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抛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思想动因_毛泽东选集论文

论毛泽东抛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思想动因_毛泽东选集论文

再论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思想动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民主主义论文,动机论文,思想论文,社会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对建国初期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思想动机的探讨》(见《浙江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一文里, 笔者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本身就设置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悬念,以及毛泽东接受了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并且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向列宁的理论靠近等两个方面,对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思想动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将进一步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以求对毛泽东在理论上的这一重大改变作出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释。

毛泽东对整个时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的认识,促使他得出了决不可以骑墙,必须“一边倒”的结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苏、英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就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问题,以及战后维持世界和平等问题召开会议。这次会议以及它所达成的若干协议,基本确定了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世界格局的走向。在此种国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就不能不面临着对新的世界格局作出判断,并在政治上作出选择的问题。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始终密切注视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并且就国际形势发表了多次谈话。雅尔塔会议结束不久,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在其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对战后世界的斗争形势作过一个基本估计。毛泽东认为,战后的世界将存在着两种斗争,一种斗争是法西斯残余势力同反法西斯的人民大众之间的斗争,另一种斗争是反法西斯阵营内部民主势力和反民主势力之间的斗争,并且这两种斗争将充满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有最广泛的人民的胜利。毛泽东所说的反法西斯阵营内部民主势力和反民主势力之争,无疑指的是苏联及受其影响的人民民主力量与英美及受其影响的帝国主义力量之争。但是,由于当时战争尚未完全结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还处在孕育当中,毛泽东不可能明确提出两大阵营对立这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进一步作出分析和判断。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前途是光明的。这是总的趋势。”(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60页;1061页;1155页;1090页;1250页;636页;961页;1362页;243页;527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更强盛了,欧洲的面貌改变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政治觉悟更提高了,全世界的进步力量更团结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60页;1061页;1155页;1090页;1250页;636页;961页;1362页;243页;527页。)在对整个世界的前途作出光明的估计的同时,毛泽东也估计到了世界形势黑暗的一面,这就是美帝国主义取代了德、意、日的地位,在准备新的世界战争。美帝国主义的这种战争政策在中国则表现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要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此时,毛泽东对战后形势的分析已经孕育着两极世界格局的思想,但是还不十分明确。此后,随着中国全面内战的爆发和美国在实际上实行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步骤,以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毛泽东对世界两极格局的认识也就前进了一步。毛泽东认为,战后,美帝国主义面临世界革命危机和国内的经济危机。这种情况,迫使它建立了奴役世界的计划,并且组成了以它为首的“帝国主义和反民主的阵营,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一切民主势力,准备战争,企图在将来,在遥远的时间内,有一天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打败民主力量。”(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60页;1061页;1155页;1090页;1250页;636页;961页;1362页;243页;527页。)但是,美帝国主义要想通过发动战争消灭世界民主力量,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世界上还有一个苏联。“苏联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是阻碍美国反动派建立世界霸权的强大的因素,有了苏联,美国和世界反动派的野心就根本不能实现。”(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60页;1061页;1155页;1090页;1250页;636页;961页;1362页;243页;527页。)

毛泽东的上述认识表明,他早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已经对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态势作出了判断。尽管这种认识还存在某些不足,如对世界大战的严重性的估计上有些过高。但其基本精神还是反映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形势的。

鉴于美帝国主义要建立新的世界霸权这一事实,毛泽东主张通过建立反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以遏制美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换言之,就是“必须组成以苏联为首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并遵循正确的政策,否则就不能胜利。”(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60页;1061页;1155页;1090页;1250页;636页;961页;1362页;243页;527页。)

建立以苏联为首包括各个国家内部革命力量在内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线,毛泽东的这样一个国际战略和策略,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力量,必须加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当中去。换一句话说,新的世界格局迫使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作出选择。或者倒向美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或者倒向苏联,纳入社会主义体系。回答是必须“一边倒”,倒向苏联,倒向社会主义。

无选择地倒向苏联一边,这就促使毛泽东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过去问题的提法是这样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60页;1061页;1155页;1090页;1250页;636页;961页;1362页;243页;527页。)“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60页;1061页;1155页;1090页;1250页;636页;961页;1362页;243页;527页。)现在问题的提法变了。积孙中山40年和共产党28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60页;1061页;1155页;1090页;1250页;636页;961页;1362页;243页;527页。)过去毛泽东认为第三种形式是必要的,不可移易的形式”,现在认为“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可以说相当大程度上是基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的走向考虑的。尽管他在建国前和建国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在个别场合仍然沿用新民主主义这个提法,但其内涵已经远离了《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规定。如果说抗战时期毛泽东讲新民主主义确实是从尔后中国的发展战略考虑的话;那么,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继续沿用新民主主义的提法则完全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是为了照顾历史的连续性,是为了不致使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感到突然,同时也是因为南方一些地区和北方新解放区土改尚未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还不成熟的缘故。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就是新资本主义,走新民主主义道路就是走新资本主义道路。或者说,搞新民主主义就必然要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之前,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认识曾几经变化。毛泽东最早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作出质的规定是在1937年5 月。那时,他认为我们共产党建立的民主共和国(过去是工农共和国),“按照社会经济条件,它虽然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但是按照具体的政治条件,它应该是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而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60页;1061页;1155页;1090页;1250页;636页;961页;1362页;243页;527页。)因为它既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又有不同于一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所以,民主共和国的前途也存在着两种可能,即仍然有走上资本主义方向的可能和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的可能。毛泽东此时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质上所作的规定引申下去,可以说是特殊形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39年5月,毛泽东在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所作的演讲中,又把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同新三民主义的共和国相提并论。毛泽东说:“这种人民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就是革命的三民主义的共和国。它比起现在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来是不相同的,它跟将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相同。”(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60页;1061页;1155页;1090页;1250页;636页;961页;1362页;243页;527页。)在这里,毛泽东实际上是把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看成是完全意义上的,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为新三民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到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称之为“第三种形式的共和国”,即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而带有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这一规定类似于1937年5 月所说的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但又有所不同。但到了1944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却认为“现在我们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但也不是老资本主义的,是新资本主义。”(注:转引自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增订本第 140页。)将新民主主义看成是新资本主义,这同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看成是新三民主义的共和国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只是新资本主义的提法较之新三民主义的提法更为明确一些。之后,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则把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但在1948年9 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不仅改变了新民主主义就是新资本主义的看法,并且对这种看法提出了批评,认为新资本主义的提法没有说明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

总体说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之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看法虽然有所摇摆,但基本上是把新民主主义看成是新资本主义的。这种新资本主义如果说与老资本主义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在政治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在经济上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社会定位在新资本主义上从原则上讲并没有错,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是一致的。1948年9 月会议后,毛泽东在认识上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变化所致。我们看到,七届二中全会之后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照七届二中全会的设想,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既不是新资本主义或曰新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也不是所谓第三种形式的共和国,而是人民民主专政或曰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征类似于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的特征。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一论中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建国之前毛泽东就已经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了想法,并且在内容上作了调整,使之尽可能地与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靠近,所以,建国后毛泽东就一般不再使用新民主主义的提法。土地改革一完成,他就立即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并且批评想继续搞新民主主义的同志说:“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要犯右的错误。”(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81页。)从毛泽东的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以后他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并没有什么变化。不仅如此,他对“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等提法的批评已经隐喻着土地改革完成后继续搞新民主主义还是立即着手搞社会主义改造,这已经是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对新民主主义的认识不仅是一般认为新民主主义即新资本主义,甚至可以说是把新民主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语了。因为在毛泽东看来,此时资本主义已经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作为一种现实威胁存在着。为了使全党丢掉搞一段新民主主义的幻想,他甚至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称之为“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关于新民主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结论,我们还可以从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次谈话得到印证。1966年12月,毛泽东曾有一些谈话,其中谈到过解放初期共产党内在中国究竟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存有分歧。他说:“我们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基本问题是在无产阶级夺取胜利以后,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究竟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资产阶级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很明显的。在我们共产党内部,我们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一部分人却认为中国是一个很穷困的国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一段时间内,走一段资本主义道路。然后再走社会主义道路。”(注:转引自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163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毛泽东还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解放初期是这个问题,现在仍是这个问题。”(注:转引自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163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不言而喻,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走一段资本主义道路”实际上就是指走一段新民主主义道路。因为建国初期在我们党内如果说有什么分歧的话,那就是先搞一段新民主主义再搞社会主义,还是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分歧,而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分歧。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建国初期不使用新民主主义这一概念是努力在回避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他虽然在实际上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但却没有在任何场合下对放弃的原因作出解释。毛泽东之所以采取回避的态度有他的苦衷。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产生在抗日战争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其中的一些理论不能不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已经被全党所接受,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已写进《共同纲领》,如果解释起来,反而显得被动。当时,在毛泽东看来,既然七届二中全会已经在原则上放弃了新民主主义,那么,按照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办就是了,不需要再作什么解释了。这也正是他在建国初期反复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对照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检查自己言行的原因所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民主革命必须与社会主义革命相互衔接的理论,同发展新民主主义存有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参照斯大林为纪念十月革命一周年所写的论文《十月革命与民族问题》中所阐述的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的思想,和共产国际第七次全会《关于中国局势的决议》中关于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以及中国革命发展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曾对时代问题和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件大事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种时代,属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范畴的世界革命已告终结了,第二种世界革命,即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从此开始了。新的世界革命是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为主力军,殖民地半殖民的被压迫民族是这个革命的同盟军。因此,“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28 页;632页;646页;1321页;1323页。)毫无例外,“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28页;632页;646页;1321页;1323页。)

从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命题出发,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定论。认为中国现时的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其目的却是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首领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这里,客观要求和目的是不矛盾的。客观要求可以理解为现时目标,而目的可以理解为长远目标。但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一部分的命题出发对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的论述,同发展新民主主义不免有些矛盾。毛泽东说:“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是社会主义。”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28 页;632页;646页;1321页;1323页。)按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逻辑联系,民主革命的结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这样,一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不存在的。因为新民主主义是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而社会主义是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个问题今天或许我们不这样理解,但当时确是这样理解的。

两个革命的互相衔接与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矛盾,毛泽东在创立新民主主义论时可能未曾意识到,但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和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初期,的确是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理论上有所反映。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时说:“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份,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28 页;632页;646页;1321页;1323页。)但他同时又说:“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28 页;632页;646页;1321页;1323页。)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应当容许其发展,另一方面土地问题解决之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基本矛盾(这里可以理解为主要矛盾),这就不免会有冲突。解放初期,毛泽东针对一些干部当中存在的急躁情绪说:“有一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9页;65页。)但同时又针对有些干部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间阶级的认识说:“在打倒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9页;65页。)一方面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需要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方面民主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这个矛盾,这同样不免会有冲突。在这种两难境地中,毛泽东就不能不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作出选择。要么搞一段新民主主义,那就必须将社会主义革命暂时搁置起来;要么立即搞社会主义革命,那就必须放弃新民主主义。历史告诉我们,毛泽东是做出了放弃新民主主义的选择。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论毛泽东抛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思想动因_毛泽东选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