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岩土工程勘察目的为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所需地质资料,直接关系建筑工程安全性、经济性、耐久性,对建筑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勘察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质量关键措施,本文主要针对房屋建筑工程勘察的特点,分析探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重要性、质量控制措施建议和做法。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建议
1、岩土工程勘察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质量关键,也是整个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主线和要组成部分,是一份真实、准确、可靠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前提。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为:现场踏勘、收集资料—勘察工作量设计布置—勘察合同签订—勘察工作量野外施工—室内样品分析—勘察报告编制—勘察后续跟踪售后服务。
2、现场踏勘、收集建筑工程设计规划图及相关资料
勘察前应进行场地现场踏勘、调查、了解场地现状、周边地质环境、已建建筑工程情况。收集建筑工程设计规划图,勘察任务书及相关资料、明确勘察阶段。确认建筑工程建筑物布置情况、建筑物名称、建筑层数、建筑高度、结构类型、建筑物±0.000设计标高、场地整平标高、道路布置情况、基坑高度等建筑工程相关资料。收集建筑场地区域地质资料、气象、水文、地震资料。分析、研判勘察任务书提出的具体工作任务,如果有疑问或资料不齐全情况及时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前期收集建筑工程基础资料为后续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及指导资料,应尽量收集齐全、避免后续工作变更、重复修改勘察工作量。
3、建筑场地勘察工作量设计布置
根据建筑工程设计规划图、收集相关资料综合研判,结合现行国家相关规范、地方规范、文件、勘察任务书、分析判断建筑场地所需勘探手段、按勘察阶段要求设计布置勘察孔、编写勘察纲要。勘探点布置、勘察点间距、勘探孔深度符合现行相关规范。对建筑场地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应重点分析、合理布置工作量。对建筑场地周边有影响场地安全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或全新世发震断裂,应布置一定工程地质调查,以确保建筑场地安全。对存在挖、填方边坡应设计布置勘探线、且每条勘探线不少于2个勘探孔。对存在岩溶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勘探点、勘探点间距应加密、查明岩溶的发育规律、规模、埋深、地下水特征。对存在红粘土、膨胀岩土、软土、填土、污染土特殊土场地根据情况调整勘探点布置、勘探点间距应加密,合理设计采样采集数量及原位测试工作量。对拟采用桩基础建筑场地、存在多种桩长方案建议时,勘探点深度应以最长桩型方案确定,满足桩基稳定性验算。综合场地情况、结合现行相关规范、文件、科学、合理设计布置勘察勘探孔数量、进尺、原位测试工作量、样品采集数量、物探工作量,编写勘察纲要、由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签字后实施。
4、勘察合同商谈、签订
勘察单位根据建筑工程现场踏勘、室内设计布置勘察工作量与建设单位商谈,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勘察时间、提交勘察报告时限、勘察价款、付款方式,后续售后服务内容,双方协商一致签订建设工程勘察合同。
5、勘察工作量野外施工、验收
根据勘察工作量组织勘察所需人员、设备、资金。勘察项目负责人、描述员、司钻员、物探人员应为勘察主管单位培训认证持证上岗,调配与勘察工作量、勘察工期、质量保证所需人员、设备、资金组织进行野外施工。勘察点测量定位一般宜采用RTK仪器实施,对勘察点坐标、高程记录在案,对于场地较小简单场地也可采用皮尺测量。现场技术员、描述员对整个工程地质钻探工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确保钻探口径、回次进尺、钻探深度达到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地层分层、编录根据岩石、土分类进行精准分层,掌握地层的结构、成因、基底地层,与勘察方案(勘察纲要)是否一致,若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调整。样品采样:每个岩土单层原状土样品、扰动样品、岩石样品数量不少于6件,特别注意对于填土应采取土试样,水样一般采取2件。现场原位测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波速测试、抽水试验,现场编制人员应全程跟踪、监督、指导钻探队伍按规范要求完成现场野外施工任务、确保样品采样数量、质量,原位测试数据准确性,对建筑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整理编录资料,确保野外原始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性。野外施工完成项目负责人及时组织对野外工作验收、留存影像资料,为后续岩土工程作必要铺垫。
6、室内样品分析
根据野外施工编录资料整理、及时对样品送有资质实验室分析或送勘察单位自有实验室分析。确定分析项目时应注意对膨胀岩土应分析自由膨胀率、一定压力下的膨胀率、收缩系数、膨胀力指标,对每个单层应选取不少于6件样品分析自由膨胀率,对泥炭、泥炭质土特殊土应进行有机质分析,选取不少于2件土样、水样作土腐蚀性、水样分析,取样部位应在混凝土结构所在深度采取。对于高层建筑、有基坑建筑场地开挖深度范围内应选取有代表样品进行直接快剪、固结快剪、三轴剪切抗剪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岩石抗剪强度试验。对于有特殊要求建筑场地应符合相关要求。勘察单位技术人员应与实验室保持沟通、协商、协助试验室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按质、按量完成室内样品分析,为勘察报告编写提供可靠数据支掌依据。
7、勘察报告编制
勘察报告编制是对建筑场地测绘、野外工程地质调查、钻探资料、室内样品分析数据成果应用总结,勘察报告编写采用资料整理、信息汇总和综合分析等方式明确综合性评价内容,报告内容涉及面较广,报告编制人员应为勘察主管单位培训认证人员、持证上岗,勘察单位内部管理上应不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学习岩土工程勘察涉及相关现行规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勘察报告编制首先对野外编录资料进行系统汇总、整理,应用计算机技术TUTOCAD软件、理正工程地质勘察软件、office处理图件、文字、表格、统计相关岩土工程特性指标。勘察编制中应认真学习现行相关规范,注重岩土工程参数分析与应用,对勘察报告核心结论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形式分析应结合建筑物层数、高度、结构形式、载荷大小建筑特征,建筑场地内各岩土层工程特性指标、分布特征、承载力高底及现行相关规范要求综合分析研判提出最适宜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及基础处理建议,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及设计要求,以便指导施工。勘察报告技术人员编制好后勘察单位内部应组织知识结构面广、专业技术能力强、经验丰富人员对勘察进行审核、审定,对勘察报告中存在问题进行及时指出、纠正,督促报告编写人员进行修改完善后提交质量合格勘察报告给建设单位使用。
8、勘察项目后续跟踪售后服务
勘察单位提交勘察报告给建设单位后由建设单位提交给具有审图资质机构对勘察报告进行图审,对审图机构提出勘察报告中存在问题、疑问勘察单位应高度重视、及时与审图机构沟通、回复勘察报告中存在问题直至审图合格。审图回复、答疑材料应交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使用。勘察售后服务主要施工过程技术交底、基坑验槽、基础验收、主体验收、竣工验收,其中以基坑验槽为关键环节,基坑验槽应由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参加、核实开挖情况是否与勘察报告一致、持力层是否进入勘察报告提出持力层,指导基础施工。
9、结语
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为一项系统、涉及面广而复杂工程,主管机构应构建健全岩土勘察体系、完善岩土工程相关规范制定及更新,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管理和质量监督。勘察单位自身加强质量管理全系建设、严格对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管控、确保提交质量合格勘察报告,为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提供真实、准确、可靠地质资料,确保建筑工程安全性、经济性、耐久性。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201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论文作者:张官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岩土论文; 场地论文; 报告论文; 建筑论文; 工程勘察论文; 工作量论文; 样品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