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专业人才论文,上海论文,能力建设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2)04-0008-09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帮助个人、群体或社区增强他们发挥社会功能的能力,并创造适宜于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2010年中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升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相并列的第六支主体人才地位,提出了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2011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也强调要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关心帮助困难家庭和个人;2011年11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定义和功能作出了明确界定。
2012年4月颁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目标。
由上可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体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功能凸显,成为衡量其专业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而如何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建设,成为完善和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议题。
一、上海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轨迹分析①
上海市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制度创新之一即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和机制,由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组织的专业服务,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有效开展,来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社会目标。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专业队伍,用其独有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成效,显示出社会工作在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功能性特点。
(一)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工作者能力发展轨迹
自2003年至今,上海市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及社会工作者能力发展轨迹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2004:寻求专业认知、开展基础性专业服务阶段。
在该阶段,社会服务组织刚刚创建,社会工作者刚应聘上岗,如何针对社区吸戒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人员、社区青少年对象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成为了政府、社会服务组织、社会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关于什么是社会工作服务、如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与行政工作的区别是什么、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等等成为整个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运作中讨论和思考的重点,建立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成为社会工作服务初创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
社会工作者被纳入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重要原因是要发挥其在实现社会稳定中的专业作用。因此虽然关于什么是社会工作的社会共识尚在讨论之中,但服务对象的排摸、建档、动态管理等工作必须开展,这是体系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基于此,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开展服务对象的基础性管理工作。按照上海市关于禁毒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1∶50(《禁毒法》颁布后调整为1∶30)、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1∶50、安置帮教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1∶150、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1∶150的配比规定,社会工作者通过上门探访、社区走访、职能部门询访等方式,逐步建立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档案,摸清了服务对象的基本底数。同时,通过定期探访等形式开展对服务对象的动态管理。经过约一年的艰苦工作,社会工作者基本完成了对全市药物滥用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人员、社区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排查和建档工作,为下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否能迅速建立对社区的认知,包括社区物理环境、社区行政体系、社区资源系统等;第二,是否能具备了解和掌握服务对象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第三,是否具备良好的关系建立技能,如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与社区政府行政系统建立关系;开展社区探访和家庭探访等技能;第四,是否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
第二阶段,2005-2007:探索专业方法,规范专业服务阶段。
随着基本建档工作的完成及服务对象动态管理的常规化运行,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工作要求由开展基础性工作转化为如何运用专业方法开展对服务对象的专业服务。为此社会服务组织制定了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流程、规范文本、服务标准等专业服务制度,面向社会工作者开展了大量专业培训工作,制定了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规范建设的考核制度。社会服务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制度建设及专业服务方面逐步走向规范。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优秀个案案例,各类实务论坛和实务交流总结活动,成为促进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基本体现在于是否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是否能够运用专业工作方法开展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案工作案例的质量优劣方面。
第三阶段:2007-2009:社会工作方法整合运用的探索阶段。
经过几年的社会工作实践探索,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及问题状况、社会资源的多元组合及配置机制现状,开始逐步探索如何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的社会工作方法。
从预防与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的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及问题现状来看,他们大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问题存在的时间一般较长,问题程度比较严重,之前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有效的辅导服务;服务对象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表现为他们对于社会的了解很局限、缺乏与社会交流的有效途径;缺乏改变现状的信心;经济条件较差;社会支持较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服务对象本身没有主动求助的习惯和动机。
从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状况来看,社会工作者依据对服务对象的风险需求评估结果,对重点服务对象以及有需求的服务对象全部开展个案服务。在建立了专业关系和充分预估的基础上,社工为每位服务对象建立了服务计划,并运用心理社会分析模式、任务中心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家庭结构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改变、现实治疗法等模式开展个案服务。对于每个结案的个案,社工都有一份详细的结案报告,不仅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总结评估,也对个案的进一步跟进提出想法和措施。通过对服务对象心理、认知、行为、情绪、家庭关系等的辅导和调试,缓解了服务对象的问题,修复和提高了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是每个社工最常用和主要运用的工作手法。
小组工作方法是目前社工既欢迎又感到深受挑战的工作方法。如果说个案工作中的面谈、家访等还可以与传统的党务工作或群众工作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和经验的传承性,而小组工作方法及其小组活动无论对服务对象还是社会工作者都是一种新鲜的形式和体验。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在时间上比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要晚得多,运用范围也小很多。对于大部分社会工作者来说,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尚处于初步运用及探索阶段。
从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的类别看,学习及成长类的小组活动比较多,如人际沟通技能提高小组、就业面试技巧训练小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小组等。也有社工开展了自我探索类的小组工作和心理及情绪治疗的小组。针对家庭关系的亲子并行小组也逐渐在青少年及家庭服务中开展。针对一些特殊服务对象而开展的互助类小组,如药物滥用人员同伴教育小组也日益成熟,并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工作者认为小组工作方法比个案社会工作更可以吸引和改变服务对象,可以借用小组动力改善服务对象,所以比个案工作方法更有效率,有效服务的覆盖面更大。
社区层面的社会服务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服务中较难定位的一项工作。一般来说,社区社会工作是指面向社区内大多数居民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按照一般教科书的定义,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会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及自决技术,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②按照上述定义,社区工作的核心是通过发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来改变社区层面的现状。其中社区资源的整合、服务对象在参与中的能力提升,对于社区归属感的培养,都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元素。
从目前来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均很难用一个标准去定义什么是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一般都以社区活动的开展作为对社区工作方法运用的考核。以社区青少年服务为例,社区活动一般是指有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参加的一次性的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宣传类活动,如综合治理宣传月、禁毒宣传、抗艾滋病宣传等活动;服务类活动,如“学雷锋,为民服务”、敬老联欢活动、助残志愿者活动;仪式类活动,如18岁成年礼、烈士陵园宣誓仪式等;娱乐竞技类活动,如节日联欢活动、球类比赛、郊游等;参观类活动,如参观禁毒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等;讲座类活动,如就业技能讲座、青春期性知识讲座等。
除了社区活动外,社工也在社区资源整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渐构筑起社会服务组织与街镇职能部门、街道社会保障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居委会、派出所、企业或社会服务组织等各类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网络。社会工作者还通过志愿者队伍建设,在社区层面动员了更多的资源加入社会工作服务之中。
该阶段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方法的整合运用程度,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几个特点比较明显,一是社会工作者通常把服务对象在个案、小组、社区三个不同的服务层面之间进行转介,使得同一个服务对象的服务过程可以接受三种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并且有较好的服务效果。二是三大方法在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阶段分别发挥了不同的功能。以社区青少年服务为例,个案工作对于社工与服务对象专业关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组工作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互助网络,社区活动成为青少年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载体,青少年在社区活动参与过程中,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比较好的发挥,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有十分明显的改善。三是三大层面社会工作方法和策略的运作成效彼此互相依赖,相互影响。一般来说,当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环境改善和资源整合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时,其个案和小组服务计划就会比较顺利地实施,但如果社会工作者缺乏与社区内各机构的合作与关系改善的能力,社会工作服务就缺乏有效的资源支持,服务对象的外在环境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变,服务对象与社会的关系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个案工作就很难取得比较有效的结果。反过来,如果社会工作者仅有较强的社区工作能力,缺乏个案工作的技能或者小组工作的技能,那么,其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就难以顺利建立,对于服务对象的介入也很难有针对性的效果,最终服务效果就很难获得。
上述经验给我们的启发是,虽然上海社会工作处于发展初期,但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生存特点决定了社会工作服务是一种综合服务,它不仅需要针对服务对象本身提供服务,也需要在改变服务对象环境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从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设置和所能运用的社会资源来看,目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体制和行政机制对于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服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社会服务机构及社会工作者与政府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深受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工作者承担着管理控制与社会服务的双重职能。这种社会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社会工作方法也是多元和丰富多彩的。因此社会工作方法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运用。每种服务方法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促进和制约关系。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也体现在是否能够整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第四阶段,2009至今:探索项目运作,开展专业服务项目化发展阶段。
社会工作者经过几年的艰苦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整合性的工作方法,以及有效的服务策略。在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的基础上,从服务对象的分类分层分阶段开展工作的要求出发,从社会资源的整合运用的要求出发,从已经建立起的合作关系的要求出发,从社会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要求出发,社会工作者开始了对于专业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和探索过程。该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部的专业服务项目化运作;第二阶段是参与社会服务市场竞争并获得专项资助后的专业服务项目化运作。这种阶段性表明了上海社会工作服务从机构内部发育进入到社会服务市场竞争,逐步具备项目的专业元素及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过程。这个结果标志着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的社会工作服务已经进入到专业化、项目化、规范化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表现为,已经具备了根据专业服务的规范要求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有效地开展项目化专业服务。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具备了兼顾和整合社会服务市场要求、政府购买要求、服务对象需求的综合能力;具备了项目研发和评估能力;具备了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虽然仅有一小部分社会工作者具备如上的能力,但专业服务项目化运作的成效和局势,使社会工作服务进入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阶段。
上海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轨迹可以归纳如下(图1):
图1 上海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轨迹
(二)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结构分析
如上文所述,经过9年多的社会工作实践发展,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也显示出如下一些局限:
第一,从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水平构成来看,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能力较强的社会工作者比例较低。大部分社会工作者尚不能独立开展小组活动和项目服务,个案服务的理论性、逻辑性不强。
第二,从社会工作专业素养的构成来看,由价值、知识、技巧的构成结构中,社会工作者对价值原则的掌握和认同水平相对较好,但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对服务对象系统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工作理论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水平较低;在技巧方面,感性经验所占成分较多,专业技巧掌握不够熟练。
第三,从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情况来看,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程度最高,比例最大,大多数社会工作者认为自己最常用、最擅长的是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欠缺的是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③
初步的结论是,虽然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学历较高、有一定专业资质、专业背景多元,经过8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丰富、服务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约有10%-15%的资深社会工作者④已经具备较高的专业服务能力,但从整体来看,社会工作者开展的专业服务及开展服务所依托的专业方法运用局限明显,其专业服务的整体能力水平不高。
二、上海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Malcolm Payne认为,要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便应检视三种力量及其它们的互动:第一是“创造社会工作成为职业之力量”,即社会工作者及社工专业的文化及其对社会处境的专业反应;第二是“从主动及被动寻求工作协助的人中创造服务对象关系之力量”,即服务对象对切身需要及社会处境的反应;第三是“创造社会工作实务运作之社会脉络之力量”,如社会政策、社会立法和社会服务制度等影响社会工作的目的之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工作本质是由每个社会在特定时空的各主要成员及体制之间的互动而建构成的。⑤Payne关于社会工作本质建构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分析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笔者认为,从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发展轨迹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影响和制约着其专业能力的发挥和发展。第一是社会工作制度环境;第二是社会工作机构管理能力;第三是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社会工作制度环境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
社会工作者作为承担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重要服务职能的专业人才,其专业活动开展的范围、内容、目标人群、服务成效,是需要得到清晰的委派和界定的。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立之初,提出了“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格局,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安排来界定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内容。为保证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尽快建立和发挥功效,上海市各级政府分别从机构设置、人财物配备、政策制度创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建设,较快建立了保障和促进社会工作者专业活动有效开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一方面对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服务创造了基本条件;但另一方面,以行政动员为主要特点的制度构建方式,也为社会工作运作的行政化倾向埋下了隐患;真正政社合作下的社会工作制度环境目前尚未建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级政府之间对社会管理创新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着理念、认同、机制、能力、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较大差异,行政管理思路、体系、机制、习惯依然主宰着基层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间的政社关系。第二,政府职能转换并没有真正实现,出现了社会管理的相关事务受行政化管理和社会服务管理的“双轨制”现象,行政权力对社会服务的渗透较为普遍。第三,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市、区级层面能有效运作,但街镇一级政府尚未真正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设计之中。街镇政府的职能转换尚未通过制度规定得到认同和实现。第四,政府的条块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街镇与业务条线部门的工作理念、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尚不清晰,使得购买服务的政府主体、标的任务、目标群体、服务内容等存在着边界不清、任务不明、范围模糊、行政指派色彩较浓的现象。
政府职能转换的迟缓、服务型政府角色的缺失、社会服务的“双轨制”运作、社会工作活动的行政化干预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较强的理论上的政社合作和实际上的行政隶属相互交织的模糊性,并随具体工作场景和工作关系的不同而左右摇摆,专业服务者的角色和行政协管员的角色也常常在社工身上交替演变,并依据社工个体素养和能力的不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倾向程度。社会工作者角色模糊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因素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
社会工作机构管理对社会工作者专业队伍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机构管理主要面临以下几类问题:第一,由于财政经费拨付的市区级分离,使得社会工作机构面临人财物权的缺失和不统一的困难,导致其无法掌控全市层面所有社工站和社会工作者的队伍管理,社工聘用权的缺失、服务经费等财权的缺失,使得其在落实政府购买服务任务指标时,对专业服务活动的管理受到区级、街镇各级行政体系的较大制约和干预。第二,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人员,其社会服务管理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尚不足够。大部分管理人员由一线社工提升至管理岗位,他们对社会服务管理缺乏知识和经验上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凭着热忱和责任开展工作的同时,对如何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质量标准,如何在复杂的政社关系中创建出符合社会工作服务规律的管理制度、机构文化以及机构形象,这方面的管理能力普遍较为薄弱。第三,如何构建机构内部较为专业规范的制度体系,运用必要的策略,形成对社会工作一线服务人员的支持、督导、培训机制,有关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和优化。当社会工作机构对社会工作者的管理、引导、支持、培育力度不够时,很容易使社工丧失对机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旦地区的行政影响力过强时,社会工作者就必然愿意将自己归入所辖地区的行政协助体系中,名义上的社会工作者,实质上的行政协管员的现象就会普遍出现,由此会使社会工作者队伍的专业身份得不到认同,最后必将导致这支队伍的职业倦怠程度不断上升,专业能力水平下降。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素养的局限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一直是其能够发挥专业功效的根本保障。从上文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演化过程的分析来看,尚有不少比例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不够,因入职门槛的学历和专业要求较低,入职环节行政干预倾向较为严重,一些没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加入了社工队伍,他们大多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认同感和使命感。在比较复杂的政社关系的局限和制约下,不少社工很容易丧失对专业的追求,加上专业能力的薄弱,开展专业服务困难重重。这在较大程度上导致社会工作者队伍的专业信心受挫,能力提高不明显且进程缓慢。虽然近年随着项目化运作规模和机会的扩大,一些社工通过参与项目运作,在专业能力上得到很大提升,但大多数社工的专业能力提升依然是目前最重要和最具挑战的课题。
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路径探讨
按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对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的阐述,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第一,技术能力;第二,文化能力;第三,心理素质;第四,持续学习能力。⑥笔者认为,以上这些能力要求是在社会工作制度环境较为完备的情况下仅针对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体系而提出的能力要求。如果置于当下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社会环境中来考虑,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应侧重于如何与原有的行政工作体系建立关系、如何在行政工作体系和社会服务的专业要求之间采取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行动策略、如何在现有的行政工作体系中把握政府和服务对象的需要,并作出富有成效的专业活动,用“作为”去换取“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这些专业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对于构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以及服务能否真正得到现有制度政策环境和老百姓的接纳,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由此,我们思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建设路径,也需要从社会脉络的角度和本土化建设的角度综合考虑。概括起来,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路径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推动政府职能转换,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格局中布局和设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规划和策略。
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及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政府职能实现转换、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得以构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规范、政社合作关系初步形成等等。但从目前来看,指望外部条件充分满足后再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是绝没有可能的,这些制度条件也是多种力量不断博弈建构的过程。所以,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的路径之一,是要让社会工作者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思考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和策略,在实际服务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建构社会工作制度环境的主动性和可行性、创新性。这些能力是否具备,直接关乎社会工作队伍的存亡和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所以相关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应该列为整个能力建设的首要位置。
第二,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组织协同能力的目标和要求下设计和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能力。
社会协同功能的发挥,是社会服务组织能否生存的基本前提。这需要社会工作组织不仅具备与政府和各类社会环境协作的能力,获得机构运作的各类社会资源,也需要社会服务机构做强机构内部的团队专业能力,用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去占据服务市场,获得其发挥社会协同作用的优势和功效的机会。
第三,在立足服务需求,坚持成效为本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建设有很多内容和策略。笔者认为,只有实现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和服务成效的双重目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才得到呈现,专业活动才会获得认可。针对目前专业服务有效覆盖率不足、专业服务成效难以凸显的服务现状,笔者认为开展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在做实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以成效为目标专业开展服务的过程和结果方面,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服务标准、督导和培训机制、考核评估制度。并强调社会工作者的行动研究能力,通过开展行动学习的方式和策略,组织团队共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实践真谛。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较为完备的社会工作制度环境的基础,需要较强的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持,需要社会工作者有高度使命感,开展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专业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路径,也必须在推动社会工作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实现最优化的服务成效的目标和策略下去规划和设计。唯有在建构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开展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才是真正可持续和有创新的,也才能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本文主要基于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的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者能力发展轨迹进行分析总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提法始于2011年,2003年起实施的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当时称谓是“社会工作者”。为了方便描述,本文在此节内容中用“社会工作者”代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两者的指称对象一致。
②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③引自费梅苹201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政社合作研究——以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为例》课题研究报告。
④此比例根据本人多年参与社会工作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判断得出,也参考了2011年全市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的中级社会工作者晋升比例。
⑤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张宇莲、程福财、丁慧敏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2页。
⑥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1页。
标签:社工论文; 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个案工作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行政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