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全球化技术发展战略及其启示_全球化论文

跨国公司全球化技术发展战略及其启示_全球化论文

跨国公司全球化技术开发战略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启示论文,技术开发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跨国公司一直是推动世界科技进步的一支核心力量。据估计,世界最大的866家跨国公司国外总产值的60 %集中在技术先进的企业;同时,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与80%的新技术、新工艺。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基于这一认识,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不仅有自己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而且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高技术领域中保持和扩大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不惜投入巨资,从事以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活动。过去,传统的技术发展组织模式主要以跨国公司母国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为主要研究力量。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重要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设立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另外,许多跨国公司都认识到,任何一个公司都不能作为“技术孤岛”而生存,即使是世界上管理最好和最成功的公司,如IBM、通用电气等, 也无法完全从内部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在合作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进行合作”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战略成因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化一直是跨国公司的重要经营战略。其中,向海外全方位拓展市场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的优化配置是其主要的战略发展目标。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日益临近,跨国公司已认识到技术对于企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很多跨国公司开始调整其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重心,以全球技术战略为核心构建其跨国投资经营战略,以直接建立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以及兼并、收购东道国当地同行业竞争者等方式将部分研发活动从母国转移到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同时以建立战略联盟、合资企业等形式开展跨国公司间在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合作。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已经从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逐步进入技术发展全球化阶段。总体来看,跨国公司技术发展全球化战略形成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影响,即外在动因,也有跨国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即内在动因。

一、外因

近年来,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这些外部的经济、技术、市场因素等都迫使跨国公司转变传统的技术发展战略,从全球化战略角度出发,实现技术发展的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其中,生产活动全球化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是生产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开拓和服务国外市场,为生产活动的当地化服务而在海外子公司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这种技术应用型机构的使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解决工艺和设备的当地化,二是研究当地市场,把公司本部开发的产品当地化。另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使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跨国公司之间通过战略联盟、强强联合、兼并收购、参股控股和交叉许可等方式可减少研发活动中的专利摩擦和成本支出,集中优势资源以提高团队竞争力。

2.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广泛应用,这为研究与开发全球网络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在全球研究与开发网络中的应用,可带来以下显著效益:由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带来的资源效益;与专家的交流改善以及孤立状况的减少而带来的效益;空间柔性化,能充分利用全球分散的稀缺科技人才;全球研究与开发的管理与协调带来的效益等。这些效益大大推动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技术发展战略的实施。

3.国际竞争因素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成为企业获取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跨国公司一直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要实施者。而为了实现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跨国公司建立了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以跟踪和学习世界领先技术,或组成战略联盟、合资企业以期通过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实现技术上的突破。第二,从细分市场开拓而言,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成本和质量上胜过对手,更要具备快速响应顾客的多元化需求、在产品开发速度上胜过对手的能力。所以,为了迎合不同社会和文化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必须研究当地社会和文化,开发出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建立当地化的研发部门有助于跨国公司依靠熟悉当地人文、市场环境的人力资源来完成这类技术改进、技术辅助的研发活动。

二、内因

从跨国公司自身发展角度看,促进其进行全球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原因主要在于跨国公司弥补所存在的“战略缺口”的需要、规避风险的需要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有效资源的需要。

1.弥补自身“战略缺口”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精、尖技术产品的研制过程也往往表现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科研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跨国公司经常会发现,在竞争环境客观要求他们取得的技术突破与他们依靠自身资源和动力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这种“战略缺口”使得跨国公司如果仅利用自身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来从事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为了弥补这种“战略缺口”,就要求跨国公司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开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联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发挥各自专业化水平的长处,实现双方优势要素的互补。

2.规避风险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费用、难度和风险相应增加;另外,产品标准化趋势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因此,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制造网络内分摊这种高成本和高风险,以整个系统作为技术开发和转移的自由空间。对于一些需要巨额资金的技术开发项目,各跨国公司纷纷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技术联合体,加强在高新技术研究中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了跨国公司的科研开发日益走向国际化。

3.充分利用资源的需要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第三世界教育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技术发展的非均衡性,很多跨国公司开始设立利用当地智力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其目的在于更为有效地利用国外公司、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等技术资源,或寻求研究与开发的低成本,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由于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规律的生产工具,一旦拥有则不断拥有,因此跨国公司通过设立利用当地智力和技术资源的研发机构,就可以积累经验和吸收他人经验的方式来不断修正自己,形成一种良性动态的“干中学”机制,并不断发展完善其全球化技术发展能力和经营组织能力,从而降低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的成本与风险。

表现形式

90年代以来,一些颇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目标市场复杂性、产品多样性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科技资源,降低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以谋求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的总体最大收益,在生产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要素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一改以往以母国为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的传统布局,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大力促进公司的合作,从而促使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跨国公司技术发展全球化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组建研究与开发全球化网络系统

加大对国外子公司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已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93年,德国跨国公司用于国外子公司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母公司全部研究和开发费用的15%;而从70年代以来,美国跨国公司不断增加国外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用于国外子公司的科研经费一直呈上升趋势;另外,1990年日本公司在欧洲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仅70家,1994年激增至250家, 在美国的研发机构1993年达141家。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从其长远战略出发,不断淡化以母国为研究与开发基地的传统观念,逐步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网络体系。

跨国公司根据各自的历史现实条件以及发展战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与开发网络。根据各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特点,可以分为技术监测网、技术应用网、技术开发网和综合网。技术监测网中除中央研究所为主要的试验研究机构处于网络中心外,各研究与开发机构一般为技术搜索机构,它们位于世界各技术领先的地区,监测当地技术进展。日本电子产品类,如索尼、东芝、日立等,在美国与欧洲的技术发达地区建立了小型技术搜索机构,充分利用全球各地的技术,已缩小了与欧美的基础研究差距。技术应用网中除中央研究所为主要的试验研究机构处于网络中心外,其他研究与开发机构一般为当地开发型机构。大型跨国公司都设有这种网络,为全球的生产网络服务,充分发挥公司的技术优势,占领全球市场。技术开发网中中央研究所与分布于全球各地的研究机构的技术力量相差不大,海外研发机构也从事技术的开发和创新,由中央研究所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如爱立信一直把技术开发能力分散配置,公司在开发新型交换设备,采用模块化开发方法,各研究机构开发设备中的某个模块,形成一个协作网。

要形成研究与开发的全球网络系统,创建和兼并是建立海外分支研发机构的主要途径。创建海外研发机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应用型研发机构,其科研活动主要与本企业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并适合开拓本地消费市场的需要,另一类是技术监测或技术开发型机构,这类机构在选址时往往有意靠近东道国著名的大学,或者直接建立在高科技工业园区内。比如,日本和西欧的一些跨国公司近年来纷纷在美国的“硅谷”设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另外,近年来兼并收购愈演愈烈,在构建全球网络系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松下电器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成功地兼并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电视部门,其中一个规模庞大的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自然也就成为松下电器公司的海外技术研发机构。曾在微电子领域享有盛誉的西欧高技术企业ACT公司、ICL公司至今都已被日本三菱公司、藤津机械公司兼并。跨国公司在兼并收购了东道国企业后,也就牢牢控制和掌握了该企业原有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科研人才和设施,这就为跨国公司提供了组织技术开发全球网络的有利条件。

二、建立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

据统计,目前世界最大的15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90 %的公司与其他厂商结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而这些跨国战略联盟涉及的领域大多是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签定的合作协议中技术合作协议比重很大,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如日本东丽公司与美国的基因技术公司共同研究与开发干扰素;美国波音公司与日本三菱重工结成联盟,共同开发波音767宽体民用喷气客机;AT & T与日本NEC在1990年达成相互交换技术的协议,AT & T向NEC 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NEC则向AT&T提供计算机芯片技术等等。

通过建立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各跨国公司不仅可以互相交换彼此拥有的技术资源和设备,充分借鉴和利用互补性优势资源,提高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可以通过分摊技术开发成本而减少了单个跨国公司的研发风险,最终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确保创新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使结盟双方最终能够得到更大的投资效应。另外,成立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还可以通过三种重要的方式减少风险,并获得在该领域内的竞争优势。首先,通过同一领域中几家企业的联盟,可获得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其次,通过联盟合作可减少竞争者的数目来占有市场;第三,如果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处于初期阶段,企业可有机会发展共同的技术标准作为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共同基础,这样则可保证同类产品的可兼容性,以获得更多的市场。

由于建立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一般都局限在部分领域的某个特定项目上,一旦项目结束,战略联盟也就解散,因此有效地保持了跨国公司的灵活性,避免了组建合资企业所带来的控制权、技术产权保护等问题和摩擦,因而战略联盟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解决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并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技术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三、建立技术开发型国际合资企业

虽然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可能带来控制权、知识产权专有权丧失、经营管理复杂化等问题,但是在技术开发和研究合作领域,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技术型国际合资企业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首先,跨国公司通过组建技术型国际合资企业,可以分担合资各方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成本并分散可能的风险。如在通信领域,新的通信设备如程控交换设备的开发成本达10亿美元,单靠一家企业的财力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即使跨国公司有能力单独对某一项目进行融资,其承担的风险也是巨大的。一种风险是所期望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最终失败,或比预期完成的时间长,或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另一种风险则是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通过组建技术型合资企业则可以分担成本并有效地降低风险。其次通过组建技术型国际合资企业,跨国公司能得到双方优势技术的互补性应用和发展,弥补自身的技术弱点和不足。这种技术上的互补和融合可以超越任何一方单独的开发能力而获得某种技术组合优势。

目前,不少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领域中成功地建立了一些以技术合作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合资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AT & T与飞利浦成立的合资企业中, AT & T 提供最先进的技术用来合作开发下一代数字程控设备,而飞利浦则提供其在生产工艺和市场方面的优势资源。另外,法国的普尔公司、英国的国际计算机公司和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慕尼黑建立了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研制公司,以希望实现强强联合的一种技术突破。

引进与开发技术对策建议

技术进步是国家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不断升级,谁拥有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并掌握先进技术,谁就拥有竞争优势,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抢占世界经济的科技制高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为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也应当充分重视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坚持自力更生开展技术创新,改进引进的国外技术,将其尽可能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由于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垄断者,因而也是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因此跨国公司的技术发展战略对我国引进技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跨国公司全球化技术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启示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优化科研开发环境

跨国公司大多倾向于在科研政策宽松、服务设施完善、创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销售潜力巨大的东道国进行技术开发,特别是东道国的科研环境和配套设施是跨国公司关注的焦点。我国现在引进技术的科研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整体科研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等,这些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分支机构进驻中国的障碍。另外,即使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多为技术应用型机构),由于所引进的技术一般滞后于母国的研发水平,同时我国“国产化”效率和水平不高,这些都制约了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为了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档次以及技术“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从政策角度来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1.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

要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限制,形成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能自由流动,这样才能加快技术的“溢出效应”的发挥,使引进的技术能够充分得到应用和扩散,推动企业技术的普遍进步和升级。

2.实施产业倾斜政策,引导利用外资的重点行业中的企业吸引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和研发机构的建立。

政府可通过制定产业倾斜政策,鼓励计算机、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通过合资经营、战略联盟、 BOT等方式引进技术,不仅能促进我国传统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培育,而且由于这些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跨国公司也会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开发。

3.增加科研投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善科研环境。

只有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才能在资金上支持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的发展;同时,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加强吸引外来投资的区位优势,而且可以提高吸引外来技术的效果。因此,应制定政策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充分联系和接触,尤其是在技术、工程、管理等应用科学领域更应将教育和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政府还可鼓励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强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

4.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要确立企业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技术开发主体地位,使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开发的力度,营造引进、消化、改革技术的良好微观环境。

二、企业: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1.加快企业集团组建,积极与海外跨国公司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企业应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有益的企业兼并,增强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形成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这不仅能够降低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的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而且能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实现“强强联合”,从而缩短技术学习的时间,获得“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成功。

2.认真对待和全面了解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资源。

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企业在引进技术上不仅要从国别角度考虑转移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而且更应注意从跨国公司研发网络的角度来研究技术转移,分析网络技术转移的类型。那些已经是网络环节的企业,应注意从网络上摄取网络的核心技术资源,发展壮大自己。那些不是网络环节内的企业,应针对网络各种技术转移类型的缺点,采取最佳的方式,从网络的各个薄弱环节,以最低代价摄取资源。

3.设立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跟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

对于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来说,要想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就应当学习跨国公司的某些做法,建立海外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紧随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步伐,通过学习和借鉴建立和巩固自身技术开发的能力和优势。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现阶段建立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应多以技术搜索机构为主,目的主要是监测当地技术发展和市场状况。许多大企业,如海尔、长虹、华为等已经开始在国外建立技术监测机构,以把握技术发展的脉博。当然,随着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跨国经营经验的不断积累,也应以建立自身的全球研发网络为技术战略发展的目标,为学习和赶超世界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跨国公司全球化技术发展战略及其启示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