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坊刻的发展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唐代到五代,雕版印刷产生并开始发展。到了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才真正流行起来。雕版印刷按刻书单位的不同分官刻、私刻和坊刻。坊刻是书商以盈利为目的而开设书房印刷图书,在三大刻书系统中分布最广、影响最大。
一、坊刻的发展历史
唐代末期坊刻出现,唐代到五代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刻本中,几乎全是坊刻本;内容上多是佛经、历书,例如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乾符四年(877)的《具注历》,1944年成都唐墓出土的《陀罗尼经咒》,据《颜氏家训》记载的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成都刻印的一些杂书等。当时的刻本中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两岸。成都和长安到了五代时期也都书坊林立。
两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丰富,促进了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坊刻也随之走向兴盛。北宋刻书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宋初到太宗淳化五年(994)、淳化五年到神宗熙宁元年(1068)、熙宁元年以后。前两个阶段以官刻经史著作为主;最后一个阶段起,特别是徽宗以后,一直到南宋,坊刻蓬勃发展,内容涉及到诸子百家、文人诗集、小说笔记、日用杂书等。宋代刻书地点遍布全国,形成了浙江、福建、四川三大刻书中心。北宋都城开封也是一个重要的刻书中心。浙江盛产纸张。所刻书籍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精美。其中,以临安陈氏,即陈起陈解元经营书业的历史最长、刻书最多、名声最大。国家图书馆至今仍藏陈氏经籍铺刻印的唐《女郎鱼玄机诗》1卷、《朱庆余全集》1卷、唐《王建诗集》10卷。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中说:“唐人诗集流传至今,以陈氏刊刻之功为多。”福建气候湿润、盛产竹纸,建宁坊刻在当时是最发达的,有两个主要坊镇,即建安崇化、麻沙,“号为图书之府”销路四至。朱熹称:“建阳刻本上自六经、下及讯传,行四方者,无远不至。”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说道:“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建安尤以余氏为最。”余氏家族世代刻书,绵延数百年之久;刻书地点在崇化书坊,因所刻图书多在麻沙出售,世人称为“麻沙本”。余氏历代书堂以余仁忠万卷堂最为有名,刻有《尚书精义》、《春秋公羊经传解诂》、《礼记注》、《周礼注》、《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等。四川蜀本流传至今的比浙本、建本少,但仍刊刻了大量图书。眉山是坊刻的集中地,所印书籍相当一部分为唐宋名家诗文集。眉山万卷堂以刻印医书著称于世,刻有《新编近时十便良方》,书中还附有目录和广告。只是四川刻书中心在南宋战火之后渐趋衰落。
宋金战乱,社会动荡,北方文化事业遭受巨大影响。元朝统一后,才使雕版印刷事业重新兴盛起来,书坊刻书比宋代更加发达。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四中说:“元时书坊所刻之书,较之宋刻尤夥,盖世愈近则传本愈多,利愈厚则业者多,理固此也。”所刻内容比宋代更增加了元曲作品,主要由杭州书坊刻印。此时,四川刻书中心已经衰落,主要刻书中心:北方有山西平水、河北宁晋,南方仍以福建建宁为盛。平水又称平阳,地处河东南路,土地肥沃,人文发达,盛产麻纸;在战争中,由于不当要冲而在夹缝中独自发展,可谓“家置书楼、人蓄文库”。平水书坊有张存惠晦明轩、曹氏进德斋等。仅次于平水的是河北宁晋。宁晋荆家自其祖父起刻书,版行《五经》等行世,荆氏刻本流传至今的有《崇庆新雕改并五音集韵》15卷,国家图书馆现藏12卷。元代南方坊刻的中心仍在建宁,可考书坊举不胜举:有叶日增广勤堂、崇文堂、建阳余氏、郑氏积诚堂、刘锦文日新堂、虞氏务本堂、刘君佐翠岩精舍、熊宗立种德堂、魏氏仁实堂、陈氏余庆堂等等。元代出现了一副书版,数易其主、数易其名的现象。著名书坊——叶日增广勤书堂,得到勤有堂许多版片,剜去余氏木记,另刻“广勤堂新刊”脾记。例如《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集》,原为余氏勤有堂刊,目录后有“皇庆壬子余志安刊于勤有堂”牌记;版归叶氏后,即挖改为“广勤堂新刊”。传之其子叶景逵时,书坊更名为“三峰书舍”,同时又把鼎式广勤堂牌记挖改为钟式三峰书舍牌记。到明正统时,这块书版又归于金台汪谅,牌记又被改为“汪氏重刊”。此书版两易其主、三易其牌,也可见当时书坊之间竞争之激烈。
明代统治者在大力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社会秩序及农业生产的同时,对手工业者也实行了新政策。洪武十九年,政府下令改变了工匠的股役制度,直接关系到了刻书匠等手工业者的切身利益,激发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一些元代的书坊之所以到了明代依然旧店新张,继续经营刻书事业,与这些政策有着紧密的关系。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造纸业、造纸技术和印刷业都有了发展,对刻书事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书坊刻书发展到了顶峰,书坊遍布各地,刻书中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明嘉靖以前,有福建、杭州、四川;嘉靖以后,有湖州、歙县;万历、崇祯年间,南京、苏州、常熟书坊兴起,都城北京也是重要的刻书中心。明代书坊,前期刻印经史之类书籍较多,后期则以适合大众口味的戏曲、小说、医书、类书为主。晚明有突出成就的是版画事业,除画谱、墨谱外,戏曲小说中多有插图。除此之外还刻有释藏、道藏,南京蒋山寺大藏经《南藏》、北京大藏经《北藏》都基本保存了下来。福建书坊依然较多,著名的有勤有堂、翠岩精舍、尊德书堂、敬善书堂、进德书堂、归仁斋、慎独斋等,其中以刘氏慎独斋刻书传世较多。杭州书坊可考的有一初斋、雷氏文会堂、玄阁斋、虞九章更生斋、容与堂、冯念祖卧龙山房、段景亭读书坊等,其中以容与堂和段景亭读书坊刻书最多。除刻书外,杭州的书业贸易业比较发达。歙县黄氏,出现了许多著名刻工,杰出的作品是饾版、拱花、套印。南京在晚明时期,刻印出版盛极一时,唐氏富春堂、文林阁、广庆堂、世德堂都刻印了不少戏曲书行世。苏州雕版印刷的基础也比较好,书坊知名者有大观堂、天许斋、五雅堂、五夏斋、世裕堂、同人堂、酉西堂等,陈长卿、陈仁锡、拥万堂刻书较多。北京书坊大都集中在正阳门一带,有永顺书堂、岳家书堂、汪谅书肆等。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刻书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清代坊刻非常普遍,各地都有。最著名、延续最久的要数扫叶山房。相传设于明万历年间,主人为洞庭席氏,汲古阁《十七史》版片散出后,即归席氏所有。书坊刻印之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书及村塾读本,多至数百种。由于经营有方,扫叶山房常遭时人嫉妒,有人开设卷席斋,企图起而代之,但最终败下阵来;还有人开设扫松山房,松字古体与叶字相像,以混淆购书者,结果也是归于失败。书肆以熟悉版本著称于世的,以五柳居陶正祥、鉴古堂老韦为人称道。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记之最详。晚清的书坊,南北两京较为集中,如南京状元巷的李光明庄、聚锦堂、德聚堂,北京的老二酉堂、聚珍堂、善成堂、文成堂、荣禄堂等,刻印发行通俗读物,大力满足民间文化生活的需要。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随着西方侵略势力的侵入,铅字印刷术传入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坊刻事业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二、坊刻的特点与贡献
虽然书坊在主观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刻书单位,但我们不能否认书坊在客观上对我国雕版印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坊刻属于批量生产经营。他们刻印的数量多、分布广,因此比官刻本、私刻本更容易流传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如今流传下来的古籍,尤其是年代较早的,绝大部分是坊刻本的原因。如果没有坊刻本,我们今天也许就看不到唐代的印本,传世古籍的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以坊刻为主的古籍,为我们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天文、历法等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1944年,在成都市郊唐墓中发现的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的《陀罗尼经咒》,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唐印刷品;上面刻有古梵文及小佛像,成为今天研究唐印本图书的主要依据之一。南宋临安书坊刻印的民间流行话本小说和南戏杂剧,是研究当时民间文学的重要史料。金代平水坊刻印的诸宫调,是研究金元民间诸宫调说唱仅存的几种诸宫调之一。坊刻本为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坊刻是为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的,所以无论是从书籍内容上,还是从印刷形式上,都努力以满足人民的阅读口味,方便人民的阅读过程为目的。在内容上,坊刻与官刻、私刻大为不同,多是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据刘国均先生的研究,坊刻本的内容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前代著作,以经史子集为主,主要供人诵读。第二类,是日用参考书和许多著名的文集、医书、历书及类书,主要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需要,在坊刻中占比例不少,实用价值高,为劳动人民直接使用。如福建书林陈德宗万历年间刻印的《新锲两京官板校正锦堂春晓翰林查对天下万民便览》,元代余氏广勤堂《新刊王氏脉经二十卷》等。第三类,是儿童启蒙一类的识字读物,如《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四书集注》等。这类读物官刻私刻很少涉及,是坊刻的独特读物,对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奠定了基础。第四类,是科举考试用书,为了满足士人科举考试的需要。书坊刻一些帖括、策论、字书、韵书、文选以及经过加工的纂图互注、重义重言的经书、子书,还刻一些供夹带抄袭的书。这类书在清科举考试废除后就不再印制了。第五类,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小说、诗歌、评话、弹词、宝卷等。这是坊刻本中价值最高的部分,保留了历代许多民间创作,反映了民间文学的发展状况;是书坊的特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丰富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是对我们今天的研究,都有很高的价值。
坊刻本在刊刻形式、刊刻工艺上,对刻书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书坊刻书通常为了读者阅读方便,对前代图书的刻印形式进行改进。比如南宋以前经书注疏是分别印行的,到了南宋,建安书坊开始将二者合刊起来,以便读者在阅读时随时查对。宋代书坊为了迎合广大群众,往往还为一些书添置插图,增加参考资料,刻印一些所谓纂图互注、重义重言的经书、子书。在刻书工艺方面,坊刻的创新显得更加突出,古籍版式中的黑口、书耳都是出自坊刻之手,黑口是由建阳书坊最早发展起来的。书坊还是刻书字体变化的主要源泉。在版框设计上,有些书坊也常常别出心裁,将直线的边框改为图暗花纹,起到美化的效果。书坊的这些创新还渐渐为官刻私刻所接受,使整个社会的刻书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书坊的书流传广泛,有些书籍还被带往海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作用,也促进了雕版印刷术在国外的传播。
当然,书坊刻书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的书坊利字当头,印制的书籍粗制滥造、纸墨低劣、错误百出,给很多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也是书坊刻书致命的弱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书商不负责任的态度,就将坊刻本一棍子打死。粗制滥造的本子并不能代表整个坊刻事业,滥恶的刻本只是出自没有社会信誉、生命力短暂的书坊。历史上声誉高、生命力强的优秀书坊在各个朝代都有很多,著名的陈宅经籍铺刻书认真、雕版工整、字体清秀、行格疏朗、纸墨精美,被人推为坊刻中的上乘,有印刷精湛的《唐女郎鱼玄机诗》流传至今,是陈氏刊本的代表之作。还有宋余仁仲万卷堂、元代叶氏广勤堂、明代北京岳家书坊等等,都刻印了许多刻印精工,纸墨俱善的好本子。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坊刻本的不足,也要看到它的价值,给坊刻本一个客观的评价。
收稿日期:200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