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_莎士比亚论文

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_莎士比亚论文

再论“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莎士比亚论文,丰富性论文,剧作论文,生动论文,情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形象地表述了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基本创作规律的主张。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只不过恩格斯的提法更具体,而马克思的提法更概括罢了

关键词“生动性和丰富性”拉萨尔《济金根》“席勒式”“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性格戏剧”

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一信中说:“而你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在这段话中,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三融合”的戏剧理想,指出了文学作品应该达到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对“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理解,学者们的解释可谓多种多样。有的同志认为“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它善于安排平行交错的情节,善于把两种对立的东西统一在一起。”(1)]有的同志认为:“是要求剧作者应像莎士比亚那样,把作品所要反映的生活内容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和场面表现出来。”(2]有的同志则认为:“生动性”“指的是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性”“指的是对生活的描写不仅要有一定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相当的深度”。(3]有的同志则认为:“生动性”“就是非常逼真,引人入胜,能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丰富性”“就是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不单调,不雷同,不千篇一律”。(4]所有这些解释对于我们理解“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涵义,无疑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未能尽如人意。

要真正理解“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深刻涵义,决不能单纯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否则就会失掉本质的东西。

答案要从原信中找

恩格斯在提出了“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个论断后,针对《济金根》的缺点和错误,正确地指出拉萨尔要从“三个方面”学习莎士比亚。这“三个方面”就是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最好解释。

第一方面是“但是还应该改进的就是要更多地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使这些动机生动地,积极地,也就是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相反地,要使那些论证性的辩论……,逐渐成为不必要的东西。”“剧情本身的进程”,指的是剧本情节的发展,而“动机”主要就是指剧中人的思想倾向。情节是为主题,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人物的动机不应该干巴巴地由人物自己说出,更不应该由作者点明,而应该由情节本身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在这里,恩格斯阐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时代特征,应该通过剧情本身的具体描写表现出来,而不应该通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议论和说教加以表现。这无疑也是莎剧情节安排的一条宝贵经验。拉萨尔的《济金根》恰好违背了这条原则,犯了“席勒式”的错误倾向。而要使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动机,这些情节的安排就必须是合理的,引人入胜的。它一波三折,折折精彩。它虽然横生枝蔓,但是顺理成章。它应有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它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入情理之中。只有这样的情节才能生动地、积极地、自然而然地把剧中人的动机表现出来。

第二方面是“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而在这里,我认为你原可以毫无害处地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最大功绩之一是创造了“性格戏剧”。他塑造了众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化的典型。莎翁塑造的人物,如哈姆莱特、夏洛克、泰门、伊阿古等,个个真实自然,性格鲜明,富有时代特色,他们每个人都是在典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人物。人们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明显的思想倾向和阶级印记。

恩格斯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对哈姆莱特性格所作的分析,正确指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要表现人物在做什么,还要表现他怎样做。而要写出人物“怎样做”,就必须对人物的行动作具体的描写,对人物的个性作细致的刻划。而在对人物作这样的描写和刻画时,要像莎翁那样采取对比的手法。这种“用对立的方式”把人物彼此区别开来手法,将会使人物性格更鲜明,更突出。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与夏洛克,《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这一点同样是恩格斯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方法。

莎翁剧中的情节就是为塑造这样一些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所谓“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就是要情节既能反映人物性格中突出的主要的一面,也能反映其他的侧面,从而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仅能表现典型人物的共性,还能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要随着情节的发展,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使我们看到舞台上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

第三方面是“介绍那时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提供一幅十分宝贵的背景”,即“福斯泰夫式的背景”。这是恩格斯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也是莎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莎剧的情节总能为剧中人物提供真实地反映现实关系和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总能正确地显示出现实和历史的真实性。恩格斯对“福斯泰夫式的背景”的赞赏,正是对莎剧情节的这种特点和原则的肯定。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等戏剧中,描写了英国封建关系解体时期不同等级和阶级的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描写了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正是这样复杂的现实关系和丰富多采的生活场面,构成了作品中人物的典型环境。“福斯泰夫式的背景”,就是这种典型环境的形象化说法。

许多同志曾经站在不同的角度,正确地从马、恩的“现实主义理论”或“典型理论”出发,对恩格斯提出的这“三个方面”给予恰切的评价,指出它们在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典型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正确的。现在,我们是从另一个层次上探讨了这“三个方面”的涵义。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为:一,情节能够生动地积极地,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人物的动机;二,情节不仅能表现人物要做什么,还能表现人物怎样做;三,情节能表现出一幅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答案还可以从莎剧中找

我们还可以从莎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中,概括“莎士比亚剧中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真正涵义。

第一是情节线的安排巧妙恰当。在《哈姆莱特》中共有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线。哈姆莱特为父复仇包含巨大的社会内容:他既是为父复仇,也是为社会铲除罪恶。而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为父复仇只是凭个人,家庭的怨恨。莎士比亚正确地把哈姆莱特的复仇线定为主线,其余两条定为副线,用副线陪衬主线,主副线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从而显得主次分明,结构严谨。在大情节线中又包含了许多小情节,这些小情节充实了情节线,扩大了莎剧情节的容量。

第二是情节曲折起伏,富于变化。戏刚开始,莎士比亚虚构了“鬼魂哭诉”的情节,接着“王子装疯”,伶人“演戏试探”,克劳狄斯中计,可是哈姆莱特忧虑太多,错过复仇机会。剧情进一步发展,哈姆莱特“误杀大臣”,奸王趁机企图“借刀杀人”。岂料哈姆莱特“偷改诏书”,接着“挺身比武”,最后“同归于尽”,戏剧达到高潮,又很自然地进入尾声。整出戏大起大落,美不胜收。

第三是情节有多姿多彩的戏剧场面。在《哈姆莱特》中,既有悲剧性的场面,又有喜剧性的场面。“鬼魂哭诉”,“挺身比武”是悲剧性的场面。“波洛涅斯训子”、“掘墓人谈话”是喜剧性的场面。还有运用“独白”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强烈抒情的场面。在这些场面里,特别是在人物的独白中,我们不仅看到事件发展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看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和思想感情的波澜。

第四是情节能够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形象地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是从客观现实出发的。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谈到莎士比亚的喜剧时就指出:“不管他剧本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意大利、法兰西还是那伐尔--其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他所描写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聪明的教书先生,可爱然而古怪的妇女们的故乡,merry England;总之,你会看到这些情节只有在英国的天空下才能发生。”(5]歌德也曾说过:“有人说,他把罗马人描写得好极了;我觉得不然,他描写的全是彻头彻尾的英国人,但当然他们是人,是彻底的人,所以罗马的长袍对他们也很配身。”(6)]他最后得出结论:莎士比亚的价值“是以现实为基础的”。(7]

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并不是他创作的目的,而只是他表现戏剧矛盾冲突的有效手段。莎士比亚是深知“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离开了戏剧矛盾的冲突,情节的生动和丰富就无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情节的生动、丰富,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旋涡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在《哈姆莱特》中,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一方,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黑暗势力一方,互相斗争,激烈尖锐。这种斗争,正是英国现实矛盾的反映。通过哈姆莱特复仇的情节,莎士比亚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人民生活的贫困,歌颂了人文主义者的英勇机智,嫉恶如仇,揭示了哈姆莱特的悲剧绝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这就在本质上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莎士比亚同样深知“事随着人走”。人物总是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性格展开行动。在剧本中,哈姆莱特从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年、变成努力思考的青年,在努力思考中又一再犹豫,最后挺身而斗,果敢行动。在这个过程中,莎翁展开了一系列的情节。这些情节决不是简单的罗列铺陈,而是紧紧地围绕着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安排,围绕着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冲突展开。

为了更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莎士比亚从客观现实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为主人公塑造了一幅“福斯泰夫式的背景”,并在这个背景上,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众多的人物形象,这幅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是这样的:值班卫士发现鬼魂,波洛涅斯等廷臣趋炎附势,掘墓人大发牢骚,伶人们流浪演出,贱民被迫当强盗,“暴徒”打破宫廷大门,士兵被迫当炮灰。这些五光十色的生活,尤其是人民大众的骚动,深刻地反映了危机四伏的英国现实社会。就在这些人物关系中,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和事件里,莎士比亚安排了哈姆莱特为中心,让哈姆莱特在这里展开他的活动。他一直是依靠这些背景完成他的性格发展的。这幅生动的背景就是哈姆莱特活动的典型环境,在哈姆莱特周围活跃着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分别是正反两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对立的斗争中,性格当然很鲜明。即使是廷臣,同是趋炎附势,谄上欺下,罗森格拉兹显得稳重圆滑,纪尔登斯吞则较为急躁鲁莽;奥斯里克繁文缛礼,波洛涅斯则狡猾世故。这一幅背景,这些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全得力于《哈姆莱特》的丰富、生动的情节。

两种找法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恩格斯在信中对“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解释是有所侧重的。他强调的是情节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能够形象地、生动地和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充分地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这正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创作经验的精髓。因此,恩格斯是在启示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并不是要去模仿莎士比亚的生动丰富的情节,而是学习和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和方法。

由此观之,“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形象化地表述了恩格斯这一时期关于现实主义基本创作规律的主张,它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他们的信中,分别指出拉萨尔的“席勒式倾向”。马克思要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要拉萨尔学习“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英雄所见略同”。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许多文学现象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比如对神话的解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予形象化”。恩格斯则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这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立场相同,分析方法相同。“莎士比亚化”与“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决没有大小之分,高低之别,它们具有同等的意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就是两者都是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我们不应该只强调“莎士比亚化”,而轻视“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更不应该把“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纳入“莎士比亚化”的圈子里认为“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只是“莎士比亚化”其中一部分内容。

注释:

(1)《马列文论百题》厦门大学石文年释P.160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2)《马列文论百题》山东师院夏放释P.22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3)程代熙《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的现实主义》P.13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4)李思孝《马恩美德思想浅说》P.129-132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5)《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卷P.395-396页

(6)(7)《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P.30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

标签:;  ;  ;  

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_莎士比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