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技术标准的战略演进及应对国际标准竞争的对策_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论文

台湾技术标准的战略演进及应对国际标准竞争的对策_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论文

台湾技术标准战略沿革以及应对世界标准竞争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革论文,台湾论文,技术标准论文,策略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标准竞争策略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将自己的技术建立成为行业标准或者成为行业标准的一部分,从而以标准拥有者的身份取得高额的利润以及长远的竞争优势”①。世界标准竞争的主角主要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力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台湾地区,也在艰难、激烈的竞争中,探索出一套弱小地区应对世界标准竞争的独特策略。本文以台湾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历史沿革为引,以台湾在世界标准竞争中面临的挑战为基,探讨台湾如何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在世界标准竞争,乃至在世界产业分工上争取地位。

一、台湾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沿革

1951年7月,台湾“经济部”在原《标准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正字标记管理规则》,以强化当时标准化秩序。此后,台湾通过厂商标准建议汇集、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标准的借鉴及流行国际标准的转移等方法,加快其所谓“国家标准”制定过程。据统计,此间台湾标准制定数从1951年的167种增长到1995年的14051种,年均制定312.2种标准。

但是,随着台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台湾厂商的内外市场导向出现了较为严格的分化,这意味着以海外市场为目标的厂商的标准安装基础在于海外。由于台湾的“国家标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安装基础,加上台湾缺乏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标准的互认机制,台湾“国家标准”对此类厂商的普及程度极为低下。再则,由于台湾的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只注重“国家”层次的标准制定,忽视了公司标准和团体标准两个层面,以及其背后与“国家标准”的垂直系统关系,所以台湾厂商,即使是以内部市场为主的厂商,对台湾制定的“国家标准”认可程度也是有限的。因此,截至1995年,台湾被核准使用“正字标记”的厂商和产品分别只有973家和2929种。

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初期,技术扩散普遍采取开放标准推动的方式,来扶植、辅助厂商健全技术的周边配置,使台湾在作为技术追随者的同时,成为技术标准的接受者;而且厂商通过简单的复制或者改进再复制的战略,分享技术和技术标准扩散的外溢效应。

但随着世界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技术标准使用逐步与专利保护相结合,成为技术拥有者获取利益的工具。预先缺乏因应措施的台湾厂商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从台湾遭受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情况看,1949年到1995年这段时期可以1985年为分界线。1985年前,分享国际开放的技术标准,台湾厂商获得丰厚的利益。1985年后,由于技术标准专利化,许多台湾厂商都背负着沉重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艰难地维持其代工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在台湾走到技术标准战略转型的拐点上时,入世的预期为台湾提供了契机和转型的时刻表。1995年,台湾加快了标准立法改革的进程,其措施主要包括:(1)1995年8月和1997年8月台湾《“国家标准”制定办法》分别进行两次全文修订;(2)1997年台湾对原制定的《标准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并将其条文由9条增订至19条,扩展了“标准”的范畴,为台湾建立完整的标准化体系提供了法律基础;(3)1995年以后连续对《正字标记管理规则》进行了多次全文修正,强化了正字标记的规范和管理。由此,台湾技术标准战略在框架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在企业层面通过专利联盟、标准协会和各种基金会强化了企业在标准化方面的联盟与合作,使标准化体系中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环节相互联系;其次,通过“资讯工业策进会”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种官民中介,推动“产官学研”的协作,增强了“国家标准”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增进了团体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衔接和统一;再次,积极加入国际标准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积极推动台湾某些有实力的“国家标准”国际化。因此,台湾在1995年以后进入了一个较为规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时代。

更为重要的是,自2001年海峡两岸电子商务技术标准论坛和2003年京台科技论坛中以推动建立两岸科技共同标准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以来,在两岸各界的倡导和推动下,两岸在AVS(音视频编解码标准)、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存储、高清晰度平板显示等多个领域技术标准的合作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为台湾解决了岛内市场狭小带来的标准化安装基础薄弱,技术标准竞争异常激烈的困境。尤其是2005年,江丙坤带领台湾“华聚产业共同标准推动基金会”访问祖国大陆,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在北京召开后,两岸的技术标准合作取得重大的突破,在台湾的技术实施战略史上有着特殊的里程碑意义②。

二、台湾在世界标准竞争中面临的挑战

由于先天劣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竞争强势下,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压力下,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上,台湾在世界的标准竞争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1.台湾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在世界的标准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求该国家或地区需要有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存在。这样的企业不仅要有足够大的生产规模,而且还需要具备产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成果。台湾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整体上规模小,不重视研发。因此台湾企业虽然在世界的产业分工,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缺乏产业地位和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而在激烈的世界标准竞争中,始终未能在美、日、欧主导的标准制定中有所表现。

2.台湾企业以代工模式参与国际分工,未能从外围走向中心。

代工模式在台湾高科技产业中极为普遍,但为知名国际品牌代工使台湾企业失去对市场的控制权。因为标准的产生是生产和市场协调的结果,所以标准的制定权来源于生产和市场之间,而这个环节台湾因为是“代工”,而落于国际企业之手,其结果必然是台湾企业未能成为生产和市场的沟通者,仅仅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市场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标准制定的方向,远离市场的台湾企业,也就难以进入国际创新体系的中心位置,而只能作为跟随者,在外围寻求创新和技术开发。这样的产业地位和创新地位,决定台湾企业在技术标准竞争中的跟随者或接受者的角色。其后果是,台湾企业每生产一样产品,都会触碰国际知识产权,而被迫缴纳相应的大笔专利使用费等,进而损失利润率和研发费用的资金来源空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台湾企业难以摆脱代工的角色。

3.标准化体系的垂直分工体系不完善。

国际标准化体系是由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国际标准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工结构,目前台湾团体标准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且推行团体标准的民间组织寥寥无几,大部分产业标准的推动皆来自于当局的投入。这种在垂直分工体系中出现的断层现象,既不利于台湾地区内部标准化的发展,也不利于台湾在国际标准竞争中发挥作用。

首先,技术标准是具有普适性和兼容性的,故单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没有能力制定标准的,台湾企业普遍偏小,又缺乏民间团体作为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者,企业之间形成共识的可能性小,更谈不上联合力量在国际标准竞争中争取利益了。

其次,缺乏民间团体作为当局与企业之间中介作用,当局制定的“国家标准”脱不开生搬硬套之嫌和寻租之患,标准的引用情况自然不容乐观。

再次,民间标准组织的缺失,使台湾难以同国际民间性质的标准组织接轨,导致国际标准组织缺乏反映台湾企业和台湾消费者需求的渠道。

三、台湾在应对世界标准竞争中的策略

台湾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遭遇国际知识产权的纠纷,促使台湾各界增强知识产权意识,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其应对世界标准竞争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跟随者战略

台湾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然是出于追随者的角色,这在技术创新上,表现为外围技术设计的改造和跟进,而在技术标准上,表现为在系统架构周围的辅助研发和标准化的努力。也就是说,由于产业地位的原因,台湾还未能涉足标准化核心的系统架构的标准化过程,而只在系统架构外围的辅助组件的标准化上有所作为,仍处于国际标准化过程中的追随者地位。而在跟随者策略上有所改进的是由消极跟随,到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向积极跟随转变。

消极跟随是指完全丧失主动权的标准跟随策略行为,它会随着国际激烈标准竞争胜败的更迭,而使原先的研发和设计在短时间内归于徒劳,这不仅沉没了原来的研发成本,也会挫伤企业继续研发创新的积极性。近年在熟悉国际标准竞争规律后,台湾主要采取策略跟随者方式,其主要实施手段有:第一,充分收集标准竞争的信息,比较各竞争标准之间的优劣和异同;第二,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结合市场的需求、竞争厂商的实力和竞争标准的优劣,预期标准竞争的可能发展路线;第三,根据发展路线的预期,制定研发策略、生产策略及其实施的时间节奏,避免盲目的成本沉没;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根据对各标准的优劣和异同,利用技术标准的兼容性原理,有目标的抢先研发和知识产权布局,不仅避免研发成本的浪费,又可避免因观望而错失机会。

2.参与者策略

积极的跟随者策略使台湾逐渐具备了向参与者身份转变的应有的实力,不仅能够摆脱消极跟随的成本拖累的压力,而且还有利于积累具有战略性特征的技术基础。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台湾积极布局,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涉足国际标准竞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1)利用既有技术的优势,积极专利布局

随着技术标准专利化的进展,标准的制定逐渐成为企业专利策略中的重要部分。国际产业的主导企业依靠其在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在技术标准中布局自身专利权,并在市场上推广技术标准。台湾企业作为追随者,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不得不接受跨国公司制定的技术标准,而不可避免地为使用其中的专利权而买单。虽然台湾在产业核心技术领域缺少优势,但其在技术外围,零部件设计和生产上,具有难以取代的地位;而随着标准化过程的推进,从核心部门向外围扩展成为必然,这时在这方面具有技术优势的台湾企业将有用武之地。

专利布局是专利标准化的第一步,积极布局专利权是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初步阶段。对许多产业的核心标准部门已经失去阵地的台湾企业而言,这是实施国际标准策略的初始一步。资料表明,台湾新申请专利从1985年的23870件,快速增长到2006年的80988件,增加3.4倍;相应地,实际发证数从8886件增长到49315件,增加5.6倍③。从中可以看出,台湾越来越重视专利权的布局,而且专利申请越来越有效率,越来越成熟。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是,发明专利在其专利布局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近10年的数据来看,发明专利申请件增长了4.68倍,分别高于新型专利的0.1倍和新式样专利的-0.5倍的负增长;可以看出,台湾的专利布局策略不断向创新的核心部分靠近,而这些是最可标准化的部分。

(2)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参与标准制定

为了弥补民间标准组织的缺失,台湾当局的标准组织也积极承担起企业之间的协调者角色,在制定“国家标准”的过程中,邀请业内人士和专家共同协商制定,并争取承办各类国际标准制定会议,为台湾企业争取参与的机会。比如,在台湾当局的努力下,2005年9月IEEE802.16标准制定会议首度在台湾举办,带动了台湾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风潮。当时,成立7年之久的IEEE802.16工作组旨在制定无线宽频接取技术的标准,参与制定标准的主要以欧美居多,只在那年才有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参与。台湾也正是利用此次标准制定会议的承办之便,反映台湾企业的要求,此次会议激起了台湾企业参与国际标准活动的风潮。可见台湾“政府机关”在台湾国际标准活动中起到了引导企业和培育民间标准组织或联盟的积极作用。

(3)构建标准体系的纽带,强化团体标准

台湾地区内团体标准组织的缺失,不仅丧失以民间标准组织与国际标准组织连接的通道,而且在“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之间出现断层。为了在企业和“国家”之间、企业和国际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和发挥影响力的通道,台湾努力在原有产业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团体标准组织,强化团体标准。其主要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新建专门的民间标准组织,比如财团法人华聚产业共同标准推动基金会。这是一个由台湾主要电子信息企业组成的标准组织,在代表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国际标准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为原有产业组织、联盟或协会的转型,利用组织原有的资源和优势,增加团体标准制定和推广的功能,比如台湾电脑同业公会、通讯产业联盟等分产业组织都积极转型,参与团体标准活动,推动台湾标准化进程和国际影响力。

(4)借助两岸优势,开拓大陆市场

在研发、生产和市场上,台湾产业特征表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故虽然台湾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在研发和市场上的表现严重限制了台湾国际标准的竞争能力。在研发上,目前台湾通过调整布局策略,缓解困境。但本土市场狭小的先天缺陷,使长期代工的台湾企业在开发市场自主品牌路上困难重重。

祖国大陆庞大的市场和两岸特殊的关系为台湾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随着两岸产业关联度的加强,台湾在技术标准上也开始融入祖国大陆的标准体系中去,将自身在技术上和生产上的竞争力和祖国大陆庞大的市场相联结,避开与欧美在市场控制权方面的争夺;并借助祖国大陆市场,发挥台湾技术和生产优势,构建技术标准制定中从研发到市场的垂直结构,畅通其影响力流动的通道,争取国际标准推动的分配利益。

目前两岸通过民间组织大量举办研讨会,成立产业联盟,在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上取得了诸多成绩。并且通过祖国大陆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平台,台湾取得参与国际标准活动的良好方式。比如两岸在TD-SCDMA项目的共同努力,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国际电信联盟接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也是世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如此等等,台湾通过与祖国大陆合作,成为祖国大陆国际标准竞争成功的直接受益者。

注释:

① 张泳、郭炜:《标准竞争与企业的标准竞争战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6期。

② 杨剑:《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与两岸合作》,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年,第5期。

③ 资料来源:台湾2006年专利统计,台湾“智慧财产局”网站。

标签:;  ;  ;  ;  ;  

台湾技术标准的战略演进及应对国际标准竞争的对策_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