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学前的起始教育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留守等原因,产生了诸多有别于城市一年级小学生的差异性。要培养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光靠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是不够的。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呢? 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颗恒心、一颗耐心,来引导孩子们渐渐步入正轨,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农村的孩子,这些孩子多数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妈妈长期不在身边,平时缺少父母亲的关爱。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用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当学生也当朋友,甚至是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他们应该有耐心,应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感化他们。
我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
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难免改变不了幼儿园的习惯,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一时很不习惯,有些困难。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做到:
1.不要太早着急学习课程,要把常规放在首位。因为如果你不把常规搞好,小学生就会很不守纪律,在班上乱跑、乱叫,上课的效率就降低了。所以只有把纪律搞好了,才能正常上课,才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知识,才可能学好知识。
2.如果有一项常规没做好,就要反复地提,反复地练习,严格把关,直到做好为止。例如坐姿不端正,就让他们安静地坐在椅子上3~5分钟,看看谁坐得最端正,夸夸他们,并在每节课上都反复练习,时间一久,就会养成习惯。
3.让他们养成上课看黑板的习惯,努力吸收黑板上的知识,以便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例如我总是说口令,给学生一个提醒,大多学生就都会坐端正看黑板。时间久了,一听口令就会抬头看黑板。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的强弱,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一年级的孩子上课不懂得如何认真倾听,他们较多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发表意见时,一心想表现自己,于是高高地站起来边举手边不停地喊“我,我,我”,有的随心所欲地翻书,有的玩文具,有的趴在桌子上……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会通过激励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如表扬某某同学“他听得很认真”,或者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其他同学则会羡慕不已,纷纷效仿,认真听讲。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养成“听”的习惯。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1.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
首先,培养孩子发言举手的习惯。一年级的孩子常常因为太爱表现,教师一提问题,就一窝蜂地一起答了,或者边喊边举手。此时,我常会用口令提醒他们:“要发言请——?”学生习惯性地接上“先举手”。其次,培养学生敢于发言。在课堂上我会尽量多地创造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有的孩子说的欲望很强烈,很快就会举起手;可有些孩子常是目光闪躲,不敢举手。这时我会鼓励学生:“老师知道每一个小朋友都特别棒,要是都能勇敢地举起小手就更好了。”这时就会有很多双小手齐刷刷地举起来。而如果学生发言时声音较小,我就会说:“要是你能再大声点说一遍就更棒了。”这样孩子就会声音更洪亮一些。每次孩子回答完后,不管表现如何,我都会进行鼓励评价。农村的孩子,平时练说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对他们“说”的培养。刚开始多引导,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经过长久的训练,学生敢于说、乐于说,也会慢慢地说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农村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循序渐进地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例如,在教9加几时,我创设了小猴卖桃子的情境:10格的盒子,一盒有9个桃子,盒外有4个桃。要求小朋友帮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几个桃子?借助这一情境,我分层次训练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第一层次:让学生借助桌上的学具边操作边表达:从盒外的4个桃子中拿出1个放进盒子,盒里的9个添上1个凑成10个,10个加盒外3个得13个。第二层次: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9+4就能说出计算过程和得数,那就是看9加4,把4分成1和3,9和1凑成10,10加3是13。一定的情境,直观的操作,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为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加里宁曾经说过:“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计算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一年级学生都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强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样化,允许每个儿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例如教学“9+5”时,可以是“4+5+5”,也可以是“9+1+4”或者“4+4+1+4+1”……针对学生的解答方式,再引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对能解答出得数的学生我都给予肯定,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创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五、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堆一堆”、“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数的分解组合”时,我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圆片放在两只手里: 一只放1个,另一只放3个;一只放2个,另一只也放2个;一只放3个,另一只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解组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这些动手活动,既营造了“动中学、学中动”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热情,又达到了协调发展的目的。
六、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一年级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教学生把字写规范。我经常奖励作业写得漂亮的或者作业正确的,会给他们敲笑脸印章,说明很棒。学生对老师的奖励敏感度极高,经过这种制度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强,努力地想得到教师奖给他们的笑脸印章,还会觉得自己是很棒的,增强了自信心。
七、培养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用数学的习惯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如,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你爸爸今年多少岁了?你妈妈今年多少岁了?你今年几岁了?量一量你有多高?称一称你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高、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但通过教师一步步地有计划地训练,养成了学生把遇到的问题记下来、画下来并试着去解决它的习惯,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数学的积极性。
论文作者:康爱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数学论文; 就会论文; 孩子论文; 作业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