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基础——对《资本论》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再认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最主要的著作,是他“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1〕《资本论》问世以后, 恩格斯指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2〕当今的时代同马克思、 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资本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把握时代大趋势的理论基石,而且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宝库。学习马克思主义不可不学习《资本论》,特别是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华。
我们党现在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这是马克思没有见到也没有预见到的。然而,他写作的《资本论》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发达商品经济形态的科学剖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没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提法,只有“交换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的提法。〔3〕在他看来,后三者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发展的三个阶段,而且他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从交换方式而不是从生产过程提出的。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提示和《资本论》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整个分析,同时根据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两个科学化的概念,既不是等同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从属的关系。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统一,它本身就包含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经济的运行过程,而后者正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含义。按此理解,商品经济应是市场经济的母体和基础,市场经济则是商品经济中部分内容(流通过程)的展开和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商品经济特别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系统的科学分析,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基础。
另外,《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和社会生产一般规律也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分析。学习这些思想,对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实际证明,只有首先学习和掌握《资本论》的有关原理,同时学习和吸收当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并且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卓有成效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根据上述看法,我认为,《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总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领会。
(一)对商品经济特别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科学分析
《资本论》研究的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但由于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所以,为了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必然要对商品经济进行深入的剖析。
马克思把商品经济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前者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以个体私有和劳动为特征;后者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
对简单商品经济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1篇, 主要阐明了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商品的二因素,生产的劳动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职能和流通规律,价值规律,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等。这些一般规定性适用于一切商品经济,当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则是以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为中心展开的。本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4〕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后阶段。但实践早已突破了这个观念。社会主义经济同样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而且它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具有许多共性,而这些共性大大超过了商品经济一般的含义。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要不要建立一个新层次的商品经济范畴体系?我认为,为了科学地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全部实际,同时为了进一步认识《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意义,有必要建立“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所谓社会化商品经济,既区别于简单商品经济,又区别于特殊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是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丰富的共性所构成的一种新层次的商品经济。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撇开其私有制和剥削的特殊性质以外,就是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科学分析。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化商品经济具有如下基本规定性:
(1)商品经济建立在以大机器为主要劳动手段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商品生产具有广泛而细密的分工和协作关系。(2)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普遍形式,生产要素一般通过市场实现组织和配置,流通过程特别是销售环节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3)企业成为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独立主体,大都程度不同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形式,股份公司成为企业体制的典型形式。(4)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表现为价值的运动和增殖,其运行公式是G—W—G',即产出的价值大于投入的价值。(5)社会逐渐形成完备的市场体系, 价值(及其转化形式——生产价格)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市场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6)国民经济不仅有发达的产业体系, 而且有发达的商业体系和金融体系,这时的商品经济发展为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7)社会再生产以货币流通为媒介,流通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内在因素,“钱”和“物”的平衡成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集中表现。(8)社会化商品经济是一种全面开放的经济,对外经济交流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上述几点中,商品经济的普遍化和经济运行表现为价值增殖,是社会化商品经济区别于简单商品经济的主要标志。
以上分析说明,有了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概念,可以进一步也是更加如实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共性,认识《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指导意义。
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到此没有完结。在我们党和国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不断深化的改革实践又进一步触及到资本、劳动力商品乃至剩余价值这些概念的适用范围问题。
随着对社会化商品经济共性的认识,许多曾经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概念,如价值增殖、平均利润、股份制、地租等,已经用到社会主义经济中来了,不仅是非公有制经济(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包括公有制经济。人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撇开了这些概念原本反映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仅将其中的一般规定性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是对《资本论》意义再认识的一大进步。但是,对于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等概念,不少人则完全固守《资本论》的历史规范,只作为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殊概念来对待,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绝对不存在也不容许存在这些东西。其理由是,这些概念是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核心范畴”,不能作“一分为二”(特殊与一般)的分析,以扩展其社会的适用范围,否则就会混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却越来越迫使人们要在这个领域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等概念作特殊与一般的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再生产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上都表现为资本的周转和增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回避“将本求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必须善于用活资本,实现保值和增值,这已成为急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随着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必然出现各种收入的资本化,资本市场的出现不可避免。这种经济现实,是“资金”这一过于宽泛的概念难以准确表达的,需要用具有“补偿性”、“增殖性”、“回归性”的“资本”概念来反映。
在劳动方面,出现成百上千万的民工流动大潮,公有制企业职工择业的市场取向和流动性也日益增强;劳动者和工作单位的结合越来越采取双向选择,引入竞争机制来实现,合同工逐渐代替“铁饭碗”,劳动力市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只能主要按劳动力的价格来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承认劳动力是商品是不可能了。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民收入,从根本的社会性质上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直接分到劳动者个人手里的主要是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部分,其剩余部分主要由企业和国家掌握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后者也是一种剩余价值,只不过它的分配不体现剥削关系罢了。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剩余劳动。他在说这个话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商品经济的社会。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对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不叫剩余价值就不合逻辑了。
可见,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社会扩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彻底性的需要。
照此办理,是否会混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呢?不会。
马克思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产阶级经济的范畴包含着适用于一切其他社会形式的真理”。〔5〕只不过不要忘记不同社会的本质区别就是了。在商品经济的外延已经超出马克思设想的今天,我们完全有必要和可能根据马克思的方法论,对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作特殊与一般的剖析。
资本的一般规定性在于它是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中预付的、并且不断循环和增殖的价值,具有补偿性、增殖性和回归性。资本主义资本的特殊性在于它以私有制为基础,是资本家进行剥削的本钱。社会主义资本的特殊性在于它以公有制为基础,是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手段,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劳动力商品的一般规定性在于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属于个人所有,劳动者具有转让劳动力的自由,劳动力只有通过市场才能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劳动者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和企业之间完全是一种雇佣关系,劳动者成为资产阶级的剥削对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总体所有者,劳动者不是被剥削对象,而是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主人。
剩余价值的一般规定性在于它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不直接为劳动者个人所占用。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特殊在于它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包含着剥削关系,收入分配的结果必然是穷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归根到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体现剥削关系,收入分配的结果是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或者说它们的共性的边界线,不在于是否存在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而在于它们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还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是不是包含剥削关系,发展的趋势是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姓“资”与姓“社”的区别时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6〕
上述的理解,是否歪曲和抹煞了《资本论》的真理呢?没有。
根据特殊与一般的规定,将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区分为两重涵义,非但没有歪曲和抹煞《资本论》的真理,相反,使《资本论》的思想更加明晰,更加突出,更具有现实感,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这是因为,归根到底,资本主义经济真正的特殊本质,不在于形式上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变为资本,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而在于其中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这种剥削关系的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这种私有制同社会化生产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决定资本主义最终要走向灭亡。这正是马克思的资本和剩余价值学说内含的特殊真谛。现在,我们根据实践的发展,把这个特殊的真谛从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等范畴中剥离出来,这样,通过《资本论》的学习,一方面使我们能更加彻底、更加集中、更加鲜明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的暂时性,另一方面又能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符合实际地认识包括资本、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一般规定在内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岂不是使《资本论》的真理更加光辉夺目,具有更加伟大的生命力吗?
在这里,有必要引用我们党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同志1963年写的《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一文中的一段论述。他指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许多经济概念和范畴,在改变其资本主义性质之后,也仍然可以运用,而且实际上也已经运用了的。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人企图用全新概念和范畴去代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一切概念和范畴,这种尝试,看来没有十分必要而且也难于成功,因为这些概念和范畴除了表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以外,还表现社会生产的一般性。只要预先说明这些概念和范畴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使用它们,是利多害少的。”〔7〕这段精辟的论述, 科学而求实地说明了《资本论》中许多概念包含的个性和共性,以及人们对这些概念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应持的态度。
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从《资本论》关于商品经济特别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科学分析中得到许多深刻的教益。
学习价值规律的理论,可以使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调节作用,说到底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学习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可以使我们明确资本(一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载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要千方百计特别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价值增值。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强化资本的观念,企业必须在用活资本、提高资本的增值效益上狠下功夫。
学习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可以使我们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自觉地从单纯的生产型转到经营型的轨道,搞活购产销特别是销售这个龙头环节。
学习劳动力商品、商业资本、信用制度和地租的理论,可以使我们掌握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的基础知识,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学习货币和货币资本运行规律的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加强货币的管理,搞好国家的宏观调控。
学习工资、利润(特别是平均利润)、利息、地租等收入分配的理论,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照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原则,以要素投入为根据,以市场机制调节为基础,同时坚持必要的宏观调控,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
学习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等方面的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历史作用,既看到积极作用(这是主要的),又看到一定的消极作用,从而始终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高效地发展。
总之,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从根本上掌握市场经济的科学基础。
(二)《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因此,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要了解商品、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明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点。为此,也要学习《资本论》。
《资本论》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还预察到未来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经济特征。例如:(1)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8〕。(2)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联合体的成员“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9〕。(3)社会经济有计划发展。“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从例。”〔10〕(4)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即社会地发展了的人的需要”〔11〕。(5)社会总产品实行合理的分配。 “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作为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12〕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首先满足扩大再生产、保险基金、公共消费的需要。只有供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才分配到个人手里。(6)社会生产更加需要经济核算。“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7)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社会主义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中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14〕(8)未来的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之上。“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15〕
这些论断虽然只是预见,但不是主观臆想,而是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突破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桎梏后所要建立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系列客观规定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16〕
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资本论》对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除个别的以外,基本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和马克思设想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必然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和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形式,但是,毕竟实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沿着马克思指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航道发展的。因此,认真学习《资本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对于在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需要谈谈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问题。〔17〕因为这不是马克思在分析个别问题或者早期的一个提法,而是在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的一个郑重的提法。因此应该把它看成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但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个观点的解释分歧很大。一种理解为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另一种理解为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再一种是理解为既是公有又是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我认为第一种理解不算错,但未表达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真谛,更何况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消费资料也是个人所有的。第二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在这里分明讲的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第三种理解似乎有些道理,但令人费解,而且容易造成误解。
联系马克思的一系列有关的论述,我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用历史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未来社会公有制内涵的深刻揭示。但这里所揭示的,主要不是生产资料的归属,而是人的解放。也就是说,这里从人的解放的高度来揭示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特点。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有制的本意在人类社会初期无非是人类把周围的自然条件当成是自己生活的条件,当时实际上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归属问题。自从出现了私有制和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以后,人们才有了计较财产归属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到产品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阶段就不存在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主义所有制作为“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他还指出:共产主义所有制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这种占有“也就是个人本身的才能的一定总和的发挥”。“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9〕
马克思在这里用“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来表达他设想的未来的公有制的深刻内涵,还有着当时意识形态斗争的背景,具有着针对性的。在那个时候,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一个惯用伎俩,就是诬蔑公有制消灭人的个性,抹煞人的积极性;而小资产阶级则把共产主义歪曲成普遍的私有制。马克思通过小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这一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彻底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诬蔑和歪曲,深刻地揭示了共产主义所有制的真谛。
显然,按此理解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但它内含着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联合+主人”。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理解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时应该抓住的精髓。这样一来,它对现实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就具有重大的意义了。回顾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和难题,从根本上说,不就是既要坚持公有、联合的原则,又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主人翁的积极性吗?
(三)《资本论》对生产和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科学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并受生产一般规律的制约。马克思的《资本论》告诉我们,价值规律只是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及其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从生产力这个根基上,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既要搞市场经济,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所以,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须懂得生产特别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论》为了科学地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对生产一般和社会化生产一般也作了许多精辟的分析。例如:(1)劳动过程的三要素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是重要生产力。(2)社会生产诸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4)社会的分工和协作。(5)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6)社会再生产实现的规律,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7)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8)社会化生产的管理。(9)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10)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掌握这些知识,无疑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必要前提。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不是发生过“开发区热”、“集资热”等现象吗?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们不懂得或不是真正懂得剩余产品的多少进而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积累规模的物质基础,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事实证明,不了解生产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是搞不好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面临着两个重要的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另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者是生产关系的改革,后者是生产力的发展,两者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在实现这两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而且可能从《资本论》中吸取丰富的理论营养。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本论》是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教科书。
三
得出上述结论以后,也许有人会说,如此看待《资本论》是否有点牵强,甚至说把《资本论》当成了一块橡皮泥,随意捏弄。我认为绝不是这样。人类社会的文化史证明,一部深邃、伟大的科学著作问世之后,人们对它的意义乃至内涵的认识,往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如此。别的不说,仅就对《资本论》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的认识,迄今就经历了几个阶段。《资本论》问世不久,在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产生的条件下,人们首先自然看到的是这部著作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分析,对将来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意义。这是第一个阶段。1920年布哈林出版了《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其中谈到:“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末日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告终。”列宁批判了这个错误观点,他在对该书的评论中指出:“不对。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Ⅰ(V+m)和Ⅱ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20〕这表明,《资本论》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所阐明的社会生产一般规律,是适用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经济的。这是第二个阶段。后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经过长期的争论逐渐形成共识。先是(以1952年出版的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为代表)认识到消费资料是商品,继而(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代表)全面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就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此,人们顺理成章地理解到《资本论》对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一系列科学分析,对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第三个阶段。1992年,我们党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深化改革的实践需要,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一系列新的重要观点和政策。这就必然促使人们进一步对《资本论》中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些核心范畴(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进行特殊和一般的剖析,从中吸取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益的理论营养。这是第四个阶段。这个历史过程清楚地告诉我们,对《资本论》的意义乃至内涵的不断深化认识,是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由这部创世之作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及其伟大的生命力所决定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问题有大量的论述,其中包括不少科学、实用的内容,这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吸收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商品、市场经济的科学分析与西方经济学有何不同呢?或者说,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相比具有什么长处呢?我认为至少具有以下几点:第一,西方经济学作为研究财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总的说,主要是研究物与物的关系,回避社会的、历史的人与人的关系;《资本论》既研究物与物的关系,更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它从人(重点)与物的结合上揭示经济的运动规律。第二,西方经济学大谈要素的投入和分配,回避价值、收入的源泉和本质,甚至反对劳动价值论,从而掩盖客观存在的剥削关系;《资本论》则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既坚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又如实地承认多种非劳动因素在价值形成中的制约、影响作用,从而为全面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和现象提供了科学基础。第三,西方经济学一般把商品、金钱关系看成是永恒的东西,是人类本性的表现;《资本论》则把商品生产和交换看成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且深刻地揭示了商品、市场经济作用的二重性(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但在其必然存在的历史限度内,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和最终要被新的生产方式代替的过渡性。由此可见,《资本论》对商品、市场经济分析的总的观点和方法论,是西方经济学不可比拟的。人们从《资本论》中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可以学到从西方经济学中学不到的深刻得多的重要真理。掌握这些真理,对于全面、科学、历史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伟大的意义。联系当前的实际,不难发现《资本论》中的这些重要真理往往被忽视、淡化和遗忘了。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贻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犯历史性的错误。因此,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决不能丢掉《资本论》。
诚然,《资本论》没有囊括市场经济的全部真理,更没有结束这一真理。将它的科学原理运用于实际,必须与现实的国情相结合。有一些观点还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甚至有所修正。但是,《资本论》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是当之无愧的,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
注释: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411、263页。
〔3〕〔4〕〔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32— 133 、127、15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8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7〕《张闻天社会主义文稿》第218—219页。
〔8〕〔9〕〔10〕〔12〕〔14〕〔15〕〔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95、96、95、95—96、649、83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74、82页。
〔20〕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标签:资本论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科学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所有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