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评价表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评价表达是评价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将评价活动所获得的结果——价值判断,通过一定的方式,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而传达给他人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有必要,才会出现。离开了社会交往,离开了社会群体,就评价者自己而言,不存在评价表达,存在的只是评价的流露或表现。评价表现与评价表达同属评价的外显方式,不同的是前者是未经策划的,而后者是经过策划的;前者是自然真实的,后者是不自然的,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不真实的。所表达出来的评价,与实际所作出的评价有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对评价表达这种社会交往活动的功能和方式的探讨将使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评价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评价表达的功能
评价表达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策划性活动,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是表演功能。
评价者通过评价表达而传递自己的见解、情感和态度,以寻求他人的理解、了解、认同。评价展示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通过评价的表达,态度一致者彼此吸引而凝聚在一起,态度不一致者或彼此回避,或设法改变对方。评价表达使人们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尽管这中间会有一些假象和误解,但它仍不失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一种有效方式。说评价表达具有表演功能,是有意识地策划的,并不是对它的贬损。人类活动的本质特点是合目的。因此文明程度越高评价表达的策划性越强。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智力的进步。当然它会使评价表达带有一定的虚伪性。
其二是咨询性功能。
评价是评价者在观念中建构价值世界的活动,对于评价者而言,在将这种观念的建构付诸行动之前,需要对比进行验证。除了对此进行逻辑上的验证,以确定它无逻辑上的漏洞之外,在付诸行动前,评价者有可能需要在主体间进行检验,即在与其它主体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将他人的评价与自己所作评价进行比较。在这种对话中,验证自己评价的可信性与可行性。
这种以主体间理性争辩为方式的评价检验,是介于以往所说的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之间的一种人类常用的,但未曾被揭示出来的检验方式。在评价中由于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而且价值主体本身较为复杂,如价值主体是一个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时,这种评价检验方式,就更为必要。因为评价者赖以作出评价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对价值主体需要的观念建构,而这种建构是否妥当,评价者需要有一个检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颇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通过将评价结果公布于众,以听取公众对此的反应,由此来获取反馈信息。
其三是试探性功能。
如果将第二种功能称为“抛砖引玉”的话,那么这一种功能就可称之为“投石问路”。评价表达在此主要是试探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反应,通过这一试探而预测评价付诸于行动时可能产生的效果。这种功能与第二种功能虽略有差别,但最为接近。它属于价值创造的一种预先模拟性试验,这也是寻求评价信息反馈的一种方式。这种试探性评价表达常用的两种形式,一是“欲擒故纵”,即评价者表达一个与自己所想相反的评价,而试探人们对此的反应。另一种是“直截了当”,即评价者所抛出的评价正是自己所作出的评价,以此来试探他人的反应。
其四是导向性功能。
评价者通过评价表达,而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诱导或引导他人按照评价表达的目的而行动。这一功能是评价表达中最为常见的功能,也可以说是评价表达最为重要的功能。人类行为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特点,是人们更经常地重复得到赞赏的行为,而更经常地避免得到批评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重复性的激励和抑制的作用是最为明显的,因此,评价者就有可能利用评价表达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从而调节和控制他人的行为。这种方式的一种变形就是表达对欲影响者行为有关的行为的态度,从而影响该人的行为。
宣传媒介经常使用的舆论导向就是评价表达导向功能的一种表现。在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强烈的现代社会里,评价表达的这种导向功能日益明显。不仅人们的政治生活、道德生活受到大众传媒的引导,而且连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不知不觉地受到传媒所表达的评价的影响。可以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被他人的评价表达包围着的世界中,生活在一个通过评价表达了解他人的世界中,生活在一个通过评价表达让他人了解我们的世界中,因此,我们必须对评价表达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我们自己所作出的评价表达和左右着我们的评价表达究竟是什么?
二、评价表达的折射
(一)功利折射
评价表达的目的本身就是功利性的,因此,在评价表达中,功利因素的干扰是最为直接和明显的,也是最为普遍的。功利折射的特点是评价表达者对自己所进行的评价表达中所蕴含的功利因素本身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因此受到这种折射的评价表达的表演性最强,这种评价表达可称之为精心策划的评价表达。
在现实中,评价表达的功利折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自我显示型评价表达。这类评价表达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二是为了逢迎他人而作出的评价表达,这往往表现在下属对上级或受支配的人对支配者的情形中。三是评价表达者为了躲避报复而采用的违心的评价表达,这是一种被动式的,不敢不为之的扭曲型的评价表达,可称为“畏惧式”评价表达。这在不民主的社会里,在强权政治下,表现得格外充分。四是为了保持或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进行的评价表达。这是一种“友好式”、“自愿式”的评价表达。五是为了支配他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评价表达,此类可称为“支配型”评价表达。评价表达具有导向功能,但对于评价表达者来说,并不一定在进行评价表达时,都具有支配他人行为的意愿、企图、目的,而支配型则是有着明确的支配意识的评价表达。可以说,在功利性折射中,这种类型是最为普遍的,最为常见的,是功利折射中的主要类型。
总而言之,在评价表达中,表达者不可避免地都会受到功利因素的干扰,都难以达到完全摆脱功利的境界。只不过有时这种功利干扰是正常和必要的,而有时则是一种人格的扭曲而已。
(二)情感折射
评价表达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交往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渗入评价表达过程的所有因素,评价表达者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渗入评价表达的诸因素中,功利因素是其中自我意识性最强的一种。情感作为影响评价表达的一种因素,它对于评价表达者而言,既有处于自我意识层面的,也有处于无意识或下意识层面的。未被意识到的情感对评价表达的影响,就如同情感对评价的影响,它们在机制、功能上是一致的,在此不赘述,对此我们只给它封个名号,称其为“为情所惑型”情感折射。评价表达者碍于情感,而在评价表达中闪烁其词,使所表达出来的评价与真正所做出的评价之间产生悖离的评价表达。对这一种情感折射,我们可称之为“为情所迫型”情感折射。“为情所惑”不一定发生在社会成员的信息交流、交换中,而“为情所迫”却一定是发生在社会成员的交往之中,因此,“为情所迫”是评价表达的一种类型。它与功利折射中“友好型”较为接近,但在实际评价表达过程中,它们有细微的区别,即“为关系良好”,不一定是情感所致,其中功利的成分或许远远多于情感。
“为情所迫型”评价表达在现实中,可谓形形色色,仅举下列几种情形为例。
第一种可称为“酸葡萄心理”的评价表达。即由于得不到某物,而故意说某物是无价值的。
第二种是“老好人心理”的评价表达。
第三种是“嫉贤妒能心理”的评价表达。这种类型中的评价表达者虽内心羡慕、承认他人所取得的成就,但却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及所作所为百般挑剔,大张挞伐。
(三)方式折射
就评价表达者所采用方式的自我意识程度而分类的话,评价表达,可分为评价表达者特意选择的方式所形成的评价折射和非特意选择的方式所形成的评价折射两种。特意选择评价的表达方式,是评价表达者为某种目的而设置的,例如由于情感的需要而选择温文尔雅或辛辣尖刻的表达方式;褒贬昭彰或言辞隐约的表达方式;为功利的需要而选择有深藏若虚、不露圭角的表达方式;或盛气凌人、恃才傲物的表达方式,等等。这是评价者自我意识程度较高的评价表达,非特意选择的方式,是受到评价者个人学识、个人文化修养、文化背景、个人性格、所受教育及评价表达者当时心情等等多种因素制约的。评价表达者非自觉的表达方式,无论评价表达的方式是否是评价表达者特意选择的,评价表达都是经过表达方式的折射而表现出来的。评价表达的方式对于接受者来说,既是理解评价表达的一种途径,又是一道屏障。
评价表达方式的选择是一种艺术,要使这种方式有效地表达出评价表达者的用意,不仅取决于评价表达者的用意本身,而且还取决于评价表达者的知识与才能,取决于评价表达者对一般人性的了解和接受者个性的了解,及对评价场合、气氛的把握,等等。无疑所有的人都期望自己的表达是恰如其分的,是可以达到目的的。但是,却常常心余力绌难遂意愿。于是在现代社会就有了许多教人表达技巧的书籍,然而,它在帮助人们解除烦恼的同时,也带来另一种忧虑,即假面人的忧虑,各式各样的技巧使评价表达方式对评价表达的折射更为严重。虽然它使评价表达更合表达者的目的,但却使接受者更难把握评价表达者的真实心迹。在真实与如愿之间,人们总是顾此而失彼的。
(四)情境折射
情境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但情境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引导人的心理活动,这不仅对于评价本身是如此,对于评价表达也是如此。在评价表达中,发挥作用的主要不是评价表达当时的自然环境,而是其社会环境,人际环境。在形成评价时,情境对评价者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评价者是不知不觉地受到情境的影响,而在评价表达时,则有两种情形,一是评价表达者“不知不觉”地跟着情境氛围走,还有一种则是与功利折射、与情感折射联系在一起的,评价表达者根据情境自觉地选择表达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
在评价表达过程中,对评价表达者有较大影响的情境,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政治环境,这是对评价表达者制约性最强的一种情境。在一种专制主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政治背景中,人们的评价表达往往小心翼翼有余,真心实意不足,违背心愿口是心非者较为常见,而在一种开明的、民主的政治氛围中,人们则更能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二是文化情境,这种情境的作用,既带有强迫性的一面,又带有非强迫性的一面。因为在每种文化中都有许多的禁忌,而这些禁忌就形成了对评价表达的强迫性约束,如果评价表达者无视这种禁忌,那将受到惩罚。同时,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习俗,这些习俗对评价表达者来说具有非强迫性约束,如果遵循了这些习俗,那便会得到奖赏,而违背了这些习俗往往也不会受到惩罚。禁忌的约束是强迫性的,而习俗的约束是非强迫性的。但无论是强迫性的还是非强迫性的,是惩罚还是奖赏,都会诱使评价表达者“入乡随俗”。因此,评价表达实际是受到文化情境制约的。
三是狭义的人际情境,即表达时的人际关系环境。以人们之间情感距离为标准,可将其分为亲密人际情境和疏远人际情境。在亲密人际情境中,评价表达者往往心情轻松自如,多能直言不讳,而在疏远人际情境中,表达者则往往表现出两种情形。在非制约型疏远人际情境中,评价表达者的表达往往相对而言是信口开河的。而在制约型疏远人际情境中,评价者则会出现谨小慎微隐约其辞的情形。在人际关系对立的情境中,假如对立的双方都不是具有明显的权势的,那么评价表达者就极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凡是对方反对的,这方必唱赞歌,而凡是对方拥护的,这方必置贬词,其实两者有可能在私下对这一事物的评价是一致的。
情境对评价表达的折射,除了显在情境,即评价表达时现实存在的情境对评价表达有影响之外,潜在的情境,即评价表达者在表达时所假设的听众对评价表达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在进行评价表达时,往往会进入一种假设的,看不见的与他人的对话之中,而所假设的这些听众的观点、个性特征与评价表达者的关系等等,便会成为评价表达的潜在情境。当一个人远离他人而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评价时,这种潜在情境的作用不仅十分直接,而且十分明显。所以,这种评价表达也仍然是社会情境中的,在主体间交互作用的评价表达。
除上述几种评价表达的折射外,评价表达还受到评价表达者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等各种因素的折射。可以说,评价表达是在多种复杂因素的相互制约中的一种关于评价结果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表述,所表述出来的评价与实际作出的评价之间,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而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我们所接收的环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正是这种评价。
三、评价表达的形式
评价表达的形式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语言表达,这种表达包括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两种。评价语言表达并没有特定的句式,无论是陈述句还是感叹句,也无论是描述性语言,还是评价性语言,皆可表达评价,有时陈述性语言所表达的评价信息效果更强。与书面语言相比,口头语言表达直接传播的范围较小,仅限于人际交往的小范围之中,但它间接传播的可能性却较大,而且传播中的噪音也颇为严重。因为评价表达所受到制约因素非常复杂,而且每一评价表达都与一个特定情境中的语言网络密切相关,即它是处于上下文之中的,而口头传播却总是断章取义的,所以,当将这一表达与它的背景割裂开来时,那么评价的真实含义就会更加扑朔迷离。再加上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心理状态又使这种本来就难以把握的评价表达附加了许多它本身所不具有的东西,因此,经过间接传播后的评价表达,很有可能已面目全非。在人际交往中,由这种口头语言评价表达的传播所造成的不满与猜疑等负面结果屡见不鲜。与口头语言表达相比,书面表达直接传播的可能性较大,传播过程中的噪音较小,尽管也会受到接受者心理因素的干扰,但传播者心理因素的干扰则少了许多,不过这种干扰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因为书面评价表达,所通过的媒介中包括大众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持有者的复杂背景和传播的方式、场合等等都会使这一传播附带许多评价表达原来不具有的含义。
二是行为表达。表示抗议或表示拥戴的游行等等,属于这种表达中较显著的形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行为表达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不过,游行是附带语言的,所以,它是一种语言表达与行为表达结合为一体的评价表达方式。而在人际交往中,以行为表达评价时,常常是不伴随语言信息的,因此,它所表达的含义歧义性很大,常常在非常熟悉、非常亲密的人之间,彼此双方对对方有些行为也会有不知其真意如何的感觉。大卫·休谟认为,“言语上的一种过错比行动上的一种过错往往更为公开、更为明确,因为行为允许有许多掩饰的借口,关于行为者的意向和看法并不能那样清楚地加以决定。”(参见:(英)大卫·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6页。)尽管行为对于接受行为的人而言,其含义模糊朦胧,但行为往往比语言更接近评价本身,因为它表达的模糊性,所以表达者可以少顾忌评价表达中的复杂关系,所以它真实的可能性更大。相反,由于语言表达的透明度较高,所以表达者在表达时往往颇费心思,恐有失误,因此,它所引起的各类折射也就更为严重,与评价之间背离的可能性就更大,其可信度降低。
三是形象表达。在现代汉语中,“形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二是指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人的动作、表情、神色及语言语调等等,都可以被看作是活生生的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形象表达是更带有综合性的一种评价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形象表达的评价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在电视日益普及的今天,荧屏上丰富多彩的形象,向人们传达着包含评价在内的诸多信息。这种信息传播面之广,影响力之深,是其它大众传媒无法比拟的。
人类的评价表达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有看不尽的风景。本文并未敢奢望展示它的全貌,或许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人拿起这只万花筒。
标签:语言表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