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区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与方法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准论文,主导产业论文,地区论文,方法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8462(1999)06—0023—04
在地区或城市(以下简称地区)经济发展中,尽管理论上在有关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协作上存在较多的分歧,特别是由政府出面去弥补“市场失灵”这一不足时,不可避免地又要面对“政府失灵”的问题,但关于主导产业理论争议的根本分歧不在于是否应该选择和优先发展主导产业,而主要集中在能否科学地选择确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主导产业,以及对于选择确定出的主导产业,在其发展主体和手段上,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措施。因此,与此并不矛盾的是,每一地区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优先发展那些基础良好,有比较较优势,能够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制定地区产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主导产业又具有多种社会经济功能,因此,如何根据地区自身不同于国家的特点,构建和运用一种科学合理的选择确定方法,较好地解决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面的困难,就成为适宜于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关键。
1 地区或城市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实践与意义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由数个主导产业部门的高度发展带动起来的。罗斯托较早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提出经济成长是一个经济起飞和经济成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积累率在10%以上,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正确选择和扶持发展主导产业,则是第二个基本条件。这是由主导产业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核心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所决定的。作为主导产业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①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②形成较高的持续增长率;③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中,主导产业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和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它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往往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比其它产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主导产业由于处于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产业体系中,与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其发展往往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扶持和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引起了许多后进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从国际上来说,较具有代表性的日本、韩国等都是通过制定并采用适宜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树立和倾斜发展主导产业,从而有效地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本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在实现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机制都不足以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足够的推动力,人们对通过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抱有较高的热情和期望。因此,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是一个较多推行包括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在内的产业政策的国家。对于有关产业政策推行的结果,目前理论界正在积极进行的评价与反思,尚不能形成一个比较明确和统一的结论。但在实践上,推行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主体正表现出从国家到省再到地区和城市的变化趋势。
在国内许多地区和城市,为推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考虑采用重点倾斜发展主导产业的政策来促进并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如湖南省株洲市是个传统工业城市,已形成了机械、冶金、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的产业格局。近期株洲市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以新材料产业、食品产业和新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圳市龙岗区通过对自身发展条件的分析,确立了未来10年内工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即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高新技术,重点扶持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开拓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实施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先行,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两翼齐飞的“1+2”主导产业发展战略,以带动全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山东淄博市以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药及生物技术作为跨世纪发展的主导产业,确立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战略,包括科技主导、动态渐进、增量调整、嫁接改造、持续发展和跳跃增长等战略,淮南市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上采取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策略,将煤电化一体化产业、精细化工业、医药产业和新产业作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根据淮南由能源城市向综合城市分两步走的战略,在淮南由能源型城市向复合型城市转换的过程中,重点发展“3+1”型主导产业。其中煤电化一体化产业是基础,精细化工业、医药产业是核心,新产业是后备军。这些以主导产业的确定为核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使之高级化的战略思想,对于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区推行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尽管同样面临着与国家层面上相同的理论问题,但相对而言,有许多积极因素。首先,在选择和制定更加符合当地实际的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政策的能力上,地区政府易于做到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行为;其次,由于地方政府要直接面对并解决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有效的测量监督机制容易形成;再次,地方政府更接近市场,与当地企业之间在利益关系上更趋于一致。因此,地区推行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战略更易于取得较好的产业政策效果。
2 地区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特点与基准
国家与地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既有共性,也有区别。与国家相比,地区经济结构及其主导产业的选择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地区产业结构中往往不具备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②地区经济体系相对于国家经济体系更具有开放性,地区用于保护主导产业的能力和手段受到限制;③地区产业之间的关联性随地区地域范围的大小和地区经济专业化程度的高低而呈正比例变化;④地区主导产业的数量受地区整体经济规模和地区支持实施产业政策的能力限制。基于以上差别,在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有所为,有所不为”;②强化对市场的分析与预测;③更多地着眼于与所在或相邻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④必须协调与高一级地区产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在范围更小的城区经济结构分析和主导产业选择上,应更多地注意这些差别。
主导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是通过选择基准具体体现的。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确定,国内外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做了许多探索。总体来看,主要是从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主导产业的特点及本地区瓶颈因素等角度来考虑的,而且这些基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都有不同的侧重。根据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应当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市场需求前景的角度来判定,主导产业须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通常人们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来反映某一产业产品的市场前景。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的相关系数。按此角度,需要选择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 把主要大类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最高或较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才能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经济增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②从产业之间带动作用的角度来看,主导产业须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产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产业之间的带动作用反映在产业的前后向联系上,是以产业关联度来表示其大小的。产业关联度,是不同产业之间技术结构和产品的需求结构的扩散程度及其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强度。在经济发展中,一个产业部门的前后向联系效应越大,其引致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就越高,其发展的条件就越充分,机遇就越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③从解决就业问题的角度看,主导产业须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一方面是源源不断的新一代劳动力大军需要安置,另一方面面临职工下岗再就业的压力。就业问题正在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当考虑这个因素,使其具有较强的就业容量或能带动其它产业解决和缓解就业矛盾。④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看,主导产业要有较强的“动态比较综合优势”。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也各不相同。“动态比较综合优势基准”就是要从现实的地区经济优势产业出发,按照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结合本地产业技术的进步程度及其相关的产业潜在能力,来综合选出符合社会需求导向原则、能取得相对比较利益的地区主导产业。这样,使地区主导产业具有在本地区及其相邻区域内的产业比较生产规模优势、产业比较生产率优势和产业比较利益优势,从而实现既保证地区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又保证各地区产业相互依赖,共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目标。
3 地区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三因素综合判别法”
以基准为基础构建具体的选择方法,对于正确选择主导产业至关重要。自日本的莜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筱原两基准”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的设计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立足于这一基准,人们选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方法,其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各种方法当中的主流。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根据美国运筹学家萨蒂的“层次分析法”所设计的包括指标分类、专家调查到统计分析等方法在内的系统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由于在获取专家意见的关键环节上难于操作,使得专家意见的选取很大程度上成为决定主导产业的最终选取结果是否正确的关键所在。同时,传统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只从市场和生产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比较适合于外部经济运行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家或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但对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区,由于其所参与的市场分工与协作的程度更高,经济发展相对于一个国家更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均衡性,容易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考虑其目前,特别是未来经济发展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理论和地区经济与产业结构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包括“基础分析+阶段定位+市场前景”为主线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简称“三因素综合判别法”。该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该地区产业的现状和基础进行分析,然后对相关产业进行市场分析,从中选择出同时具备既有较好的基础,又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同时,通过对地区目前和未来经济发展阶段的定位,进一步选择出符合该阶段要求的特定产业,从而使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同时满足这三个因素的共同要求,也即在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示意图中取阴影部门,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基本思路及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地区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示意图
第一步,基础分析。基础分析是对现有的各产业的总量、结构、地区内相互之间的优劣状况以及在地区外相关区域内优劣状况进行计算、对比与分析,以使主导产业建立在具有较好经济基础和较强地区比较优势之上。首先,应设计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相应的指标值。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根据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结合地区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分类分层的方法,设计出多级指标体系。最低一级指标的计算必须根据指标所要反映的问题,有选择地分别运用本地区、区域、国家甚至更大范围的相关产业的统计数据,计算出相应的指标值。其次,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数。由于权数的确定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个人偏好,因此,专家样本的选取要考虑地域、专业、职业以及产业领域分布结构分布结构的合理性,以尽可能比较合理地赋予各指标权数。最后,给各指标赋得分值、计算各产业的综合得分并进行产业排序。赋得分值即对这些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按不同指标类型找出一个标准值,标准值按分析问题范围的不同分别确定,如进行全国不同地区内行业比较可用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某地区行业内的比较,则标准值的选取主要用该地区行业的平均水平。设i行业指标C[,j]的具体值为C[,ij],得分值为CP[,ij],则C[,j]对应有待评价行业的标准值计算如下:
_mC[,j]=(ΣC[,ij])/m i=1
上式中:m—待评价的行业个数;j=1,2,3,…n(n为评价指标个数)。
指标得分值的计算为:
_CP[,ij]=C[,ij]/C[,j]
各产业综合得分的计算是将某产业各指标的分值与各指标权数相乘加总得出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
mCP[,i]=ΣCP[,ij]·a[,j]
j=1
上式中:CP[,i]为综合得分值,a[,j]为权数。
按照综合得分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出现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以作为确定主导产业的选择基础。
第二步,阶段定位。正如产业发展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历程,通常要依次经过轻加工工业、重化基础工业、重化综合性加工组装工业和高加工度化工业四个阶段。阶段定位是首先确定地区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对下一个要经历的产业发展阶段作出判断与界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演进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是合理选择主导产业的前提。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的更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要通过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及工业内部结构等来分析框定主导产业的范围。比如深圳市龙岗区在经历了劳动密集型轻加工业阶段后,一方面由于自身缺乏采掘业和原材料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为了追踪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发挥后发地区优势和区位优势,走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之路,在产业选择上跳跃重化工业的重化基础工业阶段而直接进入重化综合性加工组装工业阶段。与此同时,根据高加工度化与重化综合性加工组装工业技术相近的特点,运用网状交叉方式选择这两阶段共同具有技术与生产上关联性较强的高新技术产品与产业,合并作为产业升级与发展的方向,实施“跳二并三”的产业发展战略,从而使主导产业的确定与其相应的产业发展阶段相符合。
第三步,市场前景分析。市场前景分析是根据地区经济特点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做进一步的预测和分析(市场的某些一般性情况已经在基础分析中反映),使主导产业的确定更为准确。以便于使主导产业的选择确定能很好地建立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使主导产业的选择既包括了现有的成长或成熟产业,同时也不遗漏有待于下一步发展的开发产业,从而形成新产业。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取决于产业结构成长动因。产业结构成长动因是指新产业萌芽的原动力,任一结构成长形态都经历萌芽、产生、成熟和转换的过程,而其基本动因是需求,包括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所以,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应当在前二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前景分析,进一步明确这些符合产业发展阶段和具有比较利益的优势产业,哪些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成为主导产业,哪些须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经过网络交叉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这是前两步的继续和深化。
这样,经过基础分析,遴选出优势产业;经过阶段定位,框定选择范围;经过市场前景分析,最后确定出主导产业和部分主导产品,三步共同构成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国家科技部区域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深圳市龙岗区工业结构升级与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内容。
收稿日期:1999—06—13;修回日期:1999—11—25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城市选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