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对策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分析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后,中国显著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可以预计:一方面,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现行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通过商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并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将成为中国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全球的制造能力不断提升,而需求增长相对有限,因而中国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对各国企业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产业同世界产业的竞争关系将变得越发复杂,研究中国产业特别是民族产业的竞争力问题将日益重要。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近10年来中国工业的产量和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以不变价计算,1995~200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53%,到2003年制造业总产值约为12.27万亿元。而据联合国统计署和工发组织计算,1993~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而同时期发展中国家只有5.4%;1998~2003年中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高达年均9.4%,同期发展中国家只有4.4%。中国制成品出口总额除以制造业从业人数的值从1995年的1763.92美元跃升到2004年的9570.09美元,1998~2001年三年的年均增速为18.30%;加入WTO以后出口增速更是明显加快,2002~2004年三年的年均增速达到22.50%。

2.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仍旧很低。虽然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进行折算,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虽然从1995年的26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63美元(增幅为73%),但与发达国家2003年人均5710美元相比,仍然相差5247美元,仅为其平均水平的8.11%。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到2003年中国也还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均665美元)以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人均615美元),只高于南亚和东亚、北非的发展中国家。

3.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仍旧很低。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相关数据计算,199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3.5%,五年后的1998年提高到5.1%,到2003年则提高到6.9%。但与美、欧、亚的一些主要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美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一直在缓慢上升,它自1993年的21.2%上升到2003年的23.3%。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德国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它们的制造业地位相对下降。特别是,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德国从1993年的9.5%下降到2003年的7.4%。亚洲的另一发展中大国印度上升速度十分缓慢,相对落后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1998年该比例为1.1%,而到2003年仅提高到1.2%。

4.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高。从制造业占GDP比例这个指标来看,中国在1995-2004年间变化并不很大,一直保持在34%左右。这一数字与美、欧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明显偏高。其中,亚洲的日本和韩国1995~2003年时段该比例基本都低于25%,日本还一直处于下降通道;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这一相对偏高的指标反映了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产业结构特点,但也表明了中国经济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比例不够协调的问题(当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存在分歧)。

5.中国已开始进入新兴工业化成熟期。为了与我们以往的研究保持一致,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仍然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了中国主要贸易类别产业(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制成品的五个主要类别产品。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指出① 的那样,通常情况下,一国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发展中经济、新兴工业化初期、新兴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发达经济等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初级产品、机械设备、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会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分别用TC1、TC2、TC3代表初级产品、机械设备、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进入到新兴工业化成熟期阶段后,会出现TC3>TC2>TC1的变化,从表1中我们可以基本可判断:正如上次报告所预测的那样,中国已经进入了新兴工业化成熟期阶段。

表1 中国分类商品贸易竞争指数

项目

初级工业化学品及轻纺产品、橡

机械及运 杂项

未分类的

产品

制成品

有关产品胶制品、矿冶输设备

制品

其他商品

年份

产品及其制品

1990 0.380.03 -0.28 0.17-0.5 0.72 0.13

1996-0.160.06 -0.34 -0.05-0.220.74-0.96

2000-0.840.11 -0.43 0.01-0.050.74-0.76

2001-0.740.1 -0.41 0.02-0.060.7 -0.48

2003-0.35

0.085 -0.43 0.04-0.010.59-0.15

2004-0.490.12 -0.43 0.15 0.030.51-0.16

2005-0.5 0.16 -0.37 0.23 0.1 0.52-0.11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特点大体概括为“两高两低”:即制造业增长速度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低,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低。

二、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对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可以使用多个指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用不同的指标来评测中国制造业及其子行业的竞争力时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有些指标显示中国某一行业国际竞争力在提升,而另一些指标则显示中国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相对下降。这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复杂事物常常会发生的情况,或者说是同一个复杂事物在不同的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我们将多个指标合成为一个指数来更综合地反映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②。通过研究,我们计算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如表2所示),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表2 中国制造业及主要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

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指数 竞争优势指数

综合指数

制造业

102.8 132.1117.5

1.钢铁 210.0 172.5191.3

2.化学成品

及有关产品88.2 115.7102.0

3.其他半制成品

98.1 130.5114.3

4.机械和运输设备119.8 164.1142.0

其中:办公设备

和电子产品

134.9 190.9162.9

5.纺织品 93.5 132.8113.2

6.服装

83.2 113.5 98.4

7.其他制品

89.2 108.1 98.7

1.2004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2001年为基准年,各行业指数均为100),较2001年有较大的提升。

2.虽然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均在提升,但决定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从行业看,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均在提升;与各行业国际竞争优势均有所提升不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提升,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比较优势有很大的提升,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中的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的比较优势的提升更是显著。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服装行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得较多。从比较优势不同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正在悄然发生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势产业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转变③。

3.在整个制造业中,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快于整个制造业提升的速度;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也有提升,但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慢于整个制造业提升的速度;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服装、其他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

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下面我们将从横向对比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对比

如果没有国内要素价格及国际汇率价格的扭曲,一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测度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80年中国的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8%,是美国的6%,日本的7.1%;到2000年中国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7%,是美国的34%,日本的49%,欧盟的33%。加入WTO以后,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陡然加快,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名次在2004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世界第三大制成品出口经济体,占有率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欧盟的53%。2000-2004年间中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2003和2004年的年均增速更是高达36%和37%,从这些数据不难推测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提升。

(二)特定市场竞争力的比较

目前美、欧、日是世界三大经济体,是中国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进口商品竞争最激烈的区域,下面分析这三个目标市场上各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情况。

1.美国市场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在美国市场上,我们选择了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四个国家作为对比。从对比国家看,中国制成品的竞争力一直在上升。2001时,有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相对于中国制成品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家相对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8、1.32、1.03、1.18;而到2004年,只有欧盟相对中国仍旧具有竞争优势,其他三个经济体相对中国的制成品份额已经处于弱势,这些国家相对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19、0.78、0.59、0.63。即使是在2004年竞争力仍强于中国的欧盟,从2001年到2004年相对于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下降,已经从2001年的1.8下降到了2004年的1.19。可以说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均有所提高。

从分行业来看,中国最强的产业仍然是其他制成品,但是办公和电信设备已经超过了纺织品和服装,成为第二强产业。中国最弱的是运输设备(特别是汽车)、化学品、集成电路及元件、动力机械及设备,并且这些产品的竞争力还在萎缩。

与领先者欧盟相比,中国的化学品(特别是药品)、运输设备(特别是汽车)、动力机械及设备劣势最明显,而办公和电信设备、其他制成品(特别是个人及家庭用品)、服装、纺织竞争优势比较大。

2.欧盟市场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欧盟是发达国家集中程度最高的政治经济联合体,欧盟的不断扩大将使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大、更统一以及更稳定的市场。当然欧盟东扩也必将给中国出口带来竞争压力。我们主要选取了欧盟25国外的欧洲国家、美国、瑞士、俄罗斯共4个经济体。相对于这些竞争对手,中国制成品出口的竞争力基本上都在增强。目前,美国(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1.153)和25国以外欧洲国家(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5.68)总体制成品的竞争力都强于中国,但中国已经超过了瑞士(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0.449),俄罗斯的威胁目前还微乎其微(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0.085)。值得注意的是,加入WTO后欧盟市场中中国相对于美国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美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2.418,到2004年已经降到了1.153。

相对于以上经济体,中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依次是办公和电信设备、个人及家庭用品、服装,最弱的则是汽车、化学品和钢铁。在欧盟市场中,中国与美国的产品竞争力相比,中国最强的是服装,美国对欧盟的服装出口仅为中国的1/40;其次是个人及家庭用品,美国的出口额是中国的1/20;另外中国占优势的产品还有电信设备、纺织品、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气机械、其他半制成品等。在欧盟市场中,中国与美国的产品竞争力相比,中国竞争力最弱的产品是药品、汽车;其次是动力设备、其他运输设备、科学和控制仪器。其中化学品(包括药品)的竞争力在日益下降。

3.日本市场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在日本市场,选择美国、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比较对象。从总体看,2004年这四个经济体的制成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都已经落后于中国,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依次是0.55、0.61、0.21、0.17。而且中国相对于这些经济体的竞争力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相对于这些经济体,2004年中国产业竞争力最强的由高到低是服装、个人及家庭用品、纺织品、EDP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等;最弱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石油和矿产品,药品最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均在不断提高。

四、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

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这一判断持异议的学者不多,但对于民族产业竞争力近些年变化的情况,学者们却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目前在中国的出口额中,有一部分(其实是相当大的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按经济普查的数据,已经超过1/2。

(一)相关系数的确定

进行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计算时,应剔除外资企业的影响,例如应将总出口额中扣除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部分。为计算民族产业的影响,有三个相关的系数α、β、γ以及它们分产业的具体系数。定义如下:α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α[,i]则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i的销售收入占全国产品i销售收入的比重;β[,i]则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i出口额占全国产品i出口额的比重(β则为相应的全国平均比例);γ[,i]则表示产业i外方资金占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的比重(γ为相应的所有大的产业的全国平均比例)。

根据经济普查数据中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的具体数据,分别计算了2004年这三个系数以及工业、制造业各个分行业的值。而在金碚等(2003)对2001年的计算中,所选择的各类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出口额占该类产业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假定为全国独立核算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出口额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即为平均值。见表3。

表3 2001、2004年中国整体工业调整系数对比

2001 2004

α(%) 27.8 32.73

β(%) 50.1 71.59

γ(%) 71.1 73.21

美元兑人民币民币汇率 1∶8.27

1∶8.28

资料来源:根据经济普查数据,作者计算。

从数据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体现为β系数三年来增长速率非常快,其他两个比例也略有上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国内产业分类和国际标准有所不同,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的二级分类的产业往往对应着中国国家标准若干个大类产业,或者出现交叉的现象,这给统一计算和比较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为更加精确地得出最贴近真实的数据,本研究在计算并比较若干个产业时,使用了若干个产业相对应的平均值作为相应的通行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相应的调整系数值。计算方法如下:

类似我们可计算得到(若干个产业的平均值)。当然这个值在某些产业时可能并不特别精确,最准确的应该是按照SITC的分类找到它对应的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中类、甚至小类的行业进行计算,但目前中国公开得到的统计数据是不能做到的,所以上述方法是一种次优的选择,这也使得我们就此类产业的分析更加小心。特别是其他制品业,SITC的定义口径中包含了中国数种中类门类下更细的小类。

(二)民族制造业出口

根据上面的系数,我们计算了扣除外商创造部分的出口额,计算公式为E(1-β×γ)。

从表4中可以看出,虽然加入WTO后我们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量也在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518.2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465.9亿美元,但自2001年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制成品出口相对总体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却是不断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制成品出口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到2004年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已不到一半,其总额是制成品出口总额的45.47%,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也从2001的57.05%滑落到2004年的41.56%。

表4 中国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情况

20012004

中国制成品出口(10亿美元)

235.82 542.37

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10亿美元)

151.82 246.59

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例(%) 64.38

45.47

民族工业制成品占商品出口总额比重(%)57.05

41.56

资料来源:根据经济普查数据,作者计算。

从分产业看,民族工业的出口额按大小依次为机械和运输设备(一分位产业)、服装、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钢铁,与调整前相比,机械和运输设备依然是第一,但是可明显看出,服装业的名次有所提升,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进入了前五。从更细分的产业看,办公及电信设备、电气机械和非电气机械依然非常重要。发电机械、医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等产业出口总量位居最末几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工业出口额占该产业出口总额比例低于50%的产业中有出口额最大的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特别是办公设备和电子产业,民族工业从出口额都仅仅占20%左右。

表5 中国民族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

2004调整2004

前国际市剔除变化率

场占有率

外商后

制成品

8.25%

3.75% -54.53%

1.钢铁 5.22%

4.61% -11.62%

2.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2.70%

1.51% -44.04%

医药品1.31%

1.05% -19.78%

3.其他半制成品 6.96%

4.07% -41.56%

4.机械和运输设备7.72%

2.83% -63.35%

办公及电信设备

15.15%

4.62% -69.52%

运输设备 1.85%

1.31% -28.96%

汽车产品 0.74%

0.53% -28.96%

其他机械 6.54%

2.52% -61.50%

5.纺织品

17.17% 10.87% -36.69%

6.服装 23.97% 12.88% -46.25%

资料来源:根据经济普查数据,作者计算。

(三)民族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2001年民族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39%,到2004年提高到3.75%,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远低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程度。由于2001年数据可得性问题,本次难以计算出2001年民族工业分行业的国际市场占率,但从2004年的情况看,民族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调整前下降了一半还多。同时可以看出,民族制造业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仍然是服装和纺织品,这两个产业经过剔除后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在10%以上。相对于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的变化率,这两个产业的下降率都低于平均水平。

办公设备及电子产品、钢铁、其他半制成品的国际占有率在4%-5%之间;而在2%-4%之间则有电信设备、其他运输设备、其他机械;2%以下的则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包括医药和其他化学品)、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和汽车。

表6 SITC标准的中国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

调整前调整后

制成品 0.118-0.269

1.钢铁-0.255-0.312

2.化学品 -0.426-0.632

医药品

0.26 0.155

3.其他半制成品 0.352 0.099

4.机械、运输设备

0.03 -0.44

办公和电信设备

0.143-0.422

运输设备-0.033-0.201

汽车产品-0.394-0.528

其他机械 -0.15-0.557

5.纺织品

0.372 0.161

6.服装 0.951 0.911

7.其他制品 0.321-0.111

资料来源:根据经济普查数据,作者计算。

(四)民族产业贸易竞争指数

在计算贸易竞争指数的时候,也可以剔除三资企业的影响,而只计算民族产业出口值。计算方法是:先用总出口额乘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再乘以外方资本金占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的比重,这就是外商创造的出口部分。用这个出口额进行计算,可以得到比较确切的中国民族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贸易竞争指数

我们注意到中国制造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调整后已经从正值变为了负值,说明中国的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就分行业而言,调整后的贸易竞争指数仍然大于0的有以下产业(按照由高到低):服装、个人和家庭物品、杂项制成品、纺织品、医药品、其他半制成品、其他运输设备。而办公和电信设备(包括其各个小类的产业)、机械类都变为负数。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竞争力比较强的只有那些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医药品是个特殊的行业),因而竞争优势提升必须要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的重要结论

前文从不同角度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两高两低”,这一现状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制造业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将是一个突出的制约因素。

2.2004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程度提升,这主要由于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不断提升;相比较来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加入WTO后提升不明显。结合第一点的结论,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难度加大,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3.制造业各行业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其中,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服装、其他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目前正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升级。

4.中国目前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仍旧是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只是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强势地位正在表现出相对减弱的趋势。

5.在与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进行竞争力对比时,我们发现加入WTO后,相对于上述国家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6.加入WTO后,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虽然也有提升,但相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较慢。目前中国民族工业竞争力比较强的仍旧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竞争优势提升必须要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

(二)主要政策建议

加入WTO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而可以判断,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是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政策。在对外开放中增强中国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是提升中国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民族产业竞争力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认为在目前要素市场市场化不断提高的今天,必须取消“三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以提高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提高民族自信心也是提升民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2004年工业经济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已经初步改变了国产产品价低质次的看法④,但目前一些企业仍有利用部分民众“崇洋媚外”心态的动机,利用品牌名称及广告宣传误导民众。这些企业的做法潜移默化中强化了部分民众“崇洋媚外”的心态。这不仅不利于这些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提升,而且有害于行业中其他企业竞争力提升。我们建议政府应明确提倡使用“国货”,主要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其外包装中限制使用外国人的形象;

考虑到未来产业竞争态势和融合进程,竞争力提高必然主要依赖知识和技术,因此改革中国科技投入体制,加大对基础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投资,完善科技投入的评价体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必然会加速中国民族工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提升和跳跃,消除民族工业“血拼式”的低层次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金碚等,2006)表明:目前创新还不是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企业对不确定性的高度规避以及技术创新天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中国企业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企业规模较小,难以通过多个项目的研发分散风险,孤注一掷的研究投资几近赌博,与我们民族文化中力求规避风险传统不符,因而在目前阶段国家强调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时,尚需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鼓励产学研的结合;目前还需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单个企业无力承担的项目,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研究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尽快形成符合竞争精神和竞争规则的市场竞争秩序是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市场竞争程度较高,但这些产业也出现了企业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的局面,影响了这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而完善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提高规制水平,整顿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已经成为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由工业企业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中国金融业及传媒业的发展。我们认为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两个重要的保障条件,一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在全球得到中国金融企业的金融支持;二是中国必须拥有一些在国外(特别是欧美)主流人群中有影响力的传媒(包括报刊、电视、广播)。因而政府在支持中国工业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必须考虑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及传媒(特别是报刊)“走出去”。

注释:

①详见金碚《中国工业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②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更详细的实证分析内容及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可参见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同样限于篇幅,除详细列出的外,本文其他进一步数据可向作者索要。

③当然目前由于产业组织模式的变化,中国可能主要从事的是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行业低端组装部分,但即使如此,越来越多的从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能表明中国产业升级的不断进行。

④参见金碚、李钢:《国际化背景下的品牌竞争力》,《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年第10期。

标签:;  ;  ;  ;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对策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