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江泽民同志 在“七一”讲话中又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 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经济理论工作者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历史条件,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认真进行研究,从理论 上予以说明,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坚持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一、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是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19世纪中期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时期,也是马克思创立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 这时候工场手工业逐渐为机器大工业代替,新兴的机器制造业武装了工业和农业,物质资料 的生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处于全盛的发展时期,商品经济十分发 达,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都得到迅速提高。这时体力劳动是劳动的普遍形态。 马克思正是通过分析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细胞,进一步分析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 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他认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 也包括脑力劳动。他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0页)但这时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价值总额中的比例很小 ,往往不为人们重视。可见,在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时期,体力劳动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在此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 ,反映了这个时代劳动的特征。
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这是源于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与利用为标志的 科技革命。二战后又出现了以原子能等新能源的发明与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与利用、 新材料的人工合成与利用、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遗传工程的重要成就等等为标志的科技革命 ,是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电子计算机在其问世后的30多年中,经历了从 大型到微型、从慢速到高速不断更新与升级的发展过程。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问 世,出现了以个人计算机发展的创新时期,引起了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转变。进入 90年代又开始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创新高峰期。互联网的出现是信息技术领域又一重大革命 性转变,开始了新的信息文明时代。
(一)商品价值的创造进入了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 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 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同上书,第26卷 Ⅰ,444页)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创造的劳动价值论,虽然承认脑力和体力劳动共同 创造价值,但因为过去的价值理论中脑力劳动没有占主体地位,比较偏重于体力劳动方面( 曾经有些人错误认为只有体力劳动创造价值,脑力劳动不创造价值,甚至认为脑力劳动剥削 体力劳动等等),这是由于当时的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数量较小,脑力劳动又往 往依附于体力劳动进行生产活动,缺乏独立创造商品价值的具体形式。现在,随着电子计算 机出现,劳动条件、状况出现了很大改变。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各 种软件产品即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产品开始进入了大规模生产、运输和传播的阶段,大大改变 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创造商品价值 的新阶段。这是深化对劳动认识的主要方面,也是最基本的方面。
(二)科学劳动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是反映客观固有规律的 知识体系。“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 进社会进步的科学。”(江泽民:《论科学技术》,5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任何知识 都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来源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掌握现代 技术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是科学劳动。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 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 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 劳 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 的应用。”他又说:“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 ,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46卷下,217、212页)即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商品价值中来自工人的直接劳动的部分 降低到微不足道,成为从属要素;相反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即 来自科学劳动。马克思虽然提到科学劳动这个词,但对什么是科学劳动没有作过明确的概念 表述。从历史和生产实践的过程看,人们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不断积累生产经验和劳动技 能,不断制造和运用生产工具并寻求新的劳动对象,“人们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不断寻求 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客观规律,这种在劳动过程中寻求规律的思考就是脑力劳动,也就是 科学劳动的开端。”(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9页,科学出版社,1994)反映着 对自然界客观规律运动的知识理论体系称为自然科学,反映着对社会客观运动规律的知识理 论体系称为社会科学。科学劳动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在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论的创造,这是对科学的认识过程,既包括学习、积累和继承的过程 ,也包括科学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投入大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 。 另一方面,将科学应用于生产,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工具、手段,并培养提高劳动者使其具有 一定水平的科学技术知识,能掌握和运用它们来进行生产活动,这是一个由科学到技术、再 由技术到生产的应用过程,既是应用也是继续学习、研究的实践过程,是从潜在生产力到现 实生产力的深化过程。江泽民同志指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理论进步发 展,人类文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相对论、量子说、基因论、信息论等科学技术成就的 取得,为人类正确认识大自然,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知识和强大 的动力,打开了广阔的前景,也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必将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 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论科学技术》,213、214页)
(三)由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 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出现在统治阶级 中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2页)。由物质劳动生产物质产品,由精神劳动生产 精神产品,是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而出现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只 有在生产物质资料出现了剩余的时候才能发展精神劳动并实现精神产品的生产,只有社会生 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精神产品才能得到广泛的生产和使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已 充分发展,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生产也有一定的发展。《资本论》主要研究物质资 料的生产,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几乎没有涉及,这是由当时的历史任务决定的。因为马克 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在于分析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示资产阶级怎样剥削工人所创造 的剩余价值,阐述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当然只能以物质生 产为对象进行研究。近百余年来,精神劳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 展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这种现象在《资本论》中虽未进行研究,但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 及 其他著作中也曾多次涉及。当前,现代科技的新发展使得精神产品得到广泛发展,在经济生 活中逐步呈现出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的发展应该注意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把物 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目前精神劳动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在量 和质两方面与100多年前大不相同,必须进行深化认识和深入研究。
(四)管理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说过:“一个单独的提琴 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 (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 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67、358页)这种在大规 模生产条件下需要进行统一的指挥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起初作为管理劳动只是 从经验出发,在一部分人或少数人中进行组织分工。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 越细致,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管理劳动已经不是一般的脑力、体力劳动,而是更高级的脑力劳动。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不 仅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信息时代必须掌握的现代化信息手段;要具备市场知识 ,通过深入研究市场情况确定企业经营的战略和策略;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 ,懂得领导艺术;团结全体人员,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特别是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领 导人,更要善于实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通过创新把企业推向前进。这些都需 要管理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高级管理劳动。一个现代企业经营的好坏,与管理 者 是否懂得科学管理分不开。所以现代的管理劳动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劳动,是高水平、高质量 的管理劳动,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要求的。
总之,科学劳动、精神劳动、管理劳动都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都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科 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高级的或超高级的脑力劳动。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生产及社 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 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论科学技术 》,58页)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需要深化对劳动的认识的新情况、新课题。
二、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坚持、运用与发展相结合
(一)必须重视科学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在劳动价值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现在的 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都是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的高级脑力劳动的科学劳动。正如劳动力与劳 动必须区别开来一样,科学劳动力与科学劳动也必须区别开来。作为科学劳动者所具有的科 学劳动力,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科学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科学劳动。科学劳动一 方面可将科学劳动力的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科学劳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 而且能够创造出大大超过科学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一般劳动力的价值包含三个要素:维持劳 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 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科学劳动力的价值也必须具备上述三个要素;但为了掌握现代科学 技术知识,必须接受高层次的教育,这就需要支出大量的学习费用。另一方面在学习的基础 上还要进行科学研究。这样既可整理和修改已有的知识,又能创造新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 用途的探索工作。这既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细微的工作,也需具备必要的物质设备等客观条 件,因此也要支出一定的费用,这些支出成为科学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劳 动力价值大大高于一般劳动力价值的重要因素。这是从一个人来说的。科学技术往往不是一 个人所能发明创造的,不仅需要一个集体共同进行,而且是世代相传长期劳动在继承的基础 上实现的创新。这种长期的集体劳动的结晶所形成的价值是相当多的,虽然也要分摊到大量 的科学劳动者身上,形成各个科学劳动力的价值;因而科学劳动力的价值比一般劳动力的价 值要高好多倍。对科学劳动力付较高的工资报酬是完全应该的、合理的。当然,这些共同的 劳动结晶大量的是社会支出,因此对这部分报酬不仅应以工资形式支付给个人,还应以其他 形式支付给社会。这种对个人科学劳动力既要进行个人补偿,还要进行社会性补偿的方式, 和一般劳动力价值只对个人进行补偿的方式是有区别的,这就形成科学劳动力价值区别 于一般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特点。
科学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科学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所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 ,科学劳动则是人们借助于科学技术驾驭、改造、利用自然力,将自然物质改变为人类有用 物 ,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说生产力也包括科学,是马克思针对19世纪的 实际状况所作的正确论断;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针对上世纪末期的新的实践 所作出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但如何将现代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 其真正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这就需要依靠科学劳动者通过各种科学劳动形式进行科学劳 动。科学劳动是实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它既可转移旧价值,还可创造新 价值。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是倍加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科学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复杂劳 动。因而,科学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比一般劳动创造的价值不知要多多少倍。利用现代科学技 术的生产过程也就是科学劳动的实践过程,就是大量地无偿地利用自然力为人类服务的过程 。这就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加了使用价值量,促使单位商品价值量 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科学劳动是高度复杂性劳动,是多量倍加的简单劳动,从而促使该商品 价值总量的增加。这种既增加该商品的价值总量又增加使用价值总量的状况,是科学劳动对 社会生产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实际表现。这时, 科学劳动才真正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从科学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能 够创造更多价值出发,根据按劳取酬原则应该给予较高的报酬,“使广大科技人员的收入符 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同上书,155页)。从科学劳动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 大量的使用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出发,也应给予科技人员较多的报酬,从制度上保证各类 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
(二)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必须进一步扩大。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历史任务 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 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因此揭示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剩余价值理论成为马克思经济 理论的基础,研究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的劳动价值理论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马克思 采用了抽象分析方法,把非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暂时舍弃掉,着重研究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劳 动价值问题。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体内的抽象社会劳动,通过商品交换从而实现价值之间 的交换,其实质即劳动和劳动的交换,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说价值不是物, 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把有无价值看成是劳动的好坏那就错了 ,把没有通过交换不体现商品价值的劳动都看成是不重要的劳动那也错了。问题是,有的是 通过商品价值交换来体现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的则是通过别的形式来体现;所以不能 因为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就认为这种劳动是否好坏、是否有作用等。如管理国家的政府领导 和工作人员,处理的是国家大事,应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他们没有通过商品价值交换来体 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是价值的创造者。可见,商品价值只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体现, 不能根据这种劳动是否创造商品价值从而区别劳动的好坏和作用大小等问题。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主要是物质产品生产的直接社会劳动,即生 产物质产品的工厂内部的劳动,把流通过程中的运输、包装等工作看成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 的继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也认为这样的范围已很不够,必须扩大。“随着劳动 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 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 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56页)“许多工人共同生产同一个商品 ;……这些或那些工人的劳动同生产对象之间直接存在的关系,自然是各种各样的。例如, 前面提到过的那些工厂小工,同原料的加工毫无直接关系;监督直接进行原料加工的工人的 那些 监工,就更远一步;工程师又有另一种关系,他主要只是从事脑力劳动,如此等等。……所 有这些劳动者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生产集体,是生产这种产品的活机器”(同上书,第26卷 Ⅰ,443~444页)。可见,马克思已把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看成不只是在生产过程的直接劳 动,也包括一些间接劳动,这些劳动构成一个集体,共同创造价值。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范围和资本主 义相比必须进一步扩大。通过这些扩大了的商品价值相交换,从而体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劳动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价值关系。其范围是否可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在物质生产方面:首先包括工厂车间第一线的工人们的劳动;包括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从 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劳动;还包括科研单位发明创造先进技术,设计、试制新机器的劳动;以 及运输、包装等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劳动。有人认为,实现价值过程的劳动应该也是 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个问题需要研究。不管二者必须区分开来还是可以合二为一,但创造价 值的劳动应该按劳取酬;实现价值的劳动也有重要作用(价值如不能实现则创造的价值等于 零) ,应按实现劳动付与报酬,即按贡献给予报酬。
在精神生产方面:精神劳动进行精神生产,生产出精神产品。精神产品可区分为有形产品 和无形产品。像书籍、绘画、音像制品等是有形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精神生产 劳动当然是创造价值的。至于无形产品如音乐家唱的歌,教师上的课等,其使用价值当场即 消费掉,其创造的价值无所凭依,所以有人认为他们是精神生产者,只创造精神财富不创造 价值。作为教师的劳动应该说是科学劳动,是高级脑力劳动,教师靠讲课取得收入实际上也 是劳动交换。教师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借此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这是学习费 用,是形成劳动力价值三项费用中的重要一项。这种劳动已加入劳动力价值的费用要素中, 学生毕业后成为劳动者进入人才市场即劳动力市场,这种价值也就得到充分的体现。马克思 曾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服务,“购买这些服务,也就是购买提 供‘可以出卖的商品等等’,即提供劳动能力本身来代替自己的服务,这些服务应加入劳动 能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同上书,159页)也有人认为,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科技 工作的劳动创造价值,而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劳动但不创造价值。其实,作为书籍是有 形产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该书可能是自然科学著作,也可能是社会科学著作。作为书籍 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怎能说前者创造价值而后者不创造呢?应该说,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 会科学工作者都在进行精神劳动,也都是科学劳动,他们都创造精神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
在管理劳动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的 管理人员即经理、厂长等人的劳动作为管理、指挥劳动是集体生产所必须的,这种劳动当然 创造价值。他们从事经营活动是实现商品价值所必须的,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应该充分肯定 其在经营中作出的重大贡献,给予相应的贡献报酬。私营企业的管理劳动应从三个方面来看 :作为指挥者的管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作为经营者是实现价值的,应根据劳动贡献取得报 酬;作为资本所有者取得的利润收入是凭借资本所有权经营的结果,应该承认这种利润收入 是来自工人们创造的剩余价值。但需注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生 产 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同上书, 第25卷,926页)。这种劳动虽不创造价值,但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企 业以外的管理劳动,如行业管理人员的劳动,虽然他们的管理形式和范围与企业的管理劳动 有所不同,但经营管理的效用是相同的,应与企业管理劳动同等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部 门工作的管理人员的劳动是宏观管理的劳动,执行国家的经济职能,管理和指导全国的经济 活动,直接关系到科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宏观调控、产业政策以及各种经济杠杆的运用, 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指导微观经济的运行等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经济部门的管理人员 属社会科学范围。科技工作者是直接利用自然力,社会科学工作者是间接利用自然力,都是 科学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都属于总体劳动者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都起着促进经济发展 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在服务劳动方面:一部分服务劳动属于精神劳动的范围之内,如前所述,教师的精神劳动 马克思视为服务劳动。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引起第三产业空前发展,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日 益为学术界所关注。这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理发业,也可以说他们创造的有形产品 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如律师,虽然在维护法律尊严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是有效劳动;但要说 他们也参加价值创造,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是否创造价值要据该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不能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多、比重大,就据此确定是否创造价值。
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的 范围必须扩大。当然这种扩大,是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和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结 合的研究结果,是对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相结合,而不是无条件无原则地 扩大。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联系与区别,划清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之间的原则界 限,那也是十五届五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将另写专文进行研究。
标签:科学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价值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产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