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县第三中学 张丽丽
许多刚刚接触到新教材的教师都反映一个问题:新教材内容“多而杂”,显得丰富却不精练,突不出重点,许多重点内容课本上只提了一下,让人不知该讲深还是讲浅,教学过程很茫然。
而对于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新的化学课本印刷精美,加入了许多的实物、实况的彩图,又有“思考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等环节,增添了更多的学生实验,与旧课本相比内容更丰富,更能引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为什么“平时一听就懂、做题一看就会、考试一做就错”呢?许多教师也在思考,平时上课反应那么好的学生为什么总不出成绩呢?其实上述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还不够“细”造成的。关于教师工作的“细”在这儿我只谈一点,那就是当我们为一个知识点该深究还是浅尝而茫然时,一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所以细细研究大纲对每章的设置,每节,每一知识点的要求是我们上好课的前提。我们重点来讨论学生学习的“细”。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旧课本对于平时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学生来说都一定会有较好的成绩。但是加入了大量图片和学生实验的新课标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基本功不扎实,懒惰耍小聪明的学生注重形式流于表面,对实质性问题似懂非懂,导致成绩不理想。 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做到“细”,从哪些方面去做到“细”呢? 要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许
多人都说化学接近于文科,即使物理学的一塌糊涂的女生也能 把化学学好,就是因为女生记性好。其实不然,除了主动的记 忆之外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也很关键。
要想学好化学首先阅读课本要“细”。阅读的过程不能只顾 着读文字性的东西,对课本上给出的数据,表格,图像眼光一 扫而过。而这些数据图像等非文字信息,就是对化学概念原理 的说明,且更加直观。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从反应原理到仪器 药品的选用再到装置图都可能成为考点,例如:如果实验室制 备少量氨气给出的装置为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且没有加热装 置,那么选用的药品就不能是氯化铵和氢氧化钙了,此时可以 选用浓氨水和固体氢氧化钠,可见死记硬背是不可行的。
要想学好化学的第二个“细”应该体现在归纳总结时既熟知 物质性质的普遍规律,又重视某些特殊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这些特殊的性质 往往是我们考试中的易错点。例如在学习硝酸性质时课本中提到“硝酸可以与除了金和铂之外几乎所有的金属反应”,但为何 实际反应中铝、铁与浓硝酸“不反应”,这时我们就要细看,该
反应的实质是铝、铁可以与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并不是不反应而是生成的致密氧化膜 阻止了进一步的反应。
还有在学习《物质结构及性质》这章时,常常会出现一个 考点,要求学生比较碳元素、氮元素和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 小,不仔细看课本的同学根据三元素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判断得 第一电离能大小为:O>N>C,其实课本已给出了三者的第一电离 能数据和表图,正确的顺序应该是:N.>O>C;细究原因其实是因为第ⅤA 族与第ⅣA 和ⅥA 相比它的元素基态原子的 P 轨道达到三电子的半充满状态能量低稳定。要想学好化学的第三个“细”就是注重概念原理的推导过程,重视实验的操作过程,不能只看结果不计较过程。例如 2009年全国理综卷Ⅰ中的实验题考察的主要内容就是木炭和浓硫酸 反应产物的逐一鉴别。本来这是一道平时经常出现的“熟题”,平时的考查形式是给出装置和药品后问每一步的作用,这次则 让学生自己设计步骤和检验的顺序,及每步所选药品和作用, 由于很多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意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缺乏 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这道题最终的得分率并不高。另外还有 课本上给出了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讨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在完成化学方程式 书写时好多同学对这个实验很陌生,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她们 学习态度不够好,工作不细,连反应原理都不懂就做实验,没有任何收效。 要想学好化学的第四个“细”是要做到对反应条件的观察和分析。例如:标况下将 22.4L 的氮气和 67.2L 的氢气混合,产生的氨分子数为 2NA,判断这句话是否正确。显然这是一道考 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问题,通常有气体参与是会考到标况下的 体积和物质的量或微粒数的关系,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道题 单从以上方面看都是合理的,那么错在哪里?就错在他的反应 条件,合成氨工业的条件比较苛刻,且为可逆反应氨的产率不 高,那么只看“标况”二字就知道该反应无法进行,不会生成氨 又何谈微粒数呢。对于同样的反应物当反应条件不同时有的生成的产物不 同,有的甚至不能发生,,所以对于化学课的学习一定要注意反 应的条件。
最后我们把以上的几点结合起来,在考试过程中读题要细, 看图看数据要细,计算时要细,答题时要细心的按要求回答, 填答案时要细心看好每个空一一对应……认真仔细不但是我们 学习化学的一个好方法,而且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如果能 做到以上几点我想学生们的化学成绩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论文作者:张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8
标签:化学论文; 课本论文; 学生论文; 硝酸论文; 要想论文; 电离能论文; 元素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