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内涵、核心要素及提升策略
代蕊华,张丽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摘要] 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能力。研究表明,校长的信息化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信息化引领能力、信息化协调能力、信息化建设能力和信息化评估能力四个部分。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提升策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以培训学习为抓手,提升校长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学校情境为基础,提升校长的信息化引领、协调、建设能力;以观念转变为前提,提升校长信息化评估能力。
[关键词] 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核心要素;培养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以来,学校管理面临新的变革机遇,学校治理信息化正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校长不仅仅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推进者,也是极为关键的领导者,其信息化治理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技术融入学校管理的程度及成效。鉴于校长的信息化治理能力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学校效能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尝试分析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内涵及核心要素,并探讨其培养策略,以期助力校长的学校信息化实践以及专业发展。
防震器是盖在摆轮轴眼上的弹簧片,常见防震器有上下之分,通常会采用两个弹簧片。而特殊表款会采用四个弹簧片。每个由防震座(Bloc)、钻眼(Chaton)、防震碗(pierre a trou)、托钻(contre pivot)、防震簧(ressort lyre)等五部分组成(见图12)。
一、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内涵
信息化治理能力是信息化和治理能力的复合概念,因此,要厘清信息化治理能力的内涵,需先明晰“信息化”和“治理能力”两个概念的内涵。
PLC控制技术的优势包括:数据传输、数学运算、数据分选、数据转换、位运算以及查找表,其中数学运算又分为函数运算、矩阵运算、逻辑运算,不同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将处理后的数据与储存器中的参考值做出比较,清楚知道两个数据之间存在差异,然后完成PLC控制技术的操作,并将其他的职能设备发送到远程控制,而后进行操作。大型的控制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操作流程,最基本的就是应用于无人驾驶柔性制造系统。与此同时,在大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冶金、造纸、食品等。
从学校层面来说,校长的治理能力本质上属于一种学校治理能力。因此,为从本质上了解校长的治理能力,对“学校治理”一词予以分析尤为重要。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学校治理作出一个确切而权威的界定。总结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学者从治理主体的角度论述学校治理,Byron Brown认为学校治理是家庭、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共治[1];John Ainley认为在学校治理的过程中,权力下移到学校,因而,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决策中开始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2];满建宇认为学校是关系的依存,教师、学生、家长等关系相互链接在学校中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缩影[3],学校治理就是要有效协调好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有效协调师资、资源,有效地促进学校发展。第二类学者认为学校治理是一种机制,Maria Balarin认为学校治理是一种遵从规则的模式,它与学校的制度、方向和流程是紧密相关的[4];张明认为学校治理是“规范学校各方面责任、权利和利益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5]。第三类学者通过对比治理和管理的概念界定了治理的属性,这类观点认为治理与管理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的民主性、治理过程的高效性和治理的法治性[6]。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学校治理是指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等主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互动合作,采用有效的方式依法处理学校公共事务的过程。因此,校长的治理能力是指校长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等教育参与者的互动与协作,遵循相应的制度安排,采用有效的方式依法处理学校公共事务的一种能力。
信息化的概念也可从不同视角予以分析与解读,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过程论”,即认为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从工业社会演进为信息社会、物质生产为主转变为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过程[7]。另一类是“结合论”,即运用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及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因此,信息化的概念经常与社会经济各领域各部门连用,比如教育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8]。第三类是“工具论”,即强调信息化是依靠计算机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9]。本研究认为,三类看法之间并非矛盾,而是各自强调了信息化概念的某一部分,因此,综合来看,本研究将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与社会经济各领域相结合,促进其发展或变革的过程。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校长需以具体的学校情境为基础,提升自身的信息化引领、协调和建设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校长要立足学校情境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提升信息化引领能力,分析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审时度势观察宏观形势,制定并与师生共享信息化发展愿景,引领师生走向愿景;二是校长要从学校需求出发协调学校与各主体的关系、提升信息化协调能力,要从学校需求出发整合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等的科研成果、社会资源,寻求政府的帮助,建立起政府引导下的合作双赢的校社关系;三是校长要依据学校的发展情境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力,要依据学校的现有的经费状况建设信息化环境,依据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完善信息化制度,依据教师的素质建设信息化队伍,依据学生的整体情况开展信息化教学。
校长的信息化评估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评估信息化环境,包括评估学校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评估硬件环境即评估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促进硬件设施合理、有效地使用;评估软件环境即评估学校的信息化制度和信息化氛围是否适应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其二,评估信息化课程教学,即评估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否健康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及是否形成自主、个性、创新、问题式的学习方式;评估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的情况。其三,评估信息化队伍,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启迪式教学的能力,并且据此调整教师队伍信息化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
基于对于治理能力、信息化的概念解读,本研究将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界定为:校长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等教育参与者的互动与协作,遵循相应的制度安排,采用有效的方式依法处理学校公共事务的一种能力。学校治理信息化的推进对校长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及要求,其不仅要求校长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也要求校长在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反思等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尽管诸多学者从较多层面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校长领导力做出了分析与解读,但相关研究侧重于从不同视角解读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成分也存在较多的说法与阐述。相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而言,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较为具体,且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较为侧重于校长的学校治理。
校长的信息化建设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建设信息化环境,包括建设信息化硬件环境和信息化软件环境。信息化硬件环境主要是信息化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信息化软件环境主要是信息化制度和信息化文化环境,要建设完善信息化制度,引导、规范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也要建设信息化文化环境,在学校形成信息化的氛围。其二,建设信息化队伍,促使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网络自主学习与社区研修等方式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能力。其三,建设信息化课程教学,提供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创新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的需求,通过信息化教学建设引导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
关于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有很多可借鉴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国外研究来看,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在针对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中对教育管理者提出了五方面的要求:愿景领导,信息化文化建设,促进信息化教学,学校系统化改进,社会、法律与伦理问题[10]。除此之外,美国为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还开展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认证考试项目(Certified Education Technology Leader Certification Program,简称CETL),该项目的主办方校园网络协会(Consortium for School Networking,简称COSN)为了对领导者进行专业认证规定了中小学首席技术官的基本技能:领导力与愿景、理解教育环境、管理技术与支持资源[11]。英国学校领导力国立学院(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简称NCSL)对信息化背景下校长应当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规定:信息化愿景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信息化评估能力[12]。从国内研究来看,教育部于2014年制定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对校长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推动。胡小勇、祝智庭等认为领导者应该关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课堂、学生、教师、环境和效益六个方面[13]。赵磊磊等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校长应该具备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建设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14]。孙祯祥从信息化规划、建设和总结评估三个方面界定了信息化背景下校长的核心能力,其中,信息化建设又包括人力资源、教学、文化建设三个部分。[15]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校长应具备信息化引领能力、信息化建设能力和信息化评估能力三种能力。鉴于教育治理的核心理念是多方共治,且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中也突出了“协同”的理念(1) 注释: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信息化工作要广大师生及校外机构等协同创新。许多文献也表示在学校治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校长协同师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I-Hua Chang对台湾地区小学的1000名教师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校长的有效领导能够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并且促进他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融合,详细参见:Chang I H.The Effect of Principals’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on Teachers’ Technological Literac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aiwanese Elementary School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2012,15(2):328-340. ,本研究认为,学校治理信息化背景下校长还应具备信息化协调能力,因此,校长的信息化治理能力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化引领能力、信息化协调能力、信息化建设能力和信息化评估能力四个部分,此四个部分可被视为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
校长的信息化引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校长需筑造学校信息化管理愿景,信息化管理愿景包括学校管理的各方面,如学校的人事行政、资产财务、校园网、后勤保卫和卫生健康等方面。其二,校长需筑造学校信息化课程教学愿景,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及教学计划、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等等。其三,校长需依据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编制旨在提高教师和管理层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计划,通过校外培训、网上学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教师队伍对学校信息化的认知,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筑造学校信息化队伍愿景。
校长的信息化引领能力、信息化协调能力、信息化建设能力和信息化评估能力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因此,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有共性的提升策略,又要根据现实情境中校长每种能力表现出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鉴于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尚未明晰,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其核心要素予以进一步的分析,以便为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张庆伟在讲话中指出,农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两年多来,我们把推动农垦改革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成立改革专班强力推进、部省合作协同推进、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推动农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提升策略
校长的信息化协调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在学校内部,校长要协调师生关系,通过与师生沟通交流,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意识,鼓励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与师生携手共同建设学校信息化。其二,在学校外部,校长要协调学校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促进学校与包括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家长等社会力量的合作,汲取最新的信息化研究成果,充分整合资源,使学校治理信息化工作实现飞跃式发展。其三,在纵向上,校长要协调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主要在于积极主动地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化投入与建设相协调,以便更为有效地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教育信息化规章和利用相关资源,从而助力学校治理信息化的建设与推进。
(一)以培训学习为抓手,提升校长的信息技术素养
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高低与校长的信息技术素养密切相关,校长的信息技术素养可被视为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培养的基础支撑。Mofareh Alkrdem对沙特阿拉伯的135位高中校长进行调查,发现校长的信息化领导水平与校长是否能熟练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显著相关[16],土耳其的Eara Sisman Eren调查了870个小学的校长也发现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较高[17]。但是,现实中校长的信息技术素养却不容乐观。边琦调研内蒙古地区的校长,发现校长对自己的信息化水平没有信心[18],颜荆京调查得出幼儿园园长信息化建设能力较弱,是因为园长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知识[19]。
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考虑当前校长的信息化治理能力本身,也要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境。一方面,从现有状况来看,校长的信息化引领、协调、建设能力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校长的信息化规划引导能力较弱,缺少与师生共享的信息化愿景[20];校长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软件开发、信息化队伍建设较薄弱[21]等。另一方面,从学校情境来说,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受各因素的影响,如农村地区囿于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学校信息化建设较为困难[22];又如学校综合竞争力与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密切相关[23],这就导致每个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校长面临的学校情境也不相同,从而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也是不同的。
(二)以学校情境为基础,提升校长的信息化引领、协调、建设能力
因此,校长的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升,且培训学习无疑是提升校长信息技术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校长可通过专题性信息化培训项目进行集中性培训,系统地提升校长的信息技术素养;亦可将校长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化治理能力提升的课程纳入校长国培、省培等各级校长培训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针对校长的个性化需求,改变课程形态,采取网络课程、网络社区研讨、工作坊等形式进行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加入信息化案例分析、个案诊断、实地参观等培训方式,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校长的需求。
[50] Phnom Penh, Joint Statement of the 4th ASEAN-U.S. Leaders’ Meeting, The white House, November 20, 2012,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the-press-office/2012/11/20/joint-statement-4th-asean-us-leaders-meeting.
地温传感器的使用过程当中常常会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在阴雨天气当中,低温传感器会由于地表的雨水较多,导致出现传感器的对接线发生故障。阴雨天气时,地表的积水随着传感器的外管壁进行渗透,这种故障产生时,表现为传感器的传送数值不准确或者是短路,因此一旦发现故障,就需要马上开展检查,并且针对外管壁进行加固,防止雨水的渗透,做好密封防水工作。
(三)以观念转变为前提,提升校长信息化评估能力
校长信息化评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校长对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校长自身信息化治理水平的定位与反思,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可忽视校长信息化评估能力的价值。2016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制订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24]。校长信息化评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需基于校长信息化评估的问题诊断,以便在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评估结果的基础上为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价值参考。[25]当前,校长信息化评估的主要问题是校长对学校信息化评估的认识不够甚至忽视信息化评估[26]。校长的认识尚且不到位,何谈信息化评估的能力呢?
因此,提升校长信息化评估能力势必要以观念转变为前提,同时也要兼顾校长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校长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信息化评估的重要意义,不能将学校信息化评估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同时,也要理清学校信息化评估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学校信息化的发展一般是沿着“规划—组织—建设—评估—再规划”的路径,学校信息化评估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过渡环节,既是对前一阶段发展成果的总结评价,又是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发展的起点,如此,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学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因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不足、时间精力有限等因素,部分校长在学校信息化评估意识、素养等方面尚存较多不足,难以胜任学校信息化评估,因此,校长极有必要转换评估思路,致力于引进社会评估机构,实施第三方评测,弥补自身信息化评估能力的不足。
VM是主要由心肌病毒引起的心肌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毒感染、遗传作用、免疫应答、氧化应激,其中免疫应答反应在VM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当病原体受到激活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进行保护,但过度的免疫应答会使组织造成免疫病理损伤。研究显示Th17、Tregs两种新型T细胞亚群在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6-8]。但目前有关两者比例失衡在VM中的研究不多,因此探究Th17、Tregs在VM中的作用机制,对于探究VM的治疗靶点十分重要。
四、结语与展望
从学校治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学校管理到学校治理,学校管理的范式发生变革,学校管理走向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校治理。在此种范式转换背景下,校长如何利用信息化方式推动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将决定学校治理效能的高低。校长的信息化治理能力,并非基于信息技术在学校治理中的简单运用,而是根植于信息技术与学校治理的深度融合,其包括:信息化引领能力、信息化协调能力、信息化建设能力和信息化评估能力。然而,学校治理信息化背景下校长的核心能力培育与提升还需基于学校特性予以校本化分析。本研究前文的分析和阐释基于学校的共性层面、具有普适性,然而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特性,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也将在具体成分与内容方面有所不同。
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建设与培育需以引领和促进师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原点,理应也是学校信息化的本质追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网络技术的大力推动下,学校治理信息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探索校长信息化治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将会成为一个日渐重要的议题。鉴于校长的信息化治理能力有可能因技术变革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何从动态视角把握,将影响学校治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 Byron Brown,Ntombozuko Duku.Negotiated identities:dynamics in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school governance in rural Eastern Cape schools and implication for school leadership[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8,28(3):431-450.
[2] John Ainley,Phillip Mckenzie.School governance: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nd management issues[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2000,1:139-151.
[3] 满建宇,程晋宽.论学校内部治理中校长的角色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02):1-7.
[4] Balarin M,Brammer S,James C,et al.The School Governance Study[M].2008:9.
[5] 张明,石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特征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5,(31):4-7.
[6] 张天雪,曾天山.公民社会理念下的学校治理与校长权力[J].教育研究,2006,(05):55-58.
[7]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02):5-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信息中心.什么是信息化[EB/OL].http://preview.xxzx.mca.gov.cn/article/xgzs/201410/20141000715973.shtml,2014-08-28.
[9] 雷体南,汪家宝.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7.
[10] ISTE.ISTE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EB/OL].http://www.iste.org/standards /for-administrators,2018.
[11] 王玥,赵慧臣.美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项目的特点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3):55-64.
[12] 张仙,鲁绍坤,郭睿南.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0-23.
[13] 胡小勇,祝智庭,王佑美,顾小清.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力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3):19-22.
[14] 赵磊磊,代蕊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与领导效能:内涵、特征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05):49-56.
[15] 孙祯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3-7.
[16] Mofareh Alkrdem.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Behavior of High School Headteachers inAsir Region,Saudi Arabi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2014,10(2):95-100.
[17] Eara Sisman Eren,Adile Askim Kurt.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 the Process of Supply and U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J].Education,2011,(131):625-636.
[18] 边琦,田振清,王俊萍,李嘉峪.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内蒙古地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102-106.
[19] 颜荆京,汪基德,蔡建东.幼儿园园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与提高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10):41-49.
[20] 赵磊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概念、生成及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3):19-24.
[21] 王唯.北京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4,(10):32-36.
[22] 李华,李昊.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6):64-70.
[23] 王佑镁,杜友坚,伍海燕,杜鹣鹣.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互动发展的认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3):31-34.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2016-06-07.
[25] 吴砥,余丽芹,李枞枞,吴磊.教育信息化评估:研究、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8,(4):12-18.
[26] 孙祯祥,郭张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72-81.
Principal ’s Informatization Governance Ability :Connotation ,Core Elements and Training Strategies
DAI Rui-hua,ZHANG Li-nan
(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 )
Abstract :Principal’s informatization governance ability refers to principals deal with school public affairs in an effective way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 this process,principals interact and collaborate with teachers,students,parents and other educational participants,following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principal’s informatization governance abi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informatization guiding ability,informatization coordinating ability,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ng ability and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ability.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princip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bility mainly involves three aspects:take training and learn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improve the principal’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on the basis of school situation,we should enhance the principal’s informatization guiding ability,informatization coordinating ability and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ng ability;change our ideas into incisions to improve the principal’s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ability.
Key Words :principal;informatization;governance ability;core elements;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 G4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905( 2019) 05-0067-06
[收稿日期] 2019-07-25
[基本项目] 本研究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6JZD04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代蕊华(1969-),男,汉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校领导;E-mail:Rdai@sem.ecnu.edu.cn;张丽囡(1993-),女,汉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E-mail:Zlnan93@163.com
(本文责任编辑:王 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