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_区域规划论文

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问题和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对策论文,当前我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13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分析

      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以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基本单元,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进出口和工业增加值作为主要指标,对比分析2013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中部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22.0%以上的高增长,四大区域投资增长逐季下降

      2013年1-12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增长18.54%、22.83%、22.79%和18.69%,中部和西部地区基本同步增长,东部和东北地区增长低于全国19.6%的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增速最低。从全年来看,四大区域表现出投资增长逐季下降,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季度投资增长强劲,东北地区投资增长逐季下降最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四大区域投资增幅均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0.14、2.81、1.93和8.02个百分点;四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下降0.71和0.17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分别提高0.43和0.44个百分点(见表1)。

      

      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2013年1-12月,全国19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在20.0%以上,21个省份增速快于或等于全国19.6%的平均水平,西藏增速最快为30.6%,前10位的省份依次为贵州(29.0%)、云南(27.4%)、海南(27.2%)、甘肃(27.1%)、宁夏(26.8%)、青海(26.4%)、黑龙江(25.8%)、新疆(25.7%)、山西(25.2%)。仅北京投资增速不足10.0%,为8.9%。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仅4个省份投资增长幅度提高,分别为上海和广东(均7.3)、西藏(0.7)、云南(0.1);河南省持平,26个省份增长幅度下降,12个省份降幅在3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吉林和江西降幅较大,分别为10.9和10.1个百分点(见图1)。

      (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消费增速与同比降幅均快于东部地区,四大区域消费增长逐季提高

      2013年1-12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2.39%、13.83%、13.62%和13.73%(按2012年价格推算),全年呈现出四大区域消费市场逐季提高、中部地区继续位居首位的发展态势;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长均在13.6%以上,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增速最快,比东部地区增速快1.44个百分点,同比增速差距减小。与2012年同期相比,四大区域消费增长幅度均回落,分别下降1.26、1.97、2.18和2.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降幅快于东部地区。与一季度相比,四大区域增长幅度均有提高,分别上升1.13、0.77、0.9和1.33个百分点(见表2)。

      

      图1 2013年1-12月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增幅(%、±百分点)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数据计算。

      

      从各省份来看,2013年1-12月,29个省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以上,25个省份高于全国13.1%的水平,西藏增速快于其他各省份,为15.1%,青海(14.3%)增速名列第二,天津、山西、安徽、福建、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和甘肃10个省份均增长14.0%,13个省份消费增速在13.4%-13.9%之间,增速不足10%的仅有北京(8.7%)和上海(8.6%)两市。与2012年同期相比,除广东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外,其余30个省份的增幅普遍下降,17个省份降幅在2个百分点以上,降幅最大的6个省份依次为内蒙古(3.1)、北京(2.9)、吉林、江西、广西和宁夏(均2.3)(见图2)。

      

      图2 2013年1-12月各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和增幅(%、±百分点)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数据计算。

      (三)中部和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保持13%以上的增速,东部地区增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3年1-11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6.75%、13.73%、15.04%和9.83%,西部和中部地区进出口增速分列第一、二位,东部地区增速明显低于全国7.7%的水平。从全年来看,东部地区进出口增速逐季缓慢降低,但同比增长幅度均有回升;中部和西部地区上半年进出口增速均快速下降,中部地区下半年基本稳定在13%以上,同比增长幅度下降;而西部地区1-10月增速明显回升,名列榜首;东北地区扭转了快速下滑而出现回升,同比增幅最大。与2012年同期相比,东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增幅分别提高2.88和6.95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进出口下降,降幅分别为4.98和15.28个百分点(见表3)。

      2013年1-11月,全国除海南和西藏外的29个省份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21个省份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国7.7%的平均水平,14个省份进出口总额增长10.0%以上。前10位的省份增长均在13.0%以上,依次为宁夏(46.1%)、陕西(40.7%)、贵州(34.6%)、青海(28.5%)、重庆(24.6%)、湖南(19.9%)、甘肃(16.1%)、江西(13.8%)、河南(13.6%)和湖北(13.2%)。与2012年同期相比,19个省份进出口增长幅度回升,其中9个省份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宁夏(45.5)、陕西(41.3)、黑龙江(18.6)和湖北(17.9)增幅提高明显。进出口第一大省广东进出口增幅和比重同比分别提高5.8个和1.05个百分点(见图3)。

      

      

      图3 2013年1-11月各省份进出口总额增速和增幅(%、±百分点)

      (四)23个省份工业增加值增长在10.0%以上,26个省份同比增幅回落

      2013年1-12月,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0%以上增长,高于全国9.7%的平均水平,14个省份增速12.0%以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安徽以13.7%的工业增速居全国首位,重庆和贵州增速(均13.6%)并列第二,增速前10位的其他省份依次为福建(13.2%)、陕西(13.1%)、天津(13.0%)、广西和新疆(均12.9%)、青海(12.6%)、宁夏(12.5%);低于全国增速的8个省份依次为辽宁和吉林(均9.6%)、广东(8.7%)、浙江(8.5%)、北京(8.0%)、黑龙江(6.9%)、上海(6.6%)和海南(6.3%)。

      与2012年同期相比,仅5个省份工业增幅回升,上海增幅最大,达到3.7个百分点,浙江和北京上升幅度次之,分别为1.4和1.0个百分点。26个省份工业增幅下降,有10个省份降幅在3个百分点以上,除天津外均为中西部地区,四川降幅最大,为5.0个百分点(见图4)。

      

      图4 2013年1-12月各省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增幅(%、±百分点)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数据计算。

      二、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地区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和运行,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同时存在区际发展不平衡、区域规划实施不到位、区域合作不深入、新区建设盲目攀比、生态文明政出多门等突出问题,需要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深化

      四大板块因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发展差距长期存在。2013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四大板块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东部地区经济增速的降幅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小,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的趋势放缓,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东部地区由于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东部城市房地产市场活跃,前三季度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等经济指标同比不降反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四大板块中同比降幅最小。中西部地区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高,政府投资比重大,内在的增长动力尚未建立,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同比降幅较大。东北地区面临老工业基地振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严峻挑战,市场化水平和机制仍然落后,民营经济发展不够活跃,转型升级任务重,前三季度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同比降幅在四大板块中分居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

      (二)区域规划实施不到位日渐显现

      2013年,国家除继续推出罗霄山、吕梁山和大别山等三大片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外,陆续出台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等区域性规划。从出台的区域规划以及实施情况看,政策配套不到位、差异性不明显、跨省区域规划协调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

      从政策配套的情况看,已出台的规划大都对加大用地指标倾斜、财政税收支持等内容做了原则性规定,但因缺少实施细则,部分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造成规划实施进展缓慢。从规划的内容看,多数区域规划目的在于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发展,而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等内容重视不够,容易给地方造成政策攀比和忽视资源环境保护。从跨省域规划的实施看,强调发展的内容多,强调合作、协调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少。下一步需要结合区域规划的实施评估,借鉴国外编制区域规划的经验,及时调整规划实施的节奏和方向,确保区域规划有效实施。

      (三)区域合作不深入带有一定普遍性

      2013年,不同层次区域经济合作快速推进。长三角、环渤海、东北四省区、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加强,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的合作也正式启动。但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合作的约束力不强等问题较为普遍。

      从合作的机制看,多数停留在联席会议、举办论坛、签署宣言等比较松散的形式上,缺乏社会和民间的有效跟进和积极参与,真正落地实施的合作性项目不多。长三角、武汉城市圈等少数地区虽然成立了“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国开湖北(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基金”,但规模较小,尚未发挥有效的支撑带动作用。从合作的内容看,基本都是在环保、通道、信息、科技、工商等领域的某个层次上开展合作,距离要素自由流通、市场一体发展、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合作的约束力看,由于政府间签订的协议、宣言法律地位不明确,不履行协议和宣言的法律责任不严重,不能对各方形成有效的约束,往往取决于政府部门领导之间的非规范约定和关系远近,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四)新区发展盲目攀比和恶性竞争突出

      近期,国家陆续批准设立了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等近10个国家级新区,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目前,仍有多家城市新区正在申报设立国家级新区,各级地方政府甚至是县级行政单位都在谋划设立新区。新区设立不规范、数量过多、盲目攀比严重等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对全国12个省区的调研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区。新区建设在拓展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地盲目追求建设新城新区,缺乏对于人口规模、产业支撑、资金来源、功能定位的科学论证,导致大量重复建设、土地浪费和债务风险等问题。许多新城新区的设立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往往受当地领导的热情所驱使,成为体现地方领导政绩工程的重要载体。新城新区一味追求面积大、气派大、档次高,相互攀比、恶性竞争严重,却对人口、产业、资金等关键问题缺乏科学理性论证评估,蕴涵着较大的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

      (五)生态文明建设政出多门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举措,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但政出多门、交叉管理、政策分散等问题不容忽视。

      2012年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开展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工作,2013年5月国家环保部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工作,2013年8月国务院提出了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的重视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从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看,多个部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采用的试点示范名称、标准制定、指标体系、政策支持、资金来源等类型繁多、相互交叉,没有形成统一明晰的监管体系和政策合力,容易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混淆和非议,导致部门之间的盲目攀比以及地方政府无所适从,不利于从长远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2014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根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继续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2014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为“十三五”规划制定和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一)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推进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中期评估

      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复实施了约80个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其中多个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实施已进入规划的中期阶段,需要开展科学规范的中期评估。2012年9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在广西、山东两个省区开展国家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中期评估试点。随着更多的规划进入中期阶段,需要加快对两省区试点经验的总结,探索重大区域规划开展中期评估的方法和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其他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评估,重点对规划和政策性文件中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以及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事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除了在省级和市级层面开展评估外,一些跨省区的区域规划需要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力量进行评估,逐步形成相对统一和规范的评估工作程序和评估方法。鼓励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独立评估,提高中期评估的权威性和社会参与度。

      (二)加强对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合作的指导和支持

      我国的晋陕豫、鄂豫皖、闽粤赣、湘粤桂、川滇黔、滇黔桂、湘鄂渝黔等省际交界地区,大多行政分割严重,远离经济中心,区域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区域合作,有利于促进跨省级行政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和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共管共治,对于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模式、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国家和省级政府需要加大对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合作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一批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合作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研究设立国家区域合作基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强化对于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合作的资金支持和激励引导。

      (三)加快构建沿边开放和内陆开放互动发展的格局

      利用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中缅孟印走廊等对外开放战略通道的历史机遇,继续推进实施广西、云南和图们江地区开放和合作的政策性文件及相关规划,加快建设沿边经济带,促进向西开放步伐。2013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向西开放的两个重要战略支点的建设加快推进。为进一步促进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加大支持包括重点口岸建设、连接口岸与中心城市和资源富集地区交通通道的建设、沿边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以及撤县设市等领域。加强我国向西开放的次区域合作的支持,以多种方式打造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系与合作平台。加快内陆地区的开放步伐,加强对交通枢纽城市内陆无水港、铁海联运、江海联运等多样化开放平台建设的支持,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完善航空口岸设施和功能,建立大通关联络协调机制。加强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及边境口岸的联动合作,在内陆省区有条件的地区鼓励积极承接沿海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建设一批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

      (四)稳步推进陆海统筹发展战略的落实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陆海统筹,目前还停留在战略思想形成和提出阶段,需要加快对陆海统筹相关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出台的沿海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在充分调查和研究论证基础上,加快开展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区划方案的编制。以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为背景,制定和实施国家建设用海统一规划,要求沿海各地方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编制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规范海洋空间开发秩序。重点加强陆海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控制陆源污染入海,完善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统筹陆海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岸线资源比重,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和布局。加强沿海港口和临海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明确功能定位和分工合作,减少相互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建立陆海优势互补、关联配套的产业体系。

      四、相关的重要举措和政策建议

      依托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围绕重要经济带建设、新型城镇化、老工业基地改造、生态文明建设、向西开放等方面,加快推出和启动相关的重大举措,研究提出配套的政策建议,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程度不断提升,实现我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重要经济带开发建设,为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国土空间支撑

      近期,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及环渤海经济带发展受到重视。这三大经济带①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全国经济发展主轴线,其中,长江经济带跨越东中西部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轴线,环渤海经济带串联了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我国北方三大经济核心区。2014年应加快以三大经济带为代表的重要经济带开发建设,将其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以东带西、东西互动,推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打造我国经济增长升级版提供战略空间支撑。

      2014年,应加快研究和制定重要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编制经济带主要领域和次级区域的专项规划,明确重点领域和项目。一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陇海—兰新通道、沿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加快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发挥经济带的辐射带动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将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与化解产业过剩相结合,促进产业沿重要经济带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经济带提供有力的产业体系支撑;三是结合国家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机遇,加快重点中心城市建设,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为经济带崛起构筑支点;四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流域上下游之间、沿海沿路地区之间生态环境共治,建设生态经济走廊;五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区域治理和分工协作,建立健全超越行政区的经济带利益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引导城市群合理布局、健康发展

      随着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全社会更加关注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是,也要看到,地方政府对于城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偏离了以人为核心的本质,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和扩张,热衷于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掀起了建设城市新区热、撤村并乡热等盲目攀比跟风热潮。不少地方忽视自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无视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这一特点,热衷于大搞城市群、都市圈、国际化大都市等超前规划建设,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城市群大跃进现象。

      建议加快出台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大力推动户籍与人口管理、土地管理、公共服务和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农民工真正市民化,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逐步转移。重点推进集约型城镇化,抑制地方政府以新城、新区名义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引导地方设定城市发展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促进城市集约发展。科学引导城市群的健康发展,避免脱离地方实际和经济发展阶段,人为和盲目规划城市群、城市圈。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产业和人口规模、城市间经济联系等多方面特性,合理确定城市群的规模和布局。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本身适宜于点状开发,再加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滞后,当前阶段应当依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产业基础条件好的重点城市,引导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三)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继续推进扩大独立工矿区试点

      2013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未来我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将由前期以东北为主向巩固深化东北、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工作重点将向老工业城市转变。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规划范围涉及的95个地级老工业城市和25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市辖区的调整改造步伐将会加快。同时,一部分发展滞缓或主导产业衰退比较明显的老工业城市,需要得到国家更大力度的特殊政策扶持。

      国家相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出台将老工业基地纳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范围的政策措施,单独设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老工业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统筹解决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棚户区改造地方配套资金缺口、停产倒闭的国企人员身份置换等问题。继续推进国家发改委启动的全国第一批5个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及时对试点地区进行评估,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教训,为不同地域、不同资源禀赋的独立工矿区实施改造搬迁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逐年滚动推进,争取早日完成全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任务,从根本上改善独立工矿区的发展和矿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

      (四)积极引导规范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工作,重点整治区域性环境污染

      随着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地方政府将掀起争取纳入生态文明试点、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热潮。鉴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发改、财政、环保、国土、林业、水利等多部门,建议国务院统一规范生态文明示范试点的口子,由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示范试点。同时,加强规划指导和任务分解落实,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制定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组织考核,不能使示范试点流于形式。

      针对今年以来出现的区域性、大范围、持续性的雾霾污染,以及近年来日益频发的饮用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恶性事件,近期应当把区域性环境污染治理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加强各级政府的全方位合作,打破行政分割,采取共同措施和一致行动,促进重大污染源基础信息共享,明确责任追究和激励奖惩办法。统筹规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建设,建立区域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共同控制燃煤、燃油和机动车总量,协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降低污染排放。

      (五)鼓励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实施向西开放步伐

      随着国家刺激性政策的逐步淡出,西部大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高峰期过去,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减缓。为了继续保持中西部地区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需要下大力气扩大消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尽可能降低对投资的依赖;另一方面,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投资仍将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需要保持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继续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积极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和综合竞争力。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严把环境准入门槛,避免重蹈东部地区产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覆辙。

      充分利用国家加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快完善对外战略性通道建设,提高中西部开放型经济水平。发挥西部地区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顺应国家扩大沿边开放、大力实施向西开放的战略举措,加大与俄罗斯、中亚国家、阿拉伯国家、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西部地区向西开放融合步伐。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优化贸易货物结构、类型结构和国别结构,促进贸易转型升级,提高进出口贸易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扩大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特色优势制造业和服务业,拓展对外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①这里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指中国段。

标签:;  ;  ;  ;  ;  ;  ;  ;  ;  ;  ;  ;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_区域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