](2016)在《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致因灰色关联分析》文中指出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我国对煤矿的安全开采越来越重视。为了建立一个更符合我国实情的煤矿安全生产模型,本文在调查2006-2015年10年期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及各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网上通报的煤矿事故中的1000起典型煤矿事故的基础上,对造成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一个更适合煤矿行业的改进的HFACS(Human Factors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System,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模型,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造成煤矿事故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各自的关联度,确定了煤矿事故致因因素的重要程度,得出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因素排序为:违章操作、安全监管不到位、违章指挥、安全管理混乱、制度因素、打非治违工作不到位等。并计算了煤矿事故与致因因素类型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人因与物因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不同人因类型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不同物因类型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不同事故等级的致因因素关联度排序等,对计算结果分别进行了分析。基于改进的HFACS模型,对2014年11月27日发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松林煤矿的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和2011年11月10日发生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的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进行分析,比较传统的煤矿事故报告和基于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报告的差异。相比于传统的煤矿事故报告,基于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报告列出哪些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帮助企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事故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

杨虎雄[4](2013)在《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合理工艺参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是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急倾斜煤层赋存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的多样性,其中,巷道放顶煤开采是近年来开采急倾斜厚煤层有效技术之一。巷道放顶煤开采的关键工艺参数有:区段高度、区段煤柱高度、顶煤松动爆破参数,论文以潞宁大汉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5号急倾斜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研究了5号煤巷道放顶煤开采的关键技术及参数,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本文对大汉沟煤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调研,收集有关资料,并对该矿5号煤层及顶底板做了煤岩力学实验,实测了煤岩物理力学参数。(2)建立顶煤力学模型,对运巷应力极限平衡区高度和顶煤上部采空区边缘极限平衡区高度进行理论计算,理论推导出合理区段高度;利用FLAC3D软件建立大汉沟煤业有限公司5号煤层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研究在不同区段高度情况下顶煤应力、位移、破坏特征,确定合理区段高度。(3)建立顶煤垮落后的力学模型,利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对煤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合理区段煤柱高度;利用FLAC3D软件建立大汉沟煤业有限公司5号煤层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煤体应力、破坏特征,确定合理区段煤柱高度。(4)根据5号煤层赋存条件及煤岩力学特性,结合巷道放顶煤开采的工艺特点,对顶煤松动爆破参数进行研究,为大汉沟煤业有限公司5号煤层选择合理的松动爆破参数并制定合理的松动爆破方案。保证顶煤回收率及巷道稳定。(5)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应用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潞宁大汉沟煤业有限公司5号煤层合理区段高度为14m,合理区段煤柱高度为2m,顶煤松动爆破采用深孔与浅孔相结合的方法,共布置5个炮眼,顶眼3个,上帮眼1个,下帮眼1个;循环步距为1.6m。

乔志刚[5](2012)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由于高产高效和掘进率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但同时带来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涌出源不稳定等的特点,导致工作面瓦斯超限频繁,尤其是工作面上隅角,已成为综放工作面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问题,分析确定其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之一。通过对漳村矿的观测和现场数据的测定、参考专家的经验数据,得到影响上隅角瓦斯浓度的八个主要因素,即:工作面落煤瓦斯的涌出量、工作面供风量大小、工作面通风系统、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工作面风流与瓦斯的交换关系、巷道断面、采空区漏风以及其它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上述各因素对上隅角瓦斯的影响,找到影响该工作面上隅角瓦斯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工作面通风系统。以漳村矿22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与瓦斯扩散定律,建立了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的数学模型,建立了与该矿工作面相一致的物理模型。并通过运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U”型、“U+L”型、“U+I”型和“U+I+高抽巷”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内的瓦斯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不同通风形式下的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进行了对比,得出在“U”型通风方式下,通过增加风量能有效的降低上隅角瓦斯的浓度,在“U+L”型和“U+I”通风方式下的,上隅角的瓦斯浓度很明显降低,但在瓦斯排放巷中的瓦斯浓度非常高,达到了7.66%和6.5%。在“U+I+高抽巷”型的通风方式下,内错尾巷和高抽巷的抽排作用使得综放面采空区内的高浓度瓦斯向抽采口运移,减少了采空区内瓦斯向工作面的涌出,在回风巷内的瓦斯浓度为0.66%,内错尾巷的瓦斯浓度在1%左右,上隅角的瓦斯浓度在0.65%左右,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中关于的相关规定。根据模拟结果,“U+I+高抽巷”型通风方式能有效的实现治理该矿工作面瓦斯的问题,为该矿工作面瓦斯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古江林[6](2011)在《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基本参数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急倾斜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5%20%左右,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矿区50%以上矿井开采的是急倾斜煤层。急倾斜煤层的开采一直是采矿技术中的难题之一。本论文首先以建江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相似材料模拟、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水平双巷综采、“伪斜小面”混采和大推进度巷道放顶煤三种开采方法的围岩变形、破坏和运移规律及巷道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大推进度巷道放顶煤为最优的开采方案。其次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了大推进度巷道放顶煤顶煤运移规律以及煤层厚度和煤层倾角与回采率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伪斜小面混采”开采方法应力释放区呈驼峰状分布,巷道的位移轮廓呈非对称分布,巷道顶底板以拉伸破坏为主,两帮则以剪切破坏为主,塑性破坏在煤层与底板接触面上均呈现沿接触面延伸,且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采场围岩的稳定性越好。(2)煤层倾角大于70?时,放煤过程中容易形成拱结构,且倾角越大,拱形结构高度越大,结构也越稳定;煤层倾角小于60?时,不会在放煤口上方形成拱形结构。(3)煤层倾角相同,煤层厚度小的回采率高。其它条件相同,煤层倾角大,顶煤沿走向和倾向的流动角大。当煤层倾角在60?80?时,回采率为85%左右,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回采率降低。本论文的研究对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理论及相似条件煤层的开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华州[7](2010)在《远距离被保护层卸压煤层气地面井开发地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以淮南矿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疏水降压的原位煤层气地面井抽采技术在淮南高瓦斯矿区效果不佳,针对淮南矿区煤层气富集、构造煤发育、长壁多煤层开采等地质与井巷开拓背景,试图探索一种煤矿采动区与煤炭开采相结合的远距离被保护层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地质理论与工程技术。论文以煤储层为切入点,应用光学显微镜观测、电子显微镜观测、地球物理测井、压汞分析、低温液氮吸附、高压等温吸附、渗透率测定等方法手段开展了构造煤的系统观测和储层特性分析,查明了构造煤的地质发育特征和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的储层条件;以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工程跟踪研究、矿井采场岩移监测数据、保护层开采上覆岩层变形与煤层气井孔破坏的相似材料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为依据,研究了保护层开采引起的被保护层储层改造与渗透性演变规律,奠定了卸压煤层气地面井可采的地质理论基础,并建立了作为煤层气抽采布井、钻井、完井地质依据的远距离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孔稳定性理论;最终将采场应力下煤储层改造理论与煤层气地面井井孔理论应用于卸压煤层气抽采工程实践,提出了远距离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位、井身优化设计方案。证实了构造煤储层是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的优质储层。煤体结构的破坏通过增加外生孔的数量,不仅增加了煤孔隙度、总孔容、大孔孔容及中孔孔容,还使微孔孔容及微孔比比表面积大幅增加,使得构造煤煤体破坏程度越高吸附能力越强,储气能力越强。自制加卸载试验仪的实验结果表明构造煤渗透性对于应力的增减较原生结构煤更为敏感,具有更为明显的“加压减流”、“卸压增流”能力,且煤体结构破坏程度越高对应力变化的响应越迅速。原因是应力释放会导致孔隙度的大幅增大、数量较多的高连通性的采动裂隙、卸压松弛裂隙的伴生。揭示了采动影响下远距离被保护层储层渗透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与改造机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被保护层裂隙发育区及高渗区位于工作面后方的未压实采空区中部,其具有随工作面前移而移动的动态发育规律,且高渗特性保持时间短,限制了地面井抽采的有效抽采时间和产能。采动影响稳定后,裂隙发育区及高渗区位于压实线与四周断裂线限定的环形圈内,构造煤储层得到显着改造,且采动发生后即发育,稳定后仍保持,为卸压煤层气地面井长期高效抽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卸压煤层气地面井的井孔稳定性理论。采场应力下上覆岩层移动对井孔的破坏存在平面和层域控制效应,井孔破坏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和轴向拉压破坏及两者兼有的组合破坏三种力学破坏类型和松散层中下部、岩层软弱结构面、软硬岩层交界、厚软岩层内部四处主要破坏位置。地质及采场工程要素显着影响煤层气井孔稳定性。岩移的大小和速率变化控制了井孔受破坏程度,在平面上采区中线附近受破坏程度大,在层域上靠近开采层的位置受破坏程度大。岩层厚度和岩性组合的综合作用控制了岩层内部井孔破坏位置,上硬下软的岩性组合易发生由离层发育引起的轴向拉压破坏,硬软硬的岩性组合极易在软弱结构面发生剪切破坏,上厚下薄、上软下硬的软岩层中部易发生组合破坏。同时大采高、快推进速度则会加剧以上的各种破坏。以煤储层卸压改造和井孔稳定性理论为依据,探索性地提出了卸压煤层气地面井的采区优化布置和井身优化设计方案,认为采空区压实线与采场四周边界线限定的区域是卸压煤层气抽采布井的最佳位置;提出Ⅰ类井身结构在采高不大于2.0m,推进速度不大于5m/d,松基比不大于1时,Ⅱ类井身结构在采高不大于2.6m,推进速度不大于5m/d,松基比不大于1.8时,具有高稳定性。

孟絮屹[8](2009)在《贵州黔西北煤矿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与瓦斯突出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突出因素与突出事件之间相关规律性存在一定的不精确性、模糊性;传统的预测方法多是基于对已有数据运用判断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技术进行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敏感指标加临界值法来进行预测,而突出因素与突出事件的模糊不确定、非线性关系,使传统预测技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鉴于传统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立足理论联系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预测模型,模型中有机地融入了事故树理论、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理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以VS2008为以开发平台,将MATLAB中的神经网络模块和SUPERMAP的空间信息管理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系统进行较深入的探讨。1)本文首先介绍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预测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其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2)引入危险源理论思想,将掘进面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源分为三类,把易于被忽视的安全措施投入、决策失误等不安全因素划分第三类危险源。利用事故村分析法强大的演绎推理功能对掘进面煤与瓦斯突出事件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较为全面、系统的突出影响因素,从而建立起掘进面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指标体系。3)突出预测方案采用主控因素分析、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优先判定相结合的方式;主控因素分析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两种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侧重于对依据专家经验构造的判断矩阵的分析,而灰色关联分析侧重于对历史客观数据的分析;两种方法得出的主控因素相互验证、内容一致时则更能说明主控因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更具有可靠性。神经网络在处理这种煤与瓦斯突出多变量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突出征兆是人们从以住的事故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用血换来的宝贵的知识经验财富,利用突出征兆优先判定条件来直接判定预测点具有突出危险性更加直接、可靠;4)开发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系统,系统不但具有对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的功能,还具备分类查询、图上定位、空间数据图形显示与管理、图形输出、打印等功能;利用新的矿井突出数据资料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网络训练后,即可用新的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系统通用性较强。同时,这也是论文研究的总体预期目标,以求能够有效地促进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的发展,真正在预防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事故的生产实践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严敏[9](2009)在《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非线性分析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综放面的瓦斯涌出量受煤炭开采量、开采强度、采深加大等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综放面的安全生产,为及时掌握综放面瓦斯爆炸灾害危险程度,预防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本论文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选择以人—机—环系统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综放面瓦斯爆炸事故分析模型,从瓦斯状态、人、机、管理四方面对综放面瓦斯爆炸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建立一套能从总体上反映综放面瓦斯爆炸各因素之间关系和预测瓦斯爆炸危险性的指标体系。鉴于瓦斯爆炸灾害的非线性特性,运用非线性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瓦斯爆炸事故分析三层结构中第二层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第二层与目标层权重,将关联度与权重相结合得出综合评价,作为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再结合综放面瓦斯爆炸灾害特点确定了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具体综放面瓦斯爆炸四大类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最后针对某矿102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关联度最大的瓦斯涌出量建立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本文旨在把危险性论证、矿井综放面瓦斯爆炸防灾能力的科学评估以及建立瓦斯灾害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紧密联系起来,为建立瓦斯爆炸事故的控制系统提供依据,为逐步实现以预防事故为中心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单智勇[10](2009)在《煤巷掘进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与瓦斯突出严重影响着煤矿的正常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在突出机理研究未取得重大突破,煤与瓦斯突出不能完全杜绝时,研究针对性地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事故抑制技术重要而实用。在煤矿采掘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以煤巷掘进工作面发生的频率最高、危害最大,并极易导致风流逆风等灾变事故的发生。本文以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发生与破坏运动机理为基础,科学地分析瓦斯灾害发生的原因与规律,试验研究适合于掘进巷道的煤与瓦斯突出抑制技术,降低突出煤体对掘进巷道的破坏程度,抑制突出瓦斯流和冲击波对采区通风系统的影响,达到提高采区生产、通风系统抗灾变能力的目的。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际检验,起到了降低煤与瓦斯突出破坏强度、抑制灾害事故发生的效果。

二、含气顶煤冒落影响因素主次性灰色关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气顶煤冒落影响因素主次性灰色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动巷道形成机制及顶板破断特征研究现状
        1.2.2 采动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1.2.3 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典型厚硬顶板采动巷道矿压显现特征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2.1 典型厚硬岩层采动巷道矿压显现特征
        2.1.1 采动巷道围岩强动压显现特征
        2.1.2 采动巷道围岩松动圈发育特征
        2.1.3 采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2.1.4 采动巷道区段煤柱应力分布特征
    2.2 上覆厚硬顶板采动巷道围岩结构及力学参数特征
        2.2.1 顶板岩层结构特征及力学参数
        2.2.2 煤层结构特征及力学参数
        2.2.3 底板岩层结构特征及力学参数
    2.3 上覆厚硬岩层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2.3.1 采动巷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3.2 采动巷道稳定性综合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采动巷道厚硬顶板侧向不同断裂位置对区段煤柱受力特征试验研究
    3.1 现场采样及试样加工制备
        3.1.1 现场采用
        3.1.2 试样加工制备
    3.2 试样装置及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样加载装置设计加工
        3.2.2 试验方案设计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应变特征分析
        3.3.2 高位顶板回转倾角分析
        3.3.3 煤柱受力状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采动巷道侧向厚硬岩层运动特征及结构破断力学分析
    4.1 采动巷道上覆厚硬岩层运动特征及来压机理分析
        4.1.1 采动巷道低位厚硬岩层结构及运动特征
        4.1.2 采动巷道高位厚硬岩层结构及运动特征
        4.1.3 采动巷道上覆厚硬岩层侧向倒直梯形区形成过程
        4.1.4 采动巷道区段煤柱侧向厚硬岩层倒直梯形区应力传承机制
    4.2 采动巷道区段煤柱侧向厚硬岩层结构破断形式
        4.2.1 高位厚硬岩层侧向结构破断分析
        4.2.2 低位厚硬岩层侧向结构破断分析
        4.2.3 采空区顶板断裂形式及煤柱受力分析
    4.3 采动巷道侧向厚硬岩层结构破断对区段煤柱稳定性影响及卸压判据
        4.3.1 采动巷道区段煤柱侧向厚硬岩层结构破断模型
        4.3.2 不同破断结构形式下的区段煤柱极限强度计算
        4.3.3 基于煤柱稳定性的最优侧向破断位态分析与及其卸压判据
    4.4 本章小结
5 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研究
    5.1 采动巷道侧向顶板断裂结构优化与围岩应力控制
        5.1.1 采动巷道侧向顶板断裂结构优化与围岩应力控制
        5.1.2 采动巷道结构优化防冲原则
        5.1.3 采动巷道应力控制防冲原则
    5.2 采动巷道侧向顶板断裂结构控制技术
        5.2.1 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力构防控技术
        5.2.2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力构控制技术
    5.3 采动巷道围岩应力优化防控技术
        5.3.1 采动巷道吸能让压卸支耦合支护技术
        5.3.2 深孔断底爆破应力阻隔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工程实践
    6.1 采动巷道围岩应力特征及侧向厚硬岩层破断位置实测
        6.1.1 311103工作面回风顺槽概况
        6.1.2 巴彦高勒煤矿11盘区地应力实测
        6.1.3 311103工作面应力状态实测
        6.1.4 采动巷道侧向厚硬岩层破断位置实测
    6.2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防冲技术实践
        6.2.1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参数设计
        6.2.2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防冲效果检验
    6.3 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防冲技术实践
        6.3.1 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参数设计
        6.3.2 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防冲效果检验
    6.4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与定向水压致裂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管控与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煤柱开采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工程项目管控研究现状
        1.2.3 技术经济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2.1 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
        2.1.1 无煤柱自成巷开采的发展历程
        2.1.2 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优势
    2.2 典型地质条件下现场应用
        2.2.1 浅埋夹煤复合顶板矿区-神东矿区
        2.2.2 坚硬顶板薄煤层矿区-唐山沟矿区
        2.2.3 大埋深复合顶板矿区-城郊矿区
    2.3 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影响因素
        2.3.1 工程地质影响因素
        2.3.2 工程技术影响因素
        2.3.3 工程管理影响因素
    2.4 确定影响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及次序
        2.4.1 专家评分
        2.4.2 评分结果
        2.4.3 关键影响因素次序
    2.5 基于DEMATEL模型的关键参数影响作用分析
        2.5.1 建立影响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关键因素体系表
        2.5.2 基于DEMATEL模型的计算
        2.5.3 基于DEMATEL模型计算应用的综合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3.1 工程项目管理内容与主要特点
        3.1.1 工程项目管理
        3.1.2 工程成本管理
        3.1.3 工程质量管理
        3.1.4 工程工期管理
    3.2 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及制度
        3.2.1 管理目标
        3.2.2 管理制度
    3.3 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成本、质量及工期管理研究
        3.3.1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3.2 工程项目质量管控研究
        3.3.3 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工期管控研究
    3.4 无煤柱自成巷关键参数与项目管理之间关系
        3.4.1 无煤柱自成巷关键技术参数分析
        3.4.2 构建关键参数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回采巷道方案技术分析与评价
    4.1 回采巷道技术方案发展历史
        4.1.2 传统走向长臂留煤柱开采技术
        4.1.3 传统走向长臂沿空充填留巷开采技术
    4.2 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设计方案确定
        4.2.1 关键参数设计
        4.2.2 施工工艺及工序优化
    4.3 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4.3.1 理论可行性分析
        4.3.2 与传统沿空留巷技术对比分析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回采巷道方案技术评价与分析
        4.4.1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指标
        4.4.2 建立不同技术方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回采巷道方案经济分析与评价
    5.1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无煤柱自成巷方案适用条件研究
        5.1.1 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应用工况研究
        5.1.2 技术应用条件分类
        5.1.3 聚类分析法的应用分析
    5.2 基于费用现值法的不同回采巷道方案经济评价
        5.2.1 经济评价基本原则
        5.2.2 不同回采巷道支护技术方案经济对比分析
        5.2.3 费用现值法的应用分析
    5.3 基于AHP法的三种回采巷道方案综合评价分析
        5.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3.2 应用分析
    5.4 不确定性分析
        5.4.1 不确定影响因素分析
        5.4.2 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致因灰色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事故致因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HFACS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事故致因理论与HFACS模型
    2.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2.3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模型
    2.4 轨迹交叉理论
    2.5 瑟利模型
    2.6 Reason模型
    2.7 HFACS模型
    2.8 致因理论(模型)比较
    2.9 本章小结
3 HFACS模型的改进
    3.1 HFACS模型的缺陷
    3.2 HFACS模型的改进
    3.3 改进的HFACS模型图
    3.4 事故致因因素的表现形式
        3.4.1 制度因素
        3.4.2 部门机构不健全
        3.4.3 安全教育培训欠缺
        3.4.4 安全生产监督不力
        3.4.5 规程措施因素
        3.4.6 安全管理混乱
        3.4.7 打非治违工作不到位
        3.4.8 安全监管不到位
        3.4.9 方针、政策因素
        3.4.10 违法违规组织生产
        3.4.11 弄虚作假
        3.4.12 违章指挥
        3.4.13 个性特征
        3.4.14 生理因素
        3.4.15 心理因素
        3.4.16 技术装备缺陷
        3.4.17 生产环境因素
        3.4.18 不规范操作
        3.4.19 违章操作
    3.5 改进的HFACS模型的优势
    3.6 本章小结
4 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致因灰色关联分析
    4.1 灰色关联分析法概述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优点
    4.3 煤矿事故与灰色关联分析之间的关系
    4.4 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过程
    4.5 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致因灰色关联分析
        4.5.1 煤矿事故与致因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4.5.2 煤矿事故与致因因素类型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4.5.3 人因与物因的关联度分析
        4.5.4 不同人因类型的关联度分析
        4.5.5 不同物因类型的关联度分析
        4.5.6 不同煤矿事故等级与致因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
        5.1.1 事故概况
        5.1.2 传统的煤矿事故报告
        5.1.3 基于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报告
        5.1.4 两种事故报告的比较
        5.1.5 整改措施
    5.2 案例二
        5.2.1 事故概况
        5.2.2 传统的煤矿事故报告
        5.2.3 基于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报告
        5.2.4 整改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工作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合理工艺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急倾斜煤层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汉沟矿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案研究
    2.1 急倾斜煤层主要开采方法简述
        2.1.1 斜坡陷落法
        2.1.2 俯伪斜走向长壁分段密集采煤法
        2.1.3 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2.1.4 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采煤法
        2.1.5 长孔爆破采煤法
        2.1.6 巷道放顶煤采煤法
    2.2 大汉沟矿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案确定
        2.2.1 大汉沟煤矿5号煤层地质情况简述
        2.2.2 大汉沟矿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选择
        2.2.3 大汉沟矿巷道放顶煤采煤法影响因素及适用性研究
    2.3 大汉沟矿开采方法简述
        2.3.1 机械设备
        2.3.2 回采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合理区段高度研究
    3.1 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合理区段高度理论分析
        3.1.1 应力极限平衡区高度的计算
        3.1.2 顶煤最大分段高度
    3.2 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合理区段高度数值模拟分析
        3.2.1 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3.2.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3.2.3 不同区段高度时煤层变形破坏分析
        3.2.4 不同区段高度时煤层应力分布特征
        3.2.5 不同区段高度条件下位移特征
    3.3 大汉沟矿合理区段高度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合理区段煤柱高度研究
    4.1 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合理区段煤柱高度理论分析
        4.1.1 顶煤垮落后的力学模型
        4.1.2 煤柱高度的确定依据
    4.2 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合理区段煤柱高度数值模拟分析
        4.2.1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4.2.2 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顶煤松动爆破参数研究
    5.1 松动爆破原理
    5.2 顶煤松动爆破参数研究
        5.2.1 松动爆破参数确定的原则
        5.2.2 炸药的选择
        5.2.3 最小抵抗线的确定
        5.2.4 炮眼间距
        5.2.5 炮眼排距
        5.2.6 炮孔装药量计算
    5.3 大汉沟矿顶煤松动爆破方案
        5.3.1 顶煤松动爆破方案确定的原则
        5.3.2 大汉沟矿顶煤松动爆破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矿井瓦斯的灾害
        1.1.2 矿井瓦斯的概念及形成
        1.1.3 煤层瓦斯的性质及赋存形式
    1.2 采空区瓦斯渗流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瓦斯渗流理论现状研究
        1.2.2 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的理论研究
        1.2.3 瓦斯运移在数学理论方面研究
        1.2.4 CFD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在矿井模拟的国内外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采空区瓦斯运移模拟理论基础
    2.1 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的来源、涌出量计算及影响因素
        2.1.1 采空区瓦斯的来源
        2.1.2 计算采空区瓦斯的涌出量
        2.1.3 影响采空区瓦斯涌出的基本因素
    2.2 采空区覆岩冒落碎胀特性分析
        2.2.1 岩体在采空区内自然堆积区的碎胀特征
        2.2.2 岩体在采空区内载荷影响区的碎胀特征
        2.2.3 岩体在采空区内的压实稳定区的碎胀性
    2.3 采空区跨落带高度的确定
    2.4 多孔介质的特性
        2.4.1 多孔介质的基本概念
        2.4.2 多孔介质的特性
        2.4.3 采空区渗流运动基本方程
    2.5 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
        2.5.1 基本假设条件
        2.5.2 采空区气体流动方程
        2.5.3 采空区瓦斯动力弥散方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隅角瓦斯积聚影响因素分析
    3.1 灰色系统概论
    3.2 灰色系统描述
    3.3 灰色系统中的关联度分析
        3.3.1 灰色关联分析的优点
        3.3.2 灰色关联的因素及公理
        3.3.3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3.4 采煤面上隅角瓦斯量影响因素分析
        3.4.1 对漳村矿瓦斯在上隅角积聚控制因素统计
        3.4.2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过程
        3.4.3 灰色关联序及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空区瓦斯流场数值模型研究
    4.1 数值模拟的目的
    4.2 FLUENT软件简介及功能
        4.2.1 FLUENT软件的基本的程序结构
        4.2.2 FLUENT软件能力及适用对象
        4.2.3 FLUENT求解过程
    4.3 工作面和采空区的物理模型的建立
    4.4 采空区网格的划分
    4.5 采空区瓦斯模拟参数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4.6 采空区瓦斯运移数值模拟与分析
        4.6.1 “U”型通风方式数值模拟
        4.6.2 “U+L”型通风方式数值模拟
        4.6.3 “U+I”型通风方式数值模拟
        4.6.4 “U+I+走向高抽巷”型通风方式瓦斯数值模拟结果
        4.6.5 模拟结果对比的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基本参数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开采方案的提出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建江煤矿A1煤层开采方案实验研究
    2.1 建江煤矿A1煤层地质情况简述
    2.2 水平双巷综采方案实验研究
        2.2.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2.2.2 数值模拟
    2.3 “伪斜小面混采”开采方案实验研究
        2.3.1 数值模拟
    2.4 大推进度巷道放顶煤开采方案实验研究
        2.4.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2.4.2 数值模拟
    2.5 本章小结
3 大推进度巷道放顶煤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3.1 不同厚度大推进度巷道放顶煤相似模拟实验
        3.1.1 实验设计及实验过程
        3.1.2 实验结论
    3.2 不同倾角大推进度巷道放顶煤相似模拟实验
        3.2.1 实验方案
        3.2.2 实验过程
        3.2.3 实验结论
    3.3 本章小结
4 影响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回采率因素分析
    4.1 顶煤破碎机理分析
        4.1.1 顶煤破碎机理
        4.1.2 顶煤破碎过程
        4.1.3 顶煤破碎特性
    4.2 各参数对顶煤可放性的影响分析
        4.2.1 煤层强度对顶煤可放性的影响
        4.2.2 放煤口位置和放煤口尺寸对顶煤可放性的影响
        4.2.3 煤层顶、底板条件对顶煤可放性的影响
        4.2.4 煤层夹矸对顶煤可放性的影响
        4.2.5 煤层倾角对顶煤可放性的影响
        4.2.6 煤层厚度对顶煤可放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远距离被保护层卸压煤层气地面井开发地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以淮南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2 淮南矿区研究背景
    2.1 淮南矿区地质背景
    2.2 煤炭生产背景
    2.3 卸压煤层气抽采工程背景
3 淮南矿区构造煤储层特征
    3.1 构造煤的发育特征
    3.2 构造煤的脱吸附性能与含气性
    3.3 构造煤孔裂隙系统特征
    3.4 构造煤储层渗流特性实验研究
    3.5 构造煤储层特征相关性及其对开发意义
    3.6 小结
4 保护层采动引起上覆岩层变形变位的模拟研究
    4.1 保护层采动引起上覆岩层变形变位的实验模拟
    4.2 保护层采动引起上覆岩层变形变位的数值模拟
    4.3 采动过程中采区范围覆岩变形变位规律
    4.4 小结
5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渗透性的演变规律与改造机理
    5.1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储层的变形变位
    5.2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储层改造机理
    5.3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储层改造规律
    5.4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储层渗透性的时空演变规律
    5.5 远距离被保护层构造煤储层渗透性演变控制的地面井产能
    5.6 小结
6 卸压煤层气地面抽采井井孔稳定性理论
    6.1 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孔破断特征
    6.2 影响井孔稳定性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6.3 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孔破断机理
    6.4 小结
7 远距离被保护层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理论的应用研究
    7.1 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位优化设计
    7.2 卸压煤层气地面井井身结构设计
    7.3 卸压煤层气地面井钻井完井施工工艺
    7.4 煤炭开采与煤层气开发的合理生产接替
    7.5 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问题及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贵州黔西北煤矿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煤与瓦斯突出概况
    1.3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1.4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研究现状
    1.5 传统预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突出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指标体系的确定
    2.1 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因素分析
    2.2 掘进面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源的确定
    2.3 掘进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体系的确定
    2.4 预测指标的量化处理
    2.5 本章小结
3 灰色关联分析辅助神经网络突出预测模型
    3.1 预测方案概述
    3.2 突出影响主控因素指标 AHP 分析
    3.3 突出影响主控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3.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3.5 基于 RBF 网络突出危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 RBF 神经网络掘进面突出预测系统的实现
    4.1 贵州林华矿业有限公司简介
    4.2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4.3 详细设计
    4.4 系统功能实现
    4.5 防突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非线性分析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相关学科的应用
        1.1.3 研究意义
    1.2 危险性分析以及评价软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危险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评价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瓦斯爆炸危险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事故分析模型的建立
    2.1 瓦斯爆炸危险性分析方法的选择
    2.2 事故分析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2.3 事故分析模型的建立
        2.3.1 事故与人—机—环系统安全分析法的关系
        2.3.2 层次分析法(AHP)
        2.3.3 瓦斯爆炸危险性事故分析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3.1 危险性分析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2 危险性分析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3.3 危险性分析指标体系结构
        3.3.1 综放面瓦斯爆炸系统的组成
        3.3.2 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分析指标体系结构
    3.4 本章小结
4 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非线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瓦斯爆炸危险性评价的基本特性
    4.2 灰色-层次评价模型
        4.2.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
        4.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4.3 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4.3.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4.3.2 神经网络系统总体设计
        4.3.3 BP 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非线性评价模型的应用
    5.1 原始数据的灰色-层次评价
        5.1.1 瓦斯状态的灰色关联分析
        5.1.2 机的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5.1.3 人员结构和素质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5.1.4 管理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5.1.5 灰色-层次评价与结果分析
    5.2 原始数据的BP 神经网络评价
        5.2.1 原始数据的初始化处理
        5.2.2 网络训练样本和网络目标值的确定
        5.2.3 BP 网络的训练
        5.2.4 评价结果讨论
    5.3 综放面瓦斯涌出量的BP 神经网络预测
        5.3.1 综放面瓦斯灾害特点
        5.3.2 综放面瓦斯涌出量的预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煤巷掘进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瓦斯灾害防治现状
        1.2.1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2. 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抑制理论基础
    2.1 煤与瓦斯突出灾变理论
        2.1.1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
        2.1.2 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条件
        2.1.3 煤与瓦斯突出灾变的特征
    2.2 瓦斯灾变事故的抑制
    2.3 井巷掘进煤与瓦斯突出的特征
        2.3.1 煤与瓦斯突出的过程及特征
        2.3.2 石门揭煤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
        2.3.3 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
    2.4 防突措施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2.4.1 石门揭煤工作面防突存在的问题
        2.4.2 采掘工作面防突存在的问题
    2.5 小结
3. 煤巷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防治
    3.1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原则
    3.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预报
        3.2.1 多指标回归预测分析
        3.2.2 瓦斯涌出动态特征预测
        3.2.3 V_(30)指标预测
        3.2.4 突出危险性综合预警体系
        3.2.5 煤与瓦斯突出综合监测预警
    3.3 防突技术措施
        3.3.1 安全型防突措施
        3.3.2 工程型防突措施
        3.3.3 区域性防突措施
    3.4 煤巷掘进安全防护
    3.5 小结
4. 煤与瓦斯突出后的灾害抑制技术
    4.1 煤与瓦斯突出煤体的抑制技术
        4.1.1 煤与瓦斯突出时瓦斯内能的计算
        4.1.2 防突栅栏中梁的载荷计算
        4.1.3 防突栅栏的变形能计算
        4.1.4 主、次格梁最大载荷的确定
        4.1.5 防突栅栏的安装方法
    4.2 突出瓦斯流的抑制技术
        4.2.1 防逆风装置及关键技术
        4.2.2 防逆风装置强度校核
        4.2.3 防逆风装置风窗面积的分析
        4.2.4 防逆风装置的安设原则
        4.2.5 防逆风装置的机制
    4.3 通风系统优化
        4.3.1 通风系统优化的基础
        4.3.2 矿井通风网络优化
        4.3.3 矿井通风阻力评价
        4.3.4 通风设施与通风网络的相关性
        4.3.5 矿井通风系统相关因素
    4.4 小结
5. 煤与瓦斯突出后的灾变抑制体系
    5.1 煤与瓦斯突出安全防护体系
        5.1.1 防逆风装置安设要求
        5.1.2 专用回风巷管理原则
        5.1.3 避难硐室和压风自救设施原则
        5.1.4 突出矿井作业原则
    5.2 防突措施期间的灾变抑制
        5.2.1 水力掏槽措施期间灾变抑制
        5.2.2 中高压注水期间灾变抑制
    5.3 煤与瓦斯突出灾变演化抑制
    5.4 进回风侧灾变主动抑制
        5.4.1 逆风灾变范围机电设备抑制
        5.4.2 回风侧灾变抑制
        5.4.3 逆风灾变范围抑制
        5.4.4 灾变控制安全体系
    5.5 小结
6.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灾害抑制技术应用
    6.1 煤与瓦斯突出综合监测技术应用
    6.2 焦煤九里山矿14121工作面安全防护应用
        6.2.1 应用地区概况
        6.2.2 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后突出情况
    6.3 焦煤九里山矿15采区安全防护应用
        6.3.1 应用地区概况
        6.3.2 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后突出情况
    6.4 其它应用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含气顶煤冒落影响因素主次性灰色关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研究[D]. 赵善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2]无煤柱自成巷工程项目管控与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 宋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
  • [3]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致因灰色关联分析[D]. 闫思洁. 河南理工大学, 2016(12)
  • [4]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合理工艺参数研究[D]. 杨虎雄.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5]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数值模拟研究[D]. 乔志刚. 太原理工大学, 2012(10)
  • [6]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基本参数实验研究[D]. 古江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4)
  • [7]远距离被保护层卸压煤层气地面井开发地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以淮南矿区为例[D]. 黄华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
  • [8]贵州黔西北煤矿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D]. 孟絮屹. 贵州大学, 2009(S1)
  • [9]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非线性分析模型及应用[D]. 严敏.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10]煤巷掘进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抑制技术研究[D]. 单智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03)

标签:;  ;  ;  ;  ;  

影响含气顶煤放落因素的主次灰色关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