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追求与学生人格建构_数学论文

论数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追求和学生人格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人文论文,数学论文,价值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看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说,数学课除了公式就是定理,除了数字就是图形,哪里有什么人文的影子?数学教学就是讲例题,做练习,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谈何人格建构?但笔者认为,数学课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育,必须注意人文价值的追求和学生人格的建构。本文拟从必要性、可能性和具体措施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1 数学教育中追求人文价值、建构学生人格的必要性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在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可以说,科学的运用带给人类的进步与破坏并存。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指出:“单靠科学,即使我们的科学比现在再发达一百倍,我们也并不能生活得更美好。”比如,只要一想起如果有一天原子弹掌握在灭绝人性的杀人狂手里,人们便会不寒而栗。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但如果他们缺乏健康人格和责任感,不仅不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从人文价值的视野来看待科学和理解科学。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离开了人文价值取向的指导,任何科学教育都是盲目的。数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只有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和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价值。

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人的塑造、人的建构、人的发展始终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它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当前,西方各国正大力倡导把教育重心从智力培养转移到个性培养,从能力培养转移到责任感的培养。80年代以来,一向偏重科学教育的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人文教育。美国学者博伊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掌握科学技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要继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应该把儿童教育成为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具有运用他们的技能为更大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博伊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他呼吁“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而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总趋势,是人们有意无意地追求人文精神的渐趋复归。对于广大数学教师来说,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推进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知识,也不只是训练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心灵、完善人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尤其当今中国已迈入一个技术化社会,商品意识、科技意识、纯技能意识向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将不可避免带来诸如人的生命意义、存在意义严重失落等问题,因此,塑造全面完善的人格,更为紧迫,也难能可贵。我们旨在呼号,不要把数学教学简单地当作数学训练,而是数学教育。

2数学教育中追求人文价值、建构学生人格的可能性

在许多人眼里,数学与人文精神风马牛不相及,因为它是抽象的、理性的,只能作冷漠的、机械的训练,无任何情感可言。事实上,虽然数学作为一种趋向于静态化、规则化、序列化,外显和清晰的方法,与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的人文精神是对立的,但数学本身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却是与人文精神相通的。数学是无数个活生生的人创造的知识、方法、体系,数学教育则是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和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共同参与的活动。数学是人的数学,数学教育是人的数学教育。人文价值的追求、完整人格的建构绝非人文学科的专利,它同样可以在数学教育中得到实现。

数学本身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整体,除了知识要素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数学是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系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数学在使人求知、求真的同时,也能使人受到深刻的精神教育。因为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这艰苦的寻求、验证、积累的过程中,人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苦的磨难,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因此,如果我们把数学当成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自然观和科学观、一种精神来教的话,人文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同时,在数学课堂里,教师运用教学艺术所创造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相互激发出来的情感(诸如信任、宽容、崇敬、喜爱等等),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阐发的对数学的态度,教师有意无意地讲述数学史上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迹,师生共同探讨人生观念和社会景象等,无不闪耀着人文的光辉,真切地走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数学教育中追求人文价值、建构学生人格的具体措施

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自身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积极参与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3.1教师要以真情投入教学,与学生产生心灵的撞击, 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完满人格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觉得数学课沉闷有余,生气不足,学生往往觉得数学冷漠乏味、机械刻板,数学课堂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现代教育理念观点下,数学教师应以满腔热情投入教学,应努力避免使自己成为一个生硬传授枯燥知识的“教书匠”,要真正把学生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成长中的、充满求知欲的人,而不是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灌输的、无生命、无情感的容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追求,他们的需要,我们都须给予充分重视。我们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努力唤起学生的“向师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人气、人味。这种课必须是生动的、活泼的、充满感情的。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理交融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能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重要性。在接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也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3.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能动性和独立人格

自主性、能动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学生实现由自在主体向自由主体的转变,才会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丰富、和谐的主体性才有形成之可能。

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不依赖教师、家长或同伴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独立思考,认识和判断数学事实或数学问题。不受别人的影响而轻易放弃自己正确的看法,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策略能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调控。

学生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组成要素,要保证他们有独立的学习空间,独立的活动空间,独立的人格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学会在怀疑中探索,在怀疑中发现,在怀疑中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中独一无二的个体的价值和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其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3.3展示数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诞生和发展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其间凝聚着无数数学家的艰苦追求和不懈探索。可以说,数学的发展史就是数学家们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没有挫折就没有奋斗,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史料,展示数学家的奋斗事迹,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遇困难而不失信念,遭挫折而不减勇气。

波利亚指出:“困难和问题属于同一概念,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生解题的同时,就是在教学生如何通过努力去战胜困难。所以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题经历困难的磨炼,体验战胜困难后的快乐,并进一步激发其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3.4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 宽广的胸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一题多解”、“逆向思维”等方法启发学生调整视角、积极探索。这常常能使学生豁然开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例 设a,b,c为正实数,且a+b+c=3,1/a+1/b+1/c=3,求证abc=1。

数学研究中“相等”与“不等”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引导学生逆向联想,由a+b+c与abc能想到重要不等式

这样,正确而又巧妙地运用逆向思维、“一题多解”等方法解题常常使人突破思维定势,使思维进入新的境界,从而养成学生遇事不钻牛角尖,能够多角度、全方位考察事物,能以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迎接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的挑战。

3.5挖掘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趣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

正如数理哲学家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如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形态美、比例美等等,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真与美是相互融透的,以美可以启真”,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向学生展示数学中五彩缤纷的美,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趣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这样,让学生引起精神的升华,产生情感的共鸣,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如教师能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对数学知识进行必须的鉴赏、玩味,揭示其内在的数学美,那么,先前那一堆索然无味的公式定理和死气沉沉的概念符号,就会变成一串串令人赞美神往的珍珠,变成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

例如,教师在讲圆周长公式C=2πr时, 应深入发掘这一公式的内在美质,应把它当作一首好诗来体味欣赏——天地间有无穷个圆,圆周长和半径之间原来存在着这样一种简洁、绝妙、和谐的关系,这是数学家用心灵和智慧创造的数学艺术美,它所具有的形式美,所揭示的规律美,所创造的永恒而宏伟的意境美,敢与宇宙间第一等好诗相媲美!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数学教育只有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点,注重人文价值的追求和学生独立人格的建构,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育,才能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担当起培养二十一世纪优秀人才的重任。

标签:;  ;  

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追求与学生人格建构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