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的临床治疗体会论文_杨海锋

杨海锋

(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 如东 226400)

【摘要】 目的: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0年-2014年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超早期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BI指数、凝血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1、3周后NIHSS量表评分及BI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指标TT、PT及FIB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4%(28/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有效改善凝血功能的基础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脑梗死;超早溶栓;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093-02

本文将超早期溶栓疗法应用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通过观察其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在脑血管急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共收治7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59例,女17例,年龄在42-75岁之间,参考2010年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诊断标准,结合脑部CT和MRI扫描结果,76例患者均被确诊为脑梗死,发病至入院时间小于4.5h,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措施。观察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1±2.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30min-4.5h之间,平均时间(175.9±17.4)min,NIHSS评分在15-21分之间,平均得分(18.4±1.3)分,脑梗塞致病原因中心源性26例,非心源性16例,对照组34例,男27例,女7例,平均年龄(58.9±2.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40min-4.5h之间,平均时间(163.7±20.1)min,NIHSS评分在13-19分之间,平均得分(17.3±1.8)分,脑梗死致病原因中心源性21例,非心源性13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治疗措施,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还可给予扩容、降血脂药物治疗,同时辅以酸碱、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措施,在以上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每次皮下注射5000单位,2次/d,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在患者发病4.5h内将阿替普酶按0.9mg/kg,其中10%直接静脉注射,其余90%溶入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控制在60min内,1次滴完。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凝血功能指标及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损伤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价,NIHSS量表评分等级分为轻、中、重度三类,评分在2-4分为轻度,5-15为中度,16分以上为重度[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I指数进行评价,评分大于60分以上说明患者日常生活可基本自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越佳,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3];临床疗效包括:基本痊愈、显效、进步及无效四类,基本痊愈即指NIHSS 评分降低90%以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显效即指NIHSS评分降低50-9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改善,进步即指NIHSS评分降低20-4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改善,但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依赖帮助完成,无效即指NIHSS评分降低小于20%或无变化,日常生活活动无法独立完成[4],将基本痊愈、显效及进步视为临床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 观察组治疗1、3周后NIHSS量表评分及BI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造成的缺血性坏死,急性发作救治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即使存活患者的致残率也极高,因此临床治疗中积极倡导超早期溶栓治疗,有效的超早期溶栓治疗不仅可提高临床急救存活率,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5],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指数及凝血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5.2%(40/42),而对照组仅为82.4%(28/34),由此说明,超早期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脑梗死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欧阳取平,安婷.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4,36(5):401-402.

[2]吴伟,张庆英,吴育彬,等.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C):1366-1368.

[3]何亚文,梁亚明,卢伟坤,等.超早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44-45.

[4] 张燕青.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5,24(1):32-34.

[5]贾世杰,王辉,张新广,等.血府逐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5,8(3A):52-53.

论文作者:杨海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0

标签:;  ;  ;  ;  ;  ;  ;  ;  

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的临床治疗体会论文_杨海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