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 四川 成都 611430
【摘 要】目的:探究在医院的院前急救护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经院前转运的100例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此为依据制定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方案,将风险管理职责进行明确,为护理人员提供培训以提升其风险管理意识以及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结果:100例患者的院前转运计划顺利完成,且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结论: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可减少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中的不安全因素,有效避免出现医患纠纷事件。
【关键词】风险管理;院前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1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120-02
院前急救,即由病发现场直到达医院途中为患者进行的急救护理,以保证患者的转运过程顺利进行[1]。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为有效消除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我院特定制并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以降低转运风险,该方案的实施效果良好,现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经院前转运的4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50例,女性患者150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3±3.6)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30min-90min内拨打120呼救。
1.2实施方法
首先应建立院前急救转运风险管理制度,以此提升急救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成立急救护理风险小组,各个成员之间应定期进行院前急救转运模拟,采集院前急救护理中存在的隐患信息,逐一对隐患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预防方案。内容包括转运流程,急救设备以及药品的准备与管理,急重症抢救程序等。定期举行风险管理工作进度会,会上总结并探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探讨并交流,优化原有的护理环节工作流程以及内容,提出有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和措施加强风险防范。
同时急救人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相关法律的内容,建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以此保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安全性[3]。除此之外,急救人员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急救人员在出诊过程中,可通过急救车的车载电话主动与呼救患者或其家属进行交流,一方面可增加对患者病情、发病原因的了解,另一方面可在途中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救操作,稳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不安等情绪,并进一步确认病发地点。病发现场的交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向知情人打探患者病情以及伴随症状,向患者家属或亲属了解患者的病史,以此加强急救人员为患者病型判断的准确性,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急救人员应与患者家属多进行一些有效交流,以此了解其对救助的需求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相应帮助。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保障急救人员更好的发挥其职责作用,医院应定期为急救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完善急救人员的出诊流程,及时更新急救人员的救援观念以及救助操作等,提升医院的急救质量,进而保证患者的急救存活率。在岗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外伤包扎、气管插管操作、心肺复苏、止血以及固定等多项技能,培训后进行技能考核,严格监督急救人员的操作,保证急救人员高质量的技能操作,使其急救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出诊流程的完善是指呼救患者、调度人员以及急救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对于呼救患者提供的信息应进行反复确认与核实,以此保证信息无误,避免带错急救设备和药品,避免路线错误浪费时间。到达病发现场后司机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急诊科指挥台,以快速调整救护车方位便于搬运患者,同时医生需进行快速问诊、包扎和固定操作,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及时给氧,针对已经昏迷的患者经进行血糖检测,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患者调整体位,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为患者添置约束带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出现患者坠落事故。在转运过程中,应保证患者身边有医护人员进行心电监护和抽血检验,回院后与相关科室做好交接工作,并补充缺少的物品和药品,向120指挥中心进行汇报,做好随时出诊的准备。
急救人员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急救转运工作应严格遵守救近救急和患者意愿的原则,实现转运工作风险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急救车到达病发现场后首先应进行紧急救治措施,然后将患者搬运上急救车转送回最近并且治疗相应疾病效果最佳的医院,按照患者需求和病情可分轻重两方面,急救人员必须将患者的病情、转运风险详细告知患者和家属,使家属有心理准备,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具体治疗。风险管理中应建立医患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承担风险的关系,以减少医疗纠纷。
在院前急救现场内,急救人员常会遇见部分身份不明的患者,例如意外事故患者、自杀人员或犯罪现场的受害人员等,急救人员可根据这些不同性质但均被归属为特殊患者的人员开通救治通道,给予其急救措施。同时应保证急救工作的纪律,在填写登记表格时与特殊患者的家属、朋友、同事或其工作单位取得联系,提升急救水平。
敏捷快速的反应是急救人员必备的技能,也是院前急救转运工作的核心要求,呼救者病症一般具有发病急,且病情凶险变化快、治疗时间窗相对狭窄等特点,同时急救出诊的标配为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因此在转运前护士必须反复评估并确认患者病情,争取时间,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好急救处理。
加强急救质量管理,严格监督急救人员的急救操作。参与急救相关人员应在急救护理管理制度下,落实急救转运和交接工作,切实做好出诊急救物资的准备,保证急救药品齐全,分门别类的摆放,保证急救设备的良好运行转台,以便随时出诊以及高质量出诊。由于急救工作是轮班制,因此需要每一班工作人员及时补充本次出诊后消耗的药品以及相应急救设备,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工作,保证急救设备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制定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做好轮班之间的交接工作,做好急救以及相应科室之间的交接,病历清楚填写。同时,护士长需要通过定期或抽查的方式对急救科进行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有效处理,提升患者满意度。
2 结果
经过风险管理的实施,400例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均未出现医疗纠纷以及意外事故。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抢救危重急症患者最宝贵的救治时间,急救人员所争取的每一秒钟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佳时间。现代化医疗机构中的院前急救设置于病发现场的紧急抢救基础上,院前急救转运组织的建立需要有高素质的医疗救助团队、及时且思路清晰的指挥团队以及训练有素且反应迅速的护士团队[5]。医院内的每一项临床活动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隐患,其中由细节护理的疏忽导致的医疗护理事故占比较重,比较明显的疏漏会加强医护人员的警戒心,但是细小缓解的疏忽一般不会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导致医护人员对细节风险不重视,进而引发不必要的不良事件。我院进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针对院前急救转运的前期准备、运行以及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严格准确的评估,并根据不同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预案,以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事件对被急救转运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提升我院的紧急救助水平,促进我院良好的发展。
结语:
院前急救转运的风险非常大,稍不注意就会引发不堪设想的医疗事故,因此院前急救转运风险管理的意义十分重大。做好风险管理共组需要医院加强相关制度的制定和优化,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提升院前急救质量,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段京娟.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0):139-140.
[2]潘旗开,刘延锦.区域性危重患者院际转运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0):89-91.
[3]孙丽华.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02(02):260-260.
[4]余春玲,裴学玲.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425.
[5]黎建梅,林丽珊,庄炯宇等.风险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3):1661-1662.
论文作者:孙齐梅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9
标签:患者论文; 人员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论文; 工作论文; 家属论文; 过程中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