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赛特拉矿山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1
摘要:在“国际化”潮流影响下,传统地域性、民族化家居文化受到边缘化。本文秉持充分认知和全面挖掘传统民居文化特色,从分析和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元素,在传统民居中提取精华,创新发展地运用到新式民居设计中去,来探讨乡村文化传承的传统村落更新改造。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作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
1基于乡村文化传承的传统村落更新改造的意义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民居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现有的依然具有实用价值的民族文化宝贵财富,民居不仅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同时也直接被人们居住使用,承载着提供住宅家居需要满足的重要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当中明确提出:“应保护传承乡村文明,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1],这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村落更新改造指出了方向。为了使得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具有特色,有必要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所具有的美学表现及特征和她蕴含的民族风俗和特色,才能够使得建筑更加和谐自然并且有效的传承我国的风俗人情以及民族特色,使新民居建设更加具备独特鲜明风格,凸显民族区域特色,有效的传承我国的建筑先进技术和理念的精华。
(1)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发展和地方政府对保持地方民族建筑风格的呼吁,民居建筑的保护得到了加强,这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风貌得到了保留,由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来体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自民俗文化的载体,其空间格局、建造方式、工艺特征、陈设风格、色彩材质等都是各地域文化生态系统的反应。民族的图腾崇拜与佛教、伊斯兰教及汉文化的渗透,都使得少数民族民居潜移默化地渗透着特有的宗教情结和风土人情。
(2)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乡村特色:民族交融和居住观念也是影响民居形制的主要原因。云南的印子房,结构大致与四合院相同,只是在各个转角处进行了连接处理,组成印章状的木结构住在;福建土楼,作为客家住宅文化的代表,是源于家族聚居的习俗和安防观念而建,是典型的自卫型建筑式样;而同时聚族而居的独龙江岸贡山的独龙族,平面则为长方形,中间留有通道,供同一家族成员相邻而居。而对此类民居的改造传承能够凸显乡村特色,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十分有益的。
(3)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自然和人文因素是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根基,对二者的破坏必然导致居民建筑的衰微,因而传承民居文化,并竭力还原其文化生态,延承其生命艺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对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也是以现代方式对民居建筑的质量与功能性进行加强,从而从现实角度提升其可持续使用价值,改善其建筑质量,从而使其具有更为长久生命力的举措。社会环境的变迁削弱了各民族的宗教和民俗事项,民族信仰被多重价值观冲击,所以民居保护的某种意义上是对民族宗教感情和民俗寄托的重新唤起,进而经由建筑还原本土模式,产生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发掘其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去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向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
2 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要求
少数民族是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庞大支脉,对民族建筑的保护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文化的还原,对探寻其民族发展脉络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传统村路的更新改造,其内在要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传统属于对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非物质文化成果,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吸取借鉴城市文明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赋予传统村落建筑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为增强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
(2)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以保护和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为前提。传统民居因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与民族特色,因而其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审美元素、技术元素和人文元素,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富含历史文化基因的有形载体,其是表现民族地域文化的实体建筑形式,是从有形角度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基础性单元,而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包含了对无形文化要素的发掘传承与对有形实物的保护与继承两个方面,对于传统民居来说,要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与继承,防止其在现实使用中逐渐失去应有功能,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意识地保护,提升其建筑功能,延长其可持续使用的时间,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现实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让无形的文化拥有现实载体而得以延续。
(3)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以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为目的。在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一方面要对非物质层面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保护,同时也要对村落建筑的功能性、生态性、宜居性进行完善和加强,这样才能让无形的文化接住有形的实体得到传承发扬,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充满民俗风格,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2]。丰富传统村落的乡村文化业态[3]。
3南薅村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南薅村传统村落的营建尊重自然地形,采用筑台的方式改造场地,民居沿着等高线平行布置。村落一排排错落有致,布局十分紧凑(图1)。传统民居远远看去层层跌落,横向线条明显,立体空间丰富。在南薅村的生长和演变中,由于人口的增长,村镇边界持续向外扩张。道路依地形起伏向外延伸,村落总体呈指状多节点布局。表现出花腰傣民族文化的典型风貌。
图1 南薅村传统村落的平面布局
3.1南薅村建筑文化发展现状
南薅村中保存着部分较为完好的最原始的土掌房建筑,它们均采用石基、土砖和平屋顶的建筑构造形式。村寨的土掌房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较大,空间组合不拘一格,组合形式多样。传统的民居土掌房在民居的建筑上通常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进行建造,其原材料通常使用当地随处可见的木、石、土等自然资源。通过构建土基和土墙形成建筑基础,并用木质的大梁架在墙上,构成建筑的主体结构,因其墙体主要为土石构成,因而冬暖夏凉,具有一定的防火性,墙体厚重,普通居民家的外墙厚度能达到60厘米,对于高强度的太阳辐射能起到良好的隔绝作用。土掌房的外墙以土坯夯实而成,外部整体为土黄色。其明暗色彩多用阳光、阴影来表现,而不是依靠建筑本身的色彩来表现,整体给人质朴淳朴的美感。
3.2南薅村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1)外墙夯土包砖
民居外墙是反映建筑文化的最核心的特征之一。其改造建议结合原始土掌房外墙形态,在砖混建筑的建筑表面增加一层土砖层。具体做法就是将黄图夯筑成土砖,再将土砖包裹在原来的红砖外表面。这样的重构有着以下特点:一、建筑原有的本色红砖外墙回到夯土表面的原始建筑形态,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二、通过叠加外层以增加墙体厚度,从而有效减少太阳辐射穿过墙体,同时也能阻挡冬季严寒,改善室内环境的温度条件,提升舒适度。
(2)缩减建筑窗户尺寸
把现代砖混建筑的窗户用于土掌房,并在尺寸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更为科学合理,这样能够有效减少阳光辐射的直射入室,提高室内环境的生态宜居性。因这一概括会使得室内采光面积变,为防止室内的光照亮度过低,因此把传统民居的中央天井引入到建筑中,可以增加采光的同时提升建筑的民族风貌。
(3)增加屋顶绿化
以往的土掌房在屋顶上并不进行特别设计,主要用来对农作物进行晾晒。而通过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农作物晾晒已经充分实现了集约化,规范化,不再需要以民居屋顶作为场地,因而可以在屋顶上进行绿化改造,美化屋顶的环境,改善民居的宜居效果,通过屋顶绿化,还能够起到吸热降温作用;防止夏天室内温度过高影响居住感受,同时也能够提升民居的观赏价值,让住宅更具美观性与生态性。
4.结论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属于重要的民族地域文化,其包含有非物质与物质两方面的文化元素,而对于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在传承发掘非物质文化的同时,做好对物质载体的现实保护与创新,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偏激地要求对传统建筑原封不动地保留。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拥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且与区域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对于传统民居的改造,既要传承乡村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建造适合当地居民居住的建筑生态环境,这才是民居建筑改造应注意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J]. 黄璜,杨贵庆,菲利普·米塞尔维茨,汉内斯·朗古特. 城市规划. 2017(11)
[2]浅议对云南地域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发展[J]. 杨大禹. 建筑技艺. 2013(04)
[3]新形势下新农村建筑文化传承研究——以农家乐为例[J]. 桂汪洋,刘国元. 建筑与文化. 2012(10)
论文作者:和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5
标签:建筑论文; 民居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论文; 村落论文; 乡村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建筑细部》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