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争在破坏性人际冲突初始阶段的重要作用
□张凤智 张效芬
【内容摘要】 人际交往必然产生人际冲突,人际冲突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衡。很多人际冲突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是失衡后不抗争逐步积累造成的。抗争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际关系的平衡,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人际冲突,是善意的,是理性的,利己利他的。抗争作为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方式,在破坏性人际冲突初始阶段的使用,不仅能防止人际冲突的升级、激化,有利于人际冲突的正确处理,有助于恢复人际关系的平衡,而且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好的结果,作用非常重要。
【关键词】 人际交往;破坏性;人际冲突;人际关系
人们都追求并希望人际关系和谐,可是现实却并不尽然。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交往双方的心理平衡,但基于观念、利益等的不同,人在交往中必然产生冲突,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冲突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衡,失衡也是无法回避的。很多人际冲突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是失衡后不抗争逐步积累造成的。唯有保持平衡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唯有抗争才能恢复人际关系平衡。
一、人际冲突在所难免
(一)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个体之间由于信仰、观念、目标、利益、需求等方面的不一致或者在控制、地位、情感愿望等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的相互排斥、抵触、不和谐、甚至争斗的现象。
(二)人际冲突常见类型。人的社会化必然产生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然产生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存在人际冲突,无法回避。从性质上来讲,人际冲突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所谓建设性冲突是指冲突各方目标一致,实现目标的方式途径不一致而导致的冲突。其特点是冲突双方都对实现目标积极热心;双方都愿意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大家都为了共同目标,围绕着焦点问题展开争论;相互交换的情况不断增加。破坏性冲突是指双方的目标不一致而导致的非建设性的冲突,其特点是双方或一方只对自己的观点、利益赢得胜利倾注关心;不愿意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建议,不管有无合理之处一概排斥和不予接受;由对问题的争论发展到人身攻击,行为上由不一致演变为有意争斗;相互交换的情况越来越少,以致完全停止,冲突愈演愈烈。人际冲突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冲突。
二、破坏性人际冲突中的抗争非常必要
(一)抗争及抗争目的。所谓抗争,是指当人际冲突发生时,尤其是权益和尊严受到或即将受到侵害的时候,用一定的方式让对方知道你的态度,你的观点,你的反对。抗争的目的是恢复人际关系的平衡,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冲突,是善意的,是理性的,利己利他的。
(二)人际冲突的解决方式。解决人际冲突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争斗、有顺从、有抗争、有回避、有迎合、有折中、有合作等。最常见的人际冲突的解决方式是折中,各退一步,海阔天空,虽然没有全赢,但也都没有全输,关系还能维持;而最提倡的也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是合作,冲突双方不仅考虑如何解决冲突,同时还考虑双方关系的维持,彼此都愿意以公平、客观、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彼此,这样就容易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双赢。当然,前提是双方目标一致、态度一致,而且双方都积极努力。所以,合作、双赢非常美好,但现实生活中却不容易实现。
另外许多土匪、特务和反动会道门头子利用佛、道教进行反对人民政权的活动,使问题变得十分复杂。⑦在这种形势下,进行教会的自我纯洁与割断宗教界同旧社会的联系,就显得十分紧迫。
2.抗争会平和解决冲突。在破坏性人际冲突发生时,一方如果在权益和尊严受到或即将受到伤害的时候,在使用其它方式都无效的情况下,如果依然不采用抗争的方式来维护权益和尊严,委曲求全,反而容易让对方得寸进尺,反而有可能会导致冲突的升级,最后两败俱伤。只有通过抗争,才能获得对方的正视、重视,才会促使对方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存在的冲突,改变态度和方法,平衡关系,平和处理冲突。因此,在破坏性人际冲突中,抗争非常必要。
1.不争会引起更大的冲突。现实生活中,道家思想的“不争”和儒家思想的“和为贵”被作为心灵鸡汤广泛应用,吃亏是福,得饶人处且饶人更是挂在嘴边。似乎争就是心胸不宽广,争就是没有智慧,争一定是结果不好。殊不知,这两个思想的提出都有它的历史背景,而且指的都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际关系状态。在这两种思想的道德绑架下,人们习惯了不争,习惯了退让,甚至习惯了顺从和回避,但矛盾和冲突却没有因为不争,因为退让或回避而消失,相反,有许多的冲突在表面一团和气的背后越积越深,到最后形成了更大的冲突,甚至恶性冲突。
(三)抗争在破坏性人际冲突中的必要性。
三、破坏性人际冲突初始阶段的抗争尤为重要
1.防止冲突升级。破坏性人际冲突在初始阶段,如果第一时间大胆地对对方说“不”,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想法是最有效的。对方在第一时间遇到了对手,遇到了阻力,会促使他们反思自己这么做的代价,会促使对方考虑人际关系的走向以及后果。对方就很有可能收敛自己的骄傲,改变对你的态度,正视你们的关系,这个阶段的抗争是事半功倍的。例如家暴,许多的人碍于面子,碍于性格,碍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等,没有或不敢在初始阶段说“不”,或者不敢决绝地说“不”,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从而错失了最佳阻止时机。校园暴力也是如此,如果第一时间自己不能还击,或者不在第一时间求助于学校、家长,选择忍让、退让,就会让施暴者得逞后的快感上升,心中变态的恶就会愈发不可收拾。
4.制定标准的审批程序,对于科研项目费用支出发生变化等问题一定要严格按照流程审批,科研项目费用支出变化原因一定要清楚合理,经过领导签字方可批准,避免以各种不正当理由挪用科研经费用在其他项目上。
(二)抗争在破坏性人际冲突初始阶段的作用。
(一)破坏性人际冲突初始阶段。所谓破坏性人际冲突的初始阶段是指,有一方出现了破坏性人际冲突的部分或全部特征,从一方出现了破坏性人际冲突的苗头,到行为模式还没有形成习惯化之前,都应该算是初始阶段。
(一)坚持善意原则。破坏性人际冲突初始阶段的抗争原则必须是善意的,抗争要体现最大程度的诚意和善意,甚至仁至义尽。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处理人际冲突,才能让冲突对方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唤醒对方心底的善良,从而促使对方重新衡量彼此的关系,重新寻找平衡,进而达到关系和谐。以恶对恶,只能导致冲突升级,关系恶化。
(二)以理性为前提。破坏性人际冲突初始阶段的抗争要以理性为前提。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冲突,是为了和,绝不是一争高低。无论何种抗争方式方法,都是在理性指导之下做出的,都是针对冲突的具体实际情况所做出。如果冲动,如果情绪化,就偏离了初始愿望,就有可能由善意抗争变为有意争斗,会使关系更加失衡。
对检查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研究结果使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破坏性人际冲突初始阶段的抗争需要把握的问题
2.利于恢复人际关系平衡。破坏性人际冲突在初始阶段,冲突尚处于萌芽状况,细微之时,如果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通过抗争就能防患于未然,将冲突消于无形;即使冲突已经发生,利害关系尚不显现,及时抗争,不但摩擦少,而且化解冲突省心省力,不伤感情,容易恢复人际关系平衡。
3.以最少的努力可获得最好的结果。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事物不好的态势在萌芽的时候,如果加以遏止,就不会酿成祸害。一个国家冲突如此,一个重大事件酿成也如此,人际关系更是如此。抗争作为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方式,在破坏性人际冲突的初始阶段,能防止人际冲突的升级、激化,有利于人际冲突的正确处理,有助于恢复人际关系的平衡,而且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好的结果,所以显得特别重要,效果最明显。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6];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恢复越好[7];并且对于所有患者的ICF总分进行评价,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功能越好[8]。
(三)把握初始时机。破坏性人际冲突初始阶段的抗争要把握好初始时机。任何冲突在初始时利害关系是最小的,解决起来方便、容易,能将彼此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所以,当对方一有破坏性的苗头就应当及时制止,及时抗争,把握人际关系平衡的最佳时机。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超低压降有源整流与自适应P-SSHI结构相结合的高效压电能量俘获电路。其中,自适应P-SSHI结构采用零电流检测方法实现同步开关的精准闭合与断开,从而对L-C振荡时间进行自适应控制。在理论分析与电路仿真的基础上,搭建了完整的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技术的可行性。
(四)讲求抗争方法。一是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以及对对方的了解,灵活采取不同的抗争方式。二是要做到有理有力有节,一旦对方有所转变,就需要适时的改变方式,或由刚性变为柔性,或妥协折中。三是把握好火候,给对方台阶的同时也给自己留足余地。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看,自由、平等很大程度是靠抗争获得的,人际关系的平衡也是很大程度上靠抗争才能实现。抗争作为解决破坏性人际冲突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误解。因此,需要做的不仅是要重视抗争的重要作用,更要学会如何正确的运用抗争。这不仅有利于人际冲突的平和处理,更有利于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正是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力毅.人际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位汶军.人际沟通[M].西安:第四军医大出版社,2013
[3]谢可慧.愿世间所有美好,都恰逢其时[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4](美)威廉·W·威尔莫特乔伊斯·L·霍克.人际冲突—构成和解决(第7版)[M].曾敏昊,刘宇耘译.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1
[5]金雪莲.化解冲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6]余大敏.人际沟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张凤智(1964.11~),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效芬,德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