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西方书业集团扩张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兼并作为企业扩张和发展的一条途径,一直受到西方书业企业,尤其是大型书业集团的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书业企业兼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波及北美洲、欧洲、亚洲、澳洲和拉丁美洲。书业企业兼并行为的动机何在?有何特点?对世界出版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西方书业集团兼并活动的动机及其目的
兼并活动一般是在企业某种战略目标支持下进行的,如企业的成长、市场或产品的扩张以及降低风险、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等。在西方出版业早期兼并史中,为扩大企业规模,争取国内图书市场领先地位而进行的收购兼并比比皆是,动机较为单纯。但随着出版产业不断发展,西方书业集团兼并活动更多地体现了各集团的长远战略考虑:通过兼并扩大规模,改善出版发行结构和市场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赢利能力,为21世纪的竞争做好准备。这种基于深层次战略选择的兼并行为,在动机上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1.兼并扩张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利用优势互补、聚合效应和名牌效应来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的全面竞争实力
纵观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90年代末西方书业集团的几大兼并,有一个显著特点:兼并多为强强联合,通过资产重组,整合出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实力,提高企业在图书出版品种、销售等多领域全面竞争的能力,使企业成为一个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和盈利性的出版工业体系。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贝塔斯曼对兰登书屋的兼并。兰登书屋是美国最大的图书出版公司之一,1996年营业额10亿美元左右,而贝塔斯曼更是众人皆知的世界出版界巨头,年营业额140亿美元,利润5.6亿美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万名雇员。贝塔斯曼兼并兰登书屋后,将之与旗下的美国分公司班坦—双日—戴尔出版公司(该公司也是强强联合的结果)合并组建了兰登书屋有限公司,新公司包括兰登书屋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的所有分社,从而形成营业额高达20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英语图书出版社。据英国BT数据公司的统计,在英国,兰登书屋将控制英国书店所有图书销售的10%,控制25%的精装和平装小说市场。无疑,这是一个典型的强强联合,对兼并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对贝塔斯曼而言,正如兰登书屋现任社长阿尔贝托·维塔尔所说:“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战略非常简单,即它们要成为一家出色的英语图书出版社,而兰登书屋这个名字正好代表着传统、才能、作家、编辑以及色彩浓厚的出版哲学,又是读者心目中的名牌。二者当然不谋而合。”同样,对兰登书屋来说,由于贝塔斯曼强调将保留其现有的部门和分社,并尊重其在编辑方面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因此合并将有助于“聚合两家出版社的优良传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出版机遇,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优秀作品的出版”。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次兼并的积极影响正在显现。
2.兼并扩张是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或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方式之一
兼并是一种完全的市场行为,是书业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寻找新的机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得未来市场支配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各集团都希望通过兼并同业企业来控制价值链,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通过兼并其他行业企业以拓展经营空间。由于出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产业内涵的扩大,出版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因而,出于上述目的的兼并活动非常频繁。1999年,英国图书零售巨头W.H·史密斯书店出资500万英镑收购海里康出版社,这一不寻常的举措正是基于书店开拓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领域新市场的战略考虑。贝塔斯曼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宗教出版社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传媒集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在于不断地兼并收购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企业,从而提高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增加经济增长点。20世纪70年代,它通过收购德国最大的期刊出版集团格鲁纳与雅尔及两家大印刷厂,奠定了在国内图书市场的霸主地位。80-90年代,又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重组兼并,使其经营范围拓展到图书、报纸、期刊、音乐制作、电影电视、造纸、印刷、电子出版物等领域。随着网络出版的迅速发展,1998年10月,贝塔斯曼又斥资2亿美元购得美国巴诺网上书店50%的股权,涉足网络出版这一出版业新的领域。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收购活动更是一个典型。从1998年开始,它相继收购了英国的Bookpages、德国的Tetebook、网上电影资料库、网上药房Drugstore.com、网上宠物店Pets.com、Livebid、Junglee、Planet All、Alexa及Accept.com等网上公司,其用意在于成为所有网上消费者的大平台。
3.通过兼并降低风险,避免亏损破产
1999年,美国一家中等出版社卡罗尔出版社被LPC图书发行集团兼并,其经理史拉吉斯说,之所以要出售出版社,目的是使出版社的规模扩大,以便能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这与被贝塔斯曼收购的德国最大的专门出版实用类图书的法肯出版社(该社有员工200人,在版书1500种,1997年销售额为9500万马克)的所有人费兰克·辛克所说如出一辙,后者谈到其出售公司的目的时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公司将来的安全发展着想,贝塔斯曼是值得信赖的。类似的受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意识驱动的兼并案例为数不少。
当今图书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在竞争中,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有第三种选择。所以,当强强联合成为潮流之时,越来越多的书业企业感受到了潜伏的巨大危机,担心自己目前的优势会被因兼并而日益强大的企业所吞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兼并行列,希望借此集中企业资金,巩固企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赢得竞争;在不景气时期,则能依托大集团的规模与实力避免破产倒闭的命运。被兼并,因此成为部分企业的生存选择。
二、西方书业集团兼并活动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书业集团兼并活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是80年代末,出现第一次兼并高潮并诞生了一批实力雄厚的跨国书业集团,如德国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法国的阿歇特出版集团。这些跨国书业集团随之成为推动世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并成为在世界图书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第二次高潮是90年代末以来,其结果虽未完全明了,但它所引起的巨大震动已让世界书业界无法平静,其呈现出的一些崭新特征尤其令人瞩目:
1.大规模兼并数量增加,交易金额巨大
仅两年之隔,1998年美国书业最大的五宗并购案交易金额就超过了110亿美元,为1996年全部交易额的6.1倍。而从交易个案来看,与早期“大鱼吃小鱼”式兼并不同,兼并对象往往不是濒于破产的中小书业企业,而是实力较强、在业界有相当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如兰登书屋、西蒙·舒斯特(S@S)、施普林格等,因此,兼并金额经常高达几千万至几亿美元,甚至高达数十亿美元,巨大的并购规模在书业兼并史上前所未有(见附表)。
从附表不难看出,西方书业集团兼并在80年代已经形成较大规模,但交易金额少有超过10亿美元的。而至90年代末,上10亿美元的兼并并非罕见。兼并规模的扩大,所涉金额的提高,一方面反映了世界出版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暗示了20世纪末的兼并是企业基于长远发展战略而进行的。正因如此,未来的兼并规模仍将保持扩大的趋势。
附表:部分世界书业企业兼并规模概览★
序号 兼并时间
兼并方被兼并方 金额(美元)
1 1986年
德国贝塔斯曼出版
美国道布尔戴
5亿
集团
公司
2
1987年3月 澳大利亚新闻有限
美国哈帕与罗
2.84亿
公司
出版公司
3
1988年7月 英国罗伯特·马克
美国麦克米伦
26.4亿
斯韦尔公司 出版公司
4
1989年
法国阿歇特出版集
美国迪尔曼蒂
7.18亿
团 斯出版公司
5
1989年 英、加汤姆森公司 美国律师合作
8.1亿
出版公司
6
1989年5月 英国里德国际公司 美国旅游信息
8.25亿
集团★★
7
1989年7月 德国施普林格出版
美国医学论坛
5000万
公司
集团
8
1989年11月英国里德国际公司 美国马丁代尔
3.037亿
—哈贝尔公司
9
1993年11月美国派拉蒙传播公
英国马克斯韦
5.58亿
司 尔之麦克米伦公司
10 1994年英、荷里德·埃尔
美国米德数据
15亿
斯维尔公司 中心公司
11 1998年5月 英国皮尔森集团
美国西蒙·舒斯特出 46亿
版社的教育出版部、参考书
出版部、商业及专业类图书
出版部
12 1998年7月 德国贝塔斯曼出 美国兰登书屋
14亿
版集团
13 1998年美国赫斯特报业 土耳其比尔·罗马
410万
集团
拉出版公司★★★
14 1998年6月 哈考特·布雷斯 美国默根·考夫曼
890万
出版集团
出版社
15 1998年荷兰沃尔斯特·2.56亿
克鲁维尔出版集团 美国科技医疗出版社
16 1998年英、加汤姆森公司 英国皮尔森集团下属 1153万
FT法律与税务及联邦出版公司
17 1998年11月美国巴诺(Barnes&Noble) 美国英格拉姆 6亿
图书公司
18 1999年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 Exchange.com,Alexa,6.5亿
Accept.com
★资料来源:(1)陆本瑞主编.外国出版概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2)中国图书商报,1998年有关各期;(3)出版参考,1999年合订本。
★★旅游信息集团为澳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所属的一家出版公司。
★★★仅收购了其25%的股权。
2.跨国、跨行业兼并成为主流
20世纪90年代,出版产业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新技术对出版业的深刻影响日益凸现,出版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在这些巨大的经济力量驱动下,西方出版集团掀起了跨国、跨行业兼并热潮。
应该承认,出版全球化一直是二战以来世界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战后,欧美很多出版公司就通过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开拓国际图书市场。但发展至80年代,尤其是到90年代末,许多实力强大的出版集团已经不满足于自己投资设立海外子公司,而更希望通过兼并收购外资企业迅速融入国外市场。因此,这次兼并浪潮中,跨国兼并——跨国书业企业之间、跨国书业企业和地区书业企业之间的兼并数量增长很大,如上述贝塔斯曼出版集团、里德国际公司、汤姆森公司的兼并活动。而且,这次兼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十分广泛,各大洲均有涉及。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欧美各国书业企业仍然是兼并的主角。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世界图书市场上,欧美仍占据主导地位。
另外,这次兼并浪潮涉及的行业范围也十分广泛,不仅席卷了全球书业企业,而且还将报业集团乃至行业外的企业卷入进来。如1998年初,汤姆森公司收购的计算机语言研究公司是一家为会计和公司税收设计软件的公司。而在巴西,一家名为国际金融公司的投资组织则以19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巴西最大的图书零售企业萨拉伊瓦连锁书店2.6%的股份。这一特征无疑表明:一方面,当今出版发行企业已积聚一定的实力,有足够的资本投资、扩张;另一方面,目前出版产业具有吸引资本流入的某些魅力。但总的来说,虽然兼并涉及多种行业,但仍以书业公司之间的兼并为主。
3.兼并方式多样
因兼并动机各异,西方书业集团在兼并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多样化特征。首先,既有出版企业之间、发行公司之间的平行型兼并,也有出版企业、发行公司、印刷企业相互之间的垂直型兼并,还有书业企业与其他传媒企业或行业外企业之间的混合兼并。其次,两家或多家书业企业联合经营非常普遍。典型例子如1993年1月,英国里德国际公司和荷兰埃尔斯维尔公司跨国性的合二为一,创立里德·埃尔斯维尔公司,成为国际上实力最强的专业性出版公司。再次,就收购方式而言,现金收购和购买股份并存。目前书业企业在兼并时通常以现金购买、现金收购和购买股份同时使用两种方式为主,以股票交易实现控股的不多。但从未来的发展看,随着书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上市书业企业的增加,通过股票交易完成收购的方式也许更为普遍,毕竟,这种方式既能节省企业宝贵的现金资源,又能为企业筹措新的资金。另外,分拆也是这次兼并活动中一个突出的侧面。当今书业企业的战略转折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活动,着眼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地位,因此兼并趋势同时加速了书业集团出售其非核心的业务或子公司。
三、兼并对世界书业发展的影响
1.兼并有助于实施兼并的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
由于是优势互补,兼并为这些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其经营业绩大幅提高。如皮尔森集团1995年收购哈伯科林斯的教育图书部和Scott Foresman以及哈伯科林斯大学出版社后,1996年在美国的销售额便达到了12亿美元,而1997年税前利润更上升14%,经营利润上升15%。同时,兼并还有利于企业达到市场控制。如皮尔森集团1998年收购西蒙·舒斯特的教育图书出版部后,将其与下属朗文公司合并,从而产生了一个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世界级的教育图书出版巨头,坐上了美国中小学和大学教育图书市场的头把交椅。
2.兼并将改变世界出版业格局,对现有书业企业经营管理体系造成冲击
这次兼并潮主要集中在欧美跨国书业集团(公司)之间,发展中国家较少,这可能导致未来的世界图书市场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欧美这些新的大型跨国公司,换言之,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将被它们控制,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图书市场上拥有的份额越来越少,所处的地位越来越被动。另外,随着兼并的发展和出版业的发展,有的企业通过兼并变得越来越大,有的却进一步分散,逐渐变小甚至消失。因此,无论是对大集团还是对小企业,它们所面临的图书市场环境都将发生较大变化,它们的发展战略、竞争手段、内部管理制度等也必须随之作出较大调整。总的说来,新的经营管理体系应该具有机构精干和管理严密、科学的特征,并能促进出版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出版成本,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3.兼并将进一步加强出版业的国际化趋势
西方出版集团的跨国兼并加速了出版资源、出版物、出版人才、技术和资本在国内、国际图书市场的双重流动,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出版市场形成。这必然使全球化经营成为世界书业界的一个主导观念,使各国书业企业更加关注国际图书市场并参与到国际图书贸易中去。这又会在另一层面促进图书市场国际化。
4.兼并将使国际图书市场竞争更加直接、激烈
兼并的发展使更多的书业企业将经营重点从国内市场转移到国际市场,同时,世界图书市场的扩大和同质化程度的提高,又使投资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估标准趋于一致,这必然使各国书业企业间的竞争更加直接、激烈。
5.兼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随着兼并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担心兼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诸如兼并是否会降低出版数量和品种多样化程度;兼并是否会令中小出版商、发行商处境艰难;兼并后的机构调整、人员裁减是在所难免的,这是否会影响就业市场;兼并后,企业的向外扩张是必然的,这对发展中国家的书业企业是否会有不利的影响等。其中,最让人关注的,则是这种大规模的跨国兼并行为是否会造成垄断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