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通识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实践三个方面对通识教育进行阐述,指出通识教育选修课能够拓宽大学英语课程功能,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跨文化交际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使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2013年,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开始面临重大挑战之际,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的共识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共”,即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旨在实现“五通”,将全球经济连在一起,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刘晓明,2018)如何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人文修养、广阔视野、复合型、创新型的外语人才,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求
通识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旨在促进学生身体、道德、智力的和谐发展。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配与评价,课程体系已比较完善。通识教育选修课按“学贯中西文化,融通科学人文”的指导思想,一般由学校根据学生、教师、学科建设和地域特色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仍需不断改进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目前,教师使用的教材大多是自己在多年实践中撰写的讲义。随着通识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逐步加大了通识选修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研究显示大学共同必修课与通识选修课的学分比例:“日本的大学为1:2,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为0.28:1,而我国武汉大学为4.6:1。这表明我国大陆高校通识选修课所占的比重很小,这是高校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结果”。(蒋宗珍,2008)通识选修课能够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约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文科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占16.5%。我国高等教育也必须遵循通识教育的规律,逐步探索建立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核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二、大学英语分层次、个性化教学的迫切需要
“国外高校开设选修课的概念,源于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提出的‘选修制’,而我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实施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选修制则始于1922年北京大学推行的《新学制》”。(鲁霜慧,2007)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中英语选修课在通选课程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开设时间相对较晚,是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南京大学为例,以前大学英语总共要修满16个学分,从2004开始必修学分减少到12个,另增4个选修学分。每年开设20门英语选修课,学生在完成了综合基础英语课的学习之后,进入提高阶段,即专项英语选修课的学习。专项英语选修课的设置本着满足各学科的特殊需要以及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宗旨,以语言学习为目标,分为“语言技能、语言文化和语言赏析”三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践证明南京大学英语课程的这一改革既保证了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顺应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分层次、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趋势。选修课还可以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把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三、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话语权的现实需要
吴鼎民教授的“三套车”教学理念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融入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应该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语言学习、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吴鼎民,2005)有鉴于此,英语选修课可分为“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行业英语类”,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引导学生以批判的视角去理解语言的思想内涵,从运用中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内高校开设的语言文化类的选修课主要有: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文化、英美概况、西方文化经典、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是建立在对中外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文化研究需要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和鉴赏逐步积累。全球化的发展使东西方的交往更加密切,学生需要运用英语去了解外国文化,更需要用地道的英语去传播自己的本土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准确地表达中国的观点。西方某些人的无知造成了中西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这些壁垒需要我们培养能够用英语阐述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去消除。世界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参与。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为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可以补充和拓宽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也可以通过价值引导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它们共同构成人才成长的基础。吕型伟认为,“除了知识与技能传授,教育还应该包括人格的培养、人文的熏陶、心灵的唤醒、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开发”。大学英语课程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应该是多种文化不断渗透的过程,要充分挖掘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将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和文化素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贯彻人文教育所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最终实现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的“黄金法则”》.《每日电讯报》,2018,3.26:5.
[2]蒋宗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2):86-88.
[3]鲁霜慧.中美高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90-91.
[4]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江苏高教,2005(4):65-67.
[5]吕型伟.吕型伟从教70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赵鹏(1980-),男,讲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省丹阳市,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研究。
论文作者:赵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选修课论文; 英语论文; 文化论文; 语言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大学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