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上海大同中学课程整合的实践_课程结构论文

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上海市大同中学学校课程统整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上海市论文,适合论文,中学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7年上海启动“二期课改”以来,大同中学基本形成了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为主干的多元课程结构,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仍然面临这样的矛盾:(1)学校课程实施有限的学习时空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2)共同基础标准落实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3)教师教学集体性与学生学习个别化之间的矛盾。基于实践中的问题,立足于学校课程适应学生学习基础差异的需求和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我们提出了“学校课程统整”的策略,致力于提高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度。

一、课程统整的核心:CIE

基于“学习领域—学科—模块”这一序列,我们立足于学习领域从学校顶层设计学校的课程,实现学校课程结构的重组,即“学域统整”;立足于学科从教研组层面设计单一学科的课程,实现学科课程资源的更新,即“学科统整”。学域统整和学科统整后的课程,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实施,这要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和学生学习层面。学校在课堂教学层面对学生三年的高中学习历程进行统整,真正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据此在课堂教学层面提出“学程统整”。基于上述理解,学校建立了“课程统整”的基本框架,如图l所示。

图1 “课程统整”基本框架图

在确立了基本框架后,学校确立了以"CIE"为核心来对学校的课程进行统整。所谓CIE,是英文Creativity(创造能力)、Innovation(创新意识)和Entrepreneurship(创业精神)的首字母缩写,CIE课程是以挖掘学生潜在创新意识、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开发并参与的项目为驱动的课程实践活动,着力让学生掌握创新这把钥匙,让学生在“求索、求新、求异、求变”的文化氛围下,寻求突破、寻求个性发展与创新转化的舞台。

在具体操作上,学校以"CIE"作为课程统整的核心,从“学域、学科、学程”三个层面开展统整,将CIE注入基础必修课程、拓展选修课程与自主发展课程中。在实施中,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CIE作为一种素质要求,以CIE——创新素养,作为整合、构建课程体系的核心,解决“用什么来统整”这一问题;二是CIE贯彻于学域统整、学科统整、学程统整,解答“如何进行统整”这一问题。其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大同中学课程统整的整体框架

二、课程统整的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统整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再提炼,是对学校教育情境的再分析,是对学校课程结构的再梳理,是对课程内容的再开发,是对课程实施效益的再评估。

(一)培养目标的再提炼

学校在课程统整中始终围绕着课程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展开,把学生的这一“总学力”的要求作为学校进行课程统整的基点,并在校本实施中加以规范化。学校课程结构与“总学力”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学校课程结构与“总学力”的关系图

“总学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在行动中,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树立起大同学子的形象是“热心公益,勤奋朴实,自信自立,学有所长”。学会做人是培养目标的基石,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及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建设者是大同培养学子的根本。学会学习、学有特长是培养目标的核心。学会学习即在知识更新迅速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而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有特长意在打造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发展的基础与空间。学会生活是培养目标的社会内涵,学校课程不但要提供各学科学术修养,还要通过各种学校活动、社会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社会能力,使其具有发展所需的较高情商。

(二)课程设置原则的再认定

在确定以“课程统整”为学校课程建设思路之后,学校确立了课程目标整体性、课程结构多元化、课堂教学差异性的课程统整三原则,为学校课程统整定下基调。

1.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

学校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统一目标下,在不同层次要求、侧重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个整体,要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整体性原则考虑,针对学校学生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2.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

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决定课程结构的多元性。各种类型、模式、周期的课程设计要既能保障学生共同基础的学习,又能满足和促进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以及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3.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承认并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科目课程设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对自己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课程的进程与要求的选择权利。

(三)学域统整的课程结构突围

学校通过课程统整的探索,打破原有的以分科为主的课程体系,把相关联的学习领域统整在一起,实现新的课程结构,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形成“学域统整”。

在课程结构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建立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供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选择;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以八大领域为整合的基点,使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形成有序的结构,保证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在课程实施的系统上,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做到“保住底线”“发展差异”“鼓励冒尖”,使学校建设的不同形态课程之间互通相融;在课程评价上,以学分制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的指标。通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顶层设计,学校把八大学习领域中的课程内容进行统整,形成了大同中学独具特色的“学域统整”,如图4所示。

图4 学域统整路线图

围绕“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度”这一目标,课程结构上采取“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这三个层次为:

课层L1:基础必修的课程,学生须共同修习,这一课程是大同高中生基本学业、素质的共同要求,利用基础课时修习达成。课层L2:选择拓展的课程,每个学习领域设置不同要求的科目模块,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学科学习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学科学习的能力。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相应的科目学习。课层L3:自主发展的课程,该层次课程学习是开放性的,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艺术修养,实现学生个性特长的实践与发展。该层次课程由以下六个模块组成:模块一:名著导读;模块二:语言媒介;模块三:社团活动;模块四:科技创新;模块五:社区服务;模块六:特长专修。

三个层次课程模块的建设,满足了学生共性与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达成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四)学科统整的“链式”课程实施构建

学校各教研组基于统整理念的学科建设,经历了编订学科校本实施纲要(即国家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纲要)、学科学程方案设计与实施及学科课程统整建设等三个阶段,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了整体而多元的学科课程系列,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更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生活”提供课程支持。

“个性发展、联系生活”,在学科统整中追求为:第一,通过对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构建起一个纵向贯通的学习模块,把分布在不同年级中的相关知识整合成为一个专有的模块,供学生进行学习;第二,通过学科整合,形成学科内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有序排列,供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有特长”提供平台;第三,通过学科整合,把知识世界融合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现实的根基和生活的视角;第四,通过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内部结构,基于学科开发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实现学科资源的“更新”,保证学校的学科知识在时代的变迁中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学科统整的课程实施上,学校采用“链式”结构的课程实施模式。下面以语文学科的链式实施结构为例,来说明链式结构的具体情况(图5)。

图5 大同版语文课程的整体框架

关于课时的分配。从总体的课程结构上,将原来每周4课时的语文学习分解为基础型课程3课时、拓展型课程1课时以及自主发展课程X课时,这个X可以是0、1、2,甚至可以是3、4……X,包括语文学科领域相关的自主拓展课程、社团课程及学科领域内的各种学生活动,学生在校所有学习、探究活动都被纳入课程的范畴。

关于内容的分配。在基础必修课程模块,语文学科的统整体现在根据大同学生的基础,统整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内容及国内多版教材,编订并试用大同校本语文教材,为大同学子发展夯实基础。在拓展课程模块,语文学科则以名著导读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选修各自感兴趣的名著模块,如鲁迅名著导读、走进《红楼梦》等。在自主发展课程模块,语文学科更是打开了广阔的天地,学生社团、学生自主活动,都成为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自主发展的舞台,教师则起到引导作用。

通过三个层次的设计,语文学科把学生课程学习的路径穿成了一个链条,而不同的学生根据其能力与兴趣爱好,学习链是不同的,这样就基本满足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五)以"CIE"为统整的课程创生

在学校进行课程统整的过程中,创新素养培育作为学校特色项目的重中之重,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把创新素养培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主要手段,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时空”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经过探索,逐渐地把创新素养的培育聚焦到"CIE"上。

学校将课程的设计建立在对学生需求的分析上,让课程、师资、资源围绕着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而变化和架构,以"CIE"作为课程统整要素,将"CIE"注入基础必修课程、拓展选修课程与自主发展课程中,实现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科课程统整设计,形成了学校特色的"CIE"课程群。"CIE"课程以具有现实意义可操作的生活实例为教学载体,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团队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开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或项目研究。该课程面向高一、高二全体学生,以项目为载体,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内容和要求,采用比较灵活的课时周期,一般每个项目为10~15个课时。该课程实现了按需设计课程主题,按需统整课程目标,按需配置课程资源,按需组建指导教师。

(六)学程统整的实施

学程是指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历程,学程统整就是指学校为学生三年的学习历程所建构的支持系统,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实现学生高效能的发展。通过“学域统整”“学科统整”之后的课程,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之中。通过对原有课堂教学呈现弊端的分析,学校提出了“学程统整”的理念,来统整学生的学,其目的是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搭建各科平台。

学校以“有效学习”和“学情调研”为基础,围绕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中心,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问题基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解决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方法运用问题。在宏观上,学校以建设导航课程为中心来对学生三年的学习历程进行指导;在中观上,学校通过提供课程咨询帮助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并对学生的课程进行网上管理,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支持;在微观上,学校以构建专题学案为中心来对学生每一节的课堂学习进行指导,提升学生学习的效能,把学程统整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

三、结语

课程改革是大同中学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大同中学的学校文化,更是大同中学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有力保障。课程统整带动了学校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化,带动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养,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开展学业评价的研究,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为实现学校的教育转型发展作出努力。

标签:;  ;  ;  ;  

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上海大同中学课程整合的实践_课程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