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_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_文化论文

中国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优良传统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自身的教育传统。对此进行研究,当有助于推动现代民族教育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中国各民族的教育都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无论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宗教教育,无不重视培养下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虽然由于民族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尽一致,德育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为本民族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都是最基本的教育要求。

白族家教的重要内容是,孝敬老人,彬彬有礼,热情待人。家长教育子女们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质。小辈见了长辈要首先问候致敬,在家要起立让座、端茶送水,在路上要给人让道或提供帮助。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显得有“家教”,有礼貌。社会上则流传“家中有个老,等于有个宝”的俗语,平时对老人十分尊敬。家长除了在家教中要子女懂得尊敬老人的一般性礼节外,在每年大年初二至初五的早上,都要让子女们给村中凡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逐个送早点,向老人们恭贺新年快乐,祝老人健康长寿。遇有红白喜事时,老人也都受到特别的尊重和优待。如此家教和社会风气,促使下一代人人懂得尊敬老人,个个自觉敬爱长辈。

中国各民族之所以特别尊重老人,盖因老人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是知识的象征和社会的财富。在世风古朴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不是依据财富的多寡而是按照年龄的长幼次序决定其社会地位。如高山族“有大事集而议之,位置如横阶陛,长者居上,以次递下,无位者乃列两旁”〔1〕。故老人的社会地位较高,老人的言行也具有权威性。 尊重老人,便可以更多地发挥老人的作用,更好地向他们学习各种知识和经验。因此,尊重老人即等于尊师重教,尤其是经济不发达、文化不先进的民族更是如此。

团结互助,诚为美德,各民族视此为天经地义之事,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南方各族,每逢婚、丧、生、老、病、死、建房或天灾人祸等自家力量不足胜任时,全寨各户不分地位贵贱、能力大小,莫不慷慨相助,且不求回报,因为这是义不容辞的。即使是有钱人也不能完全袖手旁观,必须出钱出力帮助有难者。无论是谁,遇到别人有难而不主动帮助,都将受到社会舆论和族中长辈的谴责,为众人所不齿。这种人一旦遇难,也就无人援助,势必难以生存。可见家教中若不包括团结互助的内容,也就难以形成其传统的社会美德。

由于受汉族的影响,有的少数民族在家庭教育方面吸收了制订家规、家训的家教方法,将之作为家教教材,训诫后人,成为家族世代传承的共同准则。其内容当然重在思想品德教育。如清末水族《石氏家训六条》〔2〕包括:宗族当睦、乡里当和、言行当谨、勤俭当遵、 师友当择、争讼当止。虽然其中有一些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但也不乏可以继承的内容,如“尽礼相待,积诚相感,则爱人人爱,敬人人敬。所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也”。“而赌博、酗酒、烧鸦片,与一切作奸犯科等项,倾家荡产,祸不容殊”。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也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这也是水族石氏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家教中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社会内部大体上能和睦相处、井井有条,这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密不可分。他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代承继,发扬光大。人们尊崇有知识、有教养、无私奉献、品德高尚的人,而对于那些会使家庭、民族蒙受耻辱和损害的有“缺德”行为的人,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会予以轻饶。若有犯规之人,则将以家规、家法或民族内部的习惯法、成文法予以制裁。教育与惩罚,相辅相成,确保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使得中国少数民族一直具有纯朴无私的民风。

二、重视民族传统教育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人口总量居于绝对的少数,因而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常受到中原封建王朝的歧视和欺凌。少数民族为逃避民族压迫而四处迁徙,散居于经济条件较差的荒凉边陲之地。为了保持民族的文化和特色,各少数民族在教育中十分重视民族传统的教育。所谓民族传统,包括民族的族源和历史活动、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民族的伦理道德和风俗民情等内容。教育后代保持民族传统的方法有多种形式,但中国各少数民族更多的是通过社会教育来完成的。也可以说,各民族都将民族传统的教育列为社会教育的首要任务。

中国东南部的畲族是一个长期迁徙不定、居住分散、人口不多的民族,但她至今仍保持着自己固有的特色,这显然与其社会教育中注重传统教育密切相关。畲族的社会教育活动,规模和影响之大者莫过于“祭祖”仪式。畲族集体祭祖时,盘、蓝、雷、钟四姓男子全部集于公共祠堂内,各户都要送上香烛、钱纸、三牲等物。祭祖开始后,先由最有威望的族长(或老人)讲述族源和盘瓠祖先的功绩,对族人进行民族史的教育。接着唱《祖源歌》,跳“龙头舞”。最后举行迎祖游行,队伍穿行于畲寨各户,以示保佑全寨人丁平安兴旺。这种祭祖活动对畲民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和认同感。通过这种形式的传统教育,使得各地的畲族人不管距离远近,都有一种同宗同源、同心同德的亲情关系,加强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御侮能力,外人“若侵负之,一人讼,则众人同;一山讼,则众山同”〔3〕。

不独畲族,其他各族也大多是在集会时的公开场合进行族源和族史的社会教育,由村落的首领或族长、宗教领袖、民间艺人等充当传道授业的解惑者。如高山族的部落首领在就职时,要当着全体部落成员的面背诵祖先和神祗的谱系、部落变迁的历史及神话传说等,这既是对首领是否称职的一场考验,也是对全体成员进行了一次部落史的传统教育。以后,凡是集会的场合,首领都要先追述一番历史和典故,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护,使大家受教育,使下一代不忘本并有所精神寄托,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正是由于这样持续不懈地进行历史传统教育,才使得高山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同心同德地演出了一幕幕拚死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壮丽悲歌,才诞生了摩那·罗达奥那样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

一般来说,中国民族的各种宗教仪式活动,往往都具有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功能;在日常民族生活中所流传的歌舞戏剧、传统故事、绘画雕刻、节日风俗等也无不具有传统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他们的口头文学都较发达,他们在各种场合说唱民族的来源和迁徙的历史,说唱祖先的业绩和民族英雄,说唱民情风俗的来历和民族伦理及美德等,以之教育众人。

瑶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也没有正规的教育机构,但他们为了使后代不忘本,便将本族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教育其后代。瑶族的史歌集中于《盘王大歌》,该歌反映了族源、族史、典故、伦理等诸多内容。每当举行祭祖活动时,长辈或艺人都要唱述一番,让人们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受到民族传统的教育。在“石牌大于天”的瑶族社会,每当召开石牌大会时,长辈也要先讲一番族源、祖先迁徙的经过和创业的艰辛以及某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说明水有源、树有根的道理。

青海撒拉族在举行婚礼时,夜间往往要唱一出由四人表演的“对依奥依纳”(即骆驼戏),戏中一人扮蒙古人,一人扮阿訇,二人反穿羊皮袄扮骆驼。其内容是先叙述和再现撒拉族先民在元代从中亚的撒马尔罕往中国迁徙时长途跋涉的过程,再由阿訇用撒拉语韵文朗诵祖先如何迁居到青海的经过。场中的表演者与四周的观众一问一答,情绪热烈。大家共同缅怀祖先的业绩,珍惜今天的生活,沉浸于一片喜庆之中。通过这种集体参与的表演活动,大家都可在婚礼上受到一次民族历史传统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藏族在庆贺孩子出生时,要专门请民间艺人前来祝福并说唱历史故事。每逢这样的机会,藏民纷纷骑马并带着帐蓬从四面八方前来祝贺听歌,主人亦非常欢迎。这项活动有时长达数天,人们兴高采烈,乐此不疲。说唱《格萨尔》的中肯,实际上是从事普及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家。这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其效果较之报告式的演讲要好得多,也更易为藏民所接受。

土家族祭祖时所唱的梯玛歌(即摆手歌),是土家族古歌的总汇。这些歌除了娱神祭祖的宗教内容外,还包含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通过梯玛之口,表达了土家族人民敬仰祖先、热爱生活的心愿和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愿望,也教育后人要了解本族的历史和文化,保持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祭祖时的摆手舞,则更多地展现了先人们迁徙、战斗、生活的历史。迁徙舞中有拉手涉江、攀藤登山、披荆斩棘、建立家园、烧荒播种、欢愉收割等动作。表演战舞的青壮年男子一身甲胄,互相冲击,并以弓矛刀枪交锋,还有枕戈举矛、空拳伏虎、弯弓对敌等勇猛动作,是古代实战对敌的象征性再现。大家在歌舞中接受了祖先神人检阅,培养了热爱民族、崇尚正义、坚贞不屈、勇猛顽强的人生品格。在这里,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得到了高度地浓缩、再现、普及,祭祖娱乐与传统教育合二为一,这既是中国民族教育的特点,又构成中国民族教育的历史传统。

三、重视劳动观教育

在教育方式上,少数民族对下一代一般都不溺爱,从小就教育他们树立劳动观念。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如果哪个社会成员不爱或不会劳动,这对个人和家族都是不幸的。因而在各族的家庭教育中,劳动课占有突出的地位。在纳西族,举凡成人所必须承担的诸如采集、耕地、养牲、纺织、管家等工作,也都是少儿所必修的课程。约从6岁始, 小孩就尾随大人出门学习劳动,模仿大人的样子,到山脚拾柴、背柴,到河边辨认、采集野菜。家长也注意向孩子传授劳动知识。成人狩猎时,小孩跟着舅舅学习辨认雪地或草地上的动物足迹,从中判断动物的种类、大小和去向。平时,舅舅还耐心地教外甥如何下地弩、设套索、挖陷阱、驯育猎狗。捕鱼时,舅舅教外甥逐渐熟悉划独木舟、撒网、钓鱼、叉鱼。另外,大人在从事碎土、收割、打场等工作时,也让孩子们介入其中,使其一边游戏玩耍,一边观摹学习,尽早掌握各种生产技能。

苗族孩子也是约从7岁起就开始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跟着大人边干边学,从事放牧、割草、拾粪等较轻的农活。10来岁时,女孩学着摘稻、薅秧、踩田、采集、煮饭、挑水、带弟妹,还要学习纺纱、织带、绣花、种菜、种蓝靛,并与男孩一起学砍柴、编草鞋。男孩除了要学习整田、砍伐、插秧等农作技术外,还要学习捕鸟、狩猎等知识。孩子们出门劳动的时间与大人一样,只是活路和负重要轻些。家庭中的劳动课教育使孩子们继承了本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劳动者。对于中国各族人民而言,创造维系生命的物质财富是首要的任务,生存是第一性的,因而劳动和劳动教育也是第一性的,这也是唯物主义的人权观和教育观。

以渔猎为主的东北鄂伦春族人口虽不多,但他们对子女的劳动观教育亦有特色。对幼儿,长辈在空闲时给他们讲述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英雄、劳动故事,使孩子从小受到正确的诱导,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劳动观。五六岁时,母亲带着他们出外采集各种野生植物和果实,让其熟悉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学会辨别可食性植物,从而培养他们的野外独立生存能力。再大一点,就分性别地施行不同内容的劳动教育。女孩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简单的家务劳动,协助母亲熟皮子、晒肉干、采集野物、做针线活。到十三四岁,女孩正式从事家务劳动,独立操持家务。为了便于将来协助丈夫游猎,女孩还学会一些有关狩猎的知识和技术。男孩跟随父兄从事渔猎并学习骑马、射箭,使其从小学到渔猎的技能。稍长,开始学习用枪技术并练习独立射猎小动物,还须参加赛马游戏。约13岁,父亲正式带儿上山狩猎,将自己在长期狩猎中所积累的丰富狩猎经验和知识倾囊相授,教子熟悉猎场和各种野兽的习性及生活规律,能准确地判断动物的踪迹,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狩猎方法和技巧,如捕鹿有堵截、设围、追捕、诱捕、蹲碱场等方法,并掌握驯马和指挥猎犬围猎的技术。打猎中遇到不太凶猛的野兽时,让小猎手先射,以刺激他的兴奋感。在父兄的指导下,男孩在实践中逐渐成熟,狩猎技术日益提高,约16岁便能单枪匹马、独立地出没于林海雪原中打猎了。当小猎手第一次独立猎获狍子、野猪等大动物时,便标志着小猎手的狩猎课合格毕业,成为一名真正的猎手了。

中国各民族还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经验融入儿歌、山歌、格言、谚语中教育后代。壮族童谣《全家作工忙》曰:“全家作工忙,雨落沙沙,塘水冲河水,父亲从岭赶水牛回来,哥哥牵牛去犁田,母亲担大篮去要秧苗,姐姐种田在前面,大嫂织布在下家,二哥拿鱼笼去装鱼,我在家里煮晚饭等,全家吃饱笑哈哈!。”这首童谣述说了一家老少都在辛辛苦苦地劳作,在幼儿的心灵上树立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学习榜样,使他们从小领悟热爱劳动的真谛。各族中广泛流传的时令歌、节气歌、十二月歌等,也无一不是一年农作的经验总结,如壮族《农事季节歌》曰:“六月进小暑,开始收头造;赶紧种晚造,不超过大暑。七月立秋来,咱又护二苗,再犁畲种茹,赶紧在秋分”〔5〕。至于“辛勤劳动, 受人尊重”、“马儿看牙口,男儿看劳动”、“懒惰的结果是痛苦,勤劳的结果是幸福”〔6〕等民族谚语,言简意赅, 也是进行劳动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总之,中国少数民族在其自身的长期发展中和其历史条件下,为了确保生存的权力和保持民族特色,因而在民族教育中重视思想品德、民族传统、劳动观的教育,并由此而形成为中国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这些优良传统仍有其合理性和可取性,应在现代民族教育中发扬光大。

注释:

〔1〕明·张燮:《东西洋考·东番考》。

〔2〕何积全主编:《水族民俗探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153—155页。

〔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第16册。

〔4〕〔5〕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壮族民间歌谣资料》第二集,1959年7月编印,第278、247页。

〔6〕白庚胜等编:《民族谚语一千条·勤劳》,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

标签:;  ;  

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