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之选择——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个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职业教育论文,常州论文,个案论文,园区论文,主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职教集团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了3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即,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以行业为依托、专业为纽带组建的行业联盟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学院主导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三种集团化发展模式各不相同,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本篇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个案进行分析,以期探寻政府主导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之道。
一、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发展历程
2002年初,常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常州大学城”,当年10月,常州大学城奠基开工。2006年,常州大学城更名为常州科教城,即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目前,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常州大学入驻。发展至今,常州科教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已有全日制在城生7.6万名,面向全国26个省市招生。
2008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批准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江苏省首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单位;同年12月,园区又被批准为江苏省首批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常州科教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秉承“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内外开放”的建设理念,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思路组织实施。学校之间没有围墙,实现了公共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六所院校占地不到5000亩,实现了土地的节约使用和各类资源充分利用。集政府和各校之力建设了设备先进、开放共享的现代工业中心;根据各校的专业优势分别建成了数控技术、模具技术、汽车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等13个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了拥有2万G容量的图文信息系统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创新服务中心、培训管理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具备了政府主导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组织形态。
二、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内涵
从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发展的实践和运行方式看,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性质和特征,实质上,它是对政府主导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一般来说,“模式”亦称范式或样式,是使模式系统中各要素得到最优化配置的一种运作思路。“发展模式”是个动态的概念,是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对发展活动具有规范、引领作用的,能使发展活动中的各要素的资源配置优化的一种结构样式。“政府主导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要求和政府力量,把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为可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有组织的发展联合体。在这种发展联合体中,所有资源应以开放共享为目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正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刚刚起步,都很不成熟,因此,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我们理性认识和把握其基本特征。
1.多样性
多样性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目前,在发展实践中已初步形成了多种集团化发展模式,以省域布局划分,有“以城带乡”的河南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校企合作”的天津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等;从主导力量划分,有政府主导型的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集团化发展模式、院校主导型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集团化发展模式等。
2.开放与共享性
开放与共享性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本质特征。开放是共享的基础,集团内的所有资源(包括硬资源、软资源等)都应向集团内的所有成员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实现资源全面共享,只有共享才能促进校校、校企(研)共同发展。
3.主体性
主体性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组织特征。其核心主体可以是一所院校组织牵头,像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也可以是一个具有政府职能的管理组织,像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或者是一个行业协会组织、企业等。
4.主营性
主营性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职能特征。其主营业务是人才培养,它包括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继续教育、技术研发、技术咨询、社会服务等。
5.独立性
独立性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结构特征。主要有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若干个成员单位构成。集团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共同的发展利益是联结集团成员的纽带。集团各成员单位一般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三、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在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成功实践
笔者从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出发,试图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过程,探寻其发展之道。
(一)理念为本
《美国的观念》一书中认为:“美国是一个由观念产生的国家,不是这地方,而是这观念,缔造了美国政府。”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道。”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作为现代集团组织,秉承“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内外开放”的建设理念,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形成一种完整的政府主导型管理组织形态。但入驻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五所高职院校并不与管委会形成隶属关系,而是从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高度,按照组织化的运作思路,把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聚集做优,为常州发展所用。正如常州市副市长、常州科教城(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成斌所说,“尽管六所高校都是省属高校,但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把学校办好了,‘知识型工人’既可满足常州先进制造业的需求,也可为常州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发展的成功实践,从理念层面可以概括出三条基本规律:一是充分体现了理念为本,价值首位,建设一个价值引领、有品质的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二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组织共同体中,通过共享的价值观,主动维系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与五所高职院校之间各自的责任和使命;三是通过担当共同责任和使命,自觉实现了“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与发展目标。
(二)政府主导
2002年初,中共常州市委九届三次全体会议和常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出决定,要“发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整体优势,加快启动常州大学城建设,为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常州大学城建设项目在当年江苏省教育工作年度会议上被列为全省大学城建设的重要项目,成为常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2年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常州大学城在建设初期,明确提出按照“高品位、高水平、有特色,立足创业,追求创新”的理念进行规划,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模式组织实施。当年,常州大学城建设领导小组、常州大学城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后更名为常州科教城/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管理、规划、协调工作。短短八年的时间,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已经发展成为装备先进、设施一流、功能齐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教育之城,成为江苏大地上的一大文化品牌。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发展,是政府主导的成功实践。政府主导是一种组织协调活动,其目的是把分散在五所高职院校组织内部的人、财、物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与整合,形成了发展共同体,实现了“有组织的政府主导园区的良性发展状态”,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资源开放与共享
常州在规划大学城的过程中,用“城”的建设思路实现“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内外开放”,基本原则是,在管理体制不发生变化,人、财、物等资源有一定归属的前提下,集聚五所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和开放办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2005年初,《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在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签署,力求使园区五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园区内外院校全面共享,向社会开放。在规划共享资源时,园区管委会(政府)与五所高职院校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现代工业中心由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政府)、企业和五所高职院校共同投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负责硬件的维护和更新,实训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五所高职院校根据各校的专业特色分别规划建立了13个共享性实训基地。以共享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为例,该基地由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集中六所(包括常州大学)院校的数控设备,利用企业的支持,建成了数控设备先进齐全,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性实训基地。它不仅为六所院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服务,而且还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全国数控师资培训和数控职业技能鉴定等各种社会培训任务,现已发展成为教育部“全国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师资培训基地”、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数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江苏省数控技能竞赛基地”、江苏省总工会“江苏省职工数控技术培训基地”,为常州市以及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数控专业的专门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从实践角度考察,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发展完全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组织形态,通过对系统要素的优化、开放、共享,实现了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性发展功能。
(四)产学研集群
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引领发展。在创新中实现了园区由常州大学城向常州科教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历史性转变,管委会提出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开始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科研院所资源,形成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发展、产学研合作的教育科研集群。目前,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研究院、远宇科技瑞声、北大众志等30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和总部落户园区。同时,还依托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和武进高新区管委会的优势,联合在常九所高校共同在常州科教城建成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清华、北大、南大等15所高校均在科技园设立了研发、孵化基地,在孵企业达240多家,初步形成了一个由高科技企业为主导的企业集群,初现“积聚”之效应。科研集群、院校集群、企业集群的“三群”合力,为常州科教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开拓了发展空间,注入了发展活力。从企业网络理论角度考察,当某一企业或某一科研机构或某一院校无法通过市场和自身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突破自身能力限制时,就可能会跨越边界,寻求多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联合作战效益。实际上,科研集群、院校集群、企业集群都是整个人才市场价值链和社会生产价值链中的重要元素,三者相互依赖,互为支撑。科研集群、企业集群为院校集群中的五所高职院校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学生创业就业搭建了广阔的舞台,院校集群又为科研集群、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共享、共赢、共成长是产学研集群合作发展之根本。
四、需要深入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
(一)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学分互认互换制度如何建立
院校集群是政府主导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新模式。院校集群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欧美国家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经验看,学分互认制度是实施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核心要素。就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而言,学分互认制度框架已初见雏形,但仅限于公选课范围之内,量小面窄。要实现园区内教育教学资源的全面开放与共享,前提条件是保障学分在园区内六所院校的相近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互相转换和相互认可。为此,需要政策引领,组织协调,制度深化。第一,江苏省教育厅应尽快制定并实施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专接本”学分互认的衔接政策,如,“专接本”学生的课程有效衔接问题、学籍问题、毕业证书问题等。第二,成立一个政府主导的代表六所院校共同利益的组织机构,着力推进学分互认互换制度建设。第三,园区内六所院校间应建立统一的以学分计量为基础、以选课制为重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并尽快制定跨校选课准入、课程注册、重修免修、学分收费、校际结算等一系列规章,为实现专业主干课程资源开放与共享提供一个规范统一的制度平台。第四,开发园区内六所院校间学分制管理的信息平台。第五,编制六所院校的学分折算统一标准,实现“折算”的学分在园区内六所院校间“等值”认可。
(二)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课程资源如何开发
政府主导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核心是各种资源的最大共享,重点是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那么,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何在?第一,开发专业主干课程资源。园区从2008学年开始,已有69门公共选修课程让学生跨校际、跨学科互选课程,参与互选课程学习的学生达到3976人。总体上看,共享与互选的课程门数和参加选课的学生人数都还比较少。建议在公共选修课程互选的基础上,投入人力和财力,加快开发专业主干课程资源,开放所有优质课程资源,这是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教学资源全面共享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二,专科课程资源与本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衔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立交桥”,为高职学生“专接本”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立交桥”的核心是课程,因此,高职(专科)和大学(本科)间学分如何互认互换,纵向的课程如何替代与衔接,“专接本”课程衔接的标准如何建立,等等,都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专家组织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让高职学生进入本科学习后课程有效衔接,避免课程重复和资源浪费。第三,合作开发“城本”课程。建议组建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城本”课程校际合作开发专家组织,共同研究规划“城本”课程选题,统整园区资源优势,建设园区课程资源交流平台,开发有特色、可共享的“城本”系列网络课程和教材,满足在城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政府主导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