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流入对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意义及启示_全球化论文

外资流入对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意义及启示_全球化论文

外资流入对两岸经贸合作的意义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贸合作论文,两岸论文,外资论文,启示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去年"3·18"以来,台湾领导人拒不承认一个中国,两岸政治关系跌入低谷。然事与愿违,两岸的政治僵局和台湾方面对“三通”的禁制,并不能阻碍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去冬今春以来,两岸进出口贸易额持续上升,台商投资大陆的脚步显著加快,并出现了以资讯产业为主的第二波大陆投资热潮。

客观而论,台商近年跨海到大陆投资的动机,除了过去传统因素如工资上扬,地震风险,包括台湾政治生态的恶化等外,一个突出的变化是明显地增加了对大陆资本市场的预期以及对两岸加入WTO乐观前景的估计这两大因素。

本文拟通过探讨最近几年以及加入WTO后外资流入大陆的变化,分析未来两岸经贸关系的走向,以及发展两岸经贸对两岸关系的意义。

一、中国大陆是近年来亚太地区吸引外资的热点

在经济全球化有了更深入发展的今天,与60年代相比,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成长了近3倍。在80年代以后,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亚太地区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亚洲金融危机后,流入亚太地区外来直接投资的速度放缓,但大陆资本市场的引力仍然继续增大。

从去年开始,美国经济放缓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已经促使亚洲国家和地区正在通过加强经济与贸易合作,以抵消外围经济减速的影响。突出的现象如东南亚与东北亚地区之间的贸易规模正迅速增大。据统计,1999年上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亚洲这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额增加了38.2%,达9.9亿美元。

此外,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流入亚洲地区的外资在金额和速度上都已大大减少。各国为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纷纷放宽了外资政策。例如、泰国1998年12月通过新的外国企业法,将保留给泰国公民经营的行业种类,由68种减少到38种;马来西亚政府允许外国人购买当地股,放宽对旅馆业、电讯业、批发零售业的限制,取消对外资10%的撤资税;印尼政府1997年取消对外商在上市公司投资以49%为上限的规定,1999年5月通过新的银行法,外资对当地金融业的投资比例被提高到99%;菲律宾自1998年后,投资限制放宽到允许外资拥有土地。遗憾的是,这些国家受到政局动荡、金融体系难以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外来投资继续呈下降之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外资流入东南亚的金额,从1998年的110亿美元,急剧减少到1999年的52.35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也仅为62.56亿美元。

相比之下,自90年代以来,世界对亚太新兴市场的外来直接投资(FDI)流向中国大陆的比重,却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平均起来看,1990~1994年间流入中国大陆FDI的比重,约占同期内流入东亚地区FDI总额的44%,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FDI流入大陆的比重上升为54.1%,如果包含香港在内,则高达72.4%。1999年后,FDI流入大陆的比重虽然下降为44.5%,但流入香港的比重却提高为25.4%,两者合计,比重仍高达69.9%。但流入东盟四国的比重,却从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的18.8%,持续下降至1999年的7.9%。(见表1)。在未来五年世界FDI平均年流入的预估方面,根据欧盟较保守的估计,中国大陆也仍然居第四位(见表2)。

表1 FDI净流入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的金额

单位:百万美元

国家

 1990~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中国大陆 44.058.0

49.4

51.9

54.1

44.5

泰国

 5.4 3.3

3.0    4.3

9.1

 6.7

印尼

 4.7 7.0

7.6

5.5

-0.5

-3.5

马来西亚 11.5 6.8

9.0

7.6

3.3

 3.9

菲律宾

2.3 2.4

1.8

1.4

2.2

 0.8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April 2001

表2 未来五年世界FDI平均年流入的预估

单位:十亿美元;%

国别

 预测金额

 排名

 占世界FDI(%)

美国 236.2

 126.6

英国 82.5 

2 

 9.3

德国 68.9 

3 

 7.8

中国大陆

 57.6 

4 

 6.5

法国 41.8 

5 

 4.7

荷兰 36.1 

6 

 4.1

比利时20.2 

7 

 3.4

加拿大39.6 

8 

 3.3

香港 20.5 

9 

 2.3

巴西 18.8

 10 

 2.1

资料来源:EIU(经济学人智库)

二、外资流入中国大陆比重提高的原因

外资流入中国大陆比重提高有如下原因:

1.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普遍看好。

日本经济产业省2001年白皮书指出,日本扮演亚洲经济火车头的日子已经结束。白皮书在重点提及的东亚经济中指出,中国自1987年之后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流入的资本超过日本,从而促使中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

英国《经济学家》对全球60多个国家投资环境和未来5年影响外来投资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分析表明,未来发展中国家将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在未来5年之内,估计平均每年将引资576亿美元,排名在发达国家美、英、德之后,位居第四。如果加上香港的205亿美元,则中国地区每年估计将引资781亿美元(见表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期,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从去年的4.8%下降到3.2%,明年略有回升,预测为3.9%。IFM认为,2001年东南亚四国GDP增长率将下滑至3.4%,2002年可回升至4.7%,不过仍然低于大陆的高增长。中国大陆去年GDP增长率为7.1%,今年预计为7.8%,2002年预计为7.9%。

在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化的情况下,资金总是流往获利最丰厚,经济成长前景预期最好的地方。从长期走向看,高经济成长率容易与外资的流入形成良性循环,中国由于继续保持经济的强劲增长,已经成为亚洲地区经济中重要的稳定力量。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研究结果也认为,从构成生产函数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这三个因素看,中国都仍然具有高速增长的潜力,中国经济继续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在最近召开的新世纪亚太总裁论坛中,中国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院的资料透露,中国目前平均引进外资为427亿美元。加入WTO后,保守估计,中国每年引进的外资将超过500亿美元。

2.外部经济的放缓,使包括台湾在内一些亚太经济体的资金向大陆转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世界其它经济体产生强烈的影响。台湾象其它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一样,具有资源有限,对外贸易严重依赖美、日、欧的特征。如台湾电子产品的出口比重,超过或接近出口构成的50%。去年,台湾IT产业受到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GDP的增长率明显受损。据估计,今年美国电子产品销售额的增长率将比2000年下降53个百分点,即从去年61%的增长率,下降到今年的8%。亚洲银行据此认为,仅电子产品出口一项,亚洲国家和地区在2001年,将损失一至二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正是考虑到这种前景,新加坡一改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两年内,企业界在向大陆投资问题上始终保持沉默的做法,近期明显地提升了对大陆的投资。其它一些国家的电子零组建厂商也纷纷迁往大陆,这批转移甚至在大陆产生了“投资带动投资”的引资效应。

此外,外部经济的放缓,加上大陆内需市场的开放,这样的前景必然会促进与中国市场关系密切的美、日、韩企业到大陆投资,甚至在大陆市场实现企业的“本地化”,以便扩大市场份额,创立自有品牌。以IT产业为例,根据国外公布的市场调查,中国大陆在资讯业方面存在广大的市场,基本电话和移动电话的网路已列居世界第二位,约2亿部,其中基本电话用户1亿3千5百万,移动电话用户6千5百万。被中国市目前资讯业服务的客户达场远景吸引来的投资者中,有不少是与台商有业务关系的商业伙伴或同业竞争者。依据爱迪西(IDC)发表的报告,四年后,大陆的资讯科技产业将赶上澳大利亚,成为亚太地区除日本之外最大的资讯科技市场,其总收入可望从140亿美元扩张到200亿美元,占亚太地区1/3的市场。

这样,在大陆已有完整生产网络,同时在零组件生产方面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台湾资讯电子业,一定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投资机遇的。尤其是那些与上游的美日厂商关系密切的行业,从生产布局的需要和发挥优势的考虑出发,更是唯有移师大陆,才能对付国际市场的有力竞争。

台湾“经济部”提供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种趋势。“经济部”的数据显示,台湾电子业赴大陆投资金额在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1991年为18.3%,其后逐年增加,1998年为37.3%,1999年为42.92%,到2000年,已升至56.18%。

台湾保德信元富投资信托公司的分析也指出,目前台湾赴大陆投资的上市、上柜公司已超过300家,其中电子产业有170家。电子业赴大陆设厂,从低技术、低成本的监视器等产业,已逐渐扩展到高技术密集的软件或IC厂商,以及对大陆内需市场销售的抢点布局。“钱进大陆”已经成为很难抵档的趋势。(注:转引自香港《大公报》,2001年7月7日。)台商业者认为,在全球和亚洲经济大竞争的环境中,从资源配置的优化考虑,未来5至10年,大陆仍然是台湾IT产业理想的投资场所。

三、加入WTO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今天,全球化具有的巨大渗透性,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板块之间经济活动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亚洲和两岸向世界的开放,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随着大陆与台湾即将先后加入WTO,由此产生的新一轮投资效应将影响未来两岸经济的成长,同时也会加强两岸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和相互间技术的转移。从大陆看,如下一些理由将有利于两岸加入WTO后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

1.大陆贸易政策的放宽将进一步增加两岸的经贸需求。

WTO是世界上的经济联合国,有成员134个,成员间的贸易额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90%。目前,在全球排名前20位的贸易大国及地区中,只有大陆和台湾还不是这个经济王国的成员。经过多年的谈判,大陆与台湾加入WTO已成定局,两岸经贸关系也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大陆加入WTO,是继续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为此将进行一系列的外贸体制改革。在工业关税方面,将从1997年的24.6%,在2005年以前降至9.4%(其中对美国优先考虑的产品降至7.1%),大多数关税削减将在2003年底以前实行。在服务贸易方面,将给予外国公司以贸易和分销的权利,全部贸易限制诸如外汇使用管制、进口数量限制、出口补贴等将在3~4年内取消。在证券基金的合资企业方面,中国大陆同意外资公司可以拥有33%的股权,加入WTO后两年可增加到99%。在最近与美国达成的入关协议中,大陆同意加入WTO两年后,允许美国银行向中国企业提高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可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根据WTO的精神,中国贸易政策透明度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将大大有利于包括台湾资本在内的外来资本在大陆市场的运作。具体事项如开放人民币业务一项,就可解决台商在大陆投资所需的资金周转问题。

不少台湾投资信托公司的分析也指出,未来中国大陆加入WTO,其中工业品的关税将由17%下调至4%,电脑、电讯设备、半导体、电脑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的平均关税也将大幅下降,这对那些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所产生的直接激励就是:进口原料与机械成本的降低和转口市场贸易的升温。台湾“中央社”也报道说,中国大陆即将加入WTO的消息,使投资者对“大中华股市”表现出高度兴趣。在大陆加入WTO的预期心理下,估计“大中华地区股市”下半年的表现,会优于全球其它地区。(注:台湾“中央社”,2001年7月6日,台北电。)

2.大陆市场的扩大,为台湾提供更多的竞争机会。

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采取了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渐进主义的做法。既然是渐进的形式,必然会在转型中,在某些方面留有旧的体制和制度的痕迹。因此,加入WTO后的中国大陆市场,其特征是加强法制管理,即实现多年来所追求的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大陆在管理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时期内将逐渐显出成效,使投资者受惠。例如,近来国务院采取了对工商部门和进出口检查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重大措施。此外,大陆工商部门在着手减少企业申报审批程序的同时,正在考虑推行对外资和合资企业根据法律和条规实行“告知管理”式的规范化管理。

但是,中国大陆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不完善的市场,存在许多转轨中的问题。比如市场法律体制的进一步健全,运作程序的复杂化等问题,大陆都必须及时处理。但是,中国市场的这种特殊性又使比较容易了解大陆经济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的台商,较之欧美企业家有了更多的社会和文化方面带来的竞争优势。如在最近大陆在解决国有企业问题上推出的允许外资参与并购方面,就是一例。

又如中国的西部开发,台湾“中华研究员”的学者傅丰诚的研究就认为,在西部开发战略中,两岸在中草药开发、电机产业、畜牧业及旅游业四大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傅丰诚先生在《中国西部开发与资本市场》国际研讨会的发言中指出,大陆西部地区是中草药的主要产地,台湾民众经常食用的中草药都产自西部。两岸可利用台湾创业投资基金,加强中医药科技的发展研究。在电机产业方面,台湾内部市场狭小,西部开发中电力建设的需要,为台湾以输配电为主的电机行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在畜牧业和旅游业方面,两岸加入WTO后,在开放市场的压力下,相互间也增加了更多的合作机会,有利于两岸产业的转型。(注:转引自香港《大公报》,2001年6月21日。)

3.两岸经贸关系的互动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部分。

考查两岸经贸关系的互动,经济的往来关系并没有形成所谓“大陆化”,也没有所谓“台湾化”,而是某种程度的“全球化”。全球化分工,成为主导两岸投资与贸易的推动力量。根据台湾公布的数据,台湾目前的产品有一半以上是在台湾之外的地区生产,其中39%是在大陆生产。去年,台湾出口40亿美元的半导体产品到大陆,占大陆进口总值的15%。而当年国际市场向台湾购买了376亿美元的资讯产品,占台商总产出的78%。其中,89%是加工产品,81%是由包括台湾公司在内的海外公司所生产。这些产品有53%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同时,台商也从美、日市场进口资讯产品的原材料的生产技术,去年,台湾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半导体进口市场。同样在去年,大陆包括IT产业在内的高新科技产品出口成长了50%,总金额为370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总值的15%。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出口中,台商的出口约占14%到18%。目前,两岸经贸合作的结构,正在从原先以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投资为主的模式,迅速向科技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化,在贸易数量上,大陆成为台湾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台湾也成为大陆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岸经贸关系近十多年发展的表明,两岸经贸关系的互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部分。两岸的市场关系与全球生产紧密相连。

两岸加入WTO后,在分工日趋精密、全球竞争越来越激励的市场环境中,随着两岸贸易障碍的减少和进口配额的消除,两岸经贸关系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相信在两岸加入WTO的过渡时期内,随着大陆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和完善,台商会更多地从促成大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一大趋势来考虑自己的投资决策,以争取在大陆现代化的过程中获到更多的“利益”。而两岸在WTO内的沟通与合作,将能创造更多的机遇,从而使两岸经贸合作的成果,更多地体现为两岸人民的利益。

四、两岸经贸合作对两岸关系的意义及其启示

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已经将两岸经贸关系推入一个以更高层次合作为基础的重要转型时期。两岸共同加入WTO,两岸同为APEC成员,两岸经济体制都将进一步开放,这些因素,极大地有利于形成一种新的两岸经贸关系基本格局。在这一格局中,突出的特征就是增强两岸的利益连接,共同提升两岸的国际竞争力。

如前所述,两岸经贸关系的互动,本质上是全球化的一个部分。在全球化已经无法阻挡的趋势下,唯有认清两岸经贸关系是全球生产链之一环的地位,认清两岸经贸合作对提升两岸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两岸人民才能掌握全球化提供的机遇与挑战,共同谋求两岸人民的利益。在两岸经贸合作的过程中,在两岸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创作共同利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只要两岸能这种合作的趋势,祖国的统一就一定会最终成为两岸共同的选择。

台商到大陆的台资,对促进大陆经济的增长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对台湾海峡的安全也是有力的保障。从大陆看,改革前,中国经济常常出现激烈变动,改革后近20年中,经济波动明显变小了。以新中国成立50周年,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跨度而论,大陆经济发展的速度在世界史上也是少见的。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6%,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最高曾达到过11.4%,预计“十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将继续保持在7%以上。这对于中国和亚太地区来说,不单纯是经济增长率方面的差距,也包括增加了政治方面的稳定。

在21世界初,大陆为了实现现代化,一方面需要处理好与台湾资本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处理好与西方资本市场的关系。这将有利于出现许多学者所主张的,发展经济,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两岸经贸,有利于维持海峡现状的局面。海峡两岸的经贸往来繁荣有序,西太平洋地区就不会出现紧张局势,外国投资也不会撤离。由此渐渐形成的稳定有序的竞争环境中,两岸除可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外,还可以在共同繁荣的基础上考虑中国的未来,共议祖国的统一。

反之,两岸如果在经济上放弃合作,只会削弱各自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今年一月份,中国大陆对美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仅成长了3.3%,而与去年十二月相比,则下降了16%。相关地,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衰退了26.4%。这反映出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反映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已经不得不从全球化的角度考虑。只有两岸在共同融入全球市场体系的同时,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减少外部经济低迷的干扰。

对于台湾来说,利用两岸整体的开放趋势更为重要。台湾的经济部门预计,台湾经济今年的增长将不到4.7%,低于去年的6%,失业率将突破4%,为过去15年之仅见。美联社道琼斯公布的资料,今年首季亚洲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长率中,台湾为1.06%,排名最后。这些数据,难道还不足以引起台湾当局的三思吗?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秩序的基础是利益,这个国际大环境决定了两岸关系稳定的基础目前也是利益。以利益为导向,两岸处于经济的竞争是常态,但这并不妨碍两岸之间产生共同利益。正是由于两岸之间互补利益的存在,才有可能在两岸关系上产生理性。在两岸即将加入WTO的今天,应该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并对这种新的历史现象给予鼓励和支持,它反映了以经济利益为主体的思维在两岸人民当中的被认可,也反映了两岸人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对21世纪中华民族命运的认识和把握。两岸之间这种在经贸交往中“增强连接、共同提升”,超越人为的政治障碍,注重利益共生性的做法,正是我们民族成熟和进步的标志。

标签:;  ;  ;  ;  ;  ;  ;  ;  

外资流入对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意义及启示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