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及探讨论文_陈俊

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及探讨论文_陈俊

陈俊

新疆伊犁巩留县中医医院 新疆 835400

【摘要】中医内科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脊梁,中医内科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医学的发展水平。笔者认为,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有三:(1)加强学科建设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应建立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诊治体系及人才梯队,而政策扶持和强化管理亦十分重要。(2)剂型手段改革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急症用药剂型的改革,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在制剂时需考虑各种药物的特性及适宜的炮制方法,还要考虑剂型本身的作用特点。(3)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内科急症的论治,尤以标本缓急的判断和处理最为关键;依据辨证结果,不仅单纯应用中药制剂,对于西药也可以通过辨证后选择性使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 急症学发展思路 探讨

中医内科急症是指内科所属,起病急暴、变化迅速或慢性疾病积渐突变、病势危重的一系列病证。中医内科急症学则是应用中医理论和内科专业知识阐述常见急症病因病机、辨证救治规律的一门学科。近千年来,中医学在内科急症的救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取得了辉煌的临床成果,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外感病急症的辨证论治建立了圭臬;火热论、攻邪论为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救治指明了方向;补土派、养阴派的学说则成为内科非感染性疾病急症治疗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医内科急症学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标志,是中医药创新的先锋与突破口,如何使中医内科急症学得到更好发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加强学科建设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前提条件

中医内科急症学是中医急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急诊学学科的一个分支,随着中医急诊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医内科急症学的学科建设也亟需尽快开展起来。

学科建设,首先应是理论、临床、科研三者相结合,建立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诊治体系。运用中医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危急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救护措施,更加有效地抢救生命。临床上应当选择中医在危重病急救领域中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病种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索,在中医传统救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急救技术和方法,总结其证治规律,努力提高临床疗效。学科研究上,倡导多学科交融,以复杂系统科学理念为指导,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还原之间的关系,开展动物实验研究,形成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内科急症诊治体系。

再者是人才梯队的建设。大力培养令业人才是发展中医内科急症学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内科急症学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必须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方能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注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的建设,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等,势在必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三,政策扶持及强化管理。中医急诊工作是振兴中医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需要国家予以政策倾斜,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和管理,这样才能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发展中医内科急症学的重要性。同时在中医院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紧紧抓住中医急诊这个中心环节,从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医疗科研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中医急诊科室的诊疗水平。

2,剂型手段改革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内科急症,关键在一个“急”字。由于病势危急,病情严重,因此需要采取紧急有效的措施,及时遏制病情的恶化。中医学传统在治疗急症时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如口服汤剂、鼻饲散剂、针刺、灌肠、刮瘤,人工呼吸乃至手术等,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上述方法己不能满足临床瞬息万变的严峻形势,中药传统方剂体积笨重、难以吸收、起效慢、使用不便等不足,己成为阻碍中医急症学发展的桎梏。

急症用药剂型的改革是中医急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剂型改革首先应当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尝试,如在制剂时首先应当考虑各种药物的特性及适宜的炮制方法。如将大黄黄连泻心汤改为注射剂,由于制备工艺中采用水提取乙醇沉淀法后大黄中的蹂质与黄连中的黄连素产生沉淀,过滤时将其一并除去,致使整个方剂的药效几乎丧失,此种剂型改革与临床需要可谓背道而驰。

3,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特色和灵魂,将其践行于中医内科急症的诊治过程是发扬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内科急症,具有自身独特的病机变化特点和证候表现,在论治过程中尤以标本缓急的判断和处理最为关键;同时,依据辨证结果,在药物使用上不仅单纯应用中药制剂,还可以筛选相应的西药制剂,即对于西药也可以通过辨证后选择性使用。

首先,急症的“急”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临床症状的急迫、危急,对于此种情况,中医学主张“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可见,内科急症在症状上主要表现为高热、昏澹、二便不通、腹胀满等;病机演变则主要表现为内外合邪;病理因素以风、火、痰、癖、毒为主导;病性多实,常见虚实夹杂,多证相关;若邪实机闭,邪陷正虚,可以由闭转脱。治疗时除采用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同时辅助多种手段,如针灸、药物吹鼻、冷敷、热汤外渍、蜡疗、醋疗、膏药等,多途径、多剂型、多方法兼蓄并用,如此才会效如桴鼓。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急症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坚持中医学的基本特色,同时也要中西医兼蓄并用,这应当是中医急诊学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院的急诊科不仅能够全面采用现代急救科学的各种知识、设备和手段,同时还可以辅以中医学特有的药物和方法,如此,对于提高临床救治率、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詹文涛.从事中医急症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中医急症,2001,10(6):31s一316

2李雪苓.中医急症用药与中医急症现代化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6):571一573

3黄泰康,谢文光,主编.中医配方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496

4周仲瑛,王志英,过伟峰.中医内科急症概论(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5):263一266

论文作者:陈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及探讨论文_陈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