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四思——关于新课程的困惑与思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困惑论文,四问四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理所应当关注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施新课程,下面就是笔者关于新课程的困惑与思索:
●多媒体技术就等于现代教学理念?
面对课程改革,学校投资最大的是建多媒体教室,没有钱就多渠道筹集资金;教师忙得最多的是买电脑、联网和制作课件。学校规定,公开课、竞赛课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提倡一般的课尽可能多的用多煤体技术。电脑、多媒体、课件,一时间成了时髦的话题深入人心;学电脑,作课件,用多媒体,成了教师经常要做的作业;由此涌现出来的佼佼者成了教师们效仿的榜样。在许多教师的眼里心里,多媒体技术仿佛就等于现代教学理念,谁能熟练的驾驭多媒体技术谁就掌握了现代教学理念。这是不是有些迷信和过分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诚然,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技术的运用将给教学活动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是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是工具,我们不能陷入“技术至上主义”的泥潭。
的确,多媒体技术能够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像俱有;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单调为丰富;能够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但是做不好的话,师生的对话会变成人机的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会被屏幕所取代,学生的操作和实践会被眼睛和耳朵所代替,人与人的合作与互动会变成人与机器的单线沟通,这些变化是多么的可怕。由此看来,如同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能源、伦理等问题一样,现代教学媒体之于课堂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既然,多媒体技术的本质是工具,那么它就与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和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一样,有得有失。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多媒体技术并不等于现代教学理念,现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只有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地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怎能拒绝真实的教学反馈?
“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然而我们不少老师却听不得不同意见,听不得真话实话,习惯听假话套话、大话空话。一堂公开课下来,听课教师的意见是不谋而合的——“讲得好”,“讲得不错”,很少有人发出“异曲”,因为执教者是喜欢赞美不欢迎意见的,当然大家只有“投其所好”了。对待同事如此,对待学生就更甚。在一些老师眼里,学生是只能惟命是从,乖乖听课的,哪有发表意见、“品头论足”的份。一旦有学生不听招呼,敢于“冒犯”?我们这些老师就要明里暗里给他“难堪”。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会变得如此心胸狭隘、惟我独尊呢?究竟在哪里出了问题?
一是出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老师讲、学生听”是天经地义的法则,老师讲好讲坏,你学生甭管。二是出在师道尊严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是真理,是知识,是权威,学生只有言听计从,绝对服从,师生之间是一种上下尊卑关系、权威依存关系。三是出在对教学反馈的错误认识上。在一些老师看来,教无定法,教有个性,教学应该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用不着同事指指点点。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吸收、消化、巩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况且,学生本来就知之不多、不懂教学,哪能随便挑剔起老师来呢?
其实,为师者不但不能拒绝教学反馈,而且应当热情洋溢的欢迎它。因为,教学反馈对我们的教学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其一是导向作用。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我们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能搞清楚。问题搞清楚了,就可以调控我们的教学。可以说,没有反馈就没有调控,没有调控就没有教学的章法,我们要往哪里去,要达到什么目标,就很茫然。其二是诊断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诊断出学生学习障碍的具体症结,然后利于我们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其三是激励作用。通过反馈,我们既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又发现了学生的缺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表扬或批评,进而引导学生朝着老师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其四是互动作用。师生之间相互反馈、共同研讨、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就能形成“尊师爱生,交以为师”(柳宗元语)的友好氛围,教师通过反馈而得以长善救失,学生通过反馈而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该如何来评价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然而,不少学校对待这个问题却缺乏慎重、显得随便。对于教师的评价,仔细想来,大概陷入了三个误区:一个是“领导标准”,即一切领导说了算。你这个老师怎么样?先不先进?由领导来评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彻头彻尾的官僚主义。一个是“评审组标准”,即评审组说了算。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履职考核、职称晋升评审组。这个评审组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组成,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评审组的权利可大了,一个老师履职是否优秀?能否晋升职称?完全取决于评审组。评审组往往凭印象来看人,感觉你可以就评好,感觉你不行就拉倒,完全是感情用事、主观主义,哪里谈得上客观公正?三是“成绩标准”,即分数说了算。在这里,领导说了不算,评审组说了也不算,考分说了才算。谁的的中考、会考、高考分数高,谁就是先进、优秀。考分面前,人人平等。不是有句流行的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这条标准,比起前边两条标准来确实客观多了,但还不能说是科学的。
传统的评价,问题有三:一是评价内容单调,除了领导的印象,就是学生的成绩;二是评价方法单一,要么由领导来主观定性,要么由分数来客观量化;三是评价主体单元,或由领导说了算,或由学生说了算,就是没有老师自己的发言权。传统评价的结果是造就了两种老师:一种是在人际关系上大做文章,庸俗地追名逐利;另一种是没完没了的“打题海战”,目的是考个好分数,多拿奖金。总之,都同样以牺牲老师的发展为代价。
那么,如何科学的评价老师呢?新课程强调:首先,建立以促进教师的不断提高为宗旨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交流与反思等。其次,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评价制度。其三,建立“以学论教”的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真正实现“教为了促进学”的目的。当然,这是非常理想的,要变为现实,任重而道远。
●面临挑战,教师扮演什么角色?
来势迅猛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而我们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有较大差距:一是师德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甚至参与各种赌博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教育观念陈旧、方法手段落后;三是教育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低;四是知识遗忘,而又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五是视野狭窄、信息闭塞,而又安于现状、闭关自守;六是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差距,我们要发愤学习、锐意进取、转变角色、重塑自我。
那么,教师该如何转变呢?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应该努力扮演以下角色: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做一个尊重和赞赏者。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尤其要保护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有过错和缺点的学生的自尊心,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第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做一个帮助和引导者,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论语·述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第三,在对待自我上,做一个审视和反思者。君子“吾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也”,我们也当经常“三省吾身”,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做一个协调与合作者。加强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和配合、联系和合作,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形成“教育合力”;第五,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做一个探索和研究者。我们不能只搞教学,不重研究,因为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惟有研究,我们才能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也惟有研究,我们才能告别浅薄,提升自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自己的工作小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