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管理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树立正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企业多年的管理实践中,一直没有人关注管理观。人们讨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研究企业的管理哲学,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整理清楚什么是管理观。如何看待管理?管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是管理观的问题。那么,正确的管理观包含哪些内容呢?
用绩效说话
绩效包含效益和效率两方面内容,对企业而言,这两方面内容是并重的。因此,无论你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是能够产生绩效的,就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相反,就是无效的了。而可以肯定的是,后者是管理资源的浪费。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达成良好的绩效,管理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的。所以,我认为,正确的管理观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管理只对绩效负责。这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话,很多人也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能够真正理解的人有多少呢?
我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直接说明人们不理解这句话:
现象一:人们赞扬功劳,也容忍苦劳,甚至以为苦为荣。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是我也在流血流汗呀”,“我为企业卖命的时候,还没有你呢”等等。人们只是关注自己对企业的付出,但是不关心这样的付出是否真的产生绩效。所以在企业里常常看到的结果是有苦劳的人得到肯定,资格老的人得到重用。但是我们都很清楚: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现象二:人们关心态度胜于关心能力。假设一个企业里有两个员工:小李、小刘。小李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每天都早来晚走,经常加班加点;小刘则准时上下班,从不加班。结果,小李得到表扬,成为优秀员工,而小刘从未得到表扬更不会当选优秀员工。但是,如果细想一下,你也许会发现:小李的表现恰恰证明他能力不够,而小刘的表现正说明他的能力可以胜任这个岗位。所以,关心态度还是关心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本身并不能产生绩效,这才是正确的观念。但是现实管理中,你可以看看企业的考核,有多少是考核能力的,又有多少是考核态度的?我敢肯定,考核态度的指标一定多过考核能力的指标。除此之外,很多人习惯上就喜欢态度好的人,喜欢听话的人,喜欢加班的人,人们也从经验上得到态度比能力更重要的结论。这样就导致了态度好能力平平的人得到重用的机会比能力很强但是态度一般的人要多得多。
现象三:人们希望德才兼备,如果不能兼备就先德后才。品德和才干一直是对人才评价的两个基本面。我很愿意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管理只是面对事实来解决问题,而我们面对的事实是:下属往往不是德才兼备的。要么这个人的品德低于我们,要么这个人的才干低于我们。如果这个人是德才兼备的,就应该他管理我们,而不是我们管理他。在这个前提下,我再问大家如何选择,结果大多数人首选品德。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只有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本身不会产生绩效。我们在对品德与才干这个问题的选择上,需要非常清晰才行。我个人认为:在两种情况下我们选人要以德为先,之外要以才干为主。这两种情况一是从外部招聘人员的时候,一是提拔人员的时候。但是我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很少考量这个人的品德,更多的是关心他的学历、工作经验、个人能力;在提拔一个人的时候,也很少关心他的品德,更多的是关心过去的业绩,管理经验和经历。相反,在这两种情况之外,在例常的考核和管理中,人们常常考量品德而忽略了才干。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才干很好,但是品德极坏,那不是会对企业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吗?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是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我坚持这个观点是因为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的标尺来评价,只能从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私和贪婪的;从行为学的角度看,人是懒惰的。这些自私、贪婪、懒惰的人,就是管理要面对的人,他不是一个道德人,所以我们不能够用道德来下赌注。
等边分配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就是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把权力、责任和利益等分,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
在管理上出问题基本上都是没有把这三个要素等分。很多管理者喜欢把权力、利益留下,把责任分出去;好一些的管理者把权力留下,把利益和责任一起分出去;也有管理者认为责任、权力、利益都应该留在自己手上,根本不作分配。这些管理观点都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可以以国有企业的管理做例子。很多人认为国有企业管理不好,根源在产权问题,但是我认为:产权是一个不能在经营管理层面讨论的问题。任何管理者都只能在有限条件下管理,我们没有管理好国有企业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没有做到管理中责、权、利的统一。国企高管的权力非常大,他有上百亿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国企高管的责任也非常大,他要负责上百亿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几万职工就业;但是国企管理者在利益分享上是没有机会的。因此国有企业出现困境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近年来,国资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经营大于管理
管理与经营是企业的两个面:经营是选择正确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比如:当一个企业在经营上选择薄利多销的时候,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管理,在经营上选择货真价实的时候,在管理上就要做品质和品牌管理;如果像联邦快递一样,在经营上选择“隔夜服务”,管理上就要进行流程管理,如果像戴尔一样采用“直接定制”策略,管理上必须做到柔性化管理。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两个观点: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第二,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我们看到中国家电企业这么容易亏损,并不是这些家电企业的管理不行,反而是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太高了,超过了它们的经营水平。大部分企业还在薄利多销的经营水平上,但是很多企业竟然开始了流程再造的努力,这些企业不亏损才怪呢!我以同样的理由担心很多企业的管理培训。我常常被企业邀请为员工讲解领导力或者战略问题,我想这样的培训会产生反作用的,因为你给员工的培训超过了员工所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培训我称之为“培训过度”。当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的时候,这个企业离亏损就不远了。
最近,媒体上又在宣传华西村。当记者要吴仁宝总结他多年来的经营管理经验时,他就说了四个字:实事求是。我想,上面讲到的正确的管理观的核心,也就是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