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论文_王兴宏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论文_王兴宏

中国华冶科工集团西北分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几乎可以找到任何类型的地质环境。也正是因为如此,地质灾害发生的比较频繁。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很多地质勘测研究数据表明,水文条件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发展有着很强的联系。所以,要加强对水文地质的研究分析,为有效地防范地质灾害提供更加科学的对策。

关键词:水文地质因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水文地质及其结构运动

水文地质主要指的就是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运动和变化的现象,这些不同的地下水运动情况,构成了水文地质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水量比较稳定,能够常年为城市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水源。不过,地下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结构会发生变化。例如,地下水在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引起沼泽化、滑坡、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

按照地下水的不同来源,地下水的补给形式有地表水的渗入和大气降水。另外,地下水还可以通过地下暗河渗透的方式,对河流、沼泽以及湖泊等进行补给,地下水也可能直接流入海洋。地下水的上层部分,在土壤中有一部分水分直接蒸发掉了,还有一部分被植物的根系吸收,最后散发到空气中去,促进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地形、地貌的影响,地下水的运动可能会导致滑坡、溶蚀以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对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形成了不少地下水下降漏斗,容易诱发地面沉降。另外,地下水受到人类生活废水、工农业生产废水的影响,其自身的正常循环系统会受到破坏,导致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被污染。

2、水文地质因素导致发生的地质灾害

中国是资源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人们对于经济开发活动的使用不当,使得中国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加之中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容易形成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其原因复杂多样,对此,本文针对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其灾害包括有。

2.1引起地面沉降

通常情况下,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往往体现在地面的沉降方面,这主要由于地下松散等原因导致的地壳产生不规则变形,形成一种局部下降的运动。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对于人为因素而言,则主要因过度开采地下水等相关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现象,同时还会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对于自然因素而言,则主要是因构造活动引起地面沉降现象。由此可见,人为因素是形成地面沉降的最大因素。

2.2引发软土地基变形

对于地质开发来说,软土地基变形是其中常见问题。由于软土具有较强的压缩性和灵敏度,但透水性比较差,又加之土体结构稳定性不高,极易受到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水文地质因素对软土地基变形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原状土受到地质运动的振动后,很容易破坏其结构,使土质结构强度降低,进而使土体结构被破坏,最终造成软土地基变形。

2.3引发砂土液化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体现在砂土液化方面。由于砂土液化饱水的疏松粉和细砂土等在临界地震作用下,受到瞬间破坏,进而呈现出液态现象。一旦呈现这种情况,便会使超孔隙水压自下向上运动,最终产生砂土液化现象。另外,由于砂土上部覆盖层具有较差的渗透性,很容易使地下水溢于地表,严重情况下还会产生冒砂等地质灾害现象。

2.4引起岩溶塌陷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体现在岩溶塌陷方面。所谓岩溶塌陷,则主要是在溶蚀洞穴上覆盖有松散土体,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或人为因素,如洪水、干旱、抽水、排水等,都很容易使地面产生变形,引发岩溶塌陷等现象。通常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机器动力条件是引起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它很容易使溶洞底层结构牢固性遭到破坏,降低土体抵抗力等多种原因造成。因此,地下水流动及其动力很容易引起水文地质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要避免或者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相关部门应该在此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我国防治地质灾害的水平,给人民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保障。

构建并完善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防范体系,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管理理念,并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将其引用到我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中,同时要及时了解水文地质变化,便于出现突发状况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应该尽量避免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实施建设,如果不得不开展建设,施工单位应提前对该地区进行勘测,了解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也应当不断进行监测,防止地壳发生突然变动。管理部门应当在各个环节严格管理,提醒相关人员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施工前,上层部门应当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以便施工人员按计划作业,避免出现不合理施工的现象。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对水文和地质环境造成了破坏,就要及时暂停施工,与施工团队展开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并督促他们立即进行整改,利用先进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才能规划合理的防控举措和施工策略来排除不利因素,维护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最大程度上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

除了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应该注意因时制宜。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会对地质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夏季全国雨水偏多,这会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上涨,雨水过多时还容易造成地下水位超出,导致地下土层结构遭到破坏,引发地质灾害。所以,在雨水较多的季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一旦地下水位越线,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3.2科学开展治理工作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时,禁止盲目工作,应该对已经发生的灾害进行分析探究,找出原因并以此为据制定科学地、合理的防治方案,使损失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具体体现在:首先,在我国大力倡导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部门必须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一种,在水环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地下水遭到污染,人类的生活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力治理地下水污染。相关部门除了要加强监管力度,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外,还应该提高防治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高我国水污染的防治水平。再者,我国除了要对水污染进行防治外,还应该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分布和气候差异,导致各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一些地方水资源少但用水需求大,就会出现过度开采的情况,导致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而有些地方由于降水过多等因素导致地下水过量,对地壳构造产生冲击力,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各地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采制度,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3构建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措施

当地质灾害发生之后,现场人员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把灾害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以防造成更多的生命危险、财产安全。不同的地质灾害所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法也不一样,但地质灾害的紧急处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先保障人员的安全,然后急救财物。如:岩溶塌陷、砂土液化需采取加固处理方法,防止塌陷、液化问题加重;地面沉降、变形等问题,则要考虑路面的交通安全,及时设置灾害警告或封堵交通,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结论

水文地质的异常往往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土地资源开发等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地下水运动对地质灾害不同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灾害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此外,城市现代化交通建设也需要解决好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花萍.龙背水源地地面沉降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

[2]李征,周潮洪,任必穷,刘波.天津市地面沉降及其对行洪河道的影响[J].海河水利.2009(01).

[3]李少华,周炳臣.控制沧州地质灾害发展的对策和措施[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论文作者:王兴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  ;  ;  ;  ;  ;  ;  ;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论文_王兴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