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报告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报告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战略任务。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有几点认识。

(一)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无论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还是党的纲领性文件,都明确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需要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经过3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国有经济比重不断降低,但资产总量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2002-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户数从158712户减少到119254户,年均减少9865户;资产总额从18.02万亿元增长到29.01万亿元,年均增长12.6%;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6.2万亿元,年均增长17.4%;利润总额从3786亿元增长到12242亿元,年均增长34.1%;上缴税金从6794亿元增长到13937亿元,年均增长19.7%。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电力、电信、交通运输、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几年,国有企业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抗击非典、抢险救灾等方面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国有经济仍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说,国家必须拥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这样国家才能有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话语权。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坚定搞好国有经济的信心,在这一点上不能有丝毫动摇。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

改革开放30年,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我们大体上用了15年时间,通过扩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这之后到十六大之前,用了10年时间,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以后暴露出来的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问题。当时国有企业确实十分困难,1998年有三分之二的国有企业亏损,全部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只有213.7亿元。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时叫“三大杀手锏”:债转股、技改贴息和政策性关闭破产。三年攻坚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困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突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出资人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制约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之后的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5年。针对长期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出资人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并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原则,归纳起来就是:“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三分开”即:政企分开,政府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政资分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三统一”即: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三结合”即: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活力,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5年来的实践证明,企业能否搞好与所有制没有必然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中央企业发展的几组数据。

2002-200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14.79万亿元,年均增长15.71%;销售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9.84万亿元,年均增长23.97%;实现利润从2405.5亿元增加到9968.5亿元,年均增长32.89%;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加到8303.2亿元,年均增长23.29%;总资产报酬率从4.9%提高到8.3%,净资产收益率从4.3%提高到11.9%。这5年,平均每年资产总额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增加1000亿元。

200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上千亿元的43家,销售收入上千亿元的26家,利润总额上百亿元的19家,分别比2002年增加32家、20家和13家。2007年有22家内地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全都是国有企业,其中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16家,比2002年增加9家。新进入500强的中央企业大多是处于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如宝钢、一汽集团、中远集团、中国五矿、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海油等。

有人说这几年国有企业效益好主要是靠垄断,这是一种误解。这几年中央企业的盈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盈利大户的分布从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扩大到船舶、汽车、航运、冶金等行业。2007年,交通运输、冶金、汽车、设备制造、商贸等竞争性企业的增利额达到681.1亿元,占中央企业总增利额的30.8%。中央企业的盈利主要靠的是自身努力,我们算过一笔账,近年来中央企业80%以上的效益增长来自于增收节支。

这几年中央企业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规模的扩大,更体现在运行质量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中央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70多家企业实行了资金集中管理,大大降低了财务费用;90多家企业积极推进成本工程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90多家企业建立了重大事项集中管控制度,集团财务控制力逐步增强;石油石化、电信、电力企业普遍开展了重大设备物资统一招标、集中采购,近三年来节约采购成本逾千亿元。中央企业的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企业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出血点大为减少。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05-2007年,中央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项,二等奖154项,分别占该奖项的47.5%和27.1%。2006年和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在2007年获得的7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47项为中央企业独立或主导完成。中央企业责任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企业普遍实施了业绩考核,根据经营业绩兑现薪酬和奖惩,不少企业实行了竞争上岗,形象的说法就是“全体出去再进来,全体起立再坐下”,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薪酬与业绩挂钩的机制。

许多中央企业不但居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建筑行业,中交集团、中冶集团、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都是国内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都在1000亿元以上。中交集团在2007年全球最大225家承包商中排名第14位,居中资企业第一。煤炭行业两家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神华集团2007年煤炭产量超过2亿吨,销量超过2.6亿吨,均居世界第一;百万吨死亡率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航运业,中远集团船队规模居世界第二,经济效益在全球同行业中名列前茅。造船业,中船集团、中船重工2007年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均居世界前列。设备制造业,东方电气集团发电设备产量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2007年超过3000万千瓦。中粮集团生产的金龙鱼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都是国内的知名品牌。港中旅、华侨城都处于竞争性很强的旅游行业,他们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有很强的知名度。

但也有人觉得国有经济太强了。我们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构建和谐世界,没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的。当然,也需要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从我国发展的现阶段看,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主要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所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三)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平等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大还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六大的这一论述是对改革实践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通过放开市场准入、相关政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越来越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正在形成。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国有经济与民营、外资等其他所有制经济实现了在平等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民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2002-2006年,民营、外资等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增长了173.2%、242.8%、249.6%和206.4%。2006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户数、资产总额、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占全国工业企业的91.73%、53.59%、64.22%和56.49%。从地区情况看,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的东部地区,国有经济发展也很快,居全国前列。广东省国有企业户数、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居全国第3位;江苏省国有企业户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居全国第5位,资产总额居全国第4位;浙江省国有企业户数、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居全国第6位。江苏省的苏南地区民营经济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苏南地区的国有经济也是江苏全省国有经济发展最快、国有资产总量最大的地区。2003-2006年,苏南5市的企业国有资产由3061亿元增加到6660亿元,增长118%,三年增加3599亿元,占江苏全省地方企业国有资产三年增加总量的67%。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不仅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的需要。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国资改革和国企改革方面的几项重点工作

国资委成立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定位,依法履行职责,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

(一)以经营业绩考核为抓手,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研究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分别开展了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第一任期(2004-2006年)成效明显,第二任期(2007-2009年)正在实施。同时严格兑现奖惩,并对中央企业的薪酬管理进行了初步规范。几年来,业绩考核给中央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一是进一步强化了搞好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二是初步构建起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三是初步解决了自定薪酬、薪酬与绩效脱节以及薪酬只能升不能降等问题。四是促进企业强化薄弱环节的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

(二)以董事会建设为着力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根据新修订的《公司法》,先后在19家中央企业开展了试点。一是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制度。在董事会成员的配备中,外部董事占半数以上。二是授予董事会部分出资人的权利。把出资人的部分职权如重大投融资决策权等授给了规范的董事会,并逐步由董事会选聘、考核经理人员,决定经理人员薪酬。三是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方式与途径。这几年,试点企业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内部制衡机制初步形成。二是决策更加科学。三是风险防控能力得到增强。四是管理更加有效。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并将进一步扩大试点。

(三)以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为突破口,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先后在100家(次)中央企业的103个高级管理职位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在公开招聘工作中,国资委党委重点做到“五管、把好五关”。一是管原则,把好导向关。二是管标准,把好资格关。三是管程序,把好规则关。四是管机制,把好政策关。五是管监督,把好使用关。通过公开招聘,在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上有所探索和突破,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四)以核定主业和推进重组为主线,调整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先后分7批核定并公布了中央企业的主业。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和《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五年来共有95家(次)中央企业参与了47次重组,中央企业户数由196家调整到150家。几年来,中央企业的主业更加精干,主业之间更具相关性和协调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布局结构趋于优化。

(五)以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为重点,强化出资人监管。财务监督是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要手段。国资委成立后,组织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基本摸清了中央企业的“家底”。还在核实企业账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重大财务事项管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监事会制度,将监事会监督从事后监督转变为当期监督,不断提高了监督水平。在大量调查研究、总结企业风险控制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印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引导和组织企业清理高风险业务,加强了风险监控。

(六)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分别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有关程序和国有产权交易的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几年开展了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进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规范运作,对国有产权交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逐步走上规范运作的轨道,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通过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找到了一条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找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有效途径,找到了出资人机构履行职责的一套制度和方法,为国有企业进一步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几点体会

通过五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初步体会。

一是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时刻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历史使命,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毫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是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是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症结所在,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突破的重大问题。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确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严格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要维护好所有者权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当“婆婆加老板”。

三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搞好国有企业。企业能不能搞好,与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遵循企业发展规律。要有一个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要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工作机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切实加强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四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都要遵守市场竞争的规则,按照市场竞争规律去运作,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完全可以在平等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五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是正确的,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三统一、三结合”的原则是正确的,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国资委的性质、定位是正确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任重道远。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任务,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努力实现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  ;  ;  ;  ;  ;  ;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报告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