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有效投资 促进资本形成——我国工业初始化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始化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资本论文,策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中西部大部分省区都处于工业初始化阶段,尤其是山西、陕西、安徽、江西、黑龙江、湖北、吉林、湖南、四川等省,它们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或二一三态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2800元到5400元,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5%到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61.75%到103.58[1]。工业初始化地区的一大特征是农村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其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4500元到15000元,人均乡镇企业产值2000元到10000元,人均农村工业产值1000元到10000元,人均收入1000元到1800元,农村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40%~60%,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20%~50%,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农工互争互利阶段[2]。
现在,我国工业初始化地区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全面推进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农业虽然有一定基础,但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大,呈现不稳定发展状态,时而出现“返贫”现象;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工人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呈现脆弱发展状态。如何推动工业化突破各种“关卡”而获得全面、快速、稳定发展,从而步入工业化时代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经济发展课题。众所周知,资本形成对于突破“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样,资本形成对工业初始化地区的“工业突破”也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中西部投资额仅占全国投资额的30%,国家在近期内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的投资,且中西部工业初始化地区积累低,投资引诱不足,而投资需求量扩大对稳定和发展工业极其重要。因此,根据效益第一原则,实行有效投资促进资本形成的策略是工业初始化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捷径。
一、有效投资与产业资本形成
强化有效投资,促进资本形成,就是要在宏观上营造有效投资环境和氛围,微观上控制投资资金的运用,实行资金的经济利用。
(一)创造有效投资环境
构成有效投资环境的要素主要有投资者及其代理人或有关管理者、投资项目、法制环境、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劳动力、需求结构、工农业投资比例等。投资中应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工业初始化地区的投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性拨款和国家银行贷款,投资资金由投资者委托其代理人管理、决策,但投资代理人可能为私利而滥用资金,甚至据为己有。因此,应建立有关监督的制度、法规,加强对投资代理人的监督检查。如在工程建设中,宜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从而杜绝“走后门”、“拉关系”,为投资流向制定一定的章程,制定法规给予违规的投资代理人处罚,设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监督投资代理人的投资行为,调查其与承建人的关系等,以确保资金的合理、经济、有效投入。投资方式应视投资项目采用多样化策略。投资项目应选择本地具有资源优势的部门或具备经济基础的生产部门。一方面替代外地竞争产品,另一方面将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尽量外销,从而使投资项目为扩大生产创造足够的资本积累。投资收益取决于产品是否产销对路,因此,有效投资要保证与消费市场及需求结构一致。法律环境对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规范投资者及其代理人或有关管理人的行为,保证公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为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创造条件。基础设施是实现有效投资的硬件环境,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有理想的建设投资项目,同时将产品及时送入消费市场。工业初始化地区虽然劳动力众多,但熟练技术工人很少,因而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有效投资就是要创造最好的要素条件,并实现各种要素的最优化配置。
1.创造有效投资的融资环境
实现有效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取得低风险、低成本、高回报的融资。对于工业初始化地区而言,要获得有效投资的资金融通,必须采取合适的正确融资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有关方针、政策,根据投资项目类型采取相应的融资措施,制定以促进产业资本形成为目的的投融资策略,是工业初始化地区实行有效投资,全面推进工业化的有效途径。在工业初始化地区现行投融资体制下,不同产业之间与产业融资渠道的差别不大,使得社会基础产业、加工制造业的投资、筹资渠道往往相互重叠,相互挤占,造成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因此,必须根据本地不同产业的投资风险与效益差别,开拓利用不同产业的融资渠道与筹资方式,以充分利用资金,促进产业资本形成最大化。
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总原则为:凡是具有回报能力的或可以收费的社会基础设施项目,应纳入经营性筹资渠道,进入资本市场筹集建设资金。凡不具备回报能力或无法收费的社会基础设施项目,应纳入政策性融资渠道,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尤其是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要注意多渠道筹集资金。即使成本稍高也要建设。因为它将促成其它资本形成项目的建设并提高其效益,但仍应努力作到经济上有效。如果用BOT方式引进外资进行投资建设,还可以采用土地置换方式招商引资。此外,股份融资亦不失为一种好方式,但在操作中应严格按有关规章政策行事。对供过于求的基础产业,其融资应完全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以减少地方负担。对“瓶颈”部门,一方面要努力促进其投资来源市场化、国际化,另一方面可将其建设纳入重点产业投资基金范围,以加快“瓶颈”部门建设,消除“瓶颈”。
工业初始化地区的工业,由于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小而全的格局,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建设只是为求“全”,忽视了其可依托的资源、技术、市场,建成后不但未能获取收益,反而成了地方的财政负担。因此,必须限制和调整该类传统制造业的投融资。地方政府应采用招标转让方式转让该类企业,或将企业向相关的本地具有优势的部门或行业转变。
工业初始化地区要重视对有优势、有前途的幼稚制造业采取保护性投资措施。如为有前途项目的商业贷款提供政府财政担保,增加国家财政贴息,加大国家专项贷款,延长商业性贷款的还款期等。工业初始化地区还要重视对支柱制造业资本形成的支持。首先要积极扩大技术制造业的间接融资渠道,国家和地方要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支柱产业的贷款,政府可为企业债券的发行提供担保,如有条件,还可组织银团贷款。
对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初始化地区宜以本地高等院校为依托,联合发达的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投资。在条件许可时,可以适当推出具本地特色的高科技产品,以替代外部竞争产品,积累资金,扩大投资。但对高新技术产业,不宜投入过多资金。
2.创造投资与需求一致的有效投资环境
投资的产业结构应同投资产业的产品需求结构相适应,避免投资产业结构的非正常趋同,是实行有效投资的重要条件。所投资产业的结构非正常趋同将直接造成产品生产供给结构与市场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给外地竞争产品以可乘之机。由于新投资的产业与需求不符,使行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与闲置,产品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企业效益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同时产品价低利微,居民必需品生产行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相对萎缩,本地产品滞销,外地产品横行,货币资金外流,居民收入下降,积累率低,形成无效投资。对此,工业初始化地区应面向市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和本地区资源优势,以适合市场需求为目的确定投资项目,投资规模,从而避免生产与需求脱节和产业结构非正常趋同的现象出现。
(二)加强项目投资管理
有效投资在微观上就是要经济有效地利用资金于投资项目上,且为资本品的盈利作好充分准备,打下良好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约束建设单位。尽快推广并认真执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该制度中各项管理制度和责、权、利的规定,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在具体执行法人责任制时,要把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具体化,奖励和处罚的程度与其成绩、失误或过错相配,使之能够起到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和鞭策作用。项目方应对项目的建设定期进行审计,国家审计局和各地的审计部门要统一安排对国家及地方重点建设项目的定期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严明法纪。对因个人失职、失误、以权谋私而给项目建设带来重大损失的,不但要给予行政处罚,还应进行法律制裁。
第二,规范设计单位。除加强设计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之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行业管理,整顿设计队伍。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禁止不具备设计资格的单位和个人承包设计工作;对已获得设计许可证,但不具备相应设计水平的单位,应予以降级或取消营业资格;对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设计单位和个人,同样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和惩罚。
2.制定合理的设计标准定额。应该严格按工作量、物耗标准和价格制定建设标准定额。
3.建立健全设计单位的信誉制度。有关部门应建立可供建设单位查询的设计单位信誉档案,并定期对设计单位进行信誉评定,对表现良好的设计单位应通报表扬,对恶劣的设计单位应通报批评。
4.制定合理的设计收费办法。由有关部门制定不同规模项目的平均投资标准,用以衡量设计单位提出的工程概算和预算是否合理,并以此确定标准收费的数量。对设计失误造成的损失,应由设计单位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
5.改革行业管理体制,把设计行业的管理职能划归综合部门。尽快制定《设计法》,利用法律手段规范设计行业的经营和运用。
第三,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投标的原则和要求选择施工单位,除了要向建设单位宣传并规定要用招标的原则和办法选择施工单位之外,有关部门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投资招标中的不规范现象和存在的各种弊病加以制止和防范,尽快推广并完善管理制度,培养监理队伍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理制度。加强法律监督力度,改革经济诉讼的法律程序,如设立专门法庭,简化法律诉讼程序等等,使建设单位做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能力和信誉,制止层层转包。
第四,限制地方政府,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产业资本的形成是工业初始化地区摆脱工业化障碍,快速稳定地推进工业化的必要之路,而有效投资则是快速、高效形成资本的根本途径。在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工业初始化地区实现有效投资,努力创造和利用有效投资的各项投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二、有效投资和人力资本形成
有效投资战略还要解决工业初始化地区的人力资本形成问题。劳动者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推动因素。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且适合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如何发挥所投入的有限资金的最大效能,是工业初始化地区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有关投资战略是:以适用为先,大力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人才的素质、数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三者之间的均衡。
我国工业初始化地区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有效性不仅在于资本投入的经济性,还在于其实用性,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素质、数量、社会需求三者的平衡。
我国工业初始化地区人力资本状况令人担忧,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只有30%~60%,而在东部地区该指标已达90%以上。工业初始化地区人才缺乏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既浪费了资金,又抑制资本作用的发挥。这种情况表现为文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卫生、保健水平差,使人口健康状况堪忧,从而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知识分子闲赋无事,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极为普遍。对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形成、提高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上得到显化,工业初始化地区必需立足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考究人力资本形成,我国工业初始化地区刚起步,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还处于社会发展不能逾越的初级阶段,资金缺口很大,不能一味抱怨经费不足,关键是要解决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效益问题。人力资本的形成应该做到广泛和高级化,即一方面通过大力投资多种教育方式提高人力资本形成效果,保障人力资本长期达到一个较合适的水平;另一方面,在政府扶持下,对某些符合本地生产力布局的科技前沿领域,支柱产业部门实现集中投资,超前发展,重点扶持,实现人力资本的高级化。
教育优先保证,并随国民生产总值等相关宏观指标增减情况进行浮动,兼顾协调与其它生产要素的关系,把合理利用过剩的劳动力资源与提高人力素质有机联系起来。在对待投资资金短缺的现实问题上,应广泛吸收企业、居民、国外多渠道资金,大力提供社会办学,并在保障质量的同时给予财政、登记优惠,继续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同时增加培训经费,大力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坚决贯彻教育体制改革,改变教育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滞后现象。此外,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应注意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相协调。
三、结束语
资本形成是工业初始化地区催毁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实现全面工业化的最根本武器,但最重要的是并不在于资本形成,而在于资本形成过程中投资的运用及其成败,因为它决定了资本形成是否成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有效投资是资本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对工业初始化而言,尤其是如此。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工业初始化阶段,面临十分严重的资金短缺的困难,有效投资对他们而言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投资的实行和研究是工业初始化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无可替代的捷径。不仅如此,有效投资是一种发展策略,仅就这一点看,它就值得我们对其尤加重视了。
标签:投资论文; 初始化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